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鮮人:「做什麼像什麼」

在四月二十八日紐約時報的三版上,讀到訪王丹的一篇特寫。這位受到全球關注的年輕人,深切了解在美國這麼一個自由氣氛下,他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當成「政治明星」,而是首先要充實自己。這真是深獲我心的決定。

專訪中,這位北大的生豪氣萬千地自許:「我有一個要做北大校長的夢想,我打算先去哈佛攻博士,再回北大。」

今年的五月四日,是北大的百年校慶。百年北大有過這麼多影響深遠的校長,如蔡元培、蔣夢麟、胡適,下一世紀,北大真會出現一位名叫王丹的校長嗎?

實現夢想的先決條件,就是當王丹進入美國學府時,他必先要完全放棄「民運領袖」的光環,專心做一個平風而又苦讀的學生。圖書館中的深夜苦讀,遠比在天安門廣場吶喊來得寂寞與乏味。

「做什麼像什麼」這句片語,不僅決定了王丹的夢想,也決定了台灣每年初進大學新鮮人的前途。

當前的台灣社會,出現了太多令人惋惜的做什麼「不像」什麼的現象。這種角色混淆的惡性示範正持續擴散:
(一)做父母的不像父母:有了子女,養而不教,產生了多少可怕的悲劇。
(二)做公僕的不像公僕:一些官員不謀公利,只講私利。
(三)做教師的不像教師:部份教師對自己的收入及利益過分計較,對教課與學生則馬虎敷衍。
(四)做醫生的不像醫生:缺乏醫德的,一心不在治病,而想從病患獲取不當的收入。

在美國這種高度開放社會,每一個職位都有強烈的競爭,在紅蘿蔔的誘因與棒子的壓力下,使得每個人不得不全力做好擔任的角色─從清潔工、大學校長到政府首長。

市場經濟體系下,財富在鼓舞一個人去變成最優秀的球員、演員、律師、企業家。

另一方面也有「大愛」的傳統,使無數人民投入各種公益活動。美國前總統卡特為窮 人造房子時,換上工裝,就變成了一個充滿愛心的木匠。有人揶揄卡特:「做總統時不像總統,做木匠時則像木匠。」

社會愈開放,就愈容易出現「行行出狀元」的繽紛世界,「行行出狀元」正是對「做什麼像什麼」的肯定。

台灣的功利社會中也展現了文化的生機:無蹈如林懷民,雕刻如朱銘,攝影如柯錫杰,書法如董陽孜。這些人的成就,正給年輕人一個重要的啟示:只要有先天的才情與

後天的專注,再冷門的事業,只要是頂尖,照樣可以贏得尊敬。

對正要跨進大學之門的青年朋友,我的叮嚀是:做學生就要像學生。做學生的最大責任就是專心地學習─學曶對知識吸取的熱情,學習對獨立思的執著,學習對社會大愛的推動。

大學生自己的志趣與抱負應當是選系的決定性因素。只要自己優秀,再冷門的科系也就不冷門;如果自己平庸,再熱門的科系也就不熱門。

我一直擔心有些學生,不專心做學生,而嚮往要做「學生領袖」,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學生領袖」的結果常常是:在學校中,沒有做像學生;出了校門,也就沒有變成領袖。

美國校園中的明星球員是學生們的英雄,媒體的寵兒,可惜他們沒有時間做學生。幾年後不再是「明星」時,其遭遇常常是令人感嘆。

社會上也有一些各行各業的領袖,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再回到學校,變成「領袖」(教育部在推動的終身教育值得喝采)。這種領袖學生的重拾書包,與校園中「學生領袖」的犧牲學業,正可為大學新鮮人提供一個鮮明的警惕。

對一個認真學習的大學生,我的建議是:四分之三的時間投入研讀,其餘的時間結交一些不同系的好朋友;設法在專攻的科系中,找出一至二位傑出的教授做自己學習的榜樣,同時也要養成運動及參與公益活動的習慣。

異性朋友可以交,課外活動也應當選擇性地參加,但都宜淺嘗即止。忙完課業後,一個可愛的安排是:週末約幾位朋友去聽聽演講,或看展覽,或參加公益活動,然後在文化沙龍小聚,相互腦力激盪。這不正是大多數牛津與哈佛學生們的寫照?

