比德國“防洪神器”更神的是:荷蘭的“攔海大壩”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創新社、香港電台、騰訊視頻、中國水利網等
 
這是我們熟悉的抗洪場面:

 

 

 

这是欧洲有一年大雨,奥地利小镇Grein的多瑙河洪水爆发。但下图中那道防洪墙,这是在水位上涨前人工临时搭建的,它牢牢地阻挡了洪水,这个防洪挡板在德国叫做【Spundwand】,一般由15cm厚的铝合金压制成长2m的口字型铝梁。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项更为伟大的工程,一项世界抗洪史上的巅峰之作——荷兰的拦海大坝。

 

 

纵观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国家有荷兰这般严重的水患。

 

1953年,一场严重的风暴潮重创荷兰,这可能是大自然最可怕的水灾。

 

“荷兰”在日耳曼语中叫“尼德兰”,意思是“低地之国”,因为它的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

 

 

1953年1月31日晚上,正值天文大潮,海水比正常水位高出许多,凑巧北海上空出现了一个强劲风暴,强风将已经高涨的海水推到荷兰海岸并倒灌入内陆,淹没了荷兰5.7%的国土(14.5万公顷),造成1835人死亡,4.7万座房屋被摧毁,损失高达10亿荷兰盾。

 

 

 

遭遇这次创伤后,荷兰政府决心建造规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在鹿特丹以南的海湾之间修建水坝、防洪坝等12个大型防洪项目。

 

三角洲工程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主要用于防止洪水及海水倒灌,工程于1956年动工,1986年正式启用,采用了世界上水利技术的最新成果,共耗资50亿欧元。

 

荷兰西北角邻北海局部地图。Markermeer和IJsselmeer原是北海的一部分,自从2条红线(Lelystay-Enkhuizen及Kornwerderzand-Den Oever)的拦海大坝建成,北海海水对荷兰内陆的侵袭大大减少,Markermeer和IJsselmeer也由原来的咸水海逐渐变成淡水湖。

 

三角洲工程是地球上两处可从卫星上看到的建筑物之一,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要在长达几十公里的海面上筑起拦海大坝,石头是不可或缺的。但荷兰全境均为平原低地,根本没有石头。为解决这一难题,荷兰政府在全国动员了500余艘船只,不惜耗巨资从法国和葡萄牙等国进口石头来满足工程的需要。

 

这是当年修建大坝的场景,工程材料被填入海中

 

该项工程不但技术复杂,而且施工难度很大,其中的防洪大坝,建有65个高30米至40米、重量为1.8万吨的坝墩,并安装了62个巨型活动钢板闸门。 

 

三角洲工程其中一处闸门

 

虽然代价高昂,但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根据当时的规划,这样的大坝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

 

尽管当时设计是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但上世纪50年代的人们尚未意识到温室效应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于是,荷兰人不得不花费重金,继续对大坝进行投资、加高。

 

 

这样的工程,建筑期需要20年,但提前设计和规划也需要时间,所以荷兰人要提前30年为三角洲的新工程做准备。

 

外有变化莫测的浩瀚大海,内有脾气暴躁的滚滚江水。虽然大坝可以拦住海水,但却无法控制内陆的洪水。

 

1995年,莱茵河泛滥,荷兰和德国境内都出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水灾。

 

 

 

在内陆洪水的治理上,荷兰政府明白,单靠一道道堤坝,不足以抵御更多的暴雨。更完善的方法是兼顾环境治理。

 

1000多年来,人稠地狭的荷兰一直在向大海、向湖泊、向河流要地,荷兰20%的国土都由湿地而来。如今荷兰正在做和他们祖辈相反的事情——将部分土地还原,他们恢复河流、湖泊,以增加河水流通的空间。

 

内河的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工程,结合了空间策划、空间测量、防灾意识培养以及紧急应变措施。通过采用这些多重保护方法,荷兰的防洪措施更有弹性。

 

荷兰的经验告诉我们,防洪需要伟大的工程,也需要伟大的智慧,更需要立足百年安全的长远视野——如此,没有什么灾难是不可以避免的。

 

 

荷兰伟大的抗洪史,完整视频链接在这里↓

 

 

 

时代精神

呈现时代精粹    解读社会热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