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競爭力

你懂得聽嗎?請先試著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一、我寧可聽具體明確的事,也不想聽不切實際的話。二、別人講話時,我會想若有機會我要說什麼。如果你兩題的答案都是「Yes!」,你,現在還不懂得傾聽。

文/鄭呈皇

根據卡內基訓練統計,七○%的人都是不及格的傾聽者,但傾聽,卻是現在職場上最容易被忽視的競爭力。《哈佛商業評論》指出,「聽」是我們未使用的潛能,亟待開發,《財星》五百大企業,七○%的企業設有傾聽的訓練課程。幹部懂傾聽,就能加官晉爵;主管懂傾聽,甚至能讓企業成功不墜。然而,究竟要如何傾聽,才能聽出競爭力呢?

在英文裡,所謂的「聽」,其實只是hearing,就生理上來說,聲波經空氣振動,經由耳殼,傳遞到大腦聽神經,聽覺於焉產生。

中國古字更傳神,聽,這個字就是由耳朵、眼睛、心與腦組成。

「我們天生以為自己有耳朵會聽,但用心聽、用腦子聽,和只用耳朵聽,差別很大。」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這麼詮釋。

然而,你在聽嗎?(Are you listening?)

根據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與密西根州立大學聽力研究發現,人們在談話後八小時內,就會遺忘高達五○%的內容。這個高達五成的誤差率,可能造成個人或企業的龐大損失。

專門替多家大企業如AT&T、默克藥廠等,訓練員工傾聽技巧的公司——高得點出箇中原因:因為聽比思考慢。一分鐘內,我們腦袋可以思考一千到三千字,卻只能聽到一百二十五到四百字。因此我們常常在聽的時候,想別的事情。

尤其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多如牛毛的資訊無孔不入,要懂得聽、還要聽得懂,難上加難。中央大學人資所所長林文政進一步分析,在二十一世紀,每個人緊握著「說」的權力,越來越少人在聽,久而久之,只有發訊者,沒有收訊者,溝通效率也就日漸低落。
聽的內涵 由低到高分為五層,只有三成的人及格

有鑑於此,根據國際傾聽協會的統計發現,《財星》(Fortune)五百大企業中,有七○%公司開始設立傾聽的訓練課程。這份調查也指出,七○%的經理人都只是「勉強合格」的傾聽者。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因此下了註解:聽,其實是我們「未使用的潛能」,亟待開發。

那麼,聽的內涵何在?根據卡內基訓練的架構中,聽的層次,由低到高有五層,分別是「完全漠視」、「假裝在聽」、「選擇性的聽」、「積極同理心的聽」與「專業諮詢的聽」五種。

第一種完全漠視的聽,是最糟的聽,連耳朵都沒打開。第二種,假裝在聽,則是耳朵開了,卻沒有打開心、腦的耳朵,所以,別人的談話就從左耳進、右耳出。以上兩種狀況以自以為知道、對別人不屑一顧居多。

第三種則是選擇性的聽,在先入為主的觀念,只聽自己想聽的部分。換言之,這種人對於他人之言有「偏食」的習慣,他認可的對象或話題,他才會打開全身的收訊器。這類型的聽,從一般人到企業家都有可能,而且越高位者,聽的層次越有可能侷限於此。因為根據過去成功的經驗,他認為自己足以判斷何人、何事可聽,何者不可聽。黑幼龍指出,上述三種層次的聽,都不及格,不是傾聽,但約有七○%的人是屬於這三類型。

至於第四種「積極同理心的聽」就是傾聽,在對方講話的時候,眼神能看著對方,專注的聽,並且拋開成見,站在對方立場想。這種傾聽就是打開身上所有的收訊器,去感受、去觀察,讓對方「感同身受」。這種傾聽不但可以聽到事實,還可以聽到對方的心理。而往往,這種心理層面等非語言透露出來的訊息,遠比話語更重要。

至於第五種高階的專業諮詢的聽,則需受過專業訓練。例如美國心理治療師經過三千個小時的學習才能拿到執照,這個傾聽技巧能在對方不願表達底層意見時,透過技巧詢問使對方講出來,並且解決問題。

要聽出競爭力,隨著每個人職涯發展,傾聽的重點都不同,也會遇到不同的迷思。

新鮮人如何聽?要把自己當空瓶子,最忌「滿」

對初入社會者,或者基層員工,傾聽的秘訣就在虛心,要虛心的聽上(主管)、聽市場、聽客戶。黑幼龍就說,資淺者本來就是個空瓶子,收訊器要充分打開,「把握每個聽的機會,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方能迅速累積經驗。此一階段的大忌是「滿」。

邱次雪,就是因為懂得聽,十年賣出五百輛賓士車,蟬聯過去十年台灣中華賓士前三名的超級業務員。「每個顧客都像一本書,你要用心聽才讀得到。」她說。

二十年前,她是個彆腳的業務員,客人一上門,三句話後她就不離「車」,業績都掛零。直到有一次,一位顧客要她先閉嘴,對她是當頭棒喝。「後來,我都要求自己先不要說話,」她說,讓客人先說話,才聽得到她的需求與考量點,而不是逕行推銷。

