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抽象」畫「具象」
──李民中的微物大派對
文‧林奇伯 圖‧林格立

李民中被稱為台灣當代藝壇的「e世代領軍者」。

1961年次的他是台灣第一批被電動玩具所迷惑的孩子。遊戲裡,聲光閃爍絢麗、焦點快速游移,感官高潮持續不斷,讓李民中逐漸發展出一種溢軌於現實生活壓力之外的視覺烏托邦。

李民中擅長抽象油畫,在一個單向度的平面中,建構多重曖昧的視角與錯置交疊的空間感;用色鮮艷,反差強烈,觀者不經意間會發現畫裡藏著小貓、卡通人物等圖像符號,在眼睛受到大量刺激的同時,就這樣一步、兩步,自然進入一種神遊狀態中,就像玩電動遊戲。

這樣一位抽象畫家,正進行一個具象的「百人肖像」計畫,他以時下最熱門的臉書做為號召工具,不知不覺間,竟串聯出一個交融虛擬與真實世界的集體行為藝術大創作!

李民中今年1月13日在他的「肖像計畫2011」臉書上發表了一段讓人又愛又妒的附註短文:「平常星期一至星期五畫自己的圖:)」。

那個笑臉表情符號,透露著他對生活的滿意與開心。2011年這一整年的周末,他將實踐「藝術普及化」理想,巡迴台灣各地,幫很想擁有自己肖像,但又 以為藝術品很昂貴畫不起的民眾作畫;透過網路的口耳相傳,到5月底完成的作品數已突破200人。所有過去沒見過面的臉書網友全都現身了,成為李民中筆下的 人物。

一天要畫5、6個人,看似苦行的藝術行動,因為李民中開朗的人格特質,反而成為長達一整年的藝術大派對。李民中也沒有因此而耽擱了自己的創作,非周末時間還能放鬆做畫。

肖像計畫,藝術普及化大派對

從台北市中心約1個半鐘頭的車程,就可以來到李民中位於北海岸的家中。社區寧靜又開陽,車子才停妥,名為TaTa的古代牧羊犬已迫不及待衝出門迎接,發出哼哼唧唧的撒嬌聲。

在這棟三層樓的房子裡,每個角落都擺放著大小畫作,像一扇扇色彩斑斕的窗戶,定睛凝觀,就不知不覺進入一個遊戲場;來客走過一個房間,注意力會被「岔題」好幾次,引人入勝。

三樓是整個打空的開闊畫室,這天來了5位知心網友,從近午開始,依序坐到座位上;古典音樂流淌,一鍋微溫紅豆湯,幾盤派餅,大家吃吃喝喝,笑聲不 斷,李民中畫筆也沒間斷,紀錄肖像計畫過程的攝影家陳明聰快門嚓嚓嚓,轉眼間太陽逐漸西斜,黃色燈光亮起,完成5張肖像,每張都風格殊異,大夥兒興奮討論 後,一天就過了。

這種創作派對每個周末巡迴全台咖啡店、畫廊、街角騎樓等角落;若以金錢論,對被畫者來說這是個很划算的機會。

李民中的畫作一號(一張明信片面積)約台幣5千元,現在一張6號大小的肖像只收費5千元,等於畫一張就賺了5倍。每個人在被這樣的名家作畫之前都充滿綺想:「會不會很漂亮?會不會很藝術性?會不會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萬古流芳?」

過程中,被畫者坐在椅子上和畫家對望,旁邊的人都看得見肖像成形過程,唯獨被畫者看不到!畫完之後,被畫者才被自己在畫中的樣子震撼了,「怎麼畫出來的特質就是我平時極力掩藏的自己?怎麼看起來既年輕又年老?怎麼已經叮嚀不要畫出法令紋了,但還是那麼明顯?」

各式各樣的掙扎與對藝術的期待紛至沓來,待把肖像帶回家之後,還忍不住對著畫中自我形象癡望再三。隔天,攝影家陳明聰會把每一幅肖像貼到臉書上,網頁底下延伸出一長串討論,有稱讚、有安慰、當然還有雀躍!

