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麼叫做成功?什麼叫做有成就?

不論你的工作是什麼?不管你的職位高低?能夠為自已尋得人生的定位、
為自已下一個成功的定義,才是最重要的。

在《天下雜誌》於全省舉辦的「跨越極限、開啟未來」校園系列演講的最
後一場,中鋼電董事長王鍾渝,對於個人及企業的成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每一個人的價值觀,什麼叫做有成就、有成功?是由每一個人自己去思考,自己去下定義。

我要講一些小故事,這些小故事對我個人有很多啟發。

二十四年前公司派我到德國,跟機械廠商談一些事情。那時候我第一次到
德國,到了杜賽多夫這個城市,德國公司派了一個穿著筆挺的司機,開了一部賓士二八○來機場接我。

從機場走高速公路到公司還要四○分鐘車程,上了高速公路,司機回頭跟我說,「先生,今天我這一部車子是新車,所以我不能開很快。」結果我一看他的儀表板,一百四十公里的速度,他還告訴我不夠快,我不知道怎麼回應。

他還說他明年就要退休,而且非常驕傲地跟我講,他從二十二歲開始就當司機,他開車開了三十一年,沒有被警察抓過一次違規。他非常會保養車子,這是他第四部賓士,這一生他只汰換了三部車。他非常驕傲,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棒的司機。

我當時聽了很感動,一個五十三歲的人,當了一輩子的司機,還是兢兢業
業,甚至非常驕傲。

所以每一個人的生命裡面,什麼叫成就、什麼叫成功?什麼事情讓你自己
非常驕傲?那位司機先生感染了我,我也對他肅然起敬。

老技工的故事

第二件事情,是三年後我們到日本去參觀一家機械廠,叫小倉機械廠。我
看到一個日本老技工,大概快六十歲了。他非常認真,我想為什麼這個老先生比其他年輕人還認真,就多站了一下,看了一下。

這個老先生跟我講:「一般車床工要車四次才能車出那個形狀,我有本事三次車出來,而且車出來的葉片精度,跟人家車四次的效果一樣。」他覺得很了不得,下個月他就退休了,「不過你放心,你中鋼買的這台機器,我一定把他車完了才退休。」

這件事也讓我非常感動,如果是一個中國人的技工,他第一個觀念是:我的技術比別人好,我應該升領班,如果領班不是我,就是主管不公。

一個技工技術很精進,不見得會管理,不見得是好領班。你能把技術做得很棒,那也是成功啊,為什麼一定當主管才成功呢?可能那個技術好的人去當領班,做得很不成功,管人管不動,最後弄得自己很痛苦。

這兩個故事,就是說人生從年輕到成長,我們要給自己下一個什麼樣成功的定義?將來我要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衡量我的價值?

不要被主流價值框住

我要建議各位,不要被社會的價值,不管是主流還是非主流,來限定了你的框框。因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最能夠掌握自己。

每個人對於成功定義的釐清,可以推展到企業。我們常常說企業要去訂定一個經營的理念。假如把經營理念引到人生來看的話,就是人生的哲學、人生的價值。講得通俗一點,人生要以賺錢為目的嗎?當然這也是一個方向,只要取之有道也沒關係。

用到企業上就是,要想盡辦法多賺錢,想盡辦法讓我的股票價值高,把這個觀念引到企業來,就是這樣一個理念。或者要穩穩健健,在社會上規規矩矩做一個好人,我不要人家說我是壞人,將來遺臭萬年。把這個觀念用到企業來,就是穩健經營、要踏實,中鋼就是這個結果。穩健經營踏實的結果,就是賺了一百五十億,但是股價是二十塊,今年我明明要賺兩百億,股價還是二十塊,這就是我? 沒有特別去標榜我們的獲利,或者賺錢的能力。

有一種人覺得,這一生什麼事情都要嘗一嘗,不管好的壞的,大麻煙是什麼味道,我抽一口看看,不要上癮就好,我就是要嘗試。這種創新的精神,用到企業來是什麼,就是要去冒險、投資、創新。

把人生的目標想得很清楚,將來就會變成很好的管理者。

從人生到企業

同樣道理,你的人生理想是什麼?比如說想做作家、想要寫一本書,這也是一個理想。所謂人生的理想,你把它擴大到企業,就是我們企業的願景。

中鋼將近三○年前成立,政府成立中鋼是做什麼的?是鋼鐵廠。鋼鐵廠是做什麼的?生產鋼鐵,好好產出鋼鐵就好。

現在不一樣,市場變化很快,國營事業怎麼增產也跟不上,所以中鋼把角色定位轉換,從鋼鐵的生產者,轉變成為鋼鐵材料供應者。

市場要什麼我們就賣什麼,管他做不做得出來,我先賣,拿著訂單去逼工廠說你趕快做出來,可是還不夠怎麼辦?進口。因為我們跟國外關係好,所以中鋼開始做貿易。但是,只做鋼鐵這材料,似乎還不能吻合公司成長的欲望,所以我們後來變成工業材料供應者。只要台灣需要的工業材料,中鋼都做。後來我們發現這樣也不夠,除了做工業材料供應者外,中鋼還有什麼資源?這個重要的資源就是,我們有三千多位非常有經驗的工程師,這個三十年經驗累積是不得了的資產,他知道什麼情況是錯的,什麼情況將來地震會垮掉,這個資源我要好好使用它。

