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電扇霸王的「讓利學」:客戶先賺,自己再賺

這間從台南發跡的電扇工廠,曾經嘗過業績爆發的甜果,也嘗過削價競爭的苦果,及時轉型,讓它稱霸全球。

文●胡釗維

一台單價新台幣五百元的電扇,竟能創造出六十億元的營收。

走進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的偏僻小鎮,兩座占地相當於二十一座足球場面積的廠房矗立眼前,全球產值最大的電扇工廠——艾美特電器坐落於此(編按:產量第一為大陸家電廠——美的電器)。全球有將近兩成的電扇來自這裡,包括日本三洋(Sanyo)、東芝(Toshiba)、韓國三星(Samsung)與法國HEV等品牌的電扇都由艾美特代工。

這間從台灣台南發跡的工廠,隨著總部撤離台灣,國內已少有人知道。但「艾美特」這個品牌在中國卻是赫赫有名,三月上旬,剛獲得中國商務部評選為「中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之一,與海爾電器、五糧液與蒙牛乳業等一百多家中資企業齊名。

艾美特現有員工近八千人,每年生產超過一千萬台電扇,加計電暖扇、電磁爐等產品,去年合併營業額近六十億元。這個數字,讓艾美特成為全球產值最大的電扇霸王。

草創期 台南黑手老闆,十六年前搶進中國

儘管在台灣沒沒無聞,但這個在中國擁有品牌價值的小家電業者,二○○五年,還被外資相中,入股投資。管理資產超過一千億美元的英國Henderson資金管理公司,在走訪兩百家中國企業後,將第一筆對中國的投資,投進艾美特,金額達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億九千萬元),握有艾美特二一%股權,Henderson為何挑中艾美特?

時間拉回三十四年前,艾美特電器前身——東富電器在台南安平工業區內成立(編按:艾美特於一九九八年與東富完全切割),黑手出身的創辦人史鴻堯,因為具備自製馬達的能力,很快在電扇行業竄起。一九九一年,公司營收達到一億元時,開始前進大陸設廠。當時,中國剛開放外資設廠,艾美特算是先鋒者,坐享搶得先機的好處。

電扇屬於季節性商品,一年只有半年生意好做,風險極大。不過,這種只有半年可做的生意,當時在史鴻堯心中,卻已是不折不扣的好生意。因為在大陸生產一台電扇,成本比台灣便宜二○%,更只有日本的二分之一,靠著生產成本低廉,旺季不斷加班,不過六年時間,艾美特的營收規模就成長超過十倍。

公司業績雖然持續成長,但因進入門檻不高,大陸工廠相繼崛起,這批成本壓得比台灣廠商更低的螞蟻雄兵,開始蠶食原本屬於台商的市場占有率。

危機早已浮現,艾美特卻因沉醉於業績飛快成長而沒發現。一九九六年,一個重大危機突然降臨,這才一棒打醒了這個醉心產能擴張的電扇工廠。艾美特的第一位專業經理人,也是現任董事長鄭立平,接手扮演起這家企業轉型的靈魂人物。

危機期 聖嬰現象後拚命擴產,導致供過於求

之前一年,占艾美特八成營業額的歐洲市場,因為氣候出現二十世紀以來罕見的「聖嬰現象」,夏季平均氣溫逼近攝氏四十度,造成當年度電扇供不應求。「當時,連電扇目錄都能賣錢。」鄭立平回憶,排隊上門的歐洲客戶多到十五分鐘接待一批,得從早上八點一路排到晚上。

產品不夠賣的盛況當然不只發生在艾美特。因為擔心「聖嬰現象」會持續蔓延,電扇客戶紛紛調高隔年訂單需求。當時,廣東已是全球最重要的電扇生產基地,占全球產量超過七成,這個假性需求讓已經顯得擁擠的電扇聚落更出現爆發性的成長,一九九六年,廣東電扇工廠數竟然再增一倍,超過一千家。

然而,物極必反,「聖嬰現象」過後,連續兩年,全球跟著出現罕見的涼夏,擴產的電扇工廠全都得到報應,艾美特營收在一九九七年衰退近四成,獲利更縮水到接近虧損邊緣。

電扇的核心技術在馬達,想進入這個行業,縱使不具備馬達生產能力,但由於市場上的馬達供應商多如繁星,因此在大陸,四、五個人組成的家庭工廠比比皆是。

在未經歷「聖嬰年」教訓前,艾美特和大多數同業一樣,急著擴廠、搶訂單,但不斷削價競爭的結果,一台十二吋電扇的價格,短短兩年內,竟縮水超過四成,從每台十六.五美元,掉到十美元以下。

轉型期 專業經理人主導改革,跳脫價格戰

電扇市場供過於求的壓力迅速來到,大小廠哀鴻遍野,艾美特還遇上了另一個更大的麻煩。

大陸政府開始全力扶植國營家電廠——美的電器,一九九七年,美的電器大舉進行整併,因為有政府支持,美的電器成少數掛牌上市的家電廠,這讓美的電器得採取以股票換產能的方式,短短一年內,將廣東近兩百家電扇工廠全數收編,一躍成為全球最大電扇廠,產量是當時艾美特的五倍以上。

產業秩序雖然因此得以重整,但是,面對比自己大五倍的對手,艾美特再也沒有打價格戰的本錢,經此打擊,創辦人史鴻堯開始逐步將權力放下,接下這家企業改革大旗的鄭立平開始思考,艾美特必須轉型,方向是為產品找出更高的附加價值,如此一來,才有機會與日本客戶做生意,進而轉向經營品牌市場。

