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生活方式,疾病就會消失


  人類明明具備能自行克服任何病症的能力,但也許是因為平常被封鎖在醫學這種常識的硬殼內,很難發揮原本的力量。但只要能夠在這個硬殼上鑽洞,或許任何人都 能活化原本蘊藏的潛能,使自己恢復健康。氣導術和手功就是扮演著在硬殼上鑽洞的角色。因此,想要克服疾病,使身體健康,就不妨試試這些方法,或者與藉由這 些方法恢復健康的人見面一談。
 實際面對擺脫難症恢復健康的人,瞭解正確的資訊,或許就會確定自己也可以復原。我從經驗得知,「確信」是健康的第一步。

「意念」的力量

 真能治好疾病的是人類身上所具有的生命力,而要將這般生命力引導出來,需要的力量就是人的「意念」。名醫似乎都知道人具有這種「意念」的力量。懂得把患者確定能夠克服疾病的「意念」導引出來,並使患者深信能夠治癒的人,就可以稱之為名醫。
 但是,人的「意念」力量既可以克服疾病,也會使可治之病變成不治之病,所以必須懂得正確的活用方法。

讓人獲得幸福的三要素

 野中邦子女士於一九九一年開始學習一種名為「手功」的外氣功,後來治癒了困擾她多年的疾病。野中女士除了教導手功的方法之外,也提供「讓人獲得幸福的三要素」,以及實踐的生活祕訣。這三個要素是:
  1.簡單(坦直、謙虛)
  2.凡事積極思考
  3.樂善好施
 看到這些人,我就不禁覺得,原來疾病也能以心態來復原。我還發現,克服重病之苦的人,都有無法形容的美妙神情。









選對人工水晶體 找回視力的春天

【文╱徐文媛】
全球失明人口中,有一半是因罹患白內障而失明。白內障與老化有關,好發於55歲以後,且年紀愈大發生機率愈高,所以,隨著平均壽命延長,每個人其實都有罹 患白內障的一天。而在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白內障是眼科就診率第一名的眼疾,根據健保統計資料顯示,1998~2006年間,白內障就診人數成長 25%,每年約10萬人進行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是位於瞳孔後方的水晶體發生混濁,光線無法透過水晶體的折射,將影像清晰的呈現在視網膜,簡單的說,水晶體就像相機的鏡頭,視網膜就是底片。

視力變好,居然是白內障?

58歲的張媽媽本來要戴老花眼鏡,最近視力居然變好了,現在看報紙不用戴眼鏡也看得很清楚,結果醫師卻說她有白內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台北巿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表示,白內障的症狀包括視力逐漸模糊、近視度數快速增加、對光線敏感、顏色對比降低、夜間視力變差、看書報常感覺 光線不足、出現疊影(類似散光症狀)⋯⋯等。有些人在白內障初期會產生近視,剛好抵消老花,造成「眼睛的第二春」假象,蔡景耀解釋,「就像張媽媽這樣,但 這只是短暫的,之後視力還是會逐漸模糊。」
老化是白內障最常見的因素,國內超過8成的白內障患者是老年性白內障,但白內障不完全是老年人的專利。
前巿立陽明醫院眼科主任、Z眼明眼科診所醫師王孟祺表示,高度近視、長期曝露於強光下、眼球外傷、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其他全身性疾病、長期點用或服 用類固醇、併有其他眼疾如虹彩炎或青光眼⋯⋯,都可能導致白內障;此外,因遺傳、染色體變異、胎內感染也可能造成嬰兒的先天性白內障。

手術要等「成熟」時?

拜健保給付及醫學進步所賜,台灣白內障患者多能得到良好的醫療照顧,尤其在都會區,已經很少看見瞳孔看起來白白、成熟的白內障患者。
手術是治療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方法,有些眼藥水可防止惡化,但並沒有治療效果。早期的白內障手術因技術限制,常有等白內障「熟」了再取出的說法,術後傷口大 (約1公分) 、復原期長達1~2個月、易感染、會引起術後散光⋯⋯等缺點,已經逐漸被淘汰,新一代的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已相當進步,不必等白內障成熟再動手術,更何況 過熟的白內障可能膨脹、破裂,導致發炎、青光眼甚至失明,手術也比較困難,有時就算動手術也無法恢復視力。
王孟祺表示,最新「旋切式微創同軸」手術,可利用僅原子筆心粗細的超音波探頭來進行手術,手術傷口僅約0.2公分,比目前最常見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傷口縮 小近30%,只要點局部麻醉藥水,不需打麻醉針,患者幾乎沒有疼痛感、不需縫合,幾乎不改變眼球形狀,所以恢復也快,術後感染及散光的機率也大幅減少。
所以,一旦視力不良症狀已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時,例如過馬路看不到車子、看東西不清楚、配戴眼鏡後也還是看不清楚;或合併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高度近視時,就應該採取手術治療。

