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財產「三千億」


《阿含經》有一段故事--

一位國王出宮巡視人民的生活,來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麗堂皇的樓房和熱鬧富裕的市集,國王心想:「我的國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活得很好、物質豐富。」

於是他想進一步了解:國內有多少富人?而這些富人又有多少財產?有天,他到一位號稱全國最富有的長者家,請問長者有多少財產?長者回道:「內外的財產總共有四千億。」

國王說:「我擁有整個國家,財產也只有四千億;為什麼您能夠擁有四千億呢?內外又是什麼呢?」

長者回道:「國王,我外在的財產有一千億。我能擁有這些財產首先要感恩您,因為在您的國土上,我能自由地從事貿易;再來要感恩人民,因為他們提供我有形的 財產;我也要感恩我的奴僕眷屬,因為他們為我努力付出。所以,我有形的財產是來自貿易、人民、國家,合起來大約有一千億。」

國王問:那另外的三千億呢?長者說:「另外的三千億是內在無形的。因為我『心中有佛』,佛陀的莊嚴以及慈悲、智慧豐富了我的心,這值一千億;此外,我『口 中有法』,口說好話,所以又有一千億的價值;還有,我天天『身行好事』,也值一千億。所以內在價值總共三千億,加上外在的財物一千億,我的人生內外財產共 有四千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中有佛、口中有法、身行好事,就是我們內在的豐富資產啊!而且是用不完的財富。

「心中有佛」就是我常說的「以佛心為己心」;佛心是大慈悲心,這分慈悲表現出來就是大愛──常發出柔和善順的語言,常說好話就是「口中有法」,口說好話就是莊嚴自己。不過單是「心中有佛」「口中有法」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力行啊!自耕福田,才能自得福緣。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貧婆供佛

貧婆供佛


人大多是『菜籃裝水』--邊走邊漏。人生一大煩惱就是『漏』,好的東西留不住,總是任它流走;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漏盡』,煩惱無明要令其流走,好的妙法則要留住。

人與人相互關懷、彼此幫助,是人類未來的希望。基督教話語:「世間沒有窮到無法布施的人。」

以前有位迦葉尊者,出外托缽時遇到一位貧婆,尊者向她托缽,但她悲嘆說自己也很想供養,但卻貧到一無所有,能拿出什麼來供養呢?

「只要你想供養,你身上穿的衣服,可以撕下一塊來布施,這也是供養。」尊者說。

貧婆疑慮著:只是破衣罷了,一塊破布能有何用途?尊者誠懇地表示:「若能拿出最虔誠的心,這就是真正的供養。」貧婆聽後很歡喜,就供養尊者一塊破布。此事 為佛陀知悉,他讚歎貧婆在一無所有的情形下,能捨布塊,真乃功德無量。「以後我的弟子們所穿的衣服,必須有老婆婆的一番心意。」從此,出家人不論穿何種衣 物,都會在衣領後縫上一塊布,這塊布就叫做「印」,用以表示感念貧婆的布施。

大家要以農夫自許,勤於撒種;而種子既已種下,就要除草、灌溉、施肥,才能成長茁壯。田裡的雜草要除去,就如同心地上的無明煩惱要消弭一樣。所以,要照顧 好自己的心,應勇於投入人與事中去經歷。針對日常之人事,可以省思自己在待人時,是以何種心態?若能出以真誠的愛與人相互關懷,如此就會感動很多人。

在世紀交替之時,天災人禍頻仍,想要有好的新世紀展現眼前,則現在的腳步就要站穩,才能『準備在現在,發揮在未來』。我們不能放鬆今日的時間,也不能放鬆現在的機會。慈濟慈善工作目前正推動到國際間,希望建設『慈濟地球村』,就要大家發心立願做一位用心耕種的農夫。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海芋的故事

我喜歡海芋,因為它真的很美。而海芋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對老先生與老太太很恩愛,但有一天老先生生病了,沒辦法動了。

老太太都守在他身旁照顧他。

有一天,老太太告訴兒子,她想學開車~~

兒子很訝異,因為老太太連腳踏車都不會騎。

她竟會想學開車。兒子問了老太太。

老太太回答:我想學開車,

載你老爸去陽明山看海芋。

因為以前你老爸曾載我去陽明山看海芋,

指著海芋說"此情不渝<芋>"

而現在的老太太,也想這樣告訴老先生。

這樣的愛情,讓我覺得好美好美。

眼淚竟不知不覺奪眶而出~~~

愛情是一朵生長在絕壁懸崖邊緣上的花,

要想摘取就必須要有勇氣。 莎士比亞說的。

《施與受》....