大學念統計的鄭立平,原本在東帝士集團工作,因為熟悉外銷業務,一九七八年加入當時剛開始踏入外銷市場的艾美特,從一個小課長做起,由於能力強,加上對老闆史鴻堯忠心耿耿,因而成為領導這個家族企業轉型的關鍵人物。

過去,基於對史家的尊重,鄭立平在公司多半只扮演諫官的角色。但在扛下帶領公司轉型的重責後,他清楚,艾美特已無法循序漸進、慢慢改,體質調整必須全面展開,甚至得有一步到位的決心。

鄭立平踏出的第一步,是以台積電為師,讓艾美特不只賣產品,更賣服務。艾美特執行長楊浴復指出,艾美特把自己建立成一座「虛擬工廠」,所謂虛擬工廠是指,艾美特從工業設計、模具開發、金屬沖壓、組裝生產至末端測試,所有工作全部一手包辦,客戶只需要掛上自己的品牌,就能對外銷售。

「我們要讓客戶只需帶著腦袋來,就能夠做生意。」艾美特執行長楊浴復說。如今,艾美特已有九五%的零組件完全自製。

成長期 建立虛擬工廠,九五%零組件自製

鄭立平還建立了一個五百人的工業設計團隊,這個規模比全球所有電扇品牌的工業設計人員加起來還多,這批工業設計團隊,每年為艾美特開發出兩百件新產品,平均每一天半就有一件新品問世,相較於主要競爭對手美的電器,艾美特的產品目錄足足是其六倍之多。

此外,為了讓客戶安心,鄭立平對測試設備投資更是絕不手軟。走進艾美特的工廠,有一棟專門設立各種實驗室的建築物,員工戲稱是「寶馬大樓」,因為裡面任何一間實驗室的投資成本,都比一台寶馬(BMW)汽車要貴,其中,投資新台幣五百萬元的靜音設備,原本在日本日立的冷氣事業部門才看得到,艾美特竟拿來測試每台售價不到二十美元的電扇。

強大的工業設計能力與昂貴的測試設備,為艾美特築起一座高門檻,當大陸電扇業者的產品平均出貨價格,如溜滑梯般以每年降價超過一○%速度向下掉,目前僅剩七美元不到時,艾美特的每台電扇平均出貨價格,卻能逆勢拉升到十五.五美元。

價格能比大陸同業貴一倍,因為大陸業者只能生產以馬達為核心的傳統電扇,艾美特卻開發出能感測所處環境溫度、並自動調整風速的電子感測電扇。大陸同業生產的傳統電扇,一台只需幾十個零組件,艾美特二○○三年設計出的全球第一台無扇葉直立式塔扇,零組件卻達百種以上。

不斷開發出新產品,讓艾美特總是成為同業爭相模仿的對象,廣東家電商會秘書長謝德盛就笑說,「艾美特最忠實的客戶,總是它的競爭對手。」

靠著「虛擬工廠」的策略,艾美特不僅甩開與大陸同業玩削價戰的惡性循環,並讓龜毛的日本客戶陸續棄械投降。二○○○年,日本三洋決定關閉全部海外工廠,將訂單交給艾美特。接下來的兩年,東芝、湯淺(Yuasa)等日商也相繼退出電扇生產行列,從此,艾美特一舉囊括日本三分之一的電扇市場。

楊浴復分析,艾美特的報價遠較同業高,但外商客戶卻照樣向艾美特採購電扇,因為客戶精算後發現,整體成本其實更低。以艾美特的大客戶湯淺為例,最近三年的出貨量提高十倍,但員工數卻較三年前還少。

不只讓客戶省事,鄭立平綁住客戶的另一方法是肯讓利。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說,艾美特最「敢」滿足客人,鄭立平說:「先讓客戶賺錢,自己再賺」一直是他們做生意的信念,因為只有客戶賺到錢,才會回來找你。

爆發期 敢滿足客人,營收獲利反而創新高

經歷一九九七年供過於求的衝擊,電扇產業的平均毛利率降到五%以下,即使艾美特也只有約八%水準。二○○五年,全球銅價飆漲,一年內銅價自每公斤一千五百美元翻漲超過一倍,達三千八百美元,當時,艾美特與客戶在前一年談定的訂單報價,已完全不敷成本。

每出貨一台艾美特就會賠半台,即使如此,艾美特仍堅守原先的合約條件,並未調漲價格。這個做法,對艾美特而言,損失當然相當大,這讓艾美特面臨自一九九七年啟動轉型之路後的首度虧損窘況,還因為這個虧損,打壞了艾美特原定隔年要在香港掛牌上市的計畫(編按:香港證交所規定,IPO公司必須在上市前維持連續三年獲利)。

但這個犧牲自己利益讓客戶賺錢的決定,很值得。艾美特客戶隔年不僅主動提高買價,甚至增加超過兩成訂單,二○○六年,全球銅價持續攀高,再漲一.三倍,艾美特反而繳出公司創立以來最高的營收和獲利紀錄。

隨著營收、獲利翻揚,艾美特預計後年執行香港上市計畫。從小課長到全球電扇霸主的董事長,鄭立平投入近三十年的努力,不僅實現自己的夢想,更讓信任他的大股東和跟著他的專業經理人,同得好處,同享榮耀。

from 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