大學四年是讀書的黃金年華,來日的成就,要在此時奠基;來日的夢想,要在此時起步。莎士比亞寫過:「不要恐懼追求偉大。」在牢中度過了七年的北大學生王丹,到了自由的美國,立志要做北大的校長。不論台灣的大學生立志要做另一個李遠哲或張忠謀,最重要的是,要記住:「當你進入大學時,做什麼像什麼。」(作者:高希均 出處:聯合報 1998.6.2 15版)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生命的熱忱

生命的熱忱

前天收了封郵件,一位朋友看了我的站問了我一個問題,問我要如何激起生命的熱忱?我有點困惑,困惑自已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嗎?是以個人的角度與價值觀判斷來回答?還是不要回答,但真正令我猶豫的是你為什麼問我這個問題?

如何激起生命的熱忱,這個題目顯得很大,每個人對生命的定義與詮釋也都不同,有人認為生命像彩虹,亮麗多變但短促,也有人卻如鐘擺般的韻動著覺的平淡無味,多少透出一些無奈與不甘,但二種心境的落差在哪?如此極端的態度取決在一樣東西上:妳的心。人者,心之器也,人的所為都由心來操控著,你的喜、怒、哀、樂都在這東西來左右,或許你處在一些不如意的情況下,但如果你想激出熱忱,請用心來生活:付出妳的力量去幫助人,感恩所擁有的一切,能發一份光就發一份光,能散一團熱就散一團熱。很多事不是用嘴巴講、耳朵聽、手來做便可以的,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來感受與理解。

一個快樂的人,必定覺得生命是美麗的,而生命的熱忱會在你投入人群,付出大愛、奉獻自我之後出現,朋友!祝福你。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上班族

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上班族

每天通勤上班,時鐘一過了下午五點,心中就暗自高興又可以領加班費.,你只是一個把身心和時間,單純賣給你的老闆、沒有自主性的上班族?

如果,你明天上班,老闆要你從今以後,不必到公司報到,每天在家裡工作,並根據你工作產生的附加價值來決定薪資的話,你究竟可以拿到多少薪水?

你看看區公所的職員,自己的窗口沒民眾來,就喝咖啡看報上廁所,每天做的事都屬於「消化型的業務」。如果這些公務員想提高工作的附加價值,大可以動動腦筋,想想如何把資料檔案整理得更好找、更有秩序,如此就能把自己的工作提升到「創造型的業務」。

區公所的職員只是一個例子,今後在數位網路的時代,一通電話就能申請戶籍謄本或印鑑證明,消化型的業務將從我們的周遭消失。

現在,服務業人口佔日本總就業人口的六五%,這個比重將愈來愈高,不久的將來,預期可升高到八○%,屆時,服務業的人力將出現三極化的現象。

第一類型是「單純勞動集中型」,像在旅館鋪床單、清掃的服務生,或者是在速食店炸薯條的店員。有些白領階級看來外表光鮮,勝人一等,其實和漢堡店的店員沒什麼不同。我曾經拿三百萬日圓到日本某銀行,哪裡的行員只會勸我存成定存,但當我拿到香港的銀行,他們卻很積極地詢問我這筆錢是否不急著用,想辦法幫我設計一套資金運用計劃。日本的銀行行員,和只會炸薯條的店員是一樣的。

第二是「知識勞動集中型」,從事的是知識附加價值的工作,但以時間計算給薪,又稱「知識藍領階級」。例如工程師,收入是第一類型的四、五倍以上。不過,知識藍領階級,如只會死記法律條文的律師、只會記帳的會計師、只會遵循教育部指示的教員,將來都可能被光碟CD─ROM取代。在美國,已經出現一片只要九十八美元的光碟,叫做「Quicken」的家計簿,一般家庭不需要求助會計師,就能算清收支情況。

還有一種叫「Family Lawyer」的軟體,囊括一般租約、離婚、遺書、保險的法律問題,省去大事小事求助律師的麻煩。這些套裝軟體的問世,預期將造成九○%的律師、九五%的會計師淪落成套裝軟體的操作員。要避免不被軟體取代或淘汰,只有努力創造光碟提供不了的附加價值,例如活用套裝軟體,為顧客分析投A種保險有什麼利益,投保B保險風險程度如何等。

醫生也是,日本過去為了培育醫生,在每一縣都設立一所醫學院,現在實在有些供過於求,醫生如果只是開著門,消極地等病人上門求診的話,遲早會關門大吉。但是現代人很願意在「預防疾病」上花大錢,如果醫生從「醫病」轉變為「健康顧問」的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則是「知識白領」,以知識附加價值的成果來決定薪資,和第二類型的薪資收入差距別更大。第二類型的電腦繪圖員年收入一千兩百萬日圓(約合三百萬台幣),第三類型的知識白領的年薪,至少是四倍,甚至十倍以上。知識白領必須和分布全球的工作夥伴,時常保持聯繫溝通,所以英文能力是必須的,而且要像好萊塢導演史帝芬史比柏一樣,會寫劇本又會製作,具備高度的多項工作能力。

 

閱讀有益,使妳工作更具競爭力



妳老是覺得在職場缺乏競爭力嗎?西方人說「Lead is reader」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PC HOME雜誌發行人詹宏志、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都認為讀書為提升競爭力的根本。身為粉領族的妳是否也該開始效法呢?