在巴勒斯坦有兩個湖,

這兩個湖給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其中一個名叫加里勒亞湖,水質清澈潔淨,

可供人飲用,湖裏魚兒游來游去,清晰可見。

四周是綠色的田野和園圃,

很多人喜歡在湖邊築屋而居。

另一個湖叫死海,水質鹹度居世界之冠,

也因此沒有魚能生存,湖邊寸草不生,了無生氣

景象一片荒涼,沒有人願意住在附近,

因為連周遭的空氣都讓人覺得不舒服。

有趣的是,這兩個湖的湖水,

是來自同一條河的河水。

不同的是:一個湖既接受也付出,

而另一個湖接受了以後只保留。

閻王要兩個去轉世投胎的人,

對他們自己下輩子的生活做一個選擇,

一個人選施,一個人選受。

你想;結果會如何呢?

人生不是受環境支配,而是受思想擺佈~~

everybody 加油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難忘公車一席話

難忘公車一席話

因假日的關係, 上了公車見座位幾乎已客滿,突然發現還有個博愛座,不管了,先坐下如須讓位再說!當車子靠站再啟動後,看到前面有位身懷六甲的婦人,手裡還 牽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我趕緊起身讓座,那婦人連連道謝後入座。

一路上, 小女孩一直望著我,當時我還以為是我長得白白胖胖,看起來還滿「古錐」,這小女孩一定是想跟我玩。 我正得意地猛對她點頭時,小女孩突然問她媽媽:「媽媽!為什麼這個阿姨長得好胖喔﹖跟嘟嘟一樣!」

天啊!我當時愣住了, 同時也發現不知有幾十對眼睛看著我,真恨不得能挖個鑽下去。結果小女孩的媽媽,給了一佪我出乎意料的回答

她對孩子說:「妹妹, 妳喜不喜歡花﹖」小女孩開心地回答:「很喜歡啊!」 「那妳能不能告訴媽媽,花有幾種顏色﹖」

只見小女孩連忙將手指頭伸出來, 算給她媽媽聽:「花有白色的,還有黃色、紅色、粉紅色.... 」婦人又問:「那妳喜歡大朵的,還是小朵的﹖」小女孩回答「都喜歡」。

婦女接著對她女兒說:「人也是一樣啊!有胖胖的,有瘦瘦的,只要是好人,妳是不是也和媽媽一樣都喜歡﹖」小女孩天真無邪地望著我, 然後對我說:「阿姨,妳是好人,我喜歡妳。」

內心真有波濤洶湧的感動, 這位孩子的媽不但替我解了圍,也給小女孩一個正確的觀念。 不久,婦人帶著她的小孩起身下車了,我沒來得及說謝謝,但我心中將永遠無法忘懷,這位有智慧的媽媽對她小孩說的那段話。

聯合報 陳惠敏


-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我的外婆

我的外婆


我的外婆在生下我的媽媽沒多久,外公就因戰爭而捐軀。那年外婆僅有21歲,媽媽的家是個龐大的家族,外婆又是長媳,除了養育媽媽還得負擔起全家大小的事。

記憶中的外婆對任何事情總是逆來順受,像油麻菜籽般地默默承受一切。小時候,爸爸媽媽忙著事業,因此外婆就像我另一個媽媽。有時候外婆會把我攬在懷裡輕輕 哼著古老的日本歌,細數著她的往事。提起外公的時候,她的眼裡總是閃爍著一份光采和小女兒的羞澀。年幼的我雖然不懂愛情,卻能深刻的感受外婆對外公的思念 與感情。

漸漸的隨著年齡的成長,讓我更瞭解外婆對外公的深情。那是被現代人遺忘很久的一份「長相守」,一份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真情。

外婆是個相當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她就帶著我走遍大大小小的廟宇。我總愛數落她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因為她經常把爸媽給她的零用錢捐到廟寺,而且不分大小神 佛,虔誠地為我們一家的幸福健康禱告著。或許人與人之間真的需要緣份吧!四個兄弟姐妹中外婆最疼愛我,而當年僅五、六歲的我卻也能經常陪伴她也不覺辛苦和 厭煩。或許正因如此,我也比一般同齡的孩子早熟與敏感。

我想,在外婆的心裡,祭祀神佛是她唯一的消遣和精神的寄託。因此將近八十的她每天都到附近的寺廟當義工,打掃環境,風雨無阻。也許這也是她尋求快樂的方式吧!