所以從今年初,三月份我們開了一個會,把中鋼的願景又修改,不但是工業材料供應者,還是腦力資源供應者。可是工程師供應腦力資源之後,最終目的是什麼?沒有社會大眾對中鋼的支持,哪有今天的中鋼?所以,我們要回饋社會。

優質生活供應者

要回饋社會什麼?要利用我們的資源,利用工程師腦力的知識,來提升高雄所有人的生活品質。所以,我們把第三個願景定為,優質生活的供應者。所以我們說,好,我們來參與捷運,希望把捷運系統做起來之後,南星計劃填起來,變成海上遊樂園。將來我們的捷運系統公司賣個package,每一個人花多少錢買一張票,包括坐遊艇、到海上遊樂園玩,就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地方。這就是優質生活,我們可以來努力。

一個人把人生價值,人生的定義想得很清楚,擴張到企業之後,發展出來所謂企業的理念、願景、發展策略,非常人性化,很容易得到認同,而且形成共識,變成所有同仁支持努力的方向。任何一個組織、企業,如果目標明確、共識強烈,大家團結合作所發揮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

把人生的價值釐清了,再盡心盡力去做,我就覺得成功了。如果你一定要達到什麼職務,那你會不愉快,因為不一定做得到。

盡心盡力就是成功

我考試進中鋼第一個工作是工程師,從工程師跟著中鋼這樣成長上來,在中鋼我有過十三個不同的職稱。在每一個職務上我只要求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了,我就覺得很高興。

每一個人要自己去釐清人生旅途的希望、目標、理想,而且推展到企業來。到目前為止,我發現好像滿有用,所以提供給大家做參考。(中國鋼鐵董事長王鍾渝校園演講實況,陳慧婷整理)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真假故鄉

真假故鄉

戰國時代,有一位在楚國長大、原籍燕國的人,年歲增長後,常常惦念著自己出生的地方,想要落葉歸根。剛好有位朋友要去燕國做貿易,他就與朋友結伴同行。

過了幾天,他們來到某個地方,朋友告訴他已經到燕國了,就快要到他的故鄉。

又走了一段路,他們看到一間廢墟,朋友說:「你看,這就是你以前家族的宗廟。」他看到自己家族的宗廟破爛不堪,心很悲切。

後來又走到一個墓地,朋友說:「這是你的祖先和父母的墓地。」他一看到自己祖先、父母的墳墓,愁緒湧上心頭,哭得非常哀痛,可是朋友卻站在旁邊哈哈大笑。

他很生氣地說:「這幾十年來我一直思念故鄉,今天回來,看到家廟破爛不堪,又在荒郊野外看到祖先和父母的墳墓,你知道我有多傷心嗎?為什麼你在旁邊笑得這麼大聲!」

朋友說:「唉喲!我和你開玩笑的!這個地方根本不是燕國。」

他一聽,滿腔悲傷頓時消失,心想:這裡又不是我的故鄉,我為什麼哭得這麼悲哀?

兩人繼續前行,經過幾天後,真的到了燕國,看到他的家廟,也看到祖先和父母的墳墓,可是這時他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很平靜地憑弔。

一般人常在日常生活中,隨著境界起伏而煩惱不安,沒有用心審察人事物的真相,就像那位思鄉的人,只憑著朋友的幾句話,就情不自禁悲傷痛哭。

學佛,就是要學習把人事物看清楚,透徹了解之後,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值得我們貪戀、瞋怒或癡迷。所以,學佛就是在學「真」,透徹了「真」,就可以空掉一切煩惱,這就是「真空」。

雖然在人群中難離人事是非,但將煩惱淨化,就可以將是非昇華成教育,這就是「妙有」。

奧妙的境界,就在日常生活中。不論什麼事情,都要用心看、用心聽、用心體會,如此才能透徹了解萬物真相,達到自在、輕安的「真空妙有」境界。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思考的價值

思考的價值



有位富商在退休之前,將三個兒子叫到跟前,對他們說:「我要在你們三個人之中,找一個最有生意頭腦的人,來繼承我的事業。現在我各給你們一萬塊錢,誰能拿這筆錢把一間空屋填滿,誰就能贏得我全部的財產。」

大兒子買了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拖回空屋裡,把屋子占了大半空間。二兒子買了一大堆草,也將空屋填了大半。小兒子只花了二十五元,買回來一根蠟燭。