不久前,一位老闆娘下巴抬得高高進來店裡看車,同事親切趨前問候:「您要來看車嗎?」老闆娘不悅答道:「來這不是看車,是要看什麼?」這時,只見邱次雪靜靜的端上一杯水,不發一語。老闆娘開口:「你們業務員服務態度很差,賣的車又貴。」只見邱次雪虛心請益:「那我們要如何改善呢?」她挽著對方的手往貴賓室裡坐下,門一關。三十分鐘後,一筆兩百萬元的訂單就到手。

「過程裡我都沒說什麼,只是聽她抱怨二十分鐘。」原來,這位顧客早就鎖定一款車型,但逛了幾間車行都沒碰到滿意的業務員。邱次雪用心的聽她的抱怨,一邊回應,同時也整理自己的思緒。等客戶氣消後,她開始與對方聊起家庭生活的經驗。不過三十分鐘,交易就完成了。

至於積極的往上聽,對於升官,是一大助力。美商鳳凰科技總經理康迪就是一例。先前在外商公司任職時,三年內從一個經理連跳三級升為市場部資深協理,是同儕中升官速度最快者。

「假如我是老闆,我會如何?」是他的傾聽技巧。因為有了同理心,他最能摸清老闆的脾胃,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提高執行力。

有一次,上司臨時交辦了十幾件事情,要他與同事們限期完成。只見同事們對此有所微詞,但康迪卻回想剛才上司說話的語氣,哪一件事特別強調、哪一件講得輕描淡寫。「我就想如果換成我是老闆,會想先知道什麼?」他開始排出先後順序,把九成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身上。這個策略果然奏效,贏得老闆的信任,為自己鋪起升官的階梯。
經理人如何聽?要開始學習系統性的傾聽員工

不過,當一個人從基層員工逐步攀升到高階經理人,甚至是執行長時,傾聽的重點就有所調整。聽誰?聽多久?怎麼聽?「聽覺閘門」收與放之間,是藝術,更需要練習。

對高階經理人來說,時間是最寶貴的,他必須為自己畫出傾聽的範圍與頻率,建立一套「傾聽的系統」,以避免不耐。第一步是控制時間,傾聽前先向對方說好談話時間,讓對方有心理準備,說出重點。

第二步是過濾問題,全球最大英語書出版商賽門舒斯特(Simon & Schuster)總經理里昂‧辛靜(Leon Schimkin),曾是個苦命老闆,他曾說:「過去十五年,每天一半時間都在開會。」直到他想到過濾問題的「4Q」。他要求每個要來敲門的員工,都必須先回答四個問題,分別是:

Q:要談什麼先想清楚?
Q:造成這事的原因有哪些?
Q:要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哪?
Q:你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制度公布後,來找他的員工減少四分之三,很多人發現不用來找他就已經解決了;甚至來找他談的人,時間也縮成三分之一。

第三步,是統一問題腳本。

專門研究領導與協調的哈佛商學院副教授麥可.瓦金斯(Michael Watkins),在其著作《關鍵領導九十天》中提到,許多經理人喜歡一頭栽入,和員工交談。但這方式缺乏效率與系統,只能獲得軟性資訊(非知識性),會讓少數員工左右你的觀點。

因此,要提升傾聽效率,經理人可以在會議中,持續用相同的「腳本」問不同員工。譬如:

Q:組織正面臨什麼最重大的挑戰?
Q:為何組織正面臨這些挑戰?
Q:尚未開發的成長機會有哪些?
Q:開發這些機會,需要做什麼?
Q:你是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哪?

透過這五個問題,經理人仔細傾聽與深思熟慮的追蹤,透過比對、分析,探詢出許多洞見。

第四步則是訂出頻率。對營運正常的公司而言,上位者除了常態性的與下一層幹部保持良好溝通外,為了接近組織神經末梢,可以每半年或一年,與第一線員工直接對話,掌握組織的狀況與問題。

執行長如何聽?傾聽的頻率、範圍要更擴大

而對於新任的執行長,或者轉型中的企業,傾聽的頻率、範圍都要擴大。譬如,二年半前,張孝威擔任台灣大總經理時,台灣大經營權剛易主,為了在最短時間掌握所有狀況,也為了不讓中高階主管過濾掉資訊,平均半個月,他都會舉行「Coffee with Harvey」(與張孝威喝咖啡),而這個對象只限基層員工參加。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從一個腳踏車學徒,到後來成為八十萬人的企業,在一次接受哈佛大學教授的訪問中,被問及「請用一句話概括經營訣竅?」只見他回答:「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

在構建人生成功的地圖裡,傾聽是一塊最容易被忽略的地圖,但卻是一塊可發揮乘數效果的拼圖。

 

載自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