很多人排斥古老的事物,但我卻從外婆的身上學到了許多人世間的「真善美」。原來,能夠永恆的感情,不是如洪水般波濤洶湧的愛情,而是一份細水長流能讓人慢 慢咀嚼的感覺。再美的事物終究也會消逝,再濃烈的愛情也有轉淡的時候。惟有用真心來感受一切,生命將不再空白,美麗依舊是美麗。

用真心來感受一切,生命將不再空白。




--------------------------------------------------------------------------------
阿嬤的話
作詞:蕭煌奇 作曲:蕭煌奇 編曲:胡官宏

紅色為國語翻譯


在細漢的時陣阮阿嬤對我尚好 甲尚好的物伴攏會留乎我
在小的時候我阿嬤對我最好 把最好的東西都會留給我

伊嘛定定帶我去幼稚園看人在七桃 看人在辦公伙兒 看人在覓相找
他也常常帶我去幼稚園看人玩耍 看人在辦家家酒 看人在玩捉迷藏

伊定定跟阮說 叫阮著要好好仔讀冊 嘸通大漢像恁老爸仔彼呢啊狼狽ㄛ
他常常跟我說 叫我要就好好讀書 不要長大後像你老爸那麼狼狽

在彼個時陣 阮攏聽攏嘸 阿嬤 妳到底是在講什麼
在那個時候 我都聽不懂 阿嬤 您到底是在講什麼

大漢了後 才知影阿嬤的話 我會甲永遠永遠放塊心肝底
長大了後 才知道阿嬤的話 我會把他永遠永遠放在心坎裡

*想到一步一步的過去 定定攏會乎人真難忘
想到一步一步的過去 常常都會讓人真難忘

時間一分一秒塊過去 在阮的心內定定攏會想到伊
時間一分一秒在過去 在我的心理常常都會想到您

#阿嬤妳今嘛在叨位 阮在叫妳妳甘有聽到
阿嬤你現在在哪裡 我在叫您您可有聽見

阮的認真甲阮的成功妳甘有看到 阮在叫妳妳知影沒
我的認真和我的成功你有沒有看到 我在叫您您知道嗎

阿嬤妳今嘛過的好麼 甘有人塊甲妳照顧
阿嬤妳現在過的好嗎 有沒有人在照顧您

希望後世人阮擱會凍來乎妳疼 作妳永遠的孫仔 擱叫妳一聲「阿嬤」
希望下被子我還會回來讓您疼惜 作您永遠的孫子 再叫您一聲「阿嬤」


--------------------------------------------------------------------------------
一位盲人歌手的歌曲,我覺得很好聽,歌詞的意義也很好。值得去買。


--------------------------------------------------------------------------------
當我聽到這一首歌時,有種莫名的感動。眼淚就不由自主的掉下來了。
去參加兩位阿嬤的告別式時,我一滴眼淚都沒有流。現在聽著這首歌,眼淚卻一直停不下來。

已經很多年沒真正流過眼淚了,上次哭是在921那一年,蓉走的時候。

這是歌曲的感動嗎?也許吧!現今的樂壇一堆歌曲,能真正感動我的真的沒幾首了。

以往的過年,一定會回到兩位阿嬤的家裡過年,順便看看他們是否安好。

今年的過年,沒有阿嬤可以看了,這種感覺真的很難形容。

沒有兩位阿嬤的照顧,也許送報生今天就不可能在世界上過這個生日。

如同歌詞中唱到的,阿嬤在我小時候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吃,自己則是在我吃完後,躲在廚房吃剩菜、剩飯,甚至是隔夜的酸飯。

我想亂買東西時,他總會告誡著我,賺錢不易,不要亂花錢。

送報生小時候頭和背部長滿了瘡,就是俗稱的"臭頭",睡覺時碰到就會痛的哭出來。

阿嬤就會把我背起來,盡量讓我不要碰到爛瘡。

阿嬤則是坐在椅子上打盹,不放心去睡,深怕我又會痛醒。

點點滴滴,想講也講不完。


今天是送報生的生日,如往常的,還是一個人的生日。

除了祝福自己生日快樂,也希望在天上的兩位阿嬤,永遠都快快樂樂的。

您們的孫子 玟宏


吳淡如:養水母式的愛

電子雞熱過後(相信現在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當初養得那麼興奮),最大的一波寵物熱,