記者問英業達董事長溫世仁,有什麼話要送給年輕人?

「開始讀書。」溫世仁只有這4個字。

自認為是一個終身旅行者,一年有300多天在旅行的溫世仁,路上除了帶簡單換洗衣物與電腦之外,就是書,「一路讀,一路丟,一路買。」去年他50歲創立「明日工作室」,開始網路出版的新事業,結合網路多媒體與書本。

他經常講一個身邊發生的故事:

有一個年輕孩子很早就開始與多媒體互動,很少看書,有一天他很難過,父親問他難過的感覺是什麼?「挫折?沮喪?失望?不舒服?」孩子講不出一個字來,因為他找不出一個適當的形容詞真切地描述自己的心情。

PC Home雜誌發行人詹宏志從報紙到出版,再到網路,他對父母最中肯的建議是,「在孩子還沒愛上看書以前,不要讓他上網。」

很多幼教專家也這麼警告:「當孩子還沒開始閱讀前,別讓他接觸電視。」聲光媒體的刺激會減弱幼兒對文字的耐心,一個不接觸文字、祇熟悉聲光的孩子,將成長為不耐人尋味的大人。

西方人說:「Leader is reader.」(領導者一定是閱讀者)。每個人接受新知的方式不同,有人透過看、有人透過聽、有人透過親身體驗,無論如何,閱讀是最有系統獲得知識的方法,它也許慢,效果卻最深遠。

台灣人由於填鴨式教育及聯考制度,讀書都極具功利目的,為的是考上名校名系,最後功成名就,少有真心喜歡閱讀者。看「課外書」有時還要被父母師長責罵浪費時間。

在這樣扭曲的教育下,一般人畢業之後不是不看書,就是看的書太輕,看書是為了打發時間、是一種較不被爭議的休閒活動。「夏蟲不可語冰」沒有深度的人同時也欠缺反省能力。

粉領族更要如此。

在不平等的工作環境中,要能與男性競爭,能更有效的扮演女性工作著的角色,讀書、懂書、消化書,更是提高工作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至於該讀什麼呢?

田園作家大為梭羅說:「你應該選擇對你有益的讀物,因為你沒有時間閱讀其他的。」正忙著工作的妳,抽點空,看點需要大腦思考的書,對妳的工作影響並不輸給看熱門網路或是股票投資書。網路時代,知識完全透明開放、容易取得,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巨細靡遺記下所有內容,因為也記不了,因為博學比強記重要,以架設思想體系,「邏輯推理的能力才是未來的致勝關鍵。」前荷蘭飛利浦副總裁羅益強說。

即使21世紀由「網路」揭開序幕,從工業社會跳入網路社會,「書」仍是最古老且歷久不衰的閱讀工具。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每天維持5、6小時的閱讀,妳有他忙嗎?妳有他讀書的歷史長嗎?那還不趕快讀書,急起直追!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職場新鮮人之自我探索

職場新鮮人之自我探索

作 者 :張金蓮 老師

生涯大師蘇柏博士曾說:「從學校轉換到職場,是一種現實考驗的過程。」面對未知的工作世界,身為應屆畢業生也就走職場新鮮人的你,是否感到茫然無措呢?如果說結婚是人生的一件終身大事,那麼事業生涯就是人生的另一件終身大事了 ! 面對這件影響一輩子的大事,你是如何來規劃與安排的呢了以下我們就來談談作為一位職場新鮮人要如何自我探索以及掌握自己的成功事業!

