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淨化工程的起源──賽德樂

文字/攝影:張文亮(台大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那是台灣大學安康農場的小型人工濕地,濕地的周邊長了?#92;多蘆葦。蘆葦在微風中株桿輕晃,將叢叢的白色蘆花送到遠處。時間,靜靜的過去……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蘆葦。蘆葦太平凡了,有的人認為蘆葦是水邊的雜草;蘆葦莖桿與葉上有細刺,有的人認為蘆葦長在路邊會割傷人;蘆葦叢長得很緊密,有少數人以為蘆葦會擋住賞鳥的視線,而將蘆葦燒毀;蘆葦會長到淺水處,水溝的管理者有時也砍除蘆葦,以免妨礙排水,造成水災。

大自然的淨水機

1979年,我曾調查台南沿海地區蘆葦對附近鄉鎮淹水的影響。當時?#92;多人認為應儘量砍除蘆葦,或用殺草劑滅除;但是當我在秋天,走在排水溝邊,看著整片白茫茫的蘆花,?#92;多鳥雀在蘆叢穿梭,真是美麗。難道蘆葦的存在,是沒有價值的事嗎?當時,我不知道,在歐洲有一位女性的傑出科學家——賽德樂(Kaethe Seidel, 1902-)正在為保留蘆葦而努力。

賽德樂是德國著名研究單位「馬克斯.普朗克協會」湖泊生態團隊的首席研究員,她在1940年代初就提出:「水邊為什麼會長出這麼多的蘆葦?那肯定是有意義的。」她深入探討這平凡的植物,發現蘆葦在大自然的?#92;能,就像「大自然的淨水機器,以最廉價的方式,讓流過的污水獲得淨化」,原來蘆葦在水邊默默地擔任著水質自然淨化的任務。

給水更多的空氣吧

賽德樂首先提出蘆葦像是「打氣管子」(aerated pipe),將空氣輸入底泥與水中,這是大自然奇妙的機制,只要水中持續有氧氣供應,水就會愈來愈乾淨。蘆葦等於是水中的曝氣機,幫助河流與湖泊呼吸。

蘆葦的曝氣能力,主要來自蘆葦植株特殊的結構。蘆葦的植株幾乎是中空的管子,一直延伸到根部。當太陽照到蘆葦,蘆葦的葉子快速蒸散水分,使蘆葦的內部產生負壓,將空氣吸進入中空的管子,而且能夠傳到根部,再擴散到周遭的底泥或水中。如果蘆葦的莖部或是葉部被風、或所經過的動物折壓到,壓傷的部位散出的水蒸氣愈多,吸收到壓傷部位下的空氣也愈多,結果能給予根部周遭更多的空氣。

人工濕地的源起

這個發現對於普世的生態保護有很大的影響。1952年賽德樂開始在污水中種植蘆葦以淨化水質,這種地方後來稱為「污水處理型人工濕地」(wastewater treatment of artificial wetlands),自此世界上建造成千上萬座類似的人工濕地,用來改善河川與湖泊的污染。近五年來台灣也在各處建造了這種人工濕地。

熱心的人永遠不會覺得沒事做,賽德樂繼續到世界各處研究蘆葦,她到秘魯世界最高的湖泊「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發現這面積8,300平方公里、位於海拔3,810公尺的湖泊周圍,最主要的植物群落就是蘆葦。幾千年來,蘆葦供應當地的人?#92;屋子、作草船,以及畜牧的主要材料,並成為整個區域各樣野生動物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可見蘆葦對當地生態的重要。

生命力特強的植物

賽德樂也到西伯利亞,探勘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Lake Baikal),發現這平均730公尺深的湖畔也長了?#92;多蘆葦。幾千萬年來,蘆葦在岸邊安定周遭流入的細土粒,以免湖泊的水深變淺;她又深入非洲內陸,發現有些可供飲水的水域,都有蘆葦在水邊默默的矗立著……

窮其一生,賽德樂都研究蘆葦,稱這種平凡的植物是「人類保護生態最具經濟效益的夥伴」。她始終不明白蘆葦為何有這麼奇妙的機制?為何有這麼堅強的生命力?她在晚年的時候說:「我的一生,只是個農夫,在植物緩緩的生長中,慢慢體會大自然的複雜。」

不過現代的污水處理型人工濕地,?#92;多人喜歡種上各種植物,而忘了起初的提倡者只是種上蘆葦。

讀者投書:環評委員不聽話? --﹥

作者:李光中(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張署長下台,環保署幾項重大開發案件延緩審查,環評攻防再成焦點,環保與開發孰輕孰重爭議不斷,而環評委員成為眾矢之的。有人寄望新署長上台,除去現任「不聽話」的環委,更換為較「聽話」的名單。其實,要當個聽話的環委並不容易,問題在到底該聽誰的話?聽行政院的話!?扁政府任內7年就換了6個閣揆,7年前可以說為了環保不惜停建核四,現在又說環保不能自外於經濟發展,政策和首長變來變去,他們的話能聽嗎?

那麼,聽「民意」的話!?可是重大開發建設計畫常涉及複雜的環境、經濟和社會議題,須要專業評估,一般民眾不易充分知情。以蘇花高為例,雖然大多數的民調都過半數贊成蘇花高,但是,這些「民意」所反映的恐怕比較是多數民眾基於一知半解的偏好,而並非基於對蘇花高在施工前、中、後所可能引發的環境、經濟和社會衝擊的認識,所給予的一種「充分知情的決定(informed decision)」,若以這樣的民意作為決策依據,就太不負責任了。

說到環境、經濟和社會衝擊,那麼過去環境影響評估的審查結果總該可以聽吧!?理論上是,但實際的審查結果卻未必理想。環評有兩階段的審查設計:若開發計畫經「第一階段」審查後,認為「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可以要求開發單位繼續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從事更深入的環境、經濟和社會影響調查,以便環評委員在周全資訊的基礎上,作出智慧的判斷。可是,以近來引發國人廣泛討論的重大爭議案件蘇花高為例,其開發計畫卻在民國89年間環評「第一階段」就審查通過了,也就是說當時並不認為蘇花高「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結果快速通關卻沒有真正省時,爭議和對抗至今愈加嚴重,反而是錯失了及早可以深入評估其各方影響、並容?#92;公眾廣泛討論的機會。嚴格講,當時的環評審查在實質上是不夠週全。

新署長難產,本屆環評委員任期將在今年7月屆滿。不論現任或新任的環評委員是誰,總之,變來變去的政策不可聽,民意也僅能供參考,敬請環評委員們聆聽自己專業的聲音,為每一個案件作出充分知情和智慧的判斷,畢竟每一個環評案件都會留下歷史紀錄,也會影響到後代子孫。

 

from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