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的超強吸金威力無人能敵

 

2003年郭台銘提出電子產業要進入微利時代,並且宣布鴻海將由製造鴻海轉型為科技鴻海以來,整個鴻海王國事業版圖就開始加速擴張。原本鴻海是以電子連接器與模具設計能力跨入下游系統組裝業務,並運用中國大陸低成本的優勢,取得全球品牌廠商OEMODM訂單,使營運成長快速。

 

 

但近3年來,鴻海藉由購併手法,一路攻城略地,躍居全球電子製造服務(EMS)第一大廠。目前,它的產品線涵蓋PC系統組裝、手機切割至富士通FIH、遊戲機、液晶面板電腦、網通產品等;客戶群包括惠普、戴爾、新力、蘋果、諾基亞、思科、摩托羅拉、昇陽等,不僅營收早已超越EMS大廠偉創力(Flextronics),從獲利率來看,鴻海亦遙遙領先,相較於偉創力於20012003年處於虧損狀態,鴻海的高獲利率表現,在全球EMS的表現格外耀眼。

 

 

鴻海具有雄厚的資產實力,在科技產業處於谷底之際,它有本錢以相對有利的條件進行購併;透過購併,鴻海得以強化全球產銷機能,擴大經濟規模,形成大者恆大的優勢。2006年,預期隨著鴻海整併動作不斷,使得該公司的營收仍可望維持高成長。

 

 

每個市場都要搶第一

 

 

不論是地理範疇,或是產業疆界,都鎖不住郭台銘的雄心壯志;同時,也使得今日的鴻海令人難以一窺全貌;鴻海的版圖擴張,董事長郭台銘34年前所揭露的併購策略有關。在去年的台灣股市,郭台銘不斷創造「富爸爸效應」,他將鴻海成功模式一再複製。

 

 

去年,鴻海集團在內部完成分工。其中,鴻海負責PC與零組件整合;富士康則專司集團手機相關業務;鴻準(2354)生產散熱與機殼;廣宇(2328)則專注於無線耳機、光學元件;首利(1471)負責電源供應器,正崴(2392)負責遊戲機與手機電池,英群(2341)負責光碟機。郭台銘下令,每一個事業體在各自的領域,必須奪下市場第一名的位子。

 

 

事實上,鴻海在海內、外市場的表現,已不辱使命。根據美國雷曼兄弟兩年前發表的《中國大陸2004百大出口商調查報告》,鴻海集團旗下的鴻富錦精密工業拿下冠軍,廣達集團則坐上亞軍寶座,華碩電腦排名第五。

 

 

另外,根據《大陸台商一千大企業調查》,營收排行的榜首是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屬鴻海集團,營業額為人民幣716億元;稅前純利排名第一的也是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近13億元人民幣;同時,鴻海集團有50%的營收來自大陸轉投資鴻富錦的貢獻;員工人數第一名又是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近7.2萬人;排名資產總額第一的還是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達人民幣1680億元;資產報酬率排名第一的則為東莞東坑富港電子──隸屬正崴,也是鴻海大集團下的一員。

 

 

再依據台灣國貿局統計,2004年出口10億美元以上的大陸外商投資企業達29家,其中14家的主要股東國別登記不是台灣,但實際上是台資企業。這14家企業中,鴻富錦精密工業出口金額達82億美元;出口達12.3億美元的深圳富泰宏精密工業,也是鴻海的轉投資公司。

 

 

每年的成長率至少達30

 

 

4年前,郭台銘下了目標:所有的事業體每年的成長率至少達30%;現在看來,鴻海重要的事業群,每年的成長率幾乎都超過50%;不僅營收快速成長,獲利也始終維持高成長。

 

 

2005年底,外資券商中的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瑞銀、高盛證券同步調升鴻海目標價,分別至265元、260元和227元,更估計今年鴻海每股稅後純益(EPS)將超過12元、樂觀上看16元。對一般投資大眾而言,以代工製造為主的鴻海能創下如此佳績,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鴻海集團的成長,得力於跟緊著主流產業。2年前,鴻海在手機市場複製PC成功經驗;只花了不到十分之一的時間,就讓富士康在香港上市。

 

鴻海靠購併克服營收天險

 

○三年,鴻海年營收首次翻越過新台幣三千億元大關,同時蓄勢挑戰偉創力(Flextronics)的全球電子專業代工霸主地位。基於全球布局考量,鴻海首次發動橫跨歐、亞、美三大洲的購併行動,合併台灣國碁、買下北歐芬蘭藝模手機機殼廠,以及摩托羅拉的墨西哥廠。

 

○四年,鴻海宣示將從「3C」邁向「6C」,購併與轉投資策略隨之調整,將不再只側重產業垂直整合的縱深,兼顧跨產業與跨產品別的水平廣度布局逐漸浮出水面。同年,面板廠群創光電成立,○五年合併老牌汽車端子廠安泰電業、購併奇美通訊以及投資無線區域網路廠建漢科技震驚市場。這一年,鴻海單一公司營收突破六千億元達六七五六‧五億元,已逼近郭台銘所謂的「天險」—七千億元關卡。