一、 知己知彼 : 作好就業前你的心理準備與生涯規劃

人一出生來到這人世間,就不斷的在作探索的工作,像是嬰兒期為了感覺自己的存在而玩弄自己的手腳。然後,在兒童、青少年 及成長的各個階段中,每個人總是在作探索一學習一成功一記憶的工作。就連考試也要不斷地透過重覆的學習,才能獲取高分。所以,如此看來作任何事情,如果不經過一番適當的探索一學習一成功一記憶的過程,是很難獲得滿意的結果的。所謂知已知彼,百戰百勝,對自己有深入的自我探索後,才能對自己的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後又對所要投入的就業市場,作充份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分析,了 解對方的要求與條件,如此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職業。不過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職業,的確不容易,不宜操之過急或期望太高,在就業前應對自我及就業市場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才能因應就業時各種狀況及挑戰。

(一) 了解自己的能力、性向與興趣:要如何才能對自己作充分的了解,當然惟有從現在起對自己開始作更詳盡的探索與對話。

1. 整理過去經驗,找出自己的特長:你可就自己的成長歷程中,整理分析,找出成功經驗及成功之因素(自己的條件、能力與努力等)。如果你無法明確整理出上述的成功經驗,那麼建議你到學生輔導中心找輔導老師經由測驗與諮商過程,協助你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潛能與興趣。

2. 認識自己、將職業與興趣結合為一 : 找到自己的特長與興趣之後,就可以為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範圍了。所以透過過去的經驗、心理評量工具以及專業的生涯輔導人員等三種要素,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確定自 己未來可以發展的生涯方向。

(二) 了解職業市場之現況與要求: 要尋覓一份滿意的職業或工作,光是了解自己的條件、能力及興趣,那是不夠的。所以接下來就是要對整個職業市場的現況要有所了解。例如 : 產業結構、行業景氣、企業規模及職務內容等等。至於了解職業市場之管道有以下幾種方法 :


1.利用圖書館 : 自職業分類典中了解行職業工作內容、所需條件,另外本校圖書館二樓留學與就業資料中心也是提供訊息的好所在。

2.參觀各公司、行號 : 積極參加校內外所舉辦之參觀公司工廠之活動。

3.勤閱報章雜誌 : 報章雜誌相關報導及人事欄均是搜集情報之好方法。

4. 多動口 : 親朋好友、師長、學長等,人生及工作經驗、閱歷均比我們來得豐富,向他們諮詢收穫一定不少。

(三) 建立自己的生涯關係內閣 : 在多元化的社會,要有成功的人際關係就必須要「廣結善緣」。藉由認識很多人而希望其中的少數人變成我們的「貴人」。在有意及無意的協助下,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這些所謂的「貴人」便是自己的關係內閣 !生涯專家柯惠玲曾提出 : 生涯發展的「關係內閣」應發揮的功能不外以下幾點 :
1、能夠提供專家的見解,增助增長判斷力、擴大視野。
2、能夠協助解決問題或當前面臨的考驗。
3、能夠分享人際關係而協助拓展對外的關係。
4、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分享觀念和價值觀。
5、能夠提供建議或重要資訊。
6、提供激勵、支持或肯定。
7、能夠提供機會接受挑戰,擔當重任、表現才華。

三、裝備自己、迎向未來 :

了解自己的能力、性向與興趣之後就可以開始選擇自己適合的職業。如何選擇自己的行職業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考慮 :
(1)個人成長 : 是否可以學到多樣化的知識和技術?
(2)合理報酬 : 工作時數、內容與薪資是否對等?
(3)產業前途:產業的前瞻性如何?
(4)晉昇機會: 公司制度走否健全?是否有自我表現與晉昇之機會?
(5)工作價值 : 工作對自己是否有意義, 自己是否可以樂在其中 ?

當你考量了上述條件,仍然可能發現很難有一個公司可以十全十美,你可以考量自己所在乎的事項而加以調整,相信找到一家合意的公司不難。如果你可以順利的選出理想的工作,但對方卻表示有消息再和你聯絡,那就表示你應該好好地培養一下自己的本錢了

三、與工作談情、跟生涯說愛

最近幾年來,「我的未來不走夢」 已成了老老少少的流行話語,我們隱約地可以從這句話嗅出對生命的積極踏實感。對即將成為職場及社會新鮮人的你,或許更該期望未來的工作生涯不是夢而是一些實在。沒有人能夠在短期間內找到一個很滿意的工作,對於一個職場新鮮人而言,開始工作的前半年多在自己探索及公司試用期,故筆者在此不鼓勵職場新鮮人在此期間隨意跳槽。其實,職場如情場,建議您不論在任何工作職場,都儘量嘗試與工作談情、跟生涯說愛,如此您將更能享受工作與職場新鮮人的樂趣。從學生生涯步入工作生涯,每個人都需要花一段時間去適應二者之間的不同,只是每個人適應期長短不同、適應方式也不同罷了!