等到天黑了,他把父親請到空屋來,點燃了那支蠟燭說:「爸爸,您看看這屋子還有哪個角落沒有被這支蠟燭的光照到?」

富商看了非常滿意,遂讓小兒子繼承了事業。
******************************************************

一個餐廳生意好,門庭若市,餐廳的老闆年紀大了,想要退休,就找了三位經理過來。

老闆問第一位經理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第一位經理想了想,答道:「先有雞。」

老闆接著問第二位經理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第二位經理胸有成竹的答著:「先有蛋。」

老闆又叫來第三位經理,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第三位經理認真的說:「客人先點雞,就先有雞;客人先點蛋,就先有蛋。」

老闆笑了,於是擢昇第三位經理為總經理。

當我們執著於表相,習慣於舊有的思考模式而無法跳脫,走不出一條新路來時,何不換個角度來看,為自己的慣性思考加些創意?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先接受自己,才能接受別人

先接受自己,才能接受別人



[從低潮中認識自己]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的景況,就像季節有著寒暑之節一樣,也會有冷暖交替的變化;情場失意、工作不得志、與家人無法溝通甚至是在同儕中不被認同,我們常因著無法得到他人或是自己的認可與肯定而陷入低潮。等到清醒過來再作反省的時候,偶爾會覺得當時的行為實在幼稚,或是自責自己曾經是那麼地莽撞、輕率乃至於是無知。可是,真不知是怎麼搞的,我們就這樣在低潮與清醒中來回搖擺,到了最後還是回到原點,少有任何的突破與成長。感覺上,自己就像月亮一樣有著陰晴圓缺,彷彿已接受了命運之神預定的安排,內心卻是滿滿的不甘、抱怨與無奈。

當我們處在低潮時,其實真是好好反省、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因為我們在所謂清醒的時候,往往並非是真正的清醒。不管是刻意壓抑或是潛意識中,都會在有意或無心的時候,否定了內心種種的孤寂、空虛、疏離的感受,也壓抑了由恐懼所引起的種種負面情緒。這並不是說,一般人從沒有想過辦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有人嘗試看了許多關於心理勵志的書,也聽了許多朋友的分析、建議。只是到了最後,還是不忘提醒自己這樣的話:「書上寫的、朋友說的我都懂,不過,懂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就這樣,不是畏懼改變,就是不耐於等待,而錯失了檢視自己的機會!

人在順境時得意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能在低潮中苦中尋樂,或是讓心情歸於平靜去認識平常疏於了解的自己,才能幫助自己隨著經驗而成長。讓我們這樣子說好了,生活中的低潮就像在馬路上開車遇到紅燈一樣,是為了讓我們停下來做個短暫的休息。伸個懶腰、做做深呼吸來放鬆緊繃的精神,甚至可以看看是否走錯了方向;不然的話,車子在行進當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若是沒有這些片刻的休息,實在是無法好好地繼續完成旅程。

[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不過,總是有人在等紅燈的時候習慣猛催油門,或是緊盯著紅綠燈,心情就像賽車手開賽前等待倒數讀秒一樣,深怕錯失了領先的契機。當我們無法獲得眾人的認同而陷入低潮也是同樣的情形,好像非得想盡辦法逃離一樣,顯然地,這是因為恐懼於面對內心的空虛——我們知道說,如果一味地感受自身的感覺、體會真正的自己,只會讓自己陷入孤單、寂寞的恐懼中;愈是了解自己,就愈是會感受到自己為了取得認同,在台上、台下角色扮演互異產生的衝突,也就愈加感到自己的矛盾、虛假與無助。

或許有人會覺得掩藏、矯飾自己,刻意表現圓滑或是美好的一面,是與人相處的最佳模式。但卻經常在空閒時就會覺得煩躁、不耐與疲倦,也會不想出門、不想看到朋友,甚至於是不願意面對自己。少有人會平心靜氣面對這樣的情況,大部份的人都只能得到類似的結論:「唉!人就是不能閒下來,一旦閒下來便會胡思亂想、不知所措!」就這樣,車子行進時擔心遇到紅燈或是與人擦撞,真遇到了紅燈又著急地盼望綠燈,甚至於是爭先恐後搶黃燈、闖紅燈,非得等到愛車報修、自己進了醫院才「心甘情願」的反省、後悔。無論如何,生命自有它本身的律動,高潮、低潮就似紅燈、綠燈交錯運行,不懂得隨時調適心態的人,傷害、不幸就會如影隨形。

在人際關係中,即使你再怎麼在乎別人、費盡心血改變自己來討好別人,還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有時候,我們不願意跟「大家」一樣,並不全都是自己的問題,只能說是我們真的不喜歡那樣的生活方式罷了。如果不願意接受自己與別人的差異,硬是要跟大家一樣,去扮演著與內心並不契合的角色,我們怎麼可能會曉得該如何珍惜、疼愛自己。當我們覺得累了、倦了,對於生活方式感到不滿與抱怨,未必是我們又在胡思亂想了,也有可能是因為無法滿足心中真切的渴望所致。在這個時候,若是肯靜下心來自我聆聽,或許就會聽見內心彷彿有某種聲音,盼望著我們停下腳步仔細地想一想!