可以說是水母寶寶了。這股風潮是從日本吹過來的,轉眼之間,不只成為水族館最暢銷

的寵物,在馬路邊也有人擺攤賣起水母寶寶來。

台灣的孩子所擁有的空間相當小,除了看電視、打電動之外,養個不會因排泄而製造問

題的寵物,可能是他們僅有的生活樂趣,但是,一個孩子養寵物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到

他們的愛的能力。家長如果懂得深思熟慮,願意讓孩子懂得敬重生命、愛惜生命,就該

告訴孩子,不該養水母寶寶。

最近已經有一位在水族館打工的朋友在網路上發出緊急求救訊號。她說,到目前為止,

水母寶寶都是在台灣東北部或懇丁沿海抓來的,無法人工繁殖,在人為環境下必是養一

隻死一隻,就看它們能以強韌的生命力撐多久而已;水族館為了好賣,會將水母集體染

色,她曾目睹幾百隻水母因染色而集體死亡。而目前一家水族館一天可以賣出三、 四

百隻水母寶寶,全省有數千家水族館,有多少可憐的寶寶會因為被當成人類的寵物而死

於非命呢?你可以算一算。我到水族館看過,老闆竟然跟我說,淡水也可以養,一、兩

個禮拜才會蒙主恩召。可憐的水母!

網路上議論紛紛,其中,最得提醒家長注意的一點是,有的水母有毒,可能會造成皮膚

紅腫、過敏、嚴重的話可能致命。

而從草率飼養水母寶寶的態度,也可以看出現代人對愛的態度。一個會以「我喜歡就好

,養死一隻算一隻」的態度養寵物的孩子,也可能恣意的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愛人或親

人的痛苦上,只要我開心,你的死活與我無關。

有人憂心忡忡的認為「對人不尊重,對事不負責,對物不珍惜,對生命態度草率」已成

為這一代孩子的特質,如果在養寵物上,家長們沒有因材施教,他們將來對生命何來正

義感與尊重心,到頭來身受其害的可能是自己,與社會。

有一位研究暴力行為的心理學家說過,一個對寵物殘暴的人,對親愛的人也絕對不會仁

慈。我也曾聽過一位身受婚姻暴力之苦的婦女「生動」的描述她的丈夫不只會拿棍子打

她,還曾在路上把狗打斷了腿。

親愛的朋友們,水母寶寶只是構造簡單的腔腸動物,也許無知無覺,但值得我們好好反

省飼養者對愛的態度,所謂愛,是要對生命負責任的。

感謝網友荳荳芭比提供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大四學生之自我探索

大四學生之自我探索


大四學生的寫照走怎樣的呢?許多人消失在校園中,一學期難得見到他一次,有些人開始上補習班補研究所考試,有些人則補托福準備出國。有些人忙著談戀愛,想 要把握這入伍前的最後一年。無論是哪一種人,大四學生的共同心情似乎是不定與徬徨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自己也充滿了無力感,研究所沒把握,出國又可能申 請不到好學校,女朋友可能在當兵時兵變,想找工作也不太容易,唉,大學四年為什麼咻一下就過去了呢?回想起來好像書沒讀到多少,玩也沒有玩到,真希望時間 能從頭來過。時不我予可能是大四學生共同的感慨吧?

大四是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年,對許多人來說也可能是在學校中的最後一年。在這一年中,面對未知的未來,大四學生心中的徬徨是可以想見的。當生活中大多數的事 情是可以掌握的時,我們會感到安全,但是當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是你所無法掌控時,焦慮感就會隨之而來了。大四正是充滿無法掌握事情的一年,面對未來你似乎 只有理想與期望,你並不真正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你甚至無法確定明年的現在你會在哪裡。所以如果你現在感到徬徨,你要知道你並不是唯一感到徬徨的人, 這種感覺是人類在不確定的狀況下極容易產生的心理反應。

你可能會問:「要如何降低這種不確定與徬徨的感覺呢?」以下就提供一些

個人的想法供各位參考:

