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沒教的事

考試沒教的事》第一課:同理心2008/08/27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土石流毀家園「教他們搬家啊」
這一代的年輕學子面對的世界是他們父母不曾面對的新面貌:少子化之下,孤獨長大,獨立面對全球化的競爭、
工作品種不斷變換、物質欲望高漲;知識以光速傳送與增長、夢想空間無限延伸。
但他們準備好了嗎?

現代家庭提供孩子優渥的物質環境,學校教他們應付升學競爭,但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是課本沒教、安親班不上,
更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本報採訪專家學者,為讀者整理出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
◎同理心
◎生活能力
◎表達與應對
◎挫折容忍力
◎感情功課
◎永續學習能力
◎當錢的主人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
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

「反正你快死」 黃春明心痛
「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
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
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
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
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
「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
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沒鞋的小妹 「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
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著學生,
「他腳上穿的是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
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無數晉惠帝 在你我身邊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
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

有一頓沒一頓 富小孩不解
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
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
「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 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
真實世界。「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考試沒教的事》第二課:生活能力2008/08/28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別問媽襪在哪 「做自己主人」
小餐館裡,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完全不動筷子,只盯著牆上電視看卡通;
好不容易進廣告了,一旁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媽媽趕快拿起湯匙送到男孩嘴邊:「寶貝,再吃一口,現在上廣告了。」

母子餵食圖 令人開眼界
一旁用餐的上班族李文敏看見這段「母子餵食圖」,不禁傻眼,霎時覺得前幾天同事高調誇獎自己小孩
「才小六耶,就學會自己燒開水了」那種喜孜孜的表情,也就不算太誇張了。

許多描述現代小孩「生活失能」的故事,在親友間、報章、網路部落格都可以輕易發現。有母親抱怨,如果沒有把柳丁榨成汁,
孩子絕不會動手拿切片的柳丁吃,「因為他不會」。

也有人記起,國中畢業旅行時,班上一位同學不會自己洗頭,因為他從小到國中,都是到美容院洗頭的。
有位讀者投書聯合報說,媽媽都 很喜歡買壽司,因為餵起孩子來方便,尤其是孩子月考時,她可以邊餵,孩子還一邊溫書;
外出吃麥當勞薯條,手摸到的地方都有細菌不准孩子吃,結果餐盤上都是薯條尾巴。

少子化浪潮 個個都是寶
對孩子呵護備至,捨不得孩子動手,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小公主,這是「少子化」浪潮之下衍生出的副作用,
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

教授洪蘭說,她到某所小學演講,看到一個小孩子到音樂教室上完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就坐在那裡放聲大哭。
他的老師說,他一直就是這樣,因為家裡有菲傭幫他;到了小三,竟然不會自己穿鞋。

洪蘭大為驚嘆。她說,據報導說某位王子連牙膏都是侍從幫忙擠在牙刷上的,她的學生說:「哇,真好命。」
洪蘭說:「不是,那是廢物!你一個人沒有辦法存活,時時要有個人幫你打理,依賴別人,不是很可悲嗎?」

「只要念好書 其他別管」
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都不用管。是不少台灣父母的心態,能為孩子代勞的,不少父母都體貼設想,只求能「代子弟服其勞」。
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描述,開學後的上下學時間,無論小學、國中或高中,學校附近就擠滿接送孩子的車輛,
有的家長甚至還幫孩子背書包進教室;甚至,中午到教室餵孩子吃午飯。

學灑掃庭除 學解決問題
「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謝水乾指出,現代許多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動手,
結果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微不至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一位國小老師說,整理教室、打掃校園是學校裡生活教育的一環,
但有家長對她說:「別讓我小孩掃落葉、倒垃圾,天氣這麼熱,他會中暑。」

謝水乾說,灑掃庭除都是教育,做家事其實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必須思考步驟、輕重緩急、應對進退;
「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打理,未來要如何完成職場上的任務?」這是父母無法代勞的。

洗碗又拖地 比電玩省時
「洗個碗,拖一下地,只要一、二十分鐘,不會比孩子打電動、看電視更花時間。」
謝水乾說,更何況「時間管理」是該學習的重要觀念。

謝水乾引用美國學者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至成人期發現,童年時參與家務多的人,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
比不做家事的孩子多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他這篇標題為「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的文章,成了網路上的轉寄熱門。
「工作機會」成了讓小孩做家事的有力動機。

建築師謝園說,廿年前她訓練兩個兒子煎煮炒炸、縫扣補丁,樣樣都來,她不想孩子長大後成了「生活白痴」;
她希望「家裡沒有我,大小三個男的,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萬一像魯濱遜漂流到荒島,至少能生火、煮食,還能縫衣補褲。

碗盤放哪裡 家人都要知
家裡碗盤擺放、藥品、襪子收哪裡,全家都要知道,抽屜外也貼了標示;
在她家,不會有人高喊:「媽,我的手帕呢?」這類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現在兒子的女朋友讚嘆不已。

灑掃庭除都是學問
例子:小學一年級的小康負責出門倒垃圾,他可以學到什麼?
●思考力:垃圾袋要怎麼綁,才會牢靠,不會沿路掉?
●分析、判斷:要選哪條路走到垃圾車?甲路線:路上張家有條狗很凶猛;乙路線:路燈很暗;丙路線:比較遠,但路燈比較亮。
●責任感:垃圾車還沒到,要放著就走,還是遵守「垃圾不落地」定,等到車子來了再丟?

