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估值超13億,用戶860萬,秘籍就這三點!

2016-11-16 

互联网时代,过载的信息与内容无疑已对每个人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显然,今天的互联网用户已不愿再为信息付钱,而愿意为有效知识付钱——这是个信息过载而有效知识匮乏的时代,减轻信息负载的生意肯定有得做

罗辑思维正是抓准了这样的机遇,2015 年 12 月,作为《罗辑思维》出品人及主讲人、中国最著名“说书人”罗胖(罗振宇)推出了付费订阅的内容平台“得到”,让用户愿意为“免费的知识”付钱。

 

罗辑思维副总裁王彬沣则在前不久的“第七届长江青投论坛暨2016全球创新者大会”上分享了其中的关键秘籍。

【 罗辑思维副总裁 王彬沣 】

下文整理自罗辑思维副总裁王彬沣“第七届长江青投论坛暨 2016 全球创新者大会”の演讲: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网红和品牌之间的距离”。在我看来,“网红”这个词比较泛,很难非常精准地描述它,我只能简单地概括它——

 

什么是网红?在网络上提供内容服务的人格魅力体。

 

什么叫品牌?在市场上有识别度、有知识度的价值体。

 

那么,从网红怎么走向品牌?大家普遍认为网红是短暂的,是不确定的,而品牌是长期的、是稳健的。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从我们自己的一点探索和认知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内容创业的三个关键点。

 

 

 

01

 

 

内容是基础,本质是占有时间

 

为什么这样说?正如我刚才所提,网红是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的人格魅力体。内容有多重要呢?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智能终端以及移动互联对我们的影响,应该说移动互联网对今天生活的巨大影响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你会突然发现在北京,不需要再带人民币了,你不需要再带现金了,只要用手机就能解决所有消费的问题。

 

 2015 年有一组数据,中国有 6.2 亿部智能手机,每人每天在手机上驻足的时间是三个小时,三个小时意味着一天去掉 8 个小时的时间,你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活在手机里面,你活在手机里做什么呢?什么吸引了你?是内容。

 

对内容创业者而言,你能不能够占有人们的时间?你占有的是谁的时间?这就变得格外重要,所以内容创作的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 

 

如果把内容创作放在时间的维度,一个是利用时间,一个是消磨时间。 

 

在消磨时间这个维度上:现有提供的服务比较多,比方说,影视、综艺、游戏,这都属于消磨时间一类,这一类也有非常多的典型企业。 

 

在利用时间的维度上:基本上是教育、出版、传媒行业的企业来做的。罗辑思维在内容创作上,比较倾向于后者,也就是利用时间。

 

  • 罗辑思维在产品形态上的呈现,就是每一天在公众号上推送 60 秒的语音,每天 6 点半发送。我们坚持每一天 60 秒的语音,用户只需要回复关键字,就会弹出相应图文,我们目前账号以每天一万人的速度在递增。

 

  • 同时,罗辑思维每一周在优酷视频上有一个五分钟的节目,这个节目在优酷和喜马拉雅两个平台上目前的点击量是 7 亿次。

 

  • 此外,我们每一个月会在订阅用户中推出两个专栏,每一年有一次跨年演讲,去年是在水立方,现场有四千人参加,今年在深圳大概有一万人参加,演讲主要针对社会的精英人群、创业者阐述一年财经界发生的大事。

 

不管是一天、一月、一周还是一年,罗辑思维所针对的人群都是特定的,针对的服务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它特别要满足“碎片化便携式”的要求。

 

那么,我们的视频有什么不同?

 

可能去过罗辑思维的朋友知道,在我们那儿有一个很小的房间,就是罗胖子的录制间,里面有我们公司最贵的一台固定资产,5 万块钱左右的照相机,后面是一个投影布,这块投影布一直没有变过,整个过程里面也是一镜到底,从来不变。

 

为什么?罗胖子作为传媒学的博士,他对色彩是很明白的,就是因为他要把整个画面做到精简,你知道罗胖子长什么样子,但是在运动的时候,听取视频的时候没有任何视觉的损失感,他就完全是为了便携式和碎片化的产品应用

 

这是第一个关键点,“内容是基础,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每一个内容创业者要明确如何针对你特定的人群,如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02

 

 

商业是基石,机会是二次流量分发

 

商业是基石,机会是二次流量分发。 怎么解释这句话?