想一想說,如果跟別人相處的「最佳模式」,是我們真真不願意的,我們又要如何跟自己相處呢?我們與人相處時,所盼望的真是現在這個樣子嗎?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不得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是別人的過度期待,還是自己過於恐懼別人的眼光?如果真要改變這樣的生活,或者說是要活出真正的自己,我們會得到或是失去些什麼?如果我們不是真正的自己,別人要如何來愛這戴著面具的自己呢?

我們得要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否則總是恐懼於別人的眼光,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會窮於應付而戴上所不願意的「面具」!這樣一來,任誰也不會曉得該如何來愛自己!



[月有陰晴圓缺!?]

有位大學時代認識的男同學,他對「女人」有著某種微妙的情愫,仔細觀察這情愫的發酵作用,其實是件有趣的事情。他最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天下的女人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傻』!」他會嫌自己的媽媽做事情沒有方法、原則,其實是不希望她過於操勞,也常常幫她把家裡的事情先做好;有時候一夥人出去玩得太晚,會故意打電話回家讓媽媽說說他,其實是因為怕媽媽會擔心;雖然對女朋友嫌東嫌西的,仔細觀察後,發覺他只是擔心女朋友照顧不好自己;自己常說女生笨,不過見到女生難過,其實他也會捨不得,然後想辦法去安慰人家一番。有句他常說的話,真是他自己蠻好的寫照,他說:「別人對我們說的、做的『是什麼』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他自己就是一個「刀子口、豆腐心」的男生,如果沒有好好地認識他,實在也很難想到他其實是個細心、體貼、懂得關懷別人的人。

就在最近,有位朋友常提起說,這幾天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月全蝕」,使人想起人際關係和我們看月亮的「陰晴圓缺」,有著許多有趣的契合與聯想。我們都曉得月亮會有陰晴圓缺的變化,是因為月球繞著地球公轉,使地球上的人們看月球的角度不同所致。不過,對於月球而言,它總是會有一面固定向著太陽,所以本身可是沒有什麼陰晴的變化喔!換句話說,即使我們的表現都一樣,別人看我們的眼光還是會隨著其心態、角度的影響,對我們的表現有著不同的觀感。

這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歡月圓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象徵圓滿;也有人喜歡弦月,可能是因為富有詩意;不一樣的人看月亮,就會對月亮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管人們對於月亮是如何的想法或觀感,月亮終究還是得循著自己的軌跡前進,反正它永遠也無法滿足所有的期盼。更何況,人要怎樣看月亮,對月亮有怎樣的想法、觀感,反映的是人們自己的狀態或需求,可未必是為了月亮著想才這樣的。至於別人對我們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人就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誰都是一樣不滿,我們當然也不會例外;有人過於主觀,常是以偏蓋全,認識我們沒有三分鐘,就已經對我們抱持著成見了;也有人像是三姑六婆,對你品頭論足只是為了幫助消化而已;還有人根本不在乎別人,對這樣的人而言,你怎樣表現都好、也怎樣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說話的人。如果我們過於在乎這些人的想法,只會顯示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像是我們的父母、長輩或是朋友知己,他們會是真心關愛、在乎我們的人。如果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對我們自己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人。不過,即使是作父母的也未必能夠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時候父母也常會因為自己的限制,而對小孩有著某種過度期待,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雖然能夠了解、體會他們心情,但是對於他們所做的建議、分析,還是得要經過我們自己的檢討、過濾才行。畢竟,要對自己負責、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往往還是自己。

這倒不是說,那些不是為我們著想的人,就不必在乎他們的想法了,只是說我們得清楚地知道別用情緒來回應別人個性、習慣上的不圓滿,才能平心靜氣去接受那些對我們有益的建議。至於對那些關心我們的人,彼此的關係應該是分享與聆聽,並不是遵從對方的期待而改變。對於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無法達成的期待,還是得要適時地拒絕才行,否則就容易成為關係中造成決裂的隱藏炸彈。也有些時候,我們的理想與那些關愛我們的人相抵觸,或許自己非常清楚為什麼要作這樣的選擇、清楚地知道將來的發展,但是別人並不知道,如果我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也得要盡力溝通清楚才好。

在關係中有一種良好的互動模式,那就是「推己及人」;我們都不願意勉強所關愛的人,也不應該為了回應他們的關愛而勉強自己。彼此應該是對「事」來溝通,而不是就「人情」來回應,更何況關於「事」的部份又何必勉強呢!誰都很難說得準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若是我們今天「遵從」別人的建議,等到明天出了什麼狀況,不就給了那些關愛我們的人對我們感到抱歉、遺憾的機會;更何況,任何結果仍然必須由自己來吸收、承擔,畢竟自己的路還是得由自己來走啊!

