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擊退超時工作與裁員風暴

  各項統計數據顯示,愈來愈多工作者超時工作,或面對裁員的威脅。如何運用創意思考,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才是你解決這兩項問題的關鍵。

文/劉世平 圖片/Cheers資料

法國這個浪漫國度,每週工時35小時上限的規定,曾是許多國家上班族豔羨的對象。然而,在龐大的全球競爭與經濟成長壓力下,現在不得不宣布棄守這項規定。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今年7月底,法國參議院投票通過,雇主可以選擇不再受員工每週35小時工時限制,廣受法國勞工喜愛的這項制度將出現重大變革。10年前法國為了降低失業率,決定縮短工時,以釋出更多工作機會,但最後證明成效不彰,反而嚴重影響經濟成長。

修法後,公司可將工時提高到每週最多48小時,超過35小時者算加班。藍領勞工階層的加班費計算公式為每小時工資的1.25倍,加班費部份,雇主不必付稅給政府。雇主最多可將加班工時從現今的每年130小時調高為400小時。

至於以天數計算薪資的白領階級,新法准許雇主將上班天數上限從現行的218天,調高到最多235天。

工時加長,全球現象

法國工時政策的大轉彎,對全球工作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壞消息。事實上,工時加長,已成了全球普遍的現象。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去年進行的調查發現,全球有22%的勞工(約6.14億人),每週工時超過48小時。若以個別國家而言,比例分別為:南韓 49.5%、泰國46.7%、英國25.7%、美國18.1%。亞洲國家勞工的工作時數仍遠高於歐美國家。以南韓、香港、大陸等國家來說,2006年平均 工時達2,200個小時,美國則為1,804個小時。勞委會的統計數字也顯示相同的結果。

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亦特別指出,如今全球經濟發展主力的服務業勞工,超時工作情況最嚴重,尤其是批發零售、餐飲、飯店、交通運輸等行業。

台灣上班族亦不例外。在通膨陰影下,上班族不僅實質薪資縮水,工作時間也比過去長。根據主計處統計,今年1~5月民眾經常性實質薪資平均比去年同期減少 703元。而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平均工時為 176.4小時,較上年同期增加1.1小時。也就是說,民眾工時愈長,但扣掉通膨後,領到的薪資反而比去年少,大家都快變成窮忙族。

跨國企業進行流程改造工程

面對全球經濟不景氣,工時延長的情況恐怕會持續,短期內難有改善可能。企業在經營成本考量下,必須更進一步精簡人力,但工作量卻沒任何減少。工作者為保住飯碗,只能用更長的工作時間,應付超出的龐大工作量。

這將是上班族無法擺脫的噩夢嗎?倒也不盡然。此時考驗的正是上班族的創意思考。環境改變,或許我們也應該改變工作方式。當人力縮減、工作量加倍已是既成事實,就得找出變通方法,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更多工作。

根據《商業週刊》雜誌(BusinessWeek)指出,為解決超時工作,近來許多企業正進行新一波的「流程改造工程」,包括英特爾(Intel)、禮來 (Eli Lilly)重新檢討與調整流程,甚至重組工作團隊、運用新的數位技術平台,目的即是為了有效降低溝通協調的時間成本。

對於工作者而言,更應該開始進行屬於個人的「改造工程」,曾經習以為常的工作方法可能已經過時,必須拋開既有的工作模式,運用更有創意的方法,徹底擺脫超時工作的噩夢。

精神病人妙語事例 1


精神病人妙語事例 1

病人A:「怎麼樣?這本書寫得還不錯吧?」

病人B:「太 好了!真是曠世鉅作。一點廢話都沒有,簡潔有力。

不過有一個缺點,就是出場人物太多了!」

謢士 :「喂!你們兩個 ...... 快把電話薄放回去。」


精神病人妙語事例 2

有一位精神病院的醫生問患者︰

「如果我把你的一隻耳朵割掉,你會怎麼樣?」

患者回答︰「那我會聽不到。」

醫生聽了︰

「嗯,那很正常。如果我再把你另一隻耳朵也割掉,你會怎麼樣?」

患者回答 ︰「那我會看不到 。」

醫生開始緊張︰「怎麼會看不到呢?」

患者回答 ︰「因為眼 鏡會掉下來。」

精神病人妙語事例 3

神經病院有一位老太太,每天都穿著黑色的衣服,拿著黑色的雨傘,

蹲在神經病院門口。

醫生 就想要醫治她,一定要從了解她開始 ..