一個簡單的畫與被畫的關係,像滾雪球一樣,滾成一個多元視角詮釋的集體行為藝術,每個環節也都可能影響作品最後的形式。許多參與者已經開始期待,明年所有畫作召回辦展時,又會是怎麼樣一番風景!

「年紀大的女人會有比較多『謊言』的需求,而且她們完全相信這種謊言!一開始我會有為什麼要討好被畫者而選擇失去真實的心理障礙,但心態回歸到『遊戲』的本質後,才恍然,這不也是一種互動的藝術嗎?哈哈!」李民中說。

電玩世代,政治解嚴大派對

李民中的藝術之路也是開始於「派對」般的時代氛圍之中。

青少年時期正是台灣經濟快速起飛階段。當時最流行的電動玩具是投5塊錢可以打30分鐘的小精靈和小蜜蜂,李民中可以一玩就是一整天,連老闆都會走過來勸說:「好啦!賣擱打啦!」

為了打電動,他向高中同學借來當時十分珍貴的蘋果電腦Apple2,玩了3年才歸還。也因此,他很早就自修學會寫繪圖程式,在電腦上玩出各種迥異於傳統美學的「e化」配色經驗。

1981年進入文化大學美術系就讀時,台灣來到解嚴前夕多元價值的百家爭鳴盛況,李民中的生活除了玩電腦、養貓、混迪斯可舞廳,就是參加「台北畫派」的各種聚會。

「一有年輕藝術家返台,就會辦派對分享國際藝壇動態以及他們在國外的見聞;那樣的一場派對比學校裡一整學期的藝術史課程更具啟發性,」李民中說,當時他就想著「時代要變了!二次大戰後台灣藝壇蓄積的能量要爆發了!」

然而,就在同輩畫家專注於解嚴前後的政治性批判創作時,李民中卻背過身去走另一條路,真實面對幼時熱愛繪畫的初衷,把電玩、卡通、搖滾樂等那一代人的所有青春歡樂融入創作中,創造出一種符號充沛、目不暇給的「微物」藝術觀。

李民中幼時房間有一道凹凸不平的牆,每天睡前他會觀察這些斑駁痕跡之間的連結,有時候可以組成一張嘴巴,有時候又是一張臉;然後他試圖把它畫下來 「定住」。但事實上這些凹凸痕跡又是流動的意向,不同角度和情境下,會因為不同視角的條件呈現不同的面貌;所以李民中又反過來在繪畫具象景物時,設法讓它 們像牆壁凹凸一樣,是流動而不被定住的。

「不管畫什麼都跟『眼睛』有關,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眼睛,那些星星、樹葉後面都可能躲著眼睛在看我們,我們一點都逃不掉,」李民中說,眼睛和視覺從此成為他繪畫的最根本。

而這些畫作也不應該被標題「定住」。許多藝術家創作的方法是,先有一個想要表達的主張,再以媒材表現出來,標題就是在解釋這個主張。但李民中的標題和畫作卻呈現平行的敘事地位,不相隸屬、解釋,有時像一首散文詩,使得在藝術的領域理,語言擁有和圖像一樣的魅力!

微物奇觀,抽象畫迷宮大派對

1989年畫作〈我散步,走啊,走啊,走啊,然後……碰,碰,碰,碰,碰,碰……真過癮……〉最能反映李民中早期的繪畫哲學。

整幅畫高201公分,寬540公分,畫中央一個藍髮裸女,吐出鮮紅長舌頭往左上方延伸,身體噴發的血漿則橫亙切割了整幅畫面,並向下滴落。在線條分 割出的所有空間中,填滿了密密麻麻的符碼,層次交疊錯置,視線忽遠忽近、忽東忽西,色彩斑斕無比,每一個角落都藏著小貓的眼睛、驚懼的鳥頭、竄出的綠蜥 蜴、漂浮的魚類、外星人的手臂。

這簡直是一幅微物充滿的藝術奇觀,無限視覺刺激,引人入勝;且往往就在觀者認為已經看夠了後,又驚覺在畫面的某個角落正藏著一雙眼睛在看你!