(一)自我認識:大家都知道自我認識很重要,但是卻又不自覺地輕忽其重要性。在大學四年當中,你曾下過功夫做自我探索嗎?也許你並未正視自我認識的重要 性。知道自己未來要繼續升學的同學,他的焦慮可能比還沒決定要升學或走就業的人要低一些。知道自己想準備哪一所研究所考試的同學,比僅僅知道自己想念研究 所,卻不知該考哪一所的人要篤定一些。這個部份就是自我認識。一般而言與生涯有關的有:興趣、能力、價值觀、人格特質與個人偏好的生活方式等。如果你能就 這幾個層面觀察一下自己,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走個什麼樣的人?也許會降低你徬徨的感覺。

(二) 資訊的掌握:現代是一資訊的時代,你知道大學畢業在這個社會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嗎?你一心一意想出人頭地,但你知道目前社會哪些行業容易成功嗎?比爾蓋茲在 哈佛大學就讀時,就熱衷於吸收電子方面的知識並留意其發展,有一天他在哈佛廣場的一個書報攤上看到一則有關電腦的報導,他相信未來是資訊的時代,所以決定 休學投入電腦軟體的開發工作。比爾蓋茲後來創立微軟並成為全球最年輕的首富,大家總是認為他走個非常幸運的人,但我認為這一切是因為他掌握了資訊也掌握了 社會的脈動。你想要出國,自然要多方面去蒐集出國留學的資訊,甚至要瞭解到留學生出國後與回國後可能面臨的狀況。資訊在決策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能 多方面蒐集資訊的人,在面臨未來時是比較篤定的。

(三) 理性的決策過程與即知即行的行動力:你走一位猶豫不決的人嗎?也許你該訓練一下自己的決斷力。試著為一些事情列下其利弊得失,學習一下理性的決策過程。例 如:是當兵或是先考研究所了你試著去蒐集一些資料,盡可能地去問別人的經驗或是意見,最後將之整理為一個利弊的分析表,列下其正反意見與你個人的考量,再 依據這個表做一個決定,這走比較理性的決策。我們常會批評政府的決策粗糙,沒有多方評估就驟下決定,但你在決定攸關你個人未來的大事時,你是否也犯了同樣 的毛病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決定要先去當兵?另一個是即知即行的行動力。我念大學時有一位老師曾告訴我,要鍛鍊行動力要從不賴床開始,因為你連幾點起床都 無法自我控制還能談到其他嗎?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示,要訓練自己聽自己的話,決定六點起床就不耍賴到六點半。

以上是一些個人的看法,提供給大四的學生做為參考。當然每一位的情況都不盡相同,這些看法只能做為一個通則,如果你仍感到困惑,也許你可以找個人談談自己的情況,也許能幫你整理一下,比較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卡在那裡。學生輔導中心是不錯的資源,同學不妨多多利用。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寫給高三的女孩

寫給高三的女孩


聰明的女孩,凡事在開始的時候總有陣痛期,其間的痛楚總會逼得當事人想立即撤退,然而認真走過之後,一切曾經深達心扉的苦痛也就隨之遠離……。

覷著妳們忙著抄後一段板書的空檔,我踅到黑板的另側去,拿起板擦輕輕地抹著黑板。年輕女孩在專注時有一股和平日的青春飛揚大相逕庭的神采,我於是暫時停下擦黑板的動作,默默地欣賞妳們沈靜的美好。

妳們是一群可愛的女孩,會在老師聊起生活點滴時笑得前俯後仰;也會在老師談起過往的心靈創傷時凝神陪伴。上課時妳們宛如栽在座位上,像煞一朵朵懂事的解語花;下了課,膩上來老師長老師短的,又完全是小女孩的模樣。看著妳們,我常就想:我該如何回報妳們的信任與熱情?

那天或許因為板擦猶在手上,我突然想起自己擔任助教的經驗。假日偶或到講堂幫忙,來上經典課程的李教授一來因為講授的內容艱深,一來因為外省口音,主辦單位刻意找人幫忙在他上課時擔任助教。美其名為助教,其實不過在他上課時抄寫筆記,只不過這份筆記得直接呈現在黑板上。

職是之故,我逐漸練就一手快得令人瞠目結舌的板書。一堂課八十分鐘,李教授身後的兩大塊黑板往往是寫了又擦,擦了又寫。下了課,我一身大汗淋漓,貼身的衣 衫溼透,下臺的第一反應是直衝洗手間沖水。遇上那種極體貼的聽眾,總會巴巴地看著妳,一臉關切地問:好累喔?我只便報以一笑:不會欸!

