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鎮:鶯歌 Yingko-Taiwan's Pottery Capital

【摘  自】光華雜誌1982年12月號
【中文章名】陶瓷之鎮:鶯歌
【英文章名】Yingko-Taiwan's Pottery Capital
【作  者】陳月文
【圖  片】歐陽芷汀/楊永山/鐘永和/趙蘊嫻

知識分類:

蒜頭瓶的造形簡單典雅,是很受歡迎的瓷形之一。


素有「台灣景德鎮」之稱的台北縣鶯歌鎮,所出產的陶瓷遠銷國外,工廠設備亦走向現代化,但多年來鶯歌鎮的風貌卻少有改變,除陶瓷廠外,大多數建築仍停留在瓦房與二層樓房,民風亦極其淳厚、樸實,令人充分嗅到鄉土的芬芳……。

初聞「鶯歌」這個美麗的鎮名,或許會令人產生諸多遐想與嚮往。其實,「鶯歌」既無鶯舞翩翩,亦無鶯鳴婉囀。

「鶯歌」鎮名源自一塊屹立於鎮北山脈上的鷹狀岩。台北縣鶯歌鎮志有如下記載:「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鷹歌石莊,因北面山脈斜坡翠嵐屹立一大岩石,其形似鷹,古稱鷹哥石,清代改為鶯歌石。」

傳說明朝末年,鄭成功曾率軍北上,經過鶯歌時,岩石忽吐霧成障,使鄭軍迷失方向,鄭成功遂下令砲轟鶯歌石,鶯嘴被炸毀後,濃霧也自散去。

寧靜、淳樸的小城風貌

鶯歌鎮位於大台北地區的西南方,隸屬台北縣,東接北縣三峽鎮;西連桃園縣八德鄉及桃園市;南毗桃園縣大溪鎮;北鄰北縣樹林鄉及桃園縣龜山鄉。並有大漢溪流經東南壤,將鶯歌鎮分割成兩部分,其中九成以上在溪之西北方,餘位溪東。

雖鄰近大台北區,且緊鄰發展迅速的桃園市,但是鶯歌鎮的古老風貌,卻似對文明洗禮無動於衷。窄小的街道兩旁,多為紅磚瓦房,偶或有二層樓的水泥建築,也都 採素淨的顏色;除了南鶯里的新興社區有新建的五層樓建築外,都是舊式住家。這兒沒有高聳入雲、造型各異的高樓大廈,沒有絢爛奪目的霓虹燈招牌,車輛與行人 的往來也不多,非常安靜純樸,透出一股與世無爭的悠閒。

小鎮面積不過18.3平方公里,卻擁有四、五百家陶瓷工廠,全省的陶瓷工廠有三分之二以上設在此處。當地居民除了學生,幾乎都從事與陶瓷有關的行業。

鶯歌鎮一直有「台灣的景德鎮」之稱,林立的煙囪,裊裊的飛煙,家家戶戶門口堆置的陶土原料和素胚,正說明鎮上陶瓷工業的發達。到鶯歌鎮造訪的人,不是想看美麗的風景,也非為憑弔古蹟,而是喜歡在走訪各陶瓷工廠時,沉浸於陶瓷的藝術氣氛中。

盛產煤與瓷土

台北縣志記載:「本省陶瓷業歷史較古之處,當推本縣之鶯歌。於清朝嘉慶年間,有福建泉州人吳岸、吳糖、吳曾者來台,見鶯歌尖山附近,所產粘土適宜陶瓷,乃開廠製造。」

除了陶土之外,先民落腳於鶯歌從事陶瓷業的另一個原因,是鶯歌煤礦蘊藏豐富。

陶瓷拉胚成形後,必須經過高溫f燒的手續。以往燒胚用的燃料,以煤、柴為主,鶯歌有豐富的煤礦,可就近提供燃料之需。早先以煤燒陶瓷時,鶯歌開了十幾個煤礦,除提供本地之需,還運銷到鄰近各縣市。

雖然有土有煤,但早期鶯歌的陶瓷工業發展並不迅速,因為省產粘土大多含矽酸,缺乏鋁氧,且鐵質含量較多,使燒成的陶瓷品質不夠精良,多為缽、盆、缸、甕之類。當年本省居民要購用精美陶瓷器時,多自日本或中國大陸進口。