如何培養生活能力
●讓小孩自己來。穿衣、吃飯,生活事務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動手,當小孩會說「我自己會」,就讓他試試。
●不同年齡,可以嘗試不同任務。比如小三可以學掃地、小四可以洗碗、遛狗等等,讓孩子有「家」的參與感。
作家陳安儀的女兒小一就能自己烤麵包、泡牛奶,還為媽媽服務。
●別怕小孩做不好。老怕小孩掃地不乾淨、打破碗,他就很難學會。一個碗不比「成長」更有價值。

考試沒教的事》第三課:表達與應對2008/08/29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嗯,對呀…口語表達太「可愛」
懂得表達自己的意見,是公民素養的基礎;合宜地說話與應對進退,拿捏分寸,由小學起。

詩人李進文有天接到某知名高中的學生來電:「請問你是李進文嗎?」
他心想:「應該在別人的名字後面加個『先生』或『老師』吧?」但還是答了「我是」。
高中生問他:「聽說你詩寫得還不錯,我們想請你當評審。」聽到前半句,李進文楞了一下。

讀名校 未必懂禮貌
事後回想,詩人不禁笑了起來:「你來邀我當評審,沒讀過我的詩,也要有禮地裝一下嘛。」
表達尊重,該有更好的措辭。但他也納悶:這麼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怎麼連基本的應對禮貌也不懂呢?

「五年級」世代的李進文回想,在沒有手機、電子郵件的年代,他和同學邀文壇前輩到校演講,總是戒慎恐懼,
「要先寫信,還要親自拜訪、確認」,麻煩中卻多了儒雅餘韻。「現在溝通方便了,語言禮節也省略了。」

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去年開學第一堂課,她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
但他訥訥不能言,不論她怎麼引導、鼓勵,同學推他、拱他,廖玉蕙形容,這學生東扭西扭,半個小時過去,他就是說不出來。

說話課 學校沒這堂
臨下課前,她跟學生約法三章:「下次上課,你第一個發言喔。」結果,沒下次,這名學生退選了。
會說話,能如實、得體地表達自己,在重視溝通、講究行銷的年代,已是重要競爭力;
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很少重視「說話」這一課。

在家,小孩子的美德是有耳沒嘴;在學校,盛行的「紙筆考試」壓抑了許多基本能力,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應對禮節。

學說服 這都要訓練
「我都跟朋友說,你們以前在玩的時候,我都在葡萄架下練演講呢。」
花旗銀行個人消費金融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建議社會新鮮人,說和寫的能力是很多年輕人都缺乏的;
「在現代只會做事是不夠的,還要會包裝,要能說服別人,這些都要訓練。」

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首推「極差的書寫及表達能力」。
廖玉蕙指出,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說話、報告,是重要的訓練;
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早給世人深刻印象。

無厘頭 應對失準頭
她曾經規定,上台報告不能一直講「對啊,對啊」,也不能拿「然後」當發語詞。結果學生不斷笑場,少了這些口頭禪,
話都說不順暢了。

經常在校園演講的學者洪蘭也感嘆,我們太少訓練孩子培養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了,她憂心,面對全球化、兩岸人才競爭,
我們可能輸的,就在這點:我們許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想法,也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影像媒介中成長的孩子,說話或許多了無厘頭式的隨興與創意,但應對的分寸卻失了準頭,他們還在尋找適切的語言表達自己。

宅孩子 難面對真實
教書卅年的廖玉蕙觀察,「這一代的學生比起卅年前,當然活潑多了,但是害羞、靦腆的學生仍占大多數」。
她揣測,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真實情境中,話一出口,無法delete、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

面對詢問,很多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只會答「還好啊」、「沒有啊」,這類「無可無不可」式的答話走天下。
即使是求職,面談主管問「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
仍是:「還好。」專家建議,不如回答「我的專長是xx,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看」。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

太直率 得罪人不知
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研究助理常替他得罪人,對邀稿或演講邀約,助理會直統統地回答:「怎麼這麼晚才來約?」
「都快下班了,你不能明天再說嗎?」不管對方是誰,就是「直率到底」。
直到有人向教授抱怨,他才知情。
教授感嘆:應對進退得從頭教起,否則進了職場要吃大虧。但是他也懷疑:說話的措辭、應對的分寸,不是從小就該學到了嗎?