藝評人簡丹形容,李民中畫作就如同電腦晶體板路一般,具有迷宮式的延展,「觀者可隨意由畫面中的任何一個點切入,隨著動線遊走,彷彿浸身在一個現代化的、高科技的大遊樂場中,然後散步走啊!走啊!然後碰!碰!碰!真過癮!」

當早慧遇上時代際遇,李民中大學畢業前後的作品就被市場爭相收藏。不過成名得早,並未讓李民中狂妄,對於學院教育他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1987年先到巴黎遊學三年半,2002年41歲時又進入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攻讀碩士,即使老師就是他的同輩畫家也不為意。

混沌微物論,秩序重組大派對

而求學也像玩樂的態度,讓李民中的微物論哲學再度取得重大進展。學院裡師生間相互切磋油畫技巧,李民中的繪畫迷宮視覺因而變化出了另一重曖昧效果。

攤開多本畫冊,李民中比對各時期的作品說明,最早期都是直接上一次顏色就完成了,幾乎不再做任何更動。但到了北藝大,大膽學風讓他逐漸放開自己相當 純熟的技巧,開始玩起多次上色、透明與半透明交疊的實驗。一向不為個展下標題的他,也在2006年的畢業展中首度明確地提出他的藝術主張:「時間與事件的 印記──混沌狀態的自然秩序重組」。

李民中解釋,畫圖若非在畫一種記憶,就是從記憶裡尋找繪畫的資料。於是,各種時間和事件因為記憶而產生了混沌狀態的自然秩序重組。

「人的生活都有幾件很主軸的事情,例如工作、唸書、婚姻等等,我們會以為那就是生命的全部,但殊不知其實占掉我們大部分時間的卻是大量的『小事情』,而且這些小事情所產生的蝴蝶效應都可能重組過去的記憶和改寫未來的現實,」李民中說。

2006年的〈被從小行星帶過來的小殞石碎片輕輕砸到〉同樣是高227公分、寬182公分的大型畫作。圖中同樣充滿各種符號和視角,叢生珊瑚般的構 圖,一種水般盪漾的流動朦朧、曖昧感;與過去色彩分明的風格相較,這幅作品在同一個線條與幾何色塊中因為透明與半透明顏料不同先後次序與程度的交疊,呈現 真實與記憶交融錯置。

觀者彷彿進入一種好像看得清楚,卻又怎麼也看不清楚的夢境中,有時候是近視眼,有時候又是遠視,幾近迷途;恍惚中,突然在某個彩度極低的色塊裡,赫然發現藏有一個卡通人物小叮噹非常具象可愛的臉,又提醒觀者一切都很真實。

岔題敘事,超現實大派對

2008年,李民中逼近50歲,創作又來一個飛快大躍進。這回他以「岔題」的概念進一步補充他的混沌微物論。

「就像我們坐著聊天一樣,不可能只專注在一個線性思考軸上往前行進,中間會出現很多岔題,而這些岔開的小話題既是我們談話主軸的附註,也可以被放大 來撐開變成一個故事。」李民中說著,筆者正好喝了口咖啡,稱讚咖啡還不錯,話題突然岔開變成討論起每天咖啡因的承受量。隨即,他哈哈大笑說,「我們岔題 了!」

在這個概念下,2008年「李民中個展XI」畫作更為抽象,就像拿起顯微鏡放大檢視這些生活中岔題的小事。也因為這些更細小的微物,彩度更偏向中間色,觀者也不必像過去一樣在畫裡找小東西了,因為小東西已經被撐大到讓觀者的視線根本對不準焦距。

特別的是,其中一幅〈Kiki與蒼蠅(貓與渾然不覺的存在)〉卻十分具象,焦距鎖定在一隻艷綠色大蒼蠅,它正奮不顧身飛向桌上的一碗發黴的柑橘;旁 邊擺著刀盤、咖啡杯、衛生紙等用餐後凌亂的痕跡,正上方的烤麵包機卻超現實地爆炸失火,以致於杯中的咖啡水平線居然傾斜了。畫面中,真實與荒謬錯置了,但 是在左下角,又露出李民中愛貓Kiki窺探的半個眼睛和一隻耳朵,給予畫面某種冷靜感,讓一切顯得合理化。

這幅畫就像是李民中抽象繪畫和真實世界的承軸,正式宣告混沌的微物秩序重組理論不只可以存在於抽象畫中,由於「岔題」的不可預知性,誰說〈Kiki與蒼蠅〉的場景不會在生活中真實上演?