於是,那

位醫生也穿黑色的衣服,拿著黑色的雨傘,和她一起蹲在那邊。

兩人不言不語的蹲了一個月......

那位老太太終於開口和醫生說話了:

「請 ..問一下 ! 你...也是香菇嗎?」


精神病人妙語事例 4

一個精神病院的護士看到一個病人在寫信,非常好奇,想去偷瞄,

可是病人不給她看。

護士忍不住問︰「給誰寫信啊? 」

病人回答:「寫給我自己啊!」

護士好奇心更盛,心想:「怎會有人寫信給自己呢?!」

於是又問:「寫些什麼啊?」

病人說:「你神經病啊!!我還沒收到信,我怎麼會知道!」


精神病人妙語事例 5

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從病院裡逃出來。

兩人逃跑,爬上一棵樹,其中一個人從樹上跳下來

,在地上滾來滾去,

然後抬起頭對上面的同伴說︰「喂!你怎麼還不下來啊?」

上面的那個人回答他︰「不... 行...啊!我還未熟透。」


精神病人妙語事例 6

一位病人來找精神科醫生︰「醫生,怎麼辦?我一直覺得我是一隻母雞。」

醫生︰「喔?!那很嚴重呀, 怎麼現在才來求醫?」

病人︰「因為最近我的家人 在等我生蛋啊!」


精神病人妙語事例 7

一個貨車司機送貨到精神病院,當他卸完貨準備回家時。

忽然發現有一個輪子爆胎了。

於是他將那個爆掉的車胎拿下來,正準備換上備胎時。

一個不小心,將固定車胎的四個螺帽掉到水溝裡了,

怎麼撿也撿不到。貨車司機不知如何是好。

此時,正好有一個精神病患者經過,就問司機怎麼 了?

司機想,反正也沒有別的事可做,於是

就把事情經過告訴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

說:「這麼簡單的問題也解決不了,難怪你只能當貨車司機。

你只要把剩下的三個胎各拆一個螺帽下來,裝到第四個車胎上,

然後開到最近的修車廠,補上剩下的 螺帽就可以了。」

貨車司機敬佩之餘,不禁開口問道:

「你這麼聰明,為什麼會住在精神病院?」

精神病患回答:「我住在這裡是因為我有精神病,不是因為笨!」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

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

但例外的是,

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

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

「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

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

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

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

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

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

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

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

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

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

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

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

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

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

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

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

「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

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

「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

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

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

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

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

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

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

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

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

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



安慰人的10大原則

二十幾歲的愛情是為了結婚..
三十幾歲的愛情是為了終身..
四十幾歲的愛情是為了寂寞…
四十以後的愛情叫不怨~不離~不棄~不悔..

結婚之後還有沒有愛情?有的!結婚之後的愛情叫…秘密…
當然也有不婚的愛情~不婚的愛情叫..情慾..

安慰人的10大原則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世的變遷,我們經常會碰到欲言又止、不知道該說什麼的窘境。朋友打電話告訴你,他失業了;同事的檢查報告出爐,確定他罹患癌症;大學同學正經歷婚變,準備離婚;好朋友的媽媽得了老年失智症;岳父突然死亡,而老婆為來不及見最後一面而抱憾……。

面對這些傷痛或難堪,能幫什麼忙?應該幫忙嗎?怎樣幫忙才有效?要幫到什麼樣的程度?而當朋友痛哭無語時,該如何按捺內心的不安與疑問,傾心聆聽並安撫他的苦痛與焦慮?而當自己遭遇困難、瀕臨絕境時,該如何適時求援?我們具備坦然接受別人幫忙的能力嗎?