引進天然氣,陶瓷業走上新里程

民國卅八年,中央政府遷台後,台灣地區人口驟增,對陶瓷用品的需求量加大,台灣陶瓷業才開始迅速發展。鶯歌鎮上陶瓷工廠因應市場所需,常日以繼夜趕工生產,燃煤的黑煙自一管管煙囪冉冉上升,聚在空中,久久不散,予人鎮日暮靄低沉之感。

後來政府為了扶植陶瓷工業成長,有計畫地輔導陶瓷工業:協助廠商改用現代化的瓦斯窯或電窯,以保護關稅和貸款方式、協助舊廠擴充設備,並健全原料供應系統(進口高級瓷土,與省產瓷土混合使用)。

民國六十五年,更自苗栗闢建天然氣管線接往鶯歌,取代燃煤。目前,鶯歌鎮不論大小工廠,都已改置天然氣台車窯及電窯,取代以往燃煤所建的老式排窯、四角窯。

改用天然氣後,空氣汙染問題沒有了,且因無懼煤灰沾染,燒胚時不再需用護罩「匣波」,所需的面積因此較小;而且溫度可以更高、時間可以較短,並可用電子儀器精確控制溫度與時間。

居民直接或間接都與陶瓷業有關

鶯歌出產的陶瓷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日用瓷、衛生瓷、建築瓷、藝術瓷、電瓷、工業用瓷等,其中以製造日用瓷、建築瓷及藝術瓷的業者最多,尤以建築瓷為大宗。

品質較高的產品,大多出自幾家較具規模的大廠,例如:「和成欣業公司」的衛生瓷、「榮聯窯業公司」的建築瓷,及「市拿陶藝公司」的仿古藝術陶瓷等。

五十年前,邱和成以五十元日幣,創辦「和成製陶廠」,雇了四、五個工人生產花盆和老式便器。當年他們用的「排窯」,是十多間窯室連接在一起,燒好一室再推往下一室,前後得花費廿餘天工夫,才能生產一批成品;因窯內溫度難以穩定控制,成品多雜質,燒成率也不高。

台灣光復後,「和成製陶廠」在政府的輔導下,開始生產新式抽水馬桶,並不斷更新、擴充生產設備。鶯歌鎮引進瓦斯管線後,「和成」也跟著自英引進電氣窯,自德引進全自動瓦斯隧道窯。

而今,和成公司已可日產三千五百件各類衛生瓷,不僅產量大,品質控制也很穩定。

利用省產紅土,製造大型彩色地磚

瓷磚工業受到十年來建築業景氣的推動,以及政府實施保護關稅政策(進口瓷磚因此價格較高),使得國內瓷磚業發展頗為迅速。起初,單色面磚以堅固防水、清洗 容易的特性,幾乎佔據了每個家庭的廚房和浴室。業者繼續研究改進,推出各式花色面磚,使瓷磚走向玄關、客廳、餐廳和建築的外表。近年來,由榮聯窯業公司率 先推出的大型彩色地磚也十分風行。

民國六十三年,榮聯窯業公司總經理黃維祝,在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籠罩國內工業界的時候,前往歐洲考察而獲得一個靈感:國內蘊藏豐富的紅土,與聞名世界的義大利地磚原料相似,何不引進義大利的機器和技術,生產高品質的地磚?

黃維祝回國後,榮聯公司即引進全套機器和技術,利用省產紅土開始製造大型藝術地磚。不久,這種品質優異、價格低於舶來品三成左右的國產地磚,幾乎完全搶走了義大利地磚市場。

靠手工精雕細琢的仿古藝術陶瓷

雖然許多大型陶瓷工廠,近年來都儘量引進自動化的機器設備,使生產作業一元化,但講究藝術價值的藝術瓷,仍須以手工精雕細琢。「市拿陶藝公司」的仿古藝術陶瓷即是慢工出細活的精品。

民國六十一年,「陶瓷公會」第一屆理事長許自然,在鶯歌創立了仿古藝術陶瓷工廠——市拿陶藝有限公司。

為了建立高品質傳統,許自然多方延聘技術精良的手拉胚師傅,並自香港聘請曾在大陸江西景德鎮陶瓷工廠工作過的彩釉老師傅,教導畫者調色、上釉等彩繪技術。

目前,四位拉胚師傅皆有卅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拉出來的作品不但與設計圖毫無出入,且渾圓優美,非一般模型產品所可比擬。

