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藥像買飲料,是誰的錯?

  媒體首次對全台三千多名藥師、一千多位民眾調查,發現許多應改善的問題,包括民眾不問問題,只有五成完全遵 守藥師說明,藥師不主動解說,將近六成的藥師解說不到5分鐘,處方箋接得不夠多.......種種問題讓民眾把受過訓練取得國家執照的藥師變成雜貨店老 闆,買藥如同去買飲料般倉促。

【文/楊心怡;攝影/康健資料】

高雄縣長英藥局的陳聰輝藥師有一次去安養院探望外婆,聽護士提起阿嬤最近常拉肚子,有去看醫生,也拿了胃腸藥,但只要藥一停,腹瀉的狀況又開始,而且只有阿嬤這樣,安養院其他老人家都沒事。

他到櫃台查閱了阿嬤的用藥紀錄,發現阿嬤有在服用抗生素,心想:「那可以排除飲食不乾淨引起的腸胃炎。」之後看到阿嬤有在吃治療風濕與痛風、也促進嘔吐與 瀉藥功能的秋水仙素(cochicine),馬上跟護士說:「不用再掛腸胃科了,帶阿嬤去看當初開秋水仙素給她的醫生,請他考慮停藥。」三天之後,護士就 打電話跟他說,果然一停秋水仙素,阿嬤也不再腹瀉了。

不過,護士也因此被醫生罵了一頓:「當初開藥時就有叮嚀,如果吃到有腹瀉狀況就要停藥。」

從這個實例可知,了解藥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有多重要,一旦出現症狀就知道要停藥,才不會白吃冤枉藥,還可能讓身體更加不舒服。

在美國,「藥師」是民眾心中第一名信賴的專家,可見在許多先進國家中,人民很注重用藥安全的相關資訊。可是,《康健》所做的調查卻發現,台灣人民似乎只視 社區藥局為雜貨店,不習慣去藥局問問題,藥師也沒有盡全力贏得民眾的心,不少人不配戴執照、不主動解說、藥袋標示也仍未盡完善。

《康健》與衛生署藥政處共同做了兩份調查,「2008全國社區藥局大調查」與「2008厝邊藥師大調查」,花費3個月的時間,大規模調查台灣本島3554 家社區藥局(不含連鎖藥妝店),以及40歲以上有去過藥局的1294位民眾,交叉分析兩份問卷後,獲得許多出乎意料的結果,發現民眾與藥師都還有很多努力 的空間。

超過一成的藥師沒有配戴藥師執業執照

你知道幫你服務的人是否是專業藥師嗎?從《康健》的調查中發現,有三成二的民眾沒有去注意藥師有否配戴執照,甚至有44.81%的民眾沒有核對是否為本 人。這表示台灣的民眾對於到底是從店員手中,或是穿白袍、配戴執業執照的專業藥師手中買藥,不覺得有太大差別;沒有習慣或不知道要辨識服務的人是否是專業 藥師,甚至還沒有認知到,去藥局就應該獲得專業的服務。

進一步發現,有10.98%的民眾發現藥師胸前沒有配戴藥師執業執照,甚至還有1.09%的藥師執照並非本人。

根據藥品優良調劑作業準則第8條規定:「藥事人員於藥事作業處所,應配戴執業執照」。對於未配戴執業執照的藥師,可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不過 中華民國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余萬能也指出,這裡僅指藥局及醫療機構執行調劑業務者。藥妝店的藥師,雖不受法規約束,但藥師倫理規範有規定,違反者可依 藥師法第21條懲戒。

余萬能提醒民眾,不管是去藥妝店,或社區藥局,如果是買藥,民眾都應找藥師服務,並且要核對是否配戴執業執照,且是否為本人,以確保獲得正確的藥物資訊。

四成民眾去藥局不問問題,拿了藥就走

可惜,台灣藥局的專業功能無法徹底發揮。從表2-1複選題的前三名可以看出,78.71%的民眾去藥局買藥,37.28%是去買東西(非藥品),只有13.17%詢問正確用藥。

《康健》調查發現,竟有高達四成的民眾不使用藥師的專業,到藥局完全不問問題,拿了藥就走,草率面對藥物進入身體後所產生的化學反應。甚而有四成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民眾沒有主動問問題。

面對「藥師不說,民眾不問」的奇怪現象,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王惠珀鼓勵民眾要展現自己的需求,多問藥師問題,還要給他們時間來滿足你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否定藥師的專業性,以此為藉口不使用社區藥局,反而形成惡性循環。

從問卷結果交叉分析還發現令人擔心的現象,85.78%的老人是為自己買藥,而他們不問問題的比例也高達47.55%,將近半數。更令人擔心的是,民眾反映藥局推銷電台用藥比例中,老人也最高,有8.09%,老人的用藥安全堪憂。

只有五分之一民眾在意藥物的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從調查發現,民眾不會聰明運用藥局,就連最基本的諮詢「藥物的正確用法」,也只有26.53%的民眾在意,希望得到「藥物的副作用與不良反應」的相關知識更少,只有20.73%。