相信嗎?當我回答不累的時候,既不是基於一般世俗應答的客套,也不是矯情地假稱自己因為服務的熱情,以是一點都不覺得疲憊。如果這個問題在寫板書的前十五分鐘提出,我會誠實地回答我累,我很累,累到恨不得甩掉右手與肩膀,好讓我不再受限於酸麻與腫脹。

然而很奇妙的是,幾乎總是在第十五分鐘,當一切肉體的痛感達到最高點的時候,這一切痛苦突然在一個剎那消失於無形。宛如穿過生死的甬道,一旦走出之後就海闊天空,再無苦痛。更神奇的是:如是的經驗居然屢試不爽。

習於這樣的經驗之後,我在前十五分鐘因此得以保持一種篤定的從容,因為深知這短暫的片刻結束之後,我就能進入近似大解脫的神奇境界。

前兩天,陪著妳們畢業旅行之後回返家門,我想想三天的行程裡因為暈車,非吃即睡,返家的第二天我就匆忙往游泳池去。荒廢已久的功課重新上手,累得我大喊吃 不消。我暗自在心裡計數,一圈、兩圈,投降吧?不!三圈四圈,放棄吧?不!十圈了,念在我年老體弱,十圈很可以交代了,我興高采烈地爬上岸,躲在按摩池大 口喘氣。

按摩池設在水池的另一側,圍欄和池身間有一道小小的缺口,我伏在缺口,偷偷地看著游泳池的動靜,甚至盯起特定對象替他們數數。唉,十圈,那些水中矯龍不過 換幾口氣就游完了,我未必欠缺體力,不過就是替自己的懶怠找藉口罷了。如此一轉念,在按摩池裡杵著似乎就無法理直氣壯了,我摸摸鼻子,又乖乖回游泳池作功 課去了。

聰明的女孩,妳們一定猜得出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我在游泳池的經驗一如在講堂,熬過了前十圈,我竟然在回返游泳池之後發現自己的精力愈用愈出。游第十一圈到 第二十圈時水的阻力漸減,第二十一圈到第三十圈時我渾然不覺自己在運動,而是水輕輕地托起我前進;三十圈以後我開始懷疑自己原就是水的女兒,生小在水的褓 抱裡孕育成長,我在撥手蹬腿中找到生命的力量,無以名之的力量。如果不是開放時間結束,管理員很不識相地吹起哨子,我樂意停留在水中享受她溫暖的懷抱。

聰明的女孩,知道嗎?這正是我想要與妳們分享的。凡事在開始的時候總有陣痛期,其間的痛楚總會逼得當事人想立即撤退,然而認真走過之後,一切曾經深達心扉 的苦痛也就隨之遠離。妳們有過非常輕鬆的高二,因此有過成績極度難看的一年,然而這是不是也意味著休息了一年之後,養足了氣力,妳們就會有更深厚的潛力可 以迎向這一年的挑戰?

初時投入升學考試的戰場總有很多近乎扞格的不適,然而正如老師的經驗,熬過了初期的陣痛之後,日後便是海闊天空的大好。

欲昂首,先埋頭,我的李教授如是教導我;我也期待:我心愛的女孩兒願意在開頭的陣痛期學會忍耐與沈潛,而後昂首迎接未來的開闊!

欲昂首,先埋頭!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大學新鮮人:「做什麼像什麼」

大學新鮮人:「做什麼像什麼」

在四月二十八日紐約時報的三版上,讀到訪王丹的一篇特寫。這位受到全球關注的年輕人,深切了解在美國這麼一個自由氣氛下,他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當成「政治明星」,而是首先要充實自己。這真是深獲我心的決定。

專訪中,這位北大的生豪氣萬千地自許:「我有一個要做北大校長的夢想,我打算先去哈佛攻博士,再回北大。」

今年的五月四日,是北大的百年校慶。百年北大有過這麼多影響深遠的校長,如蔡元培、蔣夢麟、胡適,下一世紀,北大真會出現一位名叫王丹的校長嗎?

