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c的二十週年記:一個與眾不同的迭代故事
鋒觀點威鋒網5月9日


20年是一個里程碑,很少有某個科技產品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在進入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技術進步,可以無情地淘汰掉舊事物,也可以讓新面孔轉瞬即逝。

近日,苹果的 iMac 也加入了 20 周年俱乐部,它这 20 年发展伴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创意继承,可以说是个人电脑领域的一个历史篇章,并且从某个角度揭示了苹果的发展历程和产品价值理念。iMac 用它走过的时间轴为我们留下值得书写的故事——在这周年之际,我们来看看这个改变了行业的迭代故事。

彩色的电脑

1998 年,重新振作起来的苹果公司尝试向消费级台式电脑注入新的活力,这个市场很大一部分正在陷入陈旧和死寂,甚至苹果自己的设计看起来也和过去十年的款式一样。

初代 iMac 在这个时代诞生,它身上有着数个“第一”头衔:第一台为互联网时代打造的苹果电脑(iMac 的 i 的出处),第一台放弃所有传统 I / O 以支持更现代化的 USB 标准的电脑,第一台一体化设计的 Mac 电脑,也是第一次让人们看到电脑还可以这么炫酷又亲人。

为了设计 iMac,苹果启用了特别的团队,iMac 外形的灵感来自科幻动画片里的通讯电视,而颜色的灵感来自 20 世纪 60 年代 Olivetti 打字机,正如 Olivetti 打字机活泼鲜亮的颜色打破了沉闷打字机设计,iMac 的彩色外壳也让人们的眼睛在那些乏味的米白色和灰色之中粲然一亮。

“邦迪蓝”是第一款 iMac 的颜色,据称是以澳大利亚悉尼的邦迪海滩水域命名的。1999 年初,苹果又接连推出一系列涵盖多种颜色的新款 iMac:蓝莓、葡萄、橘子、酸橙和草莓,也就是苹果曾经的彩虹 logo 上的几种颜色,后来它的色彩增加到 13 种,除了色彩的多样化之外,半透明的塑料外壳能直接看到电脑的内部构造,不仅从视觉上,更从表达上让用户感觉亲近。

但这种带有颜色的半透明外壳让苹果花费不少功夫,当时适用于电脑外壳同时又带有定制化的彩色还是半透明的塑料成品几乎不存在,于是设计团队花了超过 6 个月的时间来解决彩色半透明外壳的生产问题。

初代 iMac 还有一个特别的彩蛋,机身顶上做了个把手,连乔布斯都不明白这个把手意义何在,因为不可能有人需要拎着一个台式电脑,当时担任工业设计副总裁 Jony Ive 解释道,尽管用户不一定会拎着它,但是当人们看到这个把手,总会油然而生一种要去握一握并且试着把它拿起来的想法,这无形中拉近了 iMac 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让它真正的进入用户的心里。

这个点子得到了乔布斯的支持,不知道在当时拥有初代 iMac 的用户里,有多少人产生过想把它拿起来的念头。

台灯与相框

2002 年的旧金山 Macworld 大会上,iMac 设计对话从颜色变成了形状。从皮克斯动画回到苹果的乔布斯也带回来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皮克斯标志性的台灯 LOGO 被他拿来设计成了一款台式电脑。iMac G4 将 CRT 显示器过渡为平板 LCD 技术,并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设计:一个立在可变形支架上的 15 英寸液晶面板和一个半球体底座主机,通过将主机与显示器分离,液晶显示屏可以保持轻薄。

苹果和皮克斯还联合制作了两部以 iMac 为主角的动画短片。如此激进的电脑设计,让 G4 至今仍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中占有一席之地。

到了 G5,iMac 的形状变得更为简洁,半球底座没有了,全部组件都隐藏在显示屏后面,iMac G5 成为全球最薄的台式电脑。它的设计受到了当时最流行的音乐播放器——苹果 iPod 的影响,轻薄的一体机身、纯白色外观和塑料外壳让它看起来像一个大号的 iPod。

就连苹果自己给 iMac G5 打广告,也拉上 iPod 一起营销(“来自 iPod 的创造者”),可想而知当时的苹果在数字音乐和音乐播放器业务上有多成功。这一代 iMac 的外观奠定了整个系列的基调。

到 2005 年,iMac G5 的机身被削薄了,以一个漂亮弧度边缘逐渐变细,大大减轻了笨重感,并且紧贴着背部重新设计了光驱位置。苹果还在显示器上方集成了 iSight 摄像头——这是 Mac 电脑的第一款摄像头。