總而言之,與他人的互動中,別人對於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在我們聆聽別人意見時,先要了解他們對我們的心情是什麼,然後再仔細考量他們的建議是否適合。我們總是應該要聽聽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或建議是什麼,但是永遠要記住的是,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且最終的目的,是透過別人像是照著鏡子一樣地看清楚自己,然後表現出真實的自己,並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塑造成別人眼中完美的形象。



[追求完全而不是完美]

我們希望透過別人的角度來認識自己,是因為自知對自己的認識會有死角,就像我們對著鏡子看自己也會有看不到的地方,而且還常常會忘了隨時檢視、反省自己。但是我們要如何來過濾別人的意見呢?那得要我們先了解自己的特質、能力,還有就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價值觀。

前面提到說,月球總是會有一面是向著太陽,當然囉,就會有另外一面是背對著太陽。人也是一樣,我們總是會有優點、長處或是缺點、不足的地方,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己的認識也就會愈完全。我們要如何來面對自己的優缺點呢?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順其自然還是要求完美?我們該如何來設定自己成長、努力的方向?我們真的必須要做到盡善盡美,或是可以借用別人的長處呢?

有些人開口閉口就是要求完美,也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真有信心,但是絕大部份的人其實是因為害怕於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即使他們有能力去追求所謂的完美,也往往會因為用同樣的態度來要求別人,而令人無法靠近他們。我們或許應該追求更完美、更高品質的生活,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仔細地想想,我們真是不完美的,不是嗎?難道我們就應該要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忽略了生活當中值得體驗、享受的部份,甚至於是否定自己也否定別人的生存價值嗎?

那些口口聲聲追求完美的人,也常常會是放棄自己生活的人,他們會一直為自己設定更高、又更高的目標,而沒有辦法停下來仔細享受、品味生活中的趣味;他們犧牲了自己的時間,也不願給那些愛他、關心他的人時間,因為所追求的往往是個人的目標,雖然嘴裡常說是為了別人好才這樣做的;他們緊張而小心翼翼地追求完美,就怕自己那裡做得不夠好,同時也失去了對他人的耐心且吝於讚美。如果他們願意停下腳步來聆聽內心的聲音,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要求完美,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完美,祇不過或許是由於曾經受到過傷害而不甘願面對罷了。他們也不了解說,用心於完全地體驗生命比追求完美來得更重要,因為生命本身是一種流動的現象,生存的意義就是體驗這流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些追求完美的人執著於所設定的目標,總是試圖著逆流而上;年輕時看似有機會一搏,總有一天還是得學會順流而流,不然他們會永遠只是停留在原地、流連駐足在自己設定的框架裡面。

小時候,自己常常需要修馬桶、修電燈、換保險絲,難道長大以後,就要自己學會蓋房子嗎?如果我們每件事都要自己來,甚至是要求樣樣精通,那麼這個世界上的水泥工、木工……水電工等等,他們學有專精的技術不就浪費了。求學的時候也常會發現,即使是每堂必到、不遲到早退、認真讀書的同學,都還是會有一、兩種學科是不拿手的,同樣地可以藉著讀書會分享學習的結果。我們每天與人生活相處在一起,真的是不需要每件事都自己來,有很多事情可以透過彼此的幫助而達成。至於在團體當中,最需要的是凝結向心力,其次是發揮個人特質的長處來完成目標,更是不必每個人都得齊全十八般武藝。

真正有自信的人,會對自己有信心是因為了解自己的特質、能力,不需要過分謙虛,也不會用驕傲、冷峻來掩飾自己;他知道什麼事情可以自己來,什麼事情需要幫助,不會礙於自尊心而每件事都硬是強出頭;他懂得欣賞自己的優點,也能夠欣賞別人的長處;他願意包容自己不足的部份,也能夠體諒別人的缺點。最重要的是,他會了解說,在團體生活的互動關係中,適合自己的位置到底究竟在那裡,也就能夠在互動中保持自己的風格,而不會一味地改變自己求好於他人!



[接受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平衡]

科學家發現,地球跟月球可以保持目前的關係,其實是一個巧合;朋友之間能保持和諧平衡甚至是默契十足,需要的則是一種緣份。有時候,我們在團體中不論做了何種的努力,還是難免會有格格不入的狀況發生,未必就要因為這樣而難過、沮喪。當我們不能在團體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可是又必須得要在這個團體生活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那我們就要調整對自我的期待。我們可以把這當作是一種學習的機會,既然無法透過與他人互動的機會來認識、了解、提昇自我的價值,就更應該多花些心思來自我成長,學習與自己好好地相處。

生命是由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連結而成的,我們在每個階段都會有它值得學習的課題,如果我們經過認真、適度的反省改變之後,還是無法得在團體中獲得認可,或者是無法接受在團體中自我的表現。我們就要了解說,有些事情需要時機時候的搭配,不必勉強自己來取得別人的認可,否則失去對自己的認同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我們勉強自己,假裝自己是快樂、自由的,心靈便會因此疲乏而無法敏於感受,到了最後,就會連自由、快樂到底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何況,當我們對自己不認同,即使勉強打進了團體之中,別人接受的還是那個自己所不認同的人,他們認同的並不是你,反而會使自己裡外都無法平衡。我們應該要把焦點拉回到自己身上,等到團體的氣氛改變了,或是自己透過成長帶來更大的彈性與包容,也許就能夠在團體互動中找到平衡。