但是藥對人體的作用並不止於此,像「藥物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及「藥物與食品之間的交互作用」,都可能引發不同的身體反應,甚至影響藥物的效果。但這些 更進一步的資訊,卻只有非常少比例的民眾會提出需求,100個人中只有14人會關心這些資訊;甚至還有28.62%的民眾選擇不知道,表示他們根本不清楚 自己想獲得什麼樣的藥物資訊。做為想要進入已開發國家的國民,還需要更多教育。

王惠珀認為,要建立自主的公民社會,迎接老年社會來臨,需要每個現在還能學習的人,趁現在多使用藥局,讓藥師們趕快學習照顧社區民眾,等民眾80歲以後,就不用擔心住家附近缺乏專業藥師可以倚靠。而主動問問題是民眾要學習的第一步,這樣才能慢慢建立自己的精緻生活圈。

只有五成民眾會完全遵守藥師說明

另外,《康健》也發現,台灣民眾還是存在順從性不高的現象。不僅只有不到半數(45.60%)的民眾曾向藥師詢問藥物知識,其中只有五成三的民眾會完全遵守藥師的說明。

1/4民眾反映,藥師等他們問了才說

民眾不懂得主動問問題,但許多藥師也沒有主動解說的習慣。

問卷中發現,只有約44.55%的民眾反映,藥師會主動替他們解說用藥資訊,25.36%是民眾問了才說,而有24.63%不會跟民眾解說用藥資訊。

而且有六成一是現場口頭解說,一成二給藥廠說明書,至於其他兩項則少得可憐,包括顯示在電腦上或列印出來,與直接給衛教宣傳單。但藥事服務做得最好的澳洲,不但全部必須口頭說明,而且還會提供藥廠說明書,並將資料列印出來,供民眾帶回家詳讀。

此外,藥袋標示也是民眾清楚了解用藥相關資訊的另一種管道。但《康健》詢問藥師後發現,包括病患姓名、性別、藥品名、數量、用法、藥品單位含量等基本資料都未達到百分之百標示,其中標示警語的有七成四、主要適應症約七成一、主要副作用有六成一。

根據藥師法第19條規定,「藥師於藥劑之容器包裝(即藥袋或藥瓶或藥盒)上,應記明下列各項:一、病人姓名、性別及藥品名稱、劑量、數量、用法。二、警語 或副作用。三、藥局地點、名稱及調劑者姓名。四、調劑年、月、日。」其中第二項是2007年3月新修正的。違反者可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

另外,藥品優良調劑作業準則第20條也規定,「下列事項得標示於藥品外包裝容器或列為醫師、藥事人員諮詢事項。一、警語。二、主要適應症。三、主要副作用。四、醫療機構或藥局之電話號碼。五、藥品外觀標記其他用藥指示,」違反者可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台北縣藥師公會慢箋輔導理事陳昭元藥師強調,當初推動慢箋團隊時,第一步就是要求社區藥局做到藥袋標示電腦化,不僅各個項目都要標示,還要擺脫傳統手寫藥 袋的做法,仿效大醫院,所有資料電子化,清楚明瞭。「民眾看到會覺得社區藥局並不輸給大醫院,能幫助提升他們對社區藥局的觀感與信任,」陳昭元說。

顯然還有三~四成的藥局沒做到。

近六成藥師諮詢時間不超過5分鐘,民眾與藥師幾乎成為拿藥與發藥的機器。

當《康健》進一步詢問藥師,他們平常花多少時間幫民眾諮詢,發現近六成藥師認為,藥師同業的解說不到5分鐘。這樣的時間大概就跟我們去便利商店買罐飲料一般倉促快速。

「一旦藥師服務民眾的時間低於5分鐘,那等於是民眾拿了藥就走,民眾與藥師都成了拿藥、發藥的機器,」余萬能認為,就台灣的狀況看來,比較可以接受的時間是最少6分鐘,這是包括前端的確認處方、調劑、書寫藥袋、確認領藥人、交付藥劑等,之後才做用藥諮詢。

但王惠珀提到,在日本,每位藥師的服務時間是12分鐘,「我想台灣人跟日本人都是一樣的,不會說台灣人比較不值錢,就可以花比較少時間」。

「相對於目前醫學中心每位藥師一天上百張處方箋調劑量,可見醫院藥師的工作量是遠超出負荷,哪還有時間好好諮詢?」王惠珀更直指,對社區藥師而言,配藥至 少需3分鐘,剩下來的時間應該要拿來教育民眾、向民眾解說,國外藥師有所謂的「諮詢費」,但台灣卻沒有,只有一張處方箋66元的調劑費,「這等於變相鼓勵 藥師『服務藥品』,而不去思考該如何『服務民眾』」。

37.64%藥局幫民眾建立藥歷,其中有六成會再利用

期許社區藥局幫民眾監督用藥安全,除了鼓勵民眾拿藥物相關知識去詢問藥師外,建立藥歷也是一種方法。

《康健》對民眾的調查卻發現,37.64%的民眾表示他所去的藥局有建立藥歷,而他們下次去藥局買藥時,其中有64.82%的藥局主動調出藥歷。無法核對用藥紀錄,也就無法確實做到幫民眾監督用藥安全。