為素胚繪圖與上色的畫者有四十餘位,畫工極細,看不出收筆的痕跡。年齡自廿餘歲至五十餘歲均有,除本地人外,也有許多來自其他城鎮、受過美術專業訓練的畫者。

由於標榜的是「仿古藝術陶瓷」,因此,製作上講求依樣畫葫蘆,較少創意。但如果能做得和古藝術陶瓷一般精緻、優美,自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市拿於八年前成立了研究室,設有分析、天稱、測定等部門,分就瓷土原料及配方、釉彩、燒胚等過程細加研究分析,努力提高產品品質。

精美而透著古意的陶瓷藝品,值得細加賞玩、珍藏,或充作室內擺飾,外國人十分著迷,故顧客也多半是外籍人士。

有待突破瓶頸,更上層樓

鶯歌的四、五百家陶瓷工廠中,多數仍是小型或家庭式的經營,製作的甕、缽、缸、瓶、三色陶或玩偶等,多半仍嫌粗糙。師範大學工藝系陶瓷教授吳讓農認為,鶯歌發展陶瓷業的主要阻力在:「以需求為導向,自滿於現狀,及缺乏研究發展的精神。」

以需求為導向,造成一窩風跟著已開發市場走,未能自己設計新產品和開發新市場。自滿於現狀,勢必無心研究改進,造成停滯狀況。而一般小工廠,缺乏財力與人 力從事研究發展,且未能充分體認這一點的重要,因此多年來的成品品質無甚進步。許多工廠又視原料、釉彩的配方為機密,不肯公開或彼此切磋琢磨,難免造成各 自閉門造車,經驗、技術都無法累積出成果來。

經濟與文化的進步發展,未來的陶瓷市場勢必以高品質為需求導向,鶯歌的陶瓷業者,除了必須捐棄各自為政的態度,且須要政府輔導業者成立「研究發展中心」,或責成新竹「工業技術研究中心」協助業者作研究發展,才能有效突破發展的瓶頸。

無論如何,鶯歌鎮是以經營陶瓷為主業,而且收益不錯。鎮上人口大多直接或間接從事這個行業,他們大多自小生長在泥堆中,玩著泥巴長大,且常於課後、假期到陶瓷工廠打零工賺零用錢。許多人於國中畢業後,便投身於陶瓷業。

不好意思在熟人面前做壞事

據說,如果去陶瓷工廠打零工,按件計酬,勤快的一天可賺四、五百元;若能處理較具技術性的工作,一天可收入七百元以上。固定員工多為熟手,收入更高。鶯歌鎮公所透露,自民國六十七年起,鶯歌鎮即無貧戶登記了。

不但謀生容易,而且家家都過得不錯,屋宇外觀雖然古舊、樸實,但內部皆有電器化設備,不少人家且以轎車代步。

鎮上始終保持著小城風貌,淳厚而樸實。居民多半是幾代落戶於此了,對本地已有深厚的感情;鄰里間更是十分熟稔,彼此互動頻繁,聲氣相聞。壞人壞事大概都難以存在。全鎮只有兩間電影院、三家餐廳。連商店都集中在中正一路前段三百公尺長的道路兩側。

據說,曾經有個商人,眼看鶯歌鎮民收入頗豐,以為「飽暖思淫慾」乃人之本性,便在鎮上開了個酒家,但是經營不到十天便關門大吉了——走來走去,見到的盡是熟人,誰好意思去喝花酒呢?

因地形關係不易發展

鶯歌鎮絲毫不受外界物質文明發展的感染,始終以自己沉緩的步伐,好整以遐地跟在時代之後前進,保留住悠閒安適的鄉間氣氛。這與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關。鶯 歌鎮東南方斜臥大漢溪,南部為桃園台地橫阻,整個鎮自西南而東北坡形而下,全鎮平地不到三分之一。受到地形的限制,無法興建高樓,也無法拓展大道。因此當 地一直以經營陶瓷為主,目前也看不出還可以轉營何業,而陶瓷業的發展已達飽和,因而阻滯小鎮的「現代化」。但是,鎮民的物資所需不虞匱乏,鶯歌的對外交通 非常便利,有台北、海山、桃園等客運,往來於本地與三峽、桃園、台北、樹林之間,縱貫鐵路亦貫穿市中心,北上南下均非常便利。