任誰都渴望能滿足自我的群己意識,但還是會有機會來到必須單獨面對生活的階段,真是不必因為這樣而懷憂喪志、自暴自棄,因為心情上的回歸自己,可以是為了調適再融入團體的心情。就像月球也會渴望著太陽的關注,但即使是在「月全蝕」的時候,地球擋住了照射在月球上的陽光,月球依然是完全的,它還是能夠照著既有的軌跡而移動。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會因為無法得到外在的認同而失去平衡,甚至感到恐懼與不安,那我們更需要的是反省自己為何失去平衡,而不只是為什麼無法得到認同。反省自己說,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迫切需要團體的認同?為什麼我們會感到恐懼與不安,是不是對他人產生了依賴心結?既然環境是我們所無法掌握的,那要如何樂觀地來面對它?

事實上,我們所採取的每個行動都是源於內心的兩種能量:「愛」與「恐懼」,
而不只是為了滿足人際關係而需要的行動。我們可以是個單獨行動卻能夠享受生活的人,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愛沒有條件,即使是一個人生活也能夠好好地愛自己;我們也可以生活在團體中而感到孤單寂寞,因為我們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自己,卻恐懼於被團體所孤立,也就無法去愛自己了。當我們願意無條件地接受自己,成為我們所該「是」的狀態,愛就會自然地促使我們成長而通過任何階段性的考驗;成長是透過心中的愛或說是神而來,並不是透過對別人的依賴而來的。

如果我們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隨時隨地與自我對話、與內心的神真摯坦白地祈禱,愛就會流露出來,而為我們帶來伸展、開放、送出、留住、顯露、分享、治癒、關懷的能量。

生命該像是蘭花一樣,總是等待那能接納它的獨特、欣賞它的美麗,也熱愛生命的伙伴!它的等待是充滿能量的期盼,是隨時與大地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賞;它知道美好祝福的時機,總是在準備好的時候到來,不會因為失去耐心而顧自凋零。這一切都是因為它了解到,生命來自陽光、空氣、土壤、水,也是來自內心深切的祈禱和堅苦卓絕的信心!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朱邦復                                     

朱邦復                         

發明倉頡輸入法的朱邦復,三十七歲開始獻身中文文字檢索系統。
民國六十七年,四十二歲的他第一次接觸電腦,花一個月學習寫程式,
試圖將先前發表的「形意檢字法」與電腦字形結合,結果創出倉頡輸入
法。

  四十三歲時,朱邦復再利用倉頡輸入法的字根觀念,完成「向量字
形產生器」,又做出「中文電腦」。但由於他無法獨力生產,遂與宏碁
電腦公司合作,不久發表了全國第一台「天龍中文電腦」,打破電腦界
長久以來只能打英文,不能使用中文的迷思。

  「文化是全民所有的,中文輸入法當然屬於文化,我無權要求專利
,」於是,朱邦復登報聲明放棄倉頡中文輸入法的專利,開放給各界自
由使用。此舉跌破許多專家眼鏡,人人說他放著大好機會不賺錢簡直是
瘋了,而這還只是朱邦復與發財絕緣的開端。

  之後,朱邦復仍醉心漢字研究。七十八年,他與深圳科技工業園合
作發表「全漢字大字庫」。這套字庫能以平均每秒鐘一千字的速度產生
六億億個各種大小、字體不同的中文字形,被北京國家科學院評為「超
越世界水平」。

  然而,出了名後,中國標準技術開發公司想將朱邦復的字庫作為國
家標準。一套只要賣十美元,未來上億台電腦商機全都會向朱邦復靠攏
。但是,他不想貪圖所有好處,一拖再拖,終於又一次與財神擦身而過


  八十年,五十五歲的朱邦復回台灣,正巧遇上微軟進軍中文軟體市
場。他說,微軟連中文系統、工作環境、應用套件全部壟斷,而且還拒
不公開中文視窗介面。朱邦復轉向協助資策會在視窗三.○ (Windows 3.0)
上建立中文系統,孰料從此陷入苦戰。

  資訊界朋友對他說:「老朱,你吃了豹子膽啊?我們可是要靠廣告
吃飯的呀!」隔年,微軟拉攏台灣軟體界推出視窗三.一( Windows 3.1)
後,朱邦復舉起白旗,宣布退隱山林,專心研發漢字基因。

  耄耋白髮,朱邦復頗有范仲淹「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嘆。在
工作上,他退而不休、隱而不沒,帶著學生足跡踏過新店、台東都蘭山
麓、一路往桃園楊梅遷移,更在去年五月遠渡重洋,定居澳門,過著書
院式的生活。

  在新店時,朱邦復曾把中文系統賣給詮腦電腦,詮腦生產了「小袋
鼠」,進帳一百多萬元。小字庫也曾賣給芙蓉坊的朋友,得款數十萬元
;還有NEC的技術轉移,前後取得四百萬元;連最近耳熟能詳的「神
寶PDA」,也出自朱邦復的「明珠中文系統」。