四分之一藥局一天竟接不到2張處方箋

其實,社區藥局藥師英雄無用武之地,一部份也是大環境的無奈。

《康健》調查發現,超過1/4的藥局每個月接不到50張,換句話說,這些藥局一天接不到2張,而且數據呈現兩極化發展,也有21.85%的藥局一個月接1000張以上的處方箋。

「難怪藥局得賣許多雜貨來支撐經營了,」王惠珀無奈地說。

她認為,民眾對社區藥局及藥師的定位有所懷疑,政府也得負一半責任,因為只有少數處方箋從大醫院釋出,藥學系訓練出來的藥師難有機會可以在藥局發揮調劑專 業,只好改賣掃把、衛生紙、漂白水等。「藥是很先進的知識,如果十年不配藥就不懂了,所以面對民眾時,就會發現藥師品質不夠,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情 形,」在學校裡教藥學系學生的王惠珀講得很激動。

另外,從民眾的調查也看到,63.76%的民眾沒有使用過慢箋服務,甚至仍有人不知道有這項服務(3.79%)。

調查還發現,受訪民眾有7.43%較常使用社區藥局「請藥師調劑連續慢性病處方箋用藥」的服務。但有12.66%的民眾常在藥局購買處方藥。

余萬能擔心,是否有少數藥局是「無處方箋卻賣處方藥」,違反藥事法第50條「須由醫師處方之藥品,非經醫師處方,不得調劑供應」的規定,依規定可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事實上,像避孕藥、威而剛、降血壓藥、氣喘藥、安眠藥等都屬於處方藥,是不可以自行購買的,民眾一定要有這樣的常識,必須持處方箋,才能到藥局領處方藥。

政府還需加強查核藥局賣非法的藥,懲處違法藥師

困擾衛生署、也危害民眾健康多年的電台藥老問題,在《康健》這次的調查中發現問題仍存在。

宣傳廣告的藥物中,有些是成分不合法、未獲衛生署核准的地下藥,有些是宣稱有療效的昂貴保健食品。衛生署藥政處處長廖繼洲曾提出「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等五不原則,教民眾拒絕不合法的藥。

但《康健》詢問藥師後發現,43.83%的藥師認為同業販售電台藥的比例仍高,民眾難以辨認哪些是合法或非法,表示政府還需要更加強查核,民眾也應再教育。

高雄縣鳳山市的陳映伶藥師就說,她爸爸生病過世後,她從他房間的抽屜裡找出一堆電台藥,而她爸爸從來沒有跟她說過。

余萬能指出,這些電台藥主要針對老年族群,很多獨居老人透過電台的互動,覺得他們是有人關心的,因而社區藥師其實可以扮演關心銀髮族的角色,傳達他們正確的藥物知識,而不只是一味地想賣藥。

期許年輕藥師成為促進改變的主力

或許,社區藥局無法在短時間內有驚人的改變,但從《康健》的調查中也看到一些樂觀、值得期待的未來。

對藥師的問卷中發現大部分藥師自我期許頗高,當問到目前藥局藥師是否堪稱為社區民眾的家庭藥師時,27.20%的社區藥師覺得自己「不太算是,因為做得還 不夠」,甚至有3.82%認為「不是,因為完全沒做到」。有半數(50.09%)覺得「還算是,但還有進步的空間」,真正肯定的只有18.90%。

而且,服務民眾調劑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社區藥師,以9年以下年資、29歲以下的年輕藥師佔最多數,之後則逐漸遞減。余萬能指出,這可能顯示年輕藥師較具熱忱,解說較詳盡,因而提升民眾對藥局的可近性;可以想見,年輕藥師將在醫藥分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問到「認為藥局藥師有否足夠的繼續教育課程,讓專業不斷精進?」時,雖然高達87.05%的藥師肯定,但深入分析不同年齡、年資,發現工作不到9年、29歲以下的藥師最多人說「沒有」,之後逐漸遞減,余萬能認為,這反映年輕藥師對精進自己專業的渴望。

那藥師最需要哪些課程?調查發現,前兩名是「藥局經營管理課程」及「提供民眾正確用藥教育的方法」。

同時在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任教的余萬能欣慰地指出,寄望於年輕社區藥師,付出更多的努力改變這個環境,讓民眾更能接受他們的專業、信任他們。

調查方法說明:

「2008全國社區藥局調查」,調查時間為12月8~19日,針對台灣本島22縣市藥局(母體清冊由衛生署提供),分層隨機抽樣選取4000家作為樣本, 以郵寄方式寄發問卷,最後總計回收1,696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48%(4,000份寄發問卷裡,扣除300家拒絕回卷與146家查無此藥局 後,總計寄發3,554份有效問卷)。

「2008厝邊藥師大調查」是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在2008年12月6~14日進行,以分層隨機方式抽樣後進行電話訪問,總計成功訪問1,294位台灣本島22縣市40歲以上且去過藥局的民眾,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7個百分點。

調查小組:黃靖萱、白瑋華、楊雅鈞、李瑟、林芝安、楊心怡


from 康健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