 

当我们的内容产生了流量,而内容产生流量又带来创业机会的时候,跟上一代互联网的创业又有什么新的不同特征?

 

首先,现在新的流量是主动的,因为它是用内容吸引而来的;其次它的流量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因为是主动被关注,上一代的流量基本是靠获取、购买或者补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特点,流量是跟着内容走的。 

 

举一个例子:两年前有一款跟我们相似的脱口秀在优酷视频上叫《晓说》,后来转到爱奇艺平台改名为《晓松奇谈》,其中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主讲人依然还是高晓松,他的用户会不会因为平台转化以后,不喜欢这个节目呢?

 

并没有,它的用户依然很忠实跟着内容走,当然它的商业效益也落在了新的平台上,因为内容跟着流量走,于是新的商业形态就形成了。

 

比方说,当流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具备了媒体性,具备了媒体性,就可以有广告的效能。在我们的班级里面,有我们这个行业里比较大的公众号,比如说咪蒙,有上千万的用户,还有比如回忆专用小马甲。我们跟咪蒙说替我打一个广告吧,一条广告价值是 60 万到 80 万,这个商业模式是很容易理解的。

 

对我们而言,我们认为广告是可以做的,但罗辑思维本身比较克制,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内容相对严肃,如果一直做广告对我们的用户可能有损伤。

 

第二个角度来讲,内容创业在做广告的时候是有“天花板”的,因为每一条广告的效益是很容易计算的。所以我们选择了电商这个门类,电商现在代表性也比较多,“一条”一年多以来每个月做到五千万了。

 

而我们主要做图书,我们尝试过很多品类,最后聚焦在图书上,因为电商最大的问题是供应链,即你要不要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放在供应链管理上。

 

流量下来以后到底附着在什么上?

 

新的流量在市场和需求之间如果能搭建一个新的载体,它的黏性和反哺是非常重要的。罗胖子每周一本书,他节目里面介绍这本书,大家期待下一周是什么书,为什么推荐这本书,需求和市场就建立了。

 

所以说在流量的二次分发里面,有新的商业机会,这是基石。反过来,没有好的商业怎么能让内容做得更好呢?

 

 

 

03

 

 

点簇是赋能,作用是KOL间的转化

 

点是什么?即是所有做内容的,这些点簇拥在一起KOL 是意见领袖,我们的理解是“头部资源”。像李翔(知名媒体人,《李翔商业内参》出品人)这样的头部资源。

 

他们在一起构成以后,能构成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称为“相互赋能”。

 

比方说,得到 APP 里面,我们从罗辑思维 860 万的用户到“得到” 300 万的用户,有一部分选择了得到,但是当李翔加入进来的时候,李翔的用户突然发现有李翔来,会不会跟随李翔而来呢。反向而言,李翔由马云、雷军等等人推荐,他们那些人可能不知道“罗辑思维”,他们之间形成相互的转化关系。

 

 这种相互转化其实非常有效。

 

比方我的同学,我们 8 月份开班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叫王一权讲了科技,我就开了一个专栏,我们班很多同学订阅了这个专栏,突然发现,专栏里原来还有李翔,突然发现原来还有罗辑思维,这里面是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群 KOL 之间形成了相互的转换和反哺,以至于流量之间的互动。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得到的商业模式。它在罗辑思维的营业收入里面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这个比重开始等同于或超过罗辑思维的商业价值,这就意味着罗胖子过去以个人魅力体展现,而现在在是一堆 KOL 一起展现。 

 

总结内容创业的三个关键点:第一个,内容是基础,本质是对时间的占有,第二个,商业是基石,机会是二次流量的分发,第三个,点簇是赋能,作用是 KOL 间的转化。

 

最后用罗胖的一句话做结:我所说的不是网红和品牌间的关系,我想说的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