對許多人而言,目擊別人的傷痛與不安,是件很痛苦的事,我們經常會想快速解決它、採取某些行動,或設法提供立即的解脫。有些人則為了避免說錯話,寧願選擇什麼都不說,而錯失表達關心的時機。

我們每天都與不同的人,進行許多不同的「對話」。我們可能事先在腦海中做練習,或只是順口說說、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當別人需要支援,或是自己需要求援時, 卻往往言不由衷,或不著邊際、拐彎抹角,繞一大圈而終究無法切入重點。該如何開啟「發自內心」的深層對話?而不是僅止於「絞盡腦汁」的表面對話?

該如何整合身、心、靈,以自然之姿來做最有效的對談?

《Healing Conversation》作者南絲.格爾馬丁,針對如何彌補人際溝通的鴻溝、適時適度表達關心,提供了「療效對話」的10項原則。所謂「療效對話」,是 指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對談,讓求援者獲得適度紓解,進而自然地達到「治療的效果」。當你不確定「說什麼?」和「如何說?」的時候,本書可以提供許多實用 的參考。

療效對話的10大原則:

1.聆聽

聆聽不是保持沈默,而是仔細聽聽對方說了什麼、沒說什麼,以及真正的涵意。聆聽也不是指說話或發問;通常我們會急於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詢問對方問題,以為這樣就是聆聽該有的姿態。

然而,所謂的聆聽,應該是用我們的眼、耳和心去聽對方的聲音,同時不急著立刻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必須願意把自己的「內在對話」暫拋一邊。所謂的「內 在對話」,是指聆聽的同時,在腦海中不自覺進行的對話,包括動腦筋想著該說什麼、如何回應對方的話,或盤算著接下來的話題。

2.停頓

在對話之間,有時說,有時聽;當聽到自己心裡響起「我不懂……」的聲音時,就是該暫時停頓一下問對方:「我是否錯過了什麼情節?」我們還必須提醒自己,放 慢不自覺產生的機械式反應,例如,想快速解決對方的不安,因而沒有正面思考問題,便直接跳到採取行動的階段──說些或做些我們認為對對方有益的事。

從容不迫地停頓與思考,可讓我們停止下判斷、停止反應,並且產生好奇心。如此,有助於在重要的剎那間,發揮同理心,如果沒有做這樣的停頓,我們可能會在剎 那間,說出稍後會反悔的話。停頓就像開車時,變換排擋時所需使用的離合器:先減速到某種程度,扣上齒輪之後,才能進行加速。

安慰的藝術,在於「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以及「不在一時衝動下,說出不該說的話」。

3.當朋友不當英雄

幫助別人度過艱難歲月,不等同於將他們從痛苦的處境中「拯救」出來。人們有權利和責任,去承受他們行為的後果,和其所帶來的困境。我們應該認同他們的痛苦,讓他們去感覺痛苦,並且不試著快速驅散痛苦。我們僅試著提供讓他們越過「恐懼之河」的橋樑。

當朋友、家人陷於情緒或身體的痛苦之中時,支援他們的最基本方法是:允許對方哭泣。面對哭泣的人,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即是希望對方停止哭泣,並跟他說:「別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決的!」其實這並不是最適當的反應。

當對方啜泣或掉淚時,我們通常會對自己的無助而感到坐立難安。然而,哭泣是人體嘗試將情緒毒素排出體外的一種方式,而掉淚則是療傷的一種過程。所以,請別急著拿面紙給對方,只要讓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

4.給予安慰

給予安慰並不是告訴別人:「你應該覺得……」或是「你不應該覺得……」。人們有權利保有其真正的感覺。安慰是指:不要對他們下判斷,不要心想他們正在受 苦、需要接受幫忙;安慰是指:給予他們空間去做自己、並認同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透過「同意或反對」他們的選擇或處理困境的方法,來表達關心。

5.感同身受

當我們忙著試圖幫助他人時,可能會忘記人們會察覺到我們內心的波動──沒有說出來的想法和感覺。儘管人們無法確知我們的想法,但通常可以察覺到我們是否驚 慌、對他們下判斷,或是為他們感到難過。面對面安慰別人,和我們內心真正的狀態,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對他們的遭遇感同身受,我們不僅分擔對方的痛苦,也需 忍受自己內心的煎熬。不論面臨的處境如何,善意的現身與安慰,即是給予對方的一項禮物。

