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大策略十年轉型,重振遊艇王國雄風


十一年前,這家遊艇製造廠差點兒倒閉。但他們化危機為轉機,調整策略,去年打敗逾三十家歐美製造商,躋身全球前十大。

文●呂國禎

初秋的南台灣,陽光依舊毒辣。十月四日,高雄港的遊艇專用下水碼頭一片吆喝聲,一輛大拖車拖了一艘長達七十八呎、造價超過新台幣七千萬元的遊艇,緩緩駛進碼頭;接著,大吊車吊起遊艇放入水中,嘉信遊艇生產的第一千艘遊艇正式下水。

這是台灣第一家跨過製造千艘遊艇門檻的公司。翻開遊艇界權威刊物《Yachts Report》的最新調查,二○○四至二○○五年全球前四十大遊艇公司排行榜,嘉信以總生產長度一千六百二十七呎,躋身全球第九(見附表);它在台灣,則是排名第一的遊艇製造商。

做台灣第一,沒什麼了不起。但總產量要累積成台灣第一、還要能擠進國際舞台,與義大利造艇廠一較短長,卻是一段耕耘超過十年的轉型之路。

嘉信前身是木業公司,民國六○年代,台灣遊艇產業崛起,看到全球各地遊艇訂單湧向台灣,嘉信決定從木業轉型生產遊艇。民國六十六年第一艘遊艇下水,出口到英國,那是一艘長度四十三呎的遊艇,市價三萬美元(約合當時新台幣一百二十萬元)。

接獲第一艘遊艇訂單後的十年內,台灣遊艇產業在國際市場快速擴張,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遊艇製造廠達到百家,一年出口一千七百五十五艘遊艇,產量同步達到顛峰,出口量居全世界之冠,贏得遊艇王國美譽!

從高峰到衰退 六成同業不支倒地

當時,已是台灣五大廠之一的嘉信,只要有產能就有訂單。

「四百個工人把工廠當家,每天只有晚餐短暫回家看看家人,就趕回工廠加班,累了就睡在工廠,一整年,天天都是如此!」嘉信總經理龔俊豪回想著當年的盛況。那時的嘉信三天就可以生產一艘遊艇,高雄港裡隨時擺放著十艘遊艇,等著國際線的散裝貨輪運送到全世界,數量多到船公司必須以配額方式管制。

那一年,嘉信總共造出九十九艘遊艇,創下單一年度生產數的最高紀錄。但景氣榮景攻頂後瞬間消失,接下來,台灣遊艇業出現一段長達十年以上的衰退期。

因為船廠過多,掀起惡性殺價競爭,加上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匯差損失,連同工資、土地上漲的利空打擊,短短十年,將台灣遊艇製造商從百家以上壓縮到只剩四十家,超過六十家業者關門大吉。

八十三年,台灣遊艇出口數跌到谷底,僅剩二百二十八艘,約只有七十六年高峰時的八分之一。

嘉信規模大,營運跌到谷底的時間比台灣整體遊艇業晚了兩年,八十五年,一整年只出口十艘遊艇,為高峰期的十分之一。業績縮水也就罷了,船模廠還意外失火!嘉信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公司險些倒閉。

轉型思考關鍵一:求慢!做獨一無二產品

面對工資、土地高漲的基本面困境,嘉信的生路在哪裡?台灣區遊艇公會理事長陳朝南說:「經歷低潮期還能存活的遊艇廠,都是往生產高單價的大尺寸精緻豪華遊艇方向發展,要向義大利看齊!」

但是,要從原本只做四十呎、單價不到十萬美元的低價遊艇,轉變成生產八十呎以上、單價達二百五十萬美元高價遊艇,這個轉型談何容易?

「求慢!是做出獨一無二精緻產品的第一步。」龔俊豪說,在船模廠燒毀後,嘉信第一個轉型關鍵思考,是還需要造新的船模廠嗎?

