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僅是個小市民,卻與李安、王建民同獲台南榮譽市民殊榮
●黃瀚瑩採訪

民國六十八年某日,台南一位計程車司機如同往常,開車搭載乘客。沒想到,這天改變了他的人生。兩名成功大學的女學生攔車,表示要去捐血,到達目的地後,好奇的計程車司機在捐血站外頭張望,護士出來招呼,他卻緊張得拔腿就跑。這名司機回家想了一夜:兩個小女生都敢捐血,我一個大男人,為什麼不敢?第二天,他鼓起勇氣、捲起袖子,到捐血站報到,從此一捐就是二十七年。

他是號稱「捐血狀元」的張國森,此稱號名副其實,他是全台灣捐血次數最多的人,二十七年來,已高達一千零五十三次,手肘內側捐血留下的瘀血,就是他的愛心勳章。民國七十七年,張國森便獲選為好人好事代表,日前則獲捐血中心表揚,並與李安、王建民等人,同獲台南市優良市民殊榮。「我本來很怕打針,」張國森笑著說,「但是想到能救人性命,打針便不算什麼了。」

當年,台灣的捐血風氣尚未普及,社會普遍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同時認為身體造血不容易,捐血會導致體力衰弱,醫院的血液,多半來自賣血維生的「血牛」。怕家人發現,張國森捐血得偷偷摸摸,捐完血還須算準時間,站在家門口等待郵差,攔截血液檢驗報告、血液使用去向等相關信件。大哥最先發現張國森行為怪異,經張國森遊說,也加入捐血行列。最後祕密洩漏,母親發了一頓脾氣,但張國森耐心地向老母親解釋,捐血不但有助血液循環、促進健康,更重要的是還能助人。五十多歲的母親從懼怕到了解,最後也捲起袖子,欣然捐出熱血。由於張國森的影響,他的家人、朋友,一個接一個成為快樂的捐血人。

讓張國森感觸最深的,便是民國六十九年,太太生第一胎,由於胎位不正,需要剖腹產。台南存血量不夠,救護車緊急從高雄調來四袋血液,救了妻小性命。「這時我才充分感覺,捐血是種互助的義行,我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幫助我,」張國森感觸良多地說,「就好像健保制度一樣,一個人的力量雖小,集結起來卻很可觀,才能真正幫助弱者。」

從前台南地區沒有捐血中心,只有捐血站,遇到緊急狀況,血液往往供不應求。張國森看到報紙報導血荒,便直奔捐血站;他集結不同血型的朋友,成立「緊急捐血大隊」,只要醫院一通電話,就立即前往輸血支援;他並遊說獅子會、扶輪社等單位捐贈捐血器材,促成台南捐血中心的成立;他對宣導捐血更是不遺餘力,「雖說『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可是一袋血只有兩百五十CC,多數車禍急救,基本量就需要三千CC,一袋血根本不夠,」張國森說,「以人口比例而言,目前台灣的捐血率還不夠普及,尤其每逢寒、暑假必缺血,需要捐血者多帶動親友。」

為了幫助更多人,現在的張國森不惜長途跋涉,展開迢迢的「捐血之路」。由於台北較缺血,他甘願花錢又花時間,每隔一周周日,便自費由台南北上,到台北捐血中心關渡捐血站報到。「搭凌晨一點的客運,到台北天亮剛好捐血,」張國森對舟車勞頓不以為苦。嚴格說來,他北上捐出的不是「全血」,而是「分離術捐血」,捐出血小板供加護病房、急診室使用。一般捐血只需花費十多分鐘,捐血小板需要經過機械抽血、分離,捐一次得坐上近兩小時。「捐全血要間隔兩個月以上,捐血小板只需間隔兩周,我想多捐一點,」張國森說。

捐血聽來簡單,學問卻不小。捐血前一周,張國森就得控制飲食,就連過年期間也不例外,不能吃太多、太油,以免血脂肪過高;每天吃幾粒葡萄乾,補充血紅素;多吃妻子燉煮的雞腳凍,補充膠質……情緒與生活作息也會影響血液品質,「例如熬夜、緊張會造成白血球過高,」張國森如數家珍地分享捐血知識,只要聽醫護人員提起任何提昇血液品質的方法,他都會逐一嘗試。

張國森的古道熱腸不僅限於捐血,他還擔任二十多年義勇消防員。「起初只是白天閒閒沒事,騎機車跟消防車,看看能不能幫忙,」張國森謙虛地說。後來在消防隊員的介紹下,他加入台南義勇消防隊,每周接受專業訓練,與打火弟兄出入火場,毫不畏懼。

更難能可貴的是,張國森證明「不是有錢、有閒的人才能奉獻愛心」,他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兒時家境小康,爾後家道中落,又逢喪父之痛,母親四處打零工,拉拔六個孩子,期間吃了不少苦。儘管事隔多年,張國森想起從前母親的辛苦,還是紅了眼眶。為幫助家計,他不得不放棄保送體專的資格;成年後因投資股票失利負債,白天、晚上都須工作賺錢。張國森也曾頹喪失意,幸好有家人的關愛,陪伴他一路走來。「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他說,念頭一轉,人生便可以無限遼闊,驀然回首,人生旅途中的挫折,都已轉化為堅韌的能量。「只要咬牙撐過去,就有雨過天青的一天。現在的我,有工作,有家人的關愛,還有餘力幫助別人,算是最富有的人了,」張國森說,「我會持續捐血,一直到六十五歲不能捐為止。」


from講義雜誌十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