說話修鍊術
散文家廖玉蕙認為,懂得說話,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起碼包括: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理解、專業知識、
自信、足夠的語彙、邏輯清楚;還要用對方能懂的語言、能考量說了的後果。

多說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讓小孩說一遍剛剛讀到的故事,或者每天把今天高興的事有頭有尾地描述,就是很好的練習。
父母可以多反問:為什麼呢?練習思考與表達。

●教室中練習: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互相討論;不只是辯論、演講比賽的選手才必須學會表達。

多聽
●利用科技:作家的有聲書、網路下載名人演講影片(包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講都有網站可原音重現)。
●現場聽演講:看名家的臨場反應與措辭。廖玉蕙盛讚評論家王德威的演講,若謄寫下來就是搖曳生姿的散文。

多充實自己
●專業素養:內容比技巧重要。
●了解聽你說話的人: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敘說。


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一大早,我跳上一部計程車,要去台 北郊區做企業內訓。

因正好是尖峰時刻,沒多久車子就卡在車陣中,
此時前座的司機先生開始不耐地嘆起氣來。
隨口和他聊了起來:「最 近生意好嗎?」
後照鏡的臉垮了下 來,聲音臭臭的:
「有什麼好?到處都不景氣,你想我們計程車生意會好嗎?
每天十幾個時,也賺不到什麼錢,真是氣人!」
嗯,顯然這不是個好話題 ,換個主題好了,我想。
於是我說:「不過 還好你的車很大很寬敞,即便是塞車,也讓人覺得很舒服……」

他打 斷了我的話,聲音激動了起來:
「舒服個鬼!不信你來每天坐12 個小時看看,看你還會不會覺得舒服!?」
接著他的話匣子開了,抱怨政府無能、社會不公,所以人民無望。
我只能安靜地聽,一點兒插嘴的機會也沒。

兩天 後同一時間,我再一次跳上了計程車,
再一次地要去郊區同一家企業做訓練,然而這一次,卻開啟 了迥然不同的經驗。

一上 車,一張笑容可掬的臉龐轉了過來,
伴隨的是輕快愉悅的聲音:「你好,請問要去哪?堙H」
真是難得的親切,我心中 有些訝異,隨即告訴了他目的地。
他笑了笑:「好, 沒問題!」

然而走沒兩步,車子又在車陣中動彈不得了起來。
前座的司機先生手握方向 盤,開始輕鬆地吹起口哨哼起歌
來,顯然今天心情不錯。

於是 我問:「看來你今天心情很好嘛!」
他笑得露出了牙齒:「我每天都是這樣啊,每天心情都很好。」
「為什麼呢?」我問:「大家不都說景氣差,工作時間長,收入 都不理想嗎?」
司機先生說:「 沒錯,我也有家有小孩要養,所以開車時間也跟著拉長為 12個小時。
不過,日子還是很開心過的,我有個祕密……」

他停頓 了一下:「說出來先生你別生氣,好嗎?」

當然 好,只要是快樂的祕密,我這個念過心理學的都感興趣。

A5L說:「我總是換個角度來想事情。例如,我覺得出來開車
,其實是客人付錢請我出 來玩。

像今天一早,我就碰到像你這樣的先生,
花錢請我跟你到陽明山去玩,這不是很好嗎?等下到了陽明 山,
你去辦你的事,而現在是花季,我就正好可以順道賞賞花, 抽根菸再走啦!」

他繼 續說:「像前幾天哦,有一對情侶去淡水看夕陽,
他們下車後,我也下來喝碗魚丸湯,擠在他們旁邊看看夕陽 才走,
反正來都來了嘛,更何況還有人付錢呢?」

漂亮!多精采的一個祕密!

我突 然意識到自己有多幸運,一早就有這份榮幸,
跟前座的EQ高手同車出遊,真是 棒極了。
又能坐車,心情又開心,這樣的服務有多難得,
我決定跟這位司機先生要電話,以後再邀他一起出遊。

接過他名片的同時,他的手機鈴聲正好響起,
有位老客人要去機場,原來喜歡他的不只我一位,
相信這位EQ高手的工作態度,不 但替他贏得好心情,也必定帶進許多生意。

快樂 其實是一種習慣

心理 學家發現,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不論環境怎麼變,
EQ高手的快樂決心是不會改變的。

當我 們能換一種心態去看待自己的工作,
並帶著遊戲般的愉快心情面對工作,
你會發覺自己的內在能量強大許多,
抗壓應變的功力也因此大為增進,
而這,也正是貫徹快樂決心的漂亮做法。

我自 己就常覺得,工作其實是一種偽裝,
讓我有很好的藉口及機會,能因著演講及各種活動,
去認識許許多多有趣精彩的人,這不是很過癮嗎?
(更何況,往往還有人付錢呢!)。


如果您收到別人分享給您的好文章,
不要吝嗇, 您也可以繼續分享給好友,請別忘我這一份 喔。

當我們用心對人時,有心人將以熱情回報妳 ,
希望我們都是用心的人 ,也是有心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