 

從五百億到三千億,旋至六千億元,每當屆臨企業規模成長的重大關卡,鴻海總會展現令人驚訝的彈跳爆發力,翻過一道比一道更險峻的關卡。這當中,購併策略占據關鍵的角色。

 

花旗所羅門美邦證券亞太區硬體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觀察,只要是在鴻海帝國擴張的垂直與水平布局上有所欠缺處,郭台銘就有高度興趣藉購併填補空白。楊應超認為,目前最能引起鴻海購併興趣的可能是汽車零組件廠、通訊相關科技的公司以及ID(工業設計)公司。

 

至於市場傳言最熾的筆記型電腦(NB)廠購併行動,楊應超研判可能性極低。他分析,NB組裝大廠幾乎都是鴻海零組件的重要客戶,如果購併NB廠跨入NB組裝,恐有得罪客戶之虞,因此,鴻海對此不得不萬分謹慎。但,即使如此,包括早期的倫飛、到晚近的華宇、志合乃至緯創等公司,被鴻海購併的傳言時有所聞,但均被鴻海嚴詞否認。

 

掌握危機入市原則 頻頻發動低價購併戰

 

透過購併使鴻海變得更強大,弔詭的是,購併動作比鴻海更激進、更大膽且更提早的國際電子專業代工(EMS)大廠反而吃足苦頭,最後甚至被鴻海迎頭趕上。

 

曾經占據全球EMS產業霸主地位多年的美商旭電(Solectron)就是一個例子。旭電靠著四十幾件購併案躍居全球營收第一大EMS廠。○一年,旭電營收高達一七○億美元以上,是鴻海當年營收的近四倍。然而,五年後,鴻海年營收衝上二百億美元,反高出旭電一倍。

 

同樣都是借重購併手段壯大,為何旭電與鴻海同途殊歸?旭電台灣分公司的一位主管指出:「就差在兩家公司購併的出手時間不同!」

 

旭電購併最積極的時間落在一九九九至二○○○年這兩年間中,這段期間旭電購併當時居全球EMS產業第六大的新加坡Natsteel電子,同時收購承接新力、IBM、北電網絡等知名品牌企業散落全球各地的廠房並取得其代工合約。

 

該名台灣旭電主管說,這段購併熱潮正值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黃金時期,加上旭電購併的公司與廠房均是一流之選,價格自然不菲。舉例來說,旭電當時以等同二十四億美元價值的自家股票合併Natsteel,這個價格目前幾乎可以買下二個英業達公司。購併價格買在高點又遭遇全球高科技不景氣接踵而至,令旭電後來背負龐大商譽損失提列以及人事成本與產能過剩的包袱。事實上,不只是旭電,包括偉創力(Flextronics)與Sanmina-SCI等國際EMS大廠皆因在景氣高峰點發動購併戰時慘遭高點套牢而吃足苦頭。

 

相較國際EMS廠購併買在最高點,鴻海則是採「危機入市」原則,反向操作大撿便宜貨。九九年二月入主爆發財務危機的國揚實業旗下廣宇科技,以及同年七月收購每股虧損高達七‧五元的華升電子(後改名為鴻準)股權均是代表作。爾後投資撼訊私募股,及去年在建漢科技爆發掏空疑雲股價無量下跌之際,突然吃進建漢一一.五%股權,均可看到鴻海「危機入市」的風格。

 

不過,說郭台銘是撿便宜貨高手,不如說他是企業重整高手來得貼切。正因為是「便宜貨」的緣故,廣宇與華升在鴻海入主之前負債比分別高達六○%與八○%,財務狀況搖搖欲墜不說,更糟糕的是,鴻海原本冀望藉廣宇及華升分別向光碟機及監視器兩大市場分進合擊的如意算盤,也因為兩家公司不是體質太差、就是原研發班底出走而受挫。

 

把垃圾企業 變黃金的重整高手

 

最後,廣宇與華升雖淡出原本最擅長的領域,卻在集團的支援下找到更大的舞台。廣宇後來在連接器、藍芽耳機、印刷電路板以及各種電腦周邊產品闖出一片天,更是鴻海在中國布局3C連鎖賣場賽博數碼的重要出資者(持股四三%)。華升則是先買下鴻海集團旗下華虹電子的鋁鎂合金產能,再與鴻海集團旗下散熱模組重鎮鴻準合併,並改名為鴻準科技,由郭台銘胞弟郭台成擔任董事長。

 

如果把這兩家公司與鴻海的關係人交易當作衡量「親密關係」指標的話,廣宇銷貨給鴻海集團(包括鴻海與鴻富泰)金額占公司整體營收比重從○四年前三季的一一%暴增至○五年前三季的六六%。