6.長期守候

改變會帶來許多混亂。沒有人可以迅速整頓那樣的混亂。人們需要時間去調適、檢討、改變和詢問:「假如……,會怎樣?」的問題。在「療效對話」中,我們學著接受以下事實:我們的家庭成員、同事或鄰居,有時候僅需要我們當他們的「共鳴箱」,且能不厭其煩地供其反覆使用。

7.勇敢挺身而出

不論身處任何狀況,對自己不知該說什麼而感到困窘,是無妨的;讓我們想幫助的人知道我們的感覺,也是無妨的。甚至可以老實地說:「我不知道你的感覺,也不 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但是我真的很關心你。」即使自己對這樣的表達覺得可笑,還是可以讓對方知道,你不急著「現在」和他交談。你或許可以選擇用書寫的方式, 來表達感覺和想法。除了言語的表達之外,「療效對話」尚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8.提供實用資源

不需幫別人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可以盡力提供可用資源──別的朋友、專家、朋友的朋友,來幫忙他們找到答案。可以為對方打幾通電話,連結人脈;也可以找相關的書籍給他們閱讀;或是乾脆提供一個躲避的空間,讓他們得以平靜地尋找自己的答案。 

9.設身處地、主動幫忙

當我們問:「有沒有我可以幫忙的地方?」有時候有答案,有時候他們也不知道需要什麼樣的幫忙。然而,人們有時會對自己真正的需要開不了口。設身處地去考量人們可能需要的協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10.善用同理心

即使我們遭遇過類似的經驗,也無法百分之百了解別人的感受,但是我們可以善用同理心去關懷對方。切記需先耐心聽完別人的故事,再考慮有沒有必要分享自已的故事?而分享的結果是否對對方有益?

生活,是用來經營的,而不是用來計較的。
感情,是用來維繫的,而不是用來考驗的。
愛人,是用來疼愛的,而不是用來傷害的。
金錢,是用來享受的,而不是用來衡量的。
謊言,是用來擊破的,而不是用來粉飾的。
信任,是用來沉澱的,而不是用來挑戰的。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爆笑圖片 《戀愛的結果》








留幾枚柿子在樹上

在以色列農村,每當莊稼成熟收割的時候,靠近路邊的莊稼地四個角都要留出一部分不收割。四角的莊稼,只要需要,任何人都可以享用。他們認為,是上帝給了曾經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為了感恩,就用留下田地四角的莊稼這種方式報答今天的擁有。

這樣既報答了上帝,又為那些路過此地又沒有飯吃的貧困的路人給予方便。莊稼是自己種的,留一點給別人收割,他們認為,分享是一種感恩,分享是一種美德。

無獨有偶,韓國北部的鄉村公路邊有很多柿子園。深秋時節,這處處可見農民採摘柿子的忙碌身影,但是,採摘結束後,有些熟透的柿子也不會被摘下來。這些留在 樹上的柿子,成為一道特有的風景,一些遊人經過這都會說,這些柿子又大又紅,不摘豈不可惜。但是當地的果農則說,不管柿子長得多麼誘人,也不會摘下來,因 為這是留給喜鵲的食物。
  
是什麼使得這裡的人留有這樣一種習慣,原來,這是喜鵲的棲息地,每到冬天,喜鵲都在果樹上築巢過冬。有一年冬天,天特別冷,下了很大的雪,幾百隻找不到食物的喜鵲一夜之間都被凍死了。

第二年春天,柿子樹重新吐綠發芽,開花結果了。但就在這時,一種不知名的毛蟲突然氾濫成災。那年柿子幾乎絕產。

從那以後,每年秋天收穫柿子時,人們都會留下一些柿子,作為喜鵲過冬的食物,留在樹上的柿子吸引了許多喜鵲到這裡冬天,喜鵲彷彿也會感恩,春天也不飛走,整天忙著捕捉樹上的蟲子,從而保證了這一年柿子的豐收。
  
在收穫的季節別忘了留一些柿子在樹上,因為,給別人留有餘地,往往就是給自己留下了生機與希望。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給予,是一種快樂。
因為給予並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種高尚的收穫。

給予,是一種幸福,因為給予能使你的心靈美好。
留幾枚柿子在樹上,那是一道人間最美的風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