在學校的課本上從未教導我們如何去適應工作世界,所以在職場新鮮人踏入工作領域後的第一年,許多人都發生適應不良的狀況,諸如: 人際關係不良、工作壓力太大等等,而因此跳槽、轉換工作者比比皆是。相信經過了自我探索與掌握職場訊息後,各位必能縮短新鮮上班族的適應期,在此先預祝所有即將成為職場新鮮人的同學們心想事成,馬到成功 !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跨越界線

跨越界線



我最近工作不順,屢屢萌生去意。和朋友相談,朋友告訴我,如果是因為人的因素而離開,而不是因為工作本身,那很不值得,而且在這個工作上碰到的問題,如果沒有獲得適當的調整與修正,那麼難保問題不會在下個工作上發生,換言之,朋友下了個結論,「下一個工作不見得更好。」

朋友舉他自己的例子,在半年多前,他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規律、平淡,收入穩定,但是當時卻羨慕能自由調配工作時間的「蘇活族」, 於是他辭去原本待遇不錯的工作,改成在家上班,接case。後者當然是自由多了,甭趕上班,不用打卡,不用大熱天跟人家擠公車,但是閒得時候閒得發慌,忙的時候又忙得昏天暗地,常常日夜顛倒,身體也變壞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又開始羨慕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是就在幾個月前, 自己還對那種平穩的生活深惡痛絕。

我們似乎總是只看到別人心急、輕鬆及幸福的一面,不但忘了這是他們當初辛苦努力付出獲得的成果,而且世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事物,只是人家沒有表現出來而已,或者是因為我們本身的盲,所以看不見。

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裡頭有一句「人不是每天都開心的。」這麼平常簡單的對白卻深深打動了我,我有種迷路多日, 突然找到方向的雀躍;遇到知音般的,覺得被慰藉與了解。

我們總是只看到別人好的一面,卻忘了他們也有挫敗與痛苦,如果我只是遇到挫折就轉彎,遇到工作不順利就換工作,那麼同樣的挫折會在我的生命中不斷出現。試著面對自己的問題,也試著更全面與客觀的看待事情,將會有助於釐清與了解自己,不論是在目前的這份工作,或是未來新的工作上。

先天的不公平並不能打擊一個人的鬥志,後天的不公平卻往往重擊一個人的內心,可是如果妳能夠跨越這道界線,相信妳的前途必定會更加豐富。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處事圓融最重要

處事圓融最重要



老李在公司服務將近二十年了,是一步一腳印,才慢慢爬升到目前主管的職位。新進員工個個學歷傲人,不是碩士就是博士,薪水領得多,職位也比他高。但是做起事來,可不見得比他們這些「資深」員工行。老李老大不服氣,不知不覺以「資深」資格自居,總是問:「是你該配合我?還是我該配合你?」結果老朋友、新朋友一個個遠離他,使他的人緣「盪」(down)到最低點,工作推展也越發力不從心。

「是別人該配合我?還是我得配合別人?」如果這句話是你在職場上的口頭禪,那麼請你也看看下面這一則故事。

曾被譽為全世界最偉大的礦治工程師赫蒙,耶魯大學畢業,又在德國福萊堡修完碩士學位,回美國找竹一份工作,遇到一位沒有學歷又不相信文憑的大礦主赫斯特。大礦主對赫蒙說:「我不想錄用你,是因為你是碩士,腦袋裡只裝滿一大堆沒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文縐縐的工程師。」

赫蒙貼近大礦主,說:「倘若你答應不告訴我父親的話,有個秘密我想告訴你。」大礦主點頭,赫蒙一本正經的說:「其實我在德國什麼也沒學到,只是在那裡鬼混了三年。」大礦主笑嘻嘻的說:「好!很好!你明天就來上吧!」

瞧!人緣就是在這種「萬事互相效應」中產生的。中年朋友「送貴重禮物換交情」?這是短期存款,甚至可能只是即期存款;想擁有新員工、老同事的永遠人緣,還是請確實把握以下的「五不」原則吧
1.依老不賣老。
2.彈性不固執。
3.幽默不傷人。
4.關心不冷漠。
5.真誠不矯情。
有位心理學家還列出一張人際關係自省表:
1.此人不在,萬事皆休。
2.此人在比較好。
3.此人在與不在都無關緊要。
4.此人不在比較好。
5.此人消失更好。
你的人緣處於第幾位呢?換個角度看,其實誰配合誰都無所謂,處事圓融最重要,因為:「人緣」將是你的養老基金!

from intern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