  這一路上每當經濟狀況危急,朱邦復就整理自己的發明產品,便宜
出售給不斷前來挖寶的買主,從中文字庫、世界文字字庫、手寫輸入、
文字辨識、圖像辨識到中文軟體模組、中文概念索引、中文自然語言等


  為什麼放著大好機會給別人賺錢?這些發明又值多少錢呢?現年已
六十四歲的他笑說:「一袋米可以變成大富翁、一捆柴可以造就一個王
永慶,但金山銀山也可能吃光光。我不願經營,就不想知道這些產品能
變成多少錢。能不能賺錢我根本不放在心上。我真高興我一直都沒什麼
錢,為了活命,我就得一直往前走、一直發明創作下去。如果有錢了,
一般人的想法就是幹嘛還這麼辛苦做事呢?」

  所有的困頓、所有的磨難,朱邦復與他的學生從來不放在心上,像
虔誠的教徒,為保存中華文化盡一分默默的心力。他們挑別人不做、又
非得一字一字編碼、做字形、校正、排序的字庫,累積一筆筆資料做資
料庫,每天重複一樣的動作,數十年如一日。

  一直到去年二月,香港文化傳信公司一位李先生與朱邦復相談甚歡
,兩人皆有「以科技發揚文化」的偉大抱負,一拍即合。此後朱邦復的
舞台上多了一些道具,演員多了起來,背景一掃死寂,清冷的鏡頭前出
現生機,佇立在冬夜的攝影機前繼續等待,只為捕捉一絲早洩的春光。

  文化傳信公司有三十年的歷史,原屬於胡仙《星島日報》旗下的文
化出版事業。只是經營不善,每年至少虧損港幣六千萬元。朱邦復口中
的李先生於八十七年十二月以一股六分錢、共港幣六千萬元買下文化傳
信,之後將虧損嚴重的報紙、印刷事業部售出,重新整頓,並以漫畫事
業部為重點,延續相關的出版業務。

  於是朱邦復拿出大部分的資產加入文化傳信。一開始他的個人持股
一六.四七%,位居副主席一職。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帶著團隊研發。文
化傳信每年提撥港幣一億元的經費供朱邦復使用,自此,朱邦復漂泊的
旅程選擇寄居澳門。屋外,葡京酒店賭客夜夜笙歌;屋內,朱邦復與他
的學生正為保存中華文化進行世紀工程。

  無虞寅吃卯糧的問題,朱邦復一行人每天工作量奇大,除了床鋪就
是辦公桌,連出門都嫌麻煩。跟著朱邦復二十二年的沈紅蓮說,她沒有
娛樂,最大的娛樂就是運動;而其他人也附和說,學習永無止境,而且
人生目標很清楚,凡間的事俗不可耐。

  坐落在澳門的新填海區,從彼岸一路追隨朱邦復的小劉、小陳夫婦
、沈紅蓮四姐弟加妹夫小封、老劉、兩位小林、狗兒嘟嘟就是世紀工程
的團隊,在他們的文化天地,有做不完的任務。每天早上八點大家魚貫
起床,在食堂裡用過早餐後就開始工作。

  這群人住在一起,情同家人。朱邦復請來在澳門有十五年工作經驗
的朱阿姨,她和朱邦復沒有親戚關係,做過十幾年會計,而且還是一位
鋼琴老師。在這裡,大家都喊她大總管,大小瑣事全靠她打理。朱阿姨
跟著朱邦復從頭學電腦,不到一星期就在網上遨遊,還上網替大家買西


  澳門地價便宜,尤其幾年前商人本想把新填海區炒作成重要地段,
卻不巧碰上亞洲金融風暴,堂皇的大樓只剩空蕩的回音。朱邦復撿到便
宜,租下三層樓,共五個單位、八個房間。每月的管銷、人事成本加上
房租竟只花一百五十萬元。每天的進餐時間都一樣,下午五點準時練內
功,晚上時間較自由,可以自由欣賞錄影帶、DVD。只是大家一閒下
來沒事,就又習慣地回到位子上工作。

  一路走來,在澳門的生活和楊梅、台東都蘭山麓有些許不同,因為
能繼續留在朱邦復身邊的人就是這十位核心大將。朱邦復停止講授《金
剛經》、《六祖壇經》,只要求大家每天要讀《古文觀止》,在研究之
外要沉潛、收心、定心。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的研究天地越來越大,大塊
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說,這群人在做的事甚至超出發展電腦應用的中文軟
體,而是在做文化傳承的工作。

  然而,此時的朱邦復與過去已截然不同。郝明義認為,在旅居澳門
前,朱邦復只是個開發者、開路先鋒。他為了發明的產品不被少數人壟
斷,只好不斷逃離,所有的理想只是理想。但與文化傳信合作後,朱邦
復有資源又有支援,坐上戰鬥位置,該是中國人對朱邦復有所期待的時
刻了。