實現夢想的先決條件,就是當王丹進入美國學府時,他必先要完全放棄「民運領袖」的光環,專心做一個平風而又苦讀的學生。圖書館中的深夜苦讀,遠比在天安門廣場吶喊來得寂寞與乏味。

「做什麼像什麼」這句片語,不僅決定了王丹的夢想,也決定了台灣每年初進大學新鮮人的前途。

當前的台灣社會,出現了太多令人惋惜的做什麼「不像」什麼的現象。這種角色混淆的惡性示範正持續擴散: (一)做父母的不像父母:有了子女,養而不教,產生了多少可怕的悲劇。 (二)做公僕的不像公僕:一些官員不謀公利,只講私利。 (三)做教師的不像教師:部份教師對自己的收入及利益過分計較,對教課與學生則馬虎敷衍。 (四)做醫生的不像醫生:缺乏醫德的,一心不在治病,而想從病患獲取不當的收入。

在美國這種高度開放社會,每一個職位都有強烈的競爭,在紅蘿蔔的誘因與棒子的壓力下,使得每個人不得不全力做好擔任的角色─從清潔工、大學校長到政府首長。

市場經濟體系下,財富在鼓舞一個人去變成最優秀的球員、演員、律師、企業家。

另一方面也有「大愛」的傳統,使無數人民投入各種公益活動。美國前總統卡特為窮 人造房子時,換上工裝,就變成了一個充滿愛心的木匠。有人揶揄卡特:「做總統時不像總統,做木匠時則像木匠。」

社會愈開放,就愈容易出現「行行出狀元」的繽紛世界,「行行出狀元」正是對「做什麼像什麼」的肯定。

台灣的功利社會中也展現了文化的生機:無蹈如林懷民,雕刻如朱銘,攝影如柯錫杰,書法如董陽孜。這些人的成就,正給年輕人一個重要的啟示:只要有先天的才情與

後天的專注,再冷門的事業,只要是頂尖,照樣可以贏得尊敬。

對正要跨進大學之門的青年朋友,我的叮嚀是:做學生就要像學生。做學生的最大責任就是專心地學習─學曶對知識吸取的熱情,學習對獨立思的執著,學習對社會大愛的推動。

大學生自己的志趣與抱負應當是選系的決定性因素。只要自己優秀,再冷門的科系也就不冷門;如果自己平庸,再熱門的科系也就不熱門。

我一直擔心有些學生,不專心做學生,而嚮往要做「學生領袖」,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學生領袖」的結果常常是:在學校中,沒有做像學生;出了校門,也就沒有變成領袖。

美國校園中的明星球員是學生們的英雄,媒體的寵兒,可惜他們沒有時間做學生。幾年後不再是「明星」時,其遭遇常常是令人感嘆。

社會上也有一些各行各業的領袖,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再回到學校,變成「領袖」(教育部在推動的終身教育值得喝采)。這種領袖學生的重拾書包,與校園中「學生領袖」的犧牲學業,正可為大學新鮮人提供一個鮮明的警惕。

對一個認真學習的大學生,我的建議是:四分之三的時間投入研讀,其餘的時間結交一些不同系的好朋友;設法在專攻的科系中,找出一至二位傑出的教授做自己學習的榜樣,同時也要養成運動及參與公益活動的習慣。

異性朋友可以交,課外活動也應當選擇性地參加,但都宜淺嘗即止。忙完課業後,一個可愛的安排是:週末約幾位朋友去聽聽演講,或看展覽,或參加公益活動,然後在文化沙龍小聚,相互腦力激盪。這不正是大多數牛津與哈佛學生們的寫照?

大學四年是讀書的黃金年華,來日的成就,要在此時奠基;來日的夢想,要在此時起步。莎士比亞寫過:「不要恐懼追求偉大。」在牢中度過了七年的北大學生王 丹,到了自由的美國,立志要做北大的校長。不論台灣的大學生立志要做另一個李遠哲或張忠謀,最重要的是,要記住:「當你進入大學時,做什麼像什麼。」(作 者:高希均 出處:聯合報 1998.6.2 15版)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小巨人精神不死

小巨人精神不死

--張明源捐遺體供學生實驗

《中國時報》1998.04.27撰文:張平宜


在生命洪流裡,死亡可以是一種形式的落幕,但也可以昇華為一種愛與善生命循環的序幕。

因為癌症,張明源的人生才短短十六年,臨終之際,他自願大捨捐出遺體,作為基礎醫學的佈施,他是慈濟醫學院大體捐贈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也應該是國內解剖醫學界年紀最小的「大體老師」。