找回好視力 選對人工水晶體

除了手術方式進步,人工水晶體也不斷推陳出新,從硬式到可摺疊、能捲曲,只需「小切口」就能置入的軟式人工水晶體外,現在更可針對個人生活需要選擇不同功能的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是白內障手術後視力恢復的關鍵。」蔡景耀強調,目前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功能已非常完備,但如果有特殊需求──例如希望同時矯正近視與老花,選對合適的人工水晶體可以讓中老年人找回更好的視覺品質,提升生活品質。
目前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大致可分為抗藍光、非球面、矯正散光及多焦點抗老花四類。

抗藍光的黃色水晶體:
蔡景耀表示,人工水晶體幾乎都有抗紫外線功能,但據研究顯示,不只紫外線是視力殺手,可見光中的藍光也會傷害視網膜,尤其是有糖尿病或視網膜病變患者更要 注意預防,而黃色人工水晶體可有效過濾藍光,有些患者會擔心「世界會變成黃色的」,其實不會,就像射擊選手配戴的黃色眼鏡,可以提升準確度但不會影響顏 色。以往白內障手術後,最常見的抱怨就是覺得光線太亮,即使在室內也會覺得睜不開眼,甚至有些患者會抱怨所見影像都「青筍筍」,這就是因為其所植入的過濾 紫外線人工水晶體過濾光線的能力仍不如人類自然的人工水晶體。黃色人工水晶體不單提供保護效果,更能達到自然且柔和的視覺表現,因此考量功能性人工水晶體 時應優先選擇的基本條件。

非球面設計的水晶體:
王孟祺解釋,角膜原本就存在「球面像差」──中間清楚但四週模糊,年輕時水晶體有負向的球面像差,可中和角膜的正球面像差,但中老年人即使白內障不明顯、 視力達0.8以上,視力的品質和功能還是不如年輕時,而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可以回復年輕視力品質,最大的好處是提升夜間視力,減少清晨、夜晚走路、開車時發 生意外的機率。

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王孟祺強調,「水晶體像相機的鏡頭,換什麼樣的鏡頭看個人的需求。」現在人們對白內障手術要求完美,尤其是隨著平均壽命延長,中老年人退休時間延後,或是 仍保持活躍的社交生活,因此不但要清除白內障,更希望同步解決散光、老花問題,矯正散光及兼顧看遠看近需求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因此應運而生。
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利用繞射作用,在水晶體上做出一圈圈同心圓的繞射環,在光線通過時可聚焦成遠近兩個焦點,大腦會自動選擇清楚的影像,所以看遠看近都不是問題。
就像70歲的陳教授,原本就有近視、老花、散光,發現有白內障後,和醫師討論後選擇「多焦點非球面黃色人工水晶體」,結果術後不但能解決白內障,而且達到抗藍光、不必戴眼鏡就能閱讀、收發e-mail等多重效果,比以前隨身準備老花、近視以及太陽眼鏡等三付眼鏡更輕鬆。

返老還童 擺脫老花眼鏡

像陳教授這樣的例子愈來愈多,原本隨身要帶好幾付眼鏡,手術後看近看遠都不是問題,王孟祺的門診中就有不少6、70歲的患者開心的說,視力比4、50歲已 經老花的孩子更好,出門辦事要填資料也OK;對於介意老花眼鏡暴露年齡秘密的人來說,可以擺脫眼鏡更有種「返老還童」的喜悅。
王孟祺強調,功能性的水晶體在手術前要經過更精密的檢查及計算,確認度數及眼球條件,例如合併角膜受傷、瞳孔異常、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嚴重黃斑部病變患者可能不適用,患者在術前應充分與醫師溝通,才能量身訂定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人工水晶體通常一裝就要用一輩子,必須就個人的需求、預算做通盤的考量。由於台灣高度近視比率高,白內障是併發症之一,可能提早發生,因此王孟祺強調,愈年輕的白內障患者愈應該考慮日後的視力品質來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22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