這幅擁有錯置視角、隱藏符號、曖昧空間、不可預期性等諸多李民中專屬創作元素的畫作,也為抽象畫藝術家接下來展開一場具象肖像計畫預先做了伏筆。

時代弄潮兒,臉書大派對

回頭再看「肖像計畫2011」。已完成的200幅肖像畫如果合起來,就像李民中的超巨幅畫作,每個人、每個繪畫的時刻都成為一個像電路板上的「微物」,處處驚奇;若分開來看,則可以看到各種視角、符號和空間,曖昧地藏在一個具象的人臉上。

藝術家以他敏銳的觀察,將被畫者臉上各種時光和記憶的痕跡簡化後再放大出來,因此每個被畫者才會在看過後心裡參雜著驚駭、難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複雜情緒。

許多藝評人都會形容李民中擁有一種「異常世故的天真」,像天真男孩住在一個大人的身體裡。他也坦承,自己就是愛玩耍。

當部分藝術家對於新世代的網路行為常抱持比較抽離與批判的態度,李民中卻全然陶醉其中。網路科技飛快往前行進,電腦遊戲也從簡單的小精靈過度到線上遊戲、臉書,李民中都沒錯過任何一個階段,玩「魔獸世界」還可以玩到當上公會會長。

「我們可以思考社群網路可以演化出什麼樣的東西,有一些老人家無法意識這件事,滿可惜的,」他說,肖像計畫也是他對臉書的實驗,「看看可以製造出什麼?」

英文形容網路使用者是在「衝浪」,李民中在1994年的畫冊中曾說:「衝浪的要訣是,要想辦法在海浪追上我們時,設法使浪板的速度和海浪的速度一樣!」

李民中這位時代弄潮兒,總是騎乘在海浪一樣的速度上,從未被拋在後面,所以穩坐「e世代領軍者」的地位。就像網路仍在不斷變形、發展中,李民中說,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實驗,永遠不是一個成果,也沒有所謂「非常成熟」的畫作,因為創作就像衝浪,總是一次又一次騎上浪頭去,一次,一次,一次。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1年06月號)

李民中外表看起來很酷,但內心其實像年輕男孩般,對任何事情都興味盎然。
參與「肖像計畫」的人總是喜歡拿著自己的畫像和李民中合影,笑得很燦爛。
李民中畫的每張肖像都各有風格,但合在一起,又像一件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李民中1989年的迷宮式巨幅畫作〈我散步,走啊走啊走啊,然後碰碰碰碰碰碰〉,樹立他的微物哲學風格。
1980年代初期,「眼睛」是李民中繪畫的重要題材,這幅〈凝視〉就是代表作之一。
〈Kiki與蒼蠅〉融合超現實風格與李民中特有的微物觀,正式宣告他創作新階段的到來。
若以動物比喻,李民中覺得自己個性比較像貓,但朋友們都認為他有狗狗般的熱力四射。

  1. 而且這些小事情所產生的蝴蝶效應都可能重組過去的記憶和改寫未來的現實。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 generated by these trivial things may rearrange our memories of the past and affect out futures.
    ◎ butterfly effect 蝴蝶效應(指系統中某處的微小變化可能在其他地方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Little did she know that her random decision would have butterfly effect on her future course of life.


  2. 當部分藝術家對於新世代的網路行為常抱持比較抽離與批判的態度,李民中卻全然陶醉其中。
    While some artists hold back from Internet activities and remain critical of the medium, Lee has thrown himself into Internet activities without reservation.
    ◎ hold back 抑制、阻礙、退縮
    She tried to hold back her tears but fail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