 

同一期間,鴻準對鴻海集團(包含鴻海子公司與群創)銷貨占營收比重雖從三二%下滑至一九%,不過,仍遠高於正崴的五%以及撼訊與英群等關係企業(事實上撼訊與英群對鴻海銷貨金額微乎其微)。因此,廣宇與鴻準可說是獲得鴻海這個「富爸爸」加持最力的兩家關係企業,也使得兩家公司在鴻海集團「富爸爸」題材自○四年富士康在香港掛牌上市被炒熱以來,成為集團內股價漲勢最凌厲的兩檔股票。

 

鴻海對廣宇與鴻準綜合持股分別高達二七.七八%與三一.六四%,是具有實質控制權的轉投資公司。另外,鴻海也對印刷電路板廠鴻勝科技(公開發行)持股四三%,對半導體暨光電設備廠沛鑫持股二一%,對手機相機模組廠揚信科技持股四二%,對汽車零組件廠安泰電業持股一○○%。從持股關係觀之,鴻海與鴻勝、沛鑫、揚信與安泰電業的親密程度不下於廣宇與鴻準,因此這四家未來極有可能扮演整合鴻海集團PCB、設備、光學產品以及汽車電子四大領域所有資源的角色,發展深具想像空間。

 

問題是,染上鴻海集團色彩的股票均告大漲儘管已在台股蔚為一股風潮,導致投資人鮮少會去深究鴻海到底有沒有投資這些公司,或者有沒有對這些公司做出諸如對廣宇及華升的整頓與改造工程。這當中最明顯的例子當屬撼訊及英群。

 

鴻海自○三年五月參與撼訊私募,並經由鴻祺投資公司取得撼訊六%股權後,撼訊營運時好時壞,看不出績效有明顯改善跡象,但是頂著鴻海光環,卻享有景氣長久處於低迷繪圖卡類股罕見的高股價。

 

英群基本上根本不是鴻海的投資,而是郭台銘個人投資,但是在持續虧損下股價依舊挺拔。對這些持股極低或者是根本沒有持股關係的公司,站在股東權益立場思考,未來是否值得讓鴻海注入集團資源並付出重整心血,值得市場深思。

 

看完上面對鴻海各個子集團的介紹,相信大家都稍微有些概念才對。今年以來,鴻海的爆發力十足,相信營收也會履創新高。我們可以從2007年的上半年財報來看它的獲利能力。

鴻海(2317)集團公佈上半年財報,集團上半年共締造了四百億元的獲利,創下科技集團獲利高峰!因消費性電子產品延至六月份出貨,因此鴻海半年報略低於市場預期,但其上半年稅後盈餘首次突破三百億元大關,創下歷來新高,每股稅後盈餘四.九七元,高於去年的三.七八元的水準;另外,鴻準上半年每股盈餘四.五元,則較去年的三.四九元成長。

 

至於廣宇上半年每股盈餘則為一.○八元,其稅後盈餘達四.六九億元,亦是近年來新高水準。法人預估,鴻海家族(包含群創)上半年獲利逼近四百億元,創下科技集團中獲利最高的新紀錄。

 

 

法人指出,iPhone因六月份起方大量出貨,因此鴻海獲利將集中在下半年大舉入帳,鴻海上半年每股盈餘逼近五元,仍是EMS廠中獲利最高者,其中來自於中國廠的獲利高達二三○億元,是鴻海獲利最重要的來源。

 

鴻海上半年營收達五一○二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三五%,毛利率達五.二七%,則較去年同期的五.六六%微幅下滑,但仍處於「保五」水位;其稅後盈餘達三一二.六一億元,每股稅後盈餘四.九七元。

 

在於鴻準上半年營收四四二.四三億元,則較去年同期一六七億元呈倍數以上的成長,毛利率四.四三%亦較去年同期的三.三九%為佳,累計上半年稅後盈餘三四.一四億元,每股稅後盈餘四.五元。

 

鴻海集團家族中,今年富爸爸領軍,儘管法人多預估鴻海上半年獲利水準在六元附近,儘管鴻海公佈上半年 每股盈餘逼近五元,與法人預估略有小幅差距,但昨日外資仍加碼鴻海二二八二張持股,截至昨日外資持股比重,已揚升至五九.四四%。

 

鴻準則在Wii下半年大舉出貨帶動下,業績亦可望持續走高,外資昨日持續加碼鴻準股,目前持股水位在三七.三七%。至於廣宇則在中概股題材發酵下,目前外資持股比重在五.八三%的水準。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些股票的市價都太高,實在很難拿下手,但是只要每個月都固定的投入一定的金錢,買零股也是不錯的選擇。要不然就得要另尋他路,看鴻海下一次出手時,是要買哪一間公司,這不僅是在賭,風險也隨之增加,但是一旦押對寶,不難看出其發展後勢,可能會是第二個鴻海。

 

Luis Hsu 編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