几个月后,苹果宣布将在一年内,让旗下 Mac 设备过渡到英特尔 CPU,2006 年 1 月,首款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 iMac 现身,一夜之间,iMac 的运行速度大大提升,是市场上同类机型的两倍。2006 年 9 月,苹果给 iMac 家族新增了一个 24 英寸的产品阵容,成为 iMac 有史以来最大的显示器。

“质”的改变

2007 年 8 月,第一代 iPhone 发布不久,新一代的 iMac 再次出炉。如同 iPod 影响了 iMac G5 一样,iPhone 也影响了新 iMac。

由黑色玻璃边框和铝制外壳显示屏结构匹配超薄铝合金键盘的外观组合,让 iMac 看起来更加现代。除了黑色的后面板,塑料材质几乎完全被摒弃。向铝合金和玻璃外壳的转移成为苹果日后的工业设计方向。

同时,铝和玻璃都属于高度可回收利用的材质,苹果在环保设计上的坚持越来越偏执,随着 iMac 普及 20 英寸和 24 英寸显示屏,意味着每台设备在材料消耗上开始大幅增加,转向铝和玻璃代表了苹果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飞跃。

2009 年,更大的 iMac 问世,21.5/27 英寸铝制外壳机身整个受显示屏支配,让 iMac 变得更适合视频图像媒体和创意设计工作,它的专业性被突出了。当然,增大机身尺寸也意味着可以使用更强大的内部组件。

虽然屏幕是最大的变化,但苹果也以其他几种方式调整了 iMac 的设计。从边到边的玻璃和全铝背面创造了更加无缝的外观,从这一代开始,Magic Mouse 触控鼠标成为用户的心头最爱。无线键盘鼠标也成了标配。

更薄 更大 更强

2012 年,为了让 iMac 变得更薄,苹果又一次升级工艺流程,利用称为等离子沉积的工艺涂覆层压板,使得屏幕更薄,而且反射率减少 75%。iMac 铝制外壳的边缘太薄以至于无法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焊接,所以苹果转向一种称为摩擦搅拌焊接的工艺,这种工艺更常用于飞机部件的制造。种种工艺进步的最终成果是——iMac 机身薄到只有 5mm,尽管仍然在中心处保留隆起的弧度,但依然隐藏得很好。

如此超薄的电脑自然容不下光驱,哪怕是是吸入式光驱,而且诸如耳机、SD 卡插槽等等也全部挪到了机身背部,机身两侧没有任何扩展接口。2012 年,苹果为它推出了全新智能触控板,配合苹果专用的快捷手势操控可以像在操控触屏机一样操控 iMac。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一年开始,iMac 的设计越来越多地转向内部架构创新的形式,它的外观可能不再新奇,不过苹果从别的角度突破着限制。超薄 iMac 紧随MacBook 系列产品的脚步并放弃了其光驱,但高容量固态硬盘成本仍然过于昂贵,无法作为消费者的唯一选择。于是苹果抛出了 Fusion Drive 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混合存储选项,它通过将软件中的两个独立卷合并在一起,将固态硬盘的性能与传统硬盘的容量相结合,硬盘速度从此大为提升。

2012 年,苹果诞生了第一款提供 Retina 显示屏的 MacBook Pro,到 2014 年,苹果将 Retina 显示器带到 iMac,27 英寸的屏幕分辨率高达 5120×2880,5K 和 4K屏再次提供了艰难的内部设计挑战,苹果不得不重新考虑 iMac 中的每个组件。

2015 年的推出了 Magic Mouse 触控鼠标和 Trackpad 触控板的新版本,以及新的 Magic Keyboard。所有这三种附件均由可充电电池供电,而不是 AA 电池。

连着几年以显示器为中心的改变让人们开始质疑 iMac 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于是苹果一举在 2017 WWDC 上推出了 iMac Pro,该机型一出立即平息了专业市场的担忧。

新的 Pro 命名和定位,将 iMac 带入全新领域,深色太空灰铝制外壳背后隐藏着全新的内部构造,苹果设计了新的通风系统,采用双离心式风扇进行散热,这是第一款提供 18 核 CPU 的 Mac 电脑,它也是第一个使用 T2 定制芯片的苹果电脑,被称为性能“怪兽”。

回望 1998 年 5 月 6 日乔布斯在库比蒂诺市迪安扎社区大学的燧石礼堂为世人展示第一台 iMac,到现在 iMac 依旧走着一条非比寻常的道路,当 5mm 超薄工艺和硬件性能都已经发挥到极致,下一代 iMac 又将会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演变无止境,创新既是结果也是过程,我们永远期待着新的亮点到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