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思考目標


每個人生而不同,為夢想努力才能拔尖
●蔡志忠

其實我沒有資格談這個題目,因為我念完初中二年級就輟學了。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說過一個故事。有個人在路上走,遇見三個敲石頭的人,他問其中一個:「你為什麼要敲石頭?」那人回答:「為了混口飯吃。」第二個人答:「我要做一件藝術品。」第三個人眼睛閃閃發光地說:「我在蓋一座大教堂。」

同樣敲石頭的動作,因為有不同的想法,就會有不同的成就。無論你學的是什麼,都是為了傳達智慧,這是最終的目的,而所學則只是工具。

人生不可能像拿刀子切東西那樣地切成兩段,以畢業為界限,一半是畢業前,一半是畢業後,而是延續與重疊的。這也是我為什麼一再強調要思考,而且要很早就開始思考,不要等到畢業了才想。早在小學三年級,我就已經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成為一位漫畫家,因此從不間斷地作畫、投稿,十五歲獲得集英社的工作機會,便毫不猶豫北上,選擇工作而非繼續升學。有很多人問我當時會不會掙扎? 我說怎麼會? 這就是我的夢想啊。

不過我必須強調,我並不是排斥學校教育,而是反對為文憑而念書,特別是許多父母希望孩子選擇熱門流行的科系,但結果是念出來大家都一樣。

每個人生來就是不同的,要成為頂尖的人物,應該從小就有夢想,努力朝夢想前進與努力。像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十三歲開始拍片、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與史帝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在自家車庫創辦了蘋果電腦,都不是非要等到畢業才思考自己喜歡及想做的事,因此,我建議大家應該要從小開始思考:我是誰、要什麼、該怎麼做。

思考也需要有方法。一般人的思考方式可能是:我要學開車,然後去學開車,再考上駕照,於是會開車,然而我的思考卻往往先從最後的目標開始,例如:「如果我擁有一部車,要做什麼?」就好像我在二十三歲時根本還不會畫卡通,但早已開始思考:「如果我會畫卡通,要畫什麼?」即使已然確定自己所愛,也還只是個開端罷了。很多人常跟我說其實很喜歡畫畫,卻從來沒有真正跳進去,沒有持續去畫。差別在哪裏? 當我全心投入作畫時,一天畫六十多張算稀鬆平常,一九九八年閉關以來,我寫了一千六百本筆記,出道至今出版三百本書,這些數字,代表的並非數量,而是專注的思考與創作。

回到主題,假如蔡志忠現在畢業了,會為自己規畫一張什麼樣的藍圖?

就是持續不斷地讀書、思考。生有涯,學問無涯,讀書是投資報酬率最大的行動。有一天,佛陀帶著眾弟子來到一座森林,隨手摘下一片葉子問:「我手中的葉子多? 還是整片樹林的葉子多?」

可想而知,弟子回答樹林的葉子多。佛陀接著說:「我所能教導給你們的,就像我手中的這片葉子,而在外面的廣大世界中,你們可以學習的就像整座森林的葉子。」我的意思是,學校所學就如同佛陀手裏的葉子,而整座森林的葉子就存在社會與生活中。


載自講義雜誌六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