傳統遊艇製造廠使用固定船模建造船體,因此需要船模廠。用固定船模的好處是成本低、生產速度快,可以大量製造。「缺點是船模固定,同樣長度的遊艇外形長得都一樣,缺少變化。」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系副教授陳宏鐘分析。

為了讓國外客戶願意多花錢買台灣遊艇,嘉信第一個轉型決定就顛覆台灣遊艇界傳統,將船體開模改成「每造一艘遊艇就開一次模」,目的是讓每艘遊艇「長得不一樣」。

每造一艘遊艇就開一次模,對客戶當然好,但卻費時、費工、耗成本。過去,採固定模,一個月就可以完成船體建造,現在,同樣船體製造時間卻得多花五個月,一艘原本只要九個月可以完成的遊艇,現在得花一年以上,而且每艘船模成本最少要新台幣一百萬元。

雖然製造期拉長、成本又大幅攀升。但是,「客製化真正的意義是連外形都是量身訂做!」龔俊豪得意的說。就像名人穿衣最怕撞衫,所以願意花錢買設計師製作的頂級服飾。同樣道理,花上億元買遊艇,也怕開出海,碰到長得一模一樣的遊艇。

「一次模」讓客戶開遍全球看不到同型的遊艇,經歷五年努力,嘉信的一次模遊艇知名度逐漸打開,接單量大幅回升,現在訂單足可排到兩年後。

轉型思考關鍵二:油漆十八道,表現豪華質感

不止外在的船型設計要獨特,嘉信的第二個策略轉型思考,是連內裝也要慢工出細活,做到真正的精緻。龔俊豪說:「早年台灣遊艇內裝油漆只油三道,現在內裝,一油就是十八道漆!」一層又一層慢慢上漆,為的是要漆出遊艇的豪華質感。

不僅油漆工序複雜,遊艇內裝的木材也重新定義。過去,一艘遊艇統一使用一種木材,既可節省木材備料成本,還能降低庫存壓力。現在,嘉信賣遊艇,內裝就提供二十種以上木材讓客戶選擇,而且可以任由客戶搭配使用,常常一艘遊艇裡的四間臥房,就使用四種不同木材,以呈現不同色彩與風格。

從外形到內裝全部量身訂做,嘉信的精緻奢華征服了歐美客戶,包括NBA籃球巨星皮朋(Scottie Pippen)都成了嘉信的客戶。這些遊艇根據客戶需求,選擇獨一無二的船型設計,可以配備最新科技渦輪引擎、衛星定位系統、陀螺儀、數位式航海圖,每個房間內裝設有液晶電視、按摩浴缸、酒吧。

其中,剛下水的第一千艘遊艇,船主就要求把露天按摩浴缸擺在駕駛台最上層,可以一邊開船一邊享受日光浴。只要客戶想得到,嘉信都願意、也都能做出來。

單是這種客製化服務,就與義大利造艇廠大大不同。「船主改設計,義大利廠不願意、還擺臉色,台灣廠不僅願意,還說謝謝!」陳朝南分析台灣遊艇廠能挑戰義大利、重拾國際競爭力的原因。

轉型思考關鍵三:捨發包改雇工,追求品質

什麼都能做,唯獨品質不打折。十一年來,台灣人力成本節節高升,但嘉信為了追求品質,還執行第三項轉型,五年前,將造艇工人從成本較低的發包制,改成公司負擔較重的直接雇用制。

「要比人力便宜,沒有人比得上大陸!」龔俊豪說,要重振遊艇王國美名,台灣不是要跟大陸比便宜,而是要跟義大利比精緻。

但要精緻,就得花人力成本。過去,嘉信的造艇工作全部採用發包制度,工人薪資是論件計酬,做多少、領多少,做越快、領越多,嘉信不給固定薪,公司沒有訂單,工人就沒有工程做。

改採直接雇用制後,即使當月沒有遊艇生產,工人照樣領薪水,這樣一來,嘉信等於要大幅增加人力成本負擔,人力成本幾乎是過去的一倍以上。

但增加人力成本,帶來的好處是:工人沒有計件生產的時間壓力,公司可以全力要求品質。其次,嘉信把工人分成兩組,一組是直接雇用組、一組是承包工,兩組人馬互相比較,從品質、速度到成本都比,藉由比較提升效率。目前嘉信現場共三百名工人,一半改採雇用制,但整體產值卻比當年四百名工人高出許多。

龔俊豪拿出嘉信遊艇報價做比較,創業當年第一艘遊艇報價三萬美元,現在嘉信如果承接同樣長度的遊艇,報價要五十萬美元,是當年的十六倍以上。而且今天嘉信不再生產低於八十呎的遊艇,主力產品是一艘一百呎、市價新台幣一億六千多萬元的大型豪華遊艇,單價更比從前提升百倍以上。

十年前,嘉信是台灣前五大,卻擠不進全球前四十大造艇廠;如今不僅走出倒閉陰影,還打敗逾三十家歐美廠商,擠進全球前十大。

「下一個十年,嘉信把目標鎖定義大利遊艇廠,要拉近台灣遊艇與義大利貨的價差。」龔俊豪自信地說出心中的想法。

載自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