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如寶


自古以來的農業社會,普遍的家族有了老人之後,老人就變成家族的、或是社會的級任導師;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教小孩學習,指導晚輩年輕人生產,以及待人接物的種種規矩。


撰文∕黃春明

過去有一句俗諺說:家有一老,如獲一寶;這麼說,家裡有兩老,也就是說有祖父祖母的話,應該算是有兩寶吧。以前農業社會,三代以上的同堂家庭結構,敬重老 人的倫理行為是文化中的一種傳統。那時把老人和賢達之士,在心目中視為同等的地位,所以要做晚輩的人,懂得敬老尊賢。對年幼的小孩,大人不用大道理,他們 平時就講了許多有關老人的故事,或是舉例比喻,讓小孩子很自然的懂得老人的重要與可敬。

三個難題
有個故事這麼說,從前有一個小國,長年陷入饑荒,皇帝為了要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他竟然下達一個命令,要全國百姓把家裡的老人拋棄山裡,讓他們自生自滅。皇帝認為老人只能吃又沒有力氣生產,他們的消費變成家庭和國家的包袱。

這個命令一下,沒人敢違抗,老百姓紛紛把家裡的老人,也就是說把家裡的祖父母統統帶到山裡拋棄。但是有一家年輕人,他們不捨把祖父和祖母拋棄,他們冒險違抗皇帝命令,偷偷把祖父祖母藏在近山的地方,不斷的偷帶食物給老人吃。

有一天,鄰近的一個大國,想併吞這個小國,提出三個難題要小國的皇帝回答,並限定一個時間,如果提不出答案,就要派兵過來併吞。小國皇帝找來全國有學問的 人,他們沒有一個會回答。在四個城門的鬧區貼了重賞的告示,希望從民間找到正確的答案。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期限逼近,皇帝急了,全國百姓也急了,急得全 國都見不到一張笑臉,他們只有愁眉苦臉。

當然,包括偷藏老人家的年輕人也一樣,當他們送食物去給老人家吃的時候,老人一眼就看出年輕人有凝重的心事。問他們,他們怕老人家也難過,一直說沒有事。 在老人窮問之下,年輕人才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出來。老人聽了之後,不但不緊張,反而笑了起來。老人家說:有哪一個活得夠久的人不知道這三個問題的答 案?就因為皇帝把老人都丟了,所以才找不到答案。於是,老人根據他們活了一把年紀的生活經驗,輕易的就說出三個難題的答案。

這一家年輕人為了救國,一下山就跑到城門去拆告示,表示他可以回答難題。他們被帶到宮廷晉見皇帝。皇帝首先表示懷疑,但是期限逼在眉梢,馬上請鄰國特使來檢驗答案。

年輕人回答第一個答案說:貴國要我們把灰捻成紗線,並沒有說要把灰捻成的紗線拿來縫布。這就簡單。首先把可以縫布的紗線拿去浸泡鹽水,陰乾之後,點火一燒,自然就留下完整的灰的紗線。

特使聽了之後,點頭表示答案正確。

回答第二個難題的答案,年輕人說,要把鬆散的穀殼編成一條繩子,首先要把麥芽糖倒進穀殼裡攪和成一團,然後手抹豬油,把和成團的穀殼搓捻成兩股,再並行交錯即可編出繩子的樣子來了。

特使又點點頭。

第三個難題,是要把一條線,穿過一只球心有彎曲通道的木球。年輕人說,這要先找到一處螞蟻窩的通道,將木球塞在通道口,讓球心的一端出口和螞蟻窩的出入口 相接,然後在木球另一端出口的通道上,放一條浸了蜜汁的紗線,擱一陣子,螞蟻群自然就會合力,把浸有蜜汁的線穿過彎曲的球心,回到螞蟻巢穴,同時,線也穿 過木球了。

聽完年輕人的三個答案後,特使頻頻點頭,說三個難題都得到正確的答案了,表示這個小國很有智慧,他們敬重有智慧的小國,所以就不併吞他們了。小國的皇帝非 常高興,準備重重獎賞年輕人,但是年輕人婉拒了,並且誠實的向皇帝認罪。說他違反了皇帝的命令,把家裡的祖父祖母藏在近山的地方孝養,而這三個難題的答 案,就是老人家提供的。老人家還說,人活到一把年紀自然就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將這些經驗活用了,就可以解決很多的困難,所以建議皇帝,再怎麼窮都不該拋棄 老人。皇帝聽了這一番話,即刻就收回那一道拋棄老人的命令。

生活就是教育
自古以來的農業社會,普遍的家族有了老人之後,老人就變成家族的、或是社會的級任導師;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教小孩學習,指導晚輩年輕人生產,以及待人接物的種種規矩。

在近代制式教育普遍之前,絕大部份的農民百姓,大部份的人都不識字,尤其窮困的家庭,他們的經濟、醫療、受教育等等條件都很差。他們付出一輩子的勞力,替 既得利益階級生產,而他們所獲得的微薄酬勞,往往維持全家三餐都有困難的情形下,子女又生得多。俗諺說,這是跌落子女坑。意思是說,在階級分明的社會,窮 人像是陷入貧困的坑洞裡,想爬都爬不出來,可是老人還是鼓勵生小孩,他們也很會生小孩,子女頭嘴一多,那坑洞越陷越深。這情形看起來像是很矛盾,但是有他 的智慧在裡面。一般而言,既然窮到難於生存,為何小孩要生那麼多?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1年第115期9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