鶯歌鎮上有四所小學、一所國中。有意繼續升學的子弟,多往台北或桃園就讀高中及大專。

早晨天才透著濛濛亮,全鎮各角落到附近大城市通學的學生,已經騎著機車、腳踏車來到鶯歌火車站,搭早班火車,趕往學校。

鶯歌鎮對外交通發達,但由於鎮上道路狹窄,沒有區域性的公車通行,大多鎮民皆以機車代步。鎮上的對外要道:文化路、中正一路和鶯桃路一帶,鎮日裡客運、卡 車隆隆行駛其間。陶瓷業的經營,不論原料的運輸、產品的銷售,均需假卡車運送,鶯歌狹窄的道路上,常因大卡車的駛入使交通阻塞。

大嵙崁溪帆影不再見

中正一路是段東西走向的坡路,在瓦斯燃料尚未引進本地時,曾舖有一列運煤車軌。鎮民也常搭空的煤車一路往大漢溪邊,再換搭渡船往對岸的三峽。引進天然氣後,煤軌已拆除,且因客運的發達,與大漢溪的淤淺,溪上帆影已不再見了。

光復初期,大漢溪的水量豐沛,是淡水往三峽間主要的貨運水道,由於交通頻繁,溪上江帆片片,曾蔚成有名的「大嵙崁溪帆影」美景。

鎮民早年往三峽多是為了「朝聖」,三峽祖師廟供奉的清水祖師被鶯歌鎮民視為守護神。因為鎮民多半來自福建,閩人信奉清水祖師,這個傳統沿襲至今。

每年的大年初六,也就是清水祖師誕辰的法會大典,往三峽的路上必是車水馬龍,水洩不通。全鎮的居民扶老攜幼,趕著去拜謝祖師一年來的庇祐,並祈求來年多多賜福。

近年來,年輕一代的鎮民漸漸不再熱中這每年一度的「趕集」,但是老一輩的仍是興緻勃勃,一大早便帶著祭祀的供品上路。

龜狀石傳說神奇

除了三峽清水祖師,鎮民的另一個精神堡壘是碧龍宮上的龜公岩。

龜公岩是一塊狀似烏龜的石頭,日據時代被鎮民發現時,背上天然裂痕呈八卦圖案,因而為鎮民所供奉。日據時代日人禁止本省人的祭拜活動,鎮民只能偷偷為之。

民國卅七、八年間,台灣已光復,鎮民發起蓋廟運動,選擇鎮上地勢最高、視野最好的山上作為廟址。每天早上,許多信徒擔著磚瓦上山,廟宇在鎮民的一磚一瓦 中,徒手興建完成。廟號為「碧龍宮」,以祭祀八卦祖師為主。龜公岩則置於廟後的較高處,據說,烏龜不習居於屋內,需置於自然之中,以吸取自然精氣。

兩年前,山上曾發生大火,火勢在山風的助長下,很快向碧龍宮蔓延,但就在即將燃及廟殿時,風勢突然改向,廟殿未受任何損傷。鎮民對這項奇蹟的解釋是「龜公顯靈」,前往祭拜的信徒就更多了。

蚵仔麵線令人齒頰餘香

當地的民間小吃也有不少,以位於中正一路圓環邊的一個蚵仔麵線攤最為有名,它和一般小麵攤並無不同,但每天下午四點開張後,均門庭若市、座無虛席,還有人站著或蹲著吃的。

掌鍋的林老闆,今年五十六歲,在鶯歌賣蚵仔麵線已有廿三年的歷史。由於作料豐富,有大腸、雞肉、豬肉、花枝、豌豆、蒜頭、香菜等,且調味佳,常令食客欲罷 不能,一碗接著一碗,因而賣出名氣。林老闆定下一個規矩,若有女子能一口氣吃十碗以上,男子十五碗以上,則免費招待,且每多吃一碗,即補貼五元。迄今為 止,最高紀錄為一位卡車司機,一口氣連吃了十八碗。

林老闆自覺年歲已大,唯一的兒子又寧可學陶藝,不願繼承父業,林老闆只得量力而為,每天做兩小時生意,大約賣四百碗。

鄉土氣息多芬芳

物換星移,時事遞嬗,但鶯歌鎮上許多人家門口,仍堆滿陶瓷原料;門前的空地,或過往的巷道間,也成列排著素胚,藉自然的和風與陽光晾乾。它的風貌與氣氛,不免令都市來客有點兒困惑,也為之著迷。

或許是因長年與泥土為伍,鶯歌鎮上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以水、火、土製作出來的陶瓷,亦散發出自然、渾厚、篤實的美,徜徉其中,說不出有多麼的適意。

from 智慧藏百科線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