國二時發現罹癌,化療使他口腔潰爛年紀輕輕,就懂得「觀身無我」,張明源被形容為超越生死的小巨人,難得的是,他這位生命勇者的背後,也有一位生命勇者,她就是陪著張明源奮戰病魔,共同面對死亡的張媽媽。

張明源是張家的長子,從小沈默乖巧,國二時,莫名罹患癌症,對平靜的張家而言猶如青天霹靂。癌細胞迅速在張明源身上肆虐蔓延,從台中榮總輾轉到台北台大求 診,一次又一次的化療,張明源的口腔早已潰爛,脖子也變黑,看到兒子為活命如此辛苦掙扎,張媽媽連在睡夢中也淚水不斷。

張媽媽坦白表示,想到張明源才十四歲,人生尚未開展,就要被病魔吞噬, 她一度心生怨懟,不懂老天爺為什麼如此不公平,尤其兒童罹患癌症的機率僅萬分之一!

在痛苦絕望中,身為虔誠佛教徒的她,只好全心寄情宗教,用因緣觀、輪迴觀來正視兒子的疾病,漸漸地,她把怨恨轉化為面對現實的力量。

他流淚說:「媽媽,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八十四年三月,奇蹟似的,癌細胞突然在張明源的身上消失,張媽媽喜出望外。張明源暫回國中就讀,十月下旬,有一天張媽媽中午送便當,發現張明源的牙齦出 血,她內心一震,心中閃過不祥,掛急診檢查的結果,張明源血液中白血球內的癌細胞竟然高達十幾萬,他不僅舊病復發,還轉為血癌。

十月到二月,是張明源生命的最後四個月,他過得異常痛苦,更強的化學治療,讓他每天發燒、血便、並吐血,一向逆來順受的他嚇壞了,開始嚷嚷要回家,並好奇追問:「我怎麼變成這樣?」

至此,張媽媽才告訴張明源「真相」,以為自己只是「長瘤」的他,聽到自己罹患的原來是無藥可救的癌症後,張明源黯然掉淚了,「媽媽,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為了與兒子共同面對死亡,張媽媽更加虔誠禮佛了,她灌輸張明源佛法的三世因果,替他安頓身心,不畏懼死亡,甚至為了幫助他了脫生死,不再生生世世遭受輪迴之苦,她主動向兒子提起大體捐贈之事。

輾轉難眠的夜晚,他答應了大體捐贈。那一次,她端正心情問兒子,「如果病不好,願不願成就一件大功德?」首度聽到大體捐贈,張明源不置可否,只是靜靜聽著。但隨著病情嚴重,有一晚,他輾轉難眠,半夜爬起來,搖醒張媽媽說:「我願意」。

八十五年二月初,張明源眼球出血,生命已步入尾聲,掛急診前,張媽媽拿出大體捐贈書,請他過目,張明源只說:「希望將來癌症不是絕症」,然後簽下了字。與病魔纏鬥兩年,那是張明源最後一次送急診,十天後,張明源在媽媽懷裡斷了氣。

最後一眼看兒子,張媽媽知道他可以瞑目了。去年九月,張明源經過處理的遺體正式啟用,供四位醫學生充分使用。今年三月九日,張媽媽出席慈濟第二屆大體火化 暨入龕追思儀式,當天,也正是張明源卸下教學重任,入殮的重要日子,學生們在典禮中宣讀感恩的心情:「半年前,進入大體解剖室時,認識了我們這一組的大體 老師,他是十六歲的張明源,私下我們叫他張小弟,每次進入實驗室、呼訓,也跟他說再見。不論上課還是假日,白天還是晚上,張小弟都靜靜待在實驗室中,等待 我們在他身上學習新知識,期許我們作一個良醫,每次看到張小弟貼在鐵箱外的相片跟生平,心中總是有那麼多省思、感動跟感激。」

默默聽著兒子的義行,最後一眼看張明源,臉上蒙上白布,身裹特別設計的白色壽衣,堅強如張媽媽,淚水再也忍不住翻滾而下,她知道兒子可以瞑目了,因為他的遺願終告圓滿達成。

張明源大捨人生,動人心弦,很多人不禁讚歎他們母子高貴情操,張媽媽卻說:「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真正了不起的是張明源自己,從他的生與死,我深刻 體會到人生的無常,而他臨終捐出大體,成全人間大愛,更讓我學會知足、感恩、善解與包容,身為母親,我以我那勇敢的兒子為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