  果然,一切如水到渠成,文化傳信一月二十七日順利在歐洲市場上
市,連帶牽動港股上漲。這記利多使得文化傳信市值躍為港幣五十億元
,朱邦復也在一夕間有了「紙上富貴」。「今天一下子我多了港幣五億
元,但又怎樣?我根本沒放在心上,我會繼續投資的,我還是在背水一
戰,」能讓朱邦復奉獻如斯,唯中華文化而已。

  中華文化是所有古文明中最後一個受到拼音文字衝擊的地區,在所
有文字中,唯有漢字還保持著象形的原狀。於是,朱邦復結合字序、字
碼、字形、字辨、字音、字義六大要素,找到中文結構的理解本質,目
標只有一個:「將文字裡面『理解』的基因釋放出來給電腦。」

  如此一來,電腦就能「理解」漢字的意義,如果電腦能了解文字概
念,幾乎天下所有的事都能交給電腦處理,文化也能轉移到電腦上面。
這就是去年七月,朱邦復與大陸中科院合作發表的「漢字基因工程」。
春蠶至死絲方盡,長年累月建字庫、資料庫,朱邦復曾說:「人爭我棄
,人棄我撿」此時終於見到效應。

  「我以『文化』來生產產品,」朱邦復說。台灣人現在還沾沾自喜
在工業生產上,而工業生產很容易迎頭趕上,第一流的人才都去搞工業
,需要培養三、五十年的文化人才卻出現斷層。

  「未來世界將以文化產品」為中心,因此許多好的概念、觀念,需
要適當工具、軟體來表現,這就是朱邦復以漢字基因為基礎、不斷開發
載具的原由。在他載具的清單上,有好過微軟平台的「中文二○○○」
、能由劇本驅動動畫的「多媒體自動編劇軟體」讓中國九億名農民脫貧
脫愚的「九億農民網」,還有改變人類閱讀習慣的「電子書」。

  「現在是『大寒』,然後『立春』就要到了,」以二十四節氣為一
年週期、十五天為一工作單位,背著不同責任,在煥然一新的舞台上,
朱邦復規劃著時間表,他說:「該是把一項項落實的時候了。」

  二十二年的蟄伏,這個春天將由「電子書」先粉墨登場。二月初,
電子書即將推出原型,硬體價格約在二千元至六千元不等,「中文二○
○○」就放在電子書上當平台,變成一台「網絡電腦」。三十二開大小
可放口袋,有電視機、對講機的功能,硬體在台灣生產,今年五、六月
可量產。

  在內容方面,文化傳信剛以港幣二百萬元買下有五十年歷史的環球
出版社。環球出版社典藏了八十多萬套的小說,經營者就像重慶南路上
的書商一樣,不認為舊書有價值,但朱邦復卻當成寶貝。

  他說,經過再製或以多媒體自動編劇軟體做成動畫,這批書籍將擁
有不同面貌。人人都說「 Content is king、文化是資產」。朱邦復將把
「中文二○○○」當工具,建起資料庫,有了資料庫,就會吸引更多出
版社合作,打開新的市場。

  「文字變圖、靜變動、平面變立體,電子書的功能有別於現在的掌
上數位助理器,」朱邦復說。搞科技的人因為沒有內容不敢賣,搞文化
出版的人卻沒有電腦的知識,無法運用科技,而他剛好扮演中間角色。
而且他打算開放技術讓眾多小廠商來生產電子書,讓電子書人手一台,
最後,文化普及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計畫中,為了配合文化傳信集團未來朝資訊科技業務發展,不久
將靠這些平台及軟體工具推出「網店」計畫。顧名思義,有網、有店,
開店的點將朝向7-Eleven的功能,只是此店面不需存貨、不需物流,而且
以服務為導向。

  「網店」的其中一大構想包括訂機票及旅館服務。文化傳信已與一
家印尼公司簽約合作,並以港幣五百萬元收購一個新加坡集團;台灣方
面則敲定與威京沈慶京合作;再連結日本,成為東南亞一條龍,未來將
成為所有旅行社的上游。如今合作廠商已達二十萬家旅館。

  「電腦是專家用的,我的目的是要讓所有中國人使用資訊輕鬆愉快
。不需要學習,講話就是一個媒介,」朱邦復勾勒的未來世界中,電腦
能理解人理解的一切事物,而且能幫人類解決問題。好比說九億農民網
,只不過是一個手表大小的電腦,能理解人類的語言、能傳遞訊息,也
能量血壓、脈搏,一有異常就直接通知醫院。

  過去朱邦復並不是不要產品,他說文化變成產品一定要穩定,現在
太多與科技結合的商品三兩天就上市,但後來呢?「我認為我是文化人
,不是科技人。科技是一時的馬上會消失,就像蓋個房子需要工程師,
但住房子是一輩子的事。人是本位,不要忘了人的需求,科技的任務完
成後就沒價值了。今天時間到了,這些東西就一個個出來,我只是一個
開端,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在做,錢多就多做,但是錢少我也做。」

 

from intern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