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郭文艷拍板,拍出四百元太陽能明星股


三年前,一個年年虧損的半導體技術團隊出走,今年卻能賺超過一個股本,他們發現了什麼樣的商機? 又如何抓住機會,成功翻身?

(文)鄭呈皇

國際能源總署(IEA)七月九日發表最新報告預言:五年後,全球石油將面臨供不應求的「斷炊」危機!

「儘管油價已連續四年走高,但二○一○年後,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只會更嚴重。」這份報告甚至直言:「油價會飆上新高」。


石油接班人題材熱炒 第一年量產就賺錢

報告公布三天後,北海布蘭特原油價格立刻創下今年新高,每桶突破七十六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元),離歷史天價只差不到兩美元。華爾街的分析師預測,油價這波「只升不跌」的趨勢,確定「超高油價」時代來臨。

四天後,場景轉到台灣。七月十三日,台北市中山北路大同公司總部的十八樓會議室,擠進超過七十位法人,或坐或站都是為了聽從大同轉投資的綠能科技總經理林和龍報告。

這家大同子公司尚志半導體持股達七八%的轉投資公司,成立才三年,只有二○○五年虧損新台幣六千萬元,之後設備架好後開始量產即馬上賺錢,預計今年更將締造「賺一個股本以上」的驚人成績。大同今年第一季能轉虧為盈,就是靠這家公司。

獲利強,讓綠能股價站上四百五十元,不但成為興櫃太陽能股股王,市值更達新台幣三百五十億元,逼近母公司大同的一半。一家成立才三年的公司,為什麼能飆漲成類股股王?不只是因為有IEA報告的刺激,更關鍵的原因是,過去三年,全球都在找替代石油的明日之星,今年的答案更明確,就是「太陽能」。

保德信基金經理人葉獻文分析,因為過去只有日本、德國等少數國家立法支持太陽能發展,去年開始,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以及美國都訂定保護與推廣太陽能產業的法令,加上已經有完整產業群聚,使太陽能成為石油「接班人」的地位,更加鞏固。

為尚志轉虧為盈找出路 因緣際會投資太陽能

綠能科技就是在這一波太陽能熱中,異軍突起的精彩案例。

時間拉回二○○○年年初,林和龍接掌大同旗下有家專門研發半導體技術的公司︱︱尚志半導體擔任總經理,公司成立二十六年,但每年虧損新台幣兩千萬元。由於母公司大同,一直想進軍半導體產業,但苦於半導體是大資本競爭,大同起步又晚,儘管一度投入計畫與國外半導體廠合資,最後卻又縮手。

不敢大舉投資,讓尚志資本額一直停留在新台幣七億元,生產技術層次不高的二到六吋晶圓,加上一些晶片切割業務。林和龍接掌尚志,第一個挑戰就是要如何讓尚志轉虧為盈。

接掌尚志之前,林和龍是大同大學材料系教授,長期擔任大同轉投資科技公司的顧問。他想帶領尚志轉型,因此積極研究其他可以利用原來尚志半導體技術、加上他自己熟悉的材料科學,想為尚志找一個翻身的機會。

前三年,只要有舉辦技術研討會,他一定跑去聆聽,哪裡有新技術,就自己去看書研究,在研究超過上百份市場、技術報告後,他發現,「太陽能晶片」機會最大。因為太陽能元件的生產製程,和半導體相似度達八成,加上太陽能晶片的品質,取決於上游材料的純度,與他過去熟悉的材料領域相近。

有了初步想法,這位教授出身的總經理,撰寫了一份太陽能的技術投資報告,厚厚的一疊,送到當時大同總經理林蔚山與執行副總林郭文艷桌上。林郭文艷對大同轉型高科技產業一向熱中,看了報告,馬上找林和龍詳談。前後談了兩次,由於太陽能投資不需要大額資本,加上又能運用尚志的既有技術,配合林郭文艷一直希望能用高科技,重新擦亮大同的招牌,林郭文艷很快就拍板定案決定跨入太陽能。

廢土中挖黃金,技術掛帥 多晶片產量全球第四

二○○四年六月,綠能成立。前半年,等待機器設備裝機,林和龍當起老師開課「磨技術」。「就跟學生一樣,要報告心得。」林和龍的學生回憶,當時,只要遇到不懂的問題,總經理就拿著筆在白板上寫方程式計算。算式推演還無法解決的,就要學生回大同大學做實驗,從實驗過程去找答案。就這樣自行研究開發,雖然設備還沒到,但這個團隊已用尚志舊有的半導體設備,做出太陽能晶片的原始模型。

當時,市場上的主流技術是單晶矽晶圓(將純度高矽土用半導體製程製成晶圓,再給下游做成電池)技術,但林和龍卻決定跨入多晶矽晶圓技術(用多種單晶去組合生產)。多晶技術難,難在要調配不同比例的矽土。不過,因為可以使用半導體製程產生的廢料做原料,不用受上游矽晶圓原料短缺的影響,價格至少便宜一成。懂得材料的林和龍發現,這是一個大好機會,決定投入。找材料,對能將各種材料成分倒背如流的林和龍來說,十分簡單。但是,多晶矽要成功量產,還得要找出不同材料的調配比例。調配比例怎麼找?所幸,綠能的「老員工」有辦法。

這些在尚志有二十年半導體技術的老員工,對矽晶圓的配方經驗老到,能夠輕易找出哪種矽土原料搭配哪種材料,可以讓晶圓達到最佳效率。舉例來說,客戶要求的太陽能晶片效能不高,如果用純度很高的矽土就會增加成本,這時候可以加多一點便宜的廢矽料,不但效率符合要求,成本更便宜。

「這就是綠能的獨門秘方。」一家參觀過綠能工廠的創投業者說,綠能是台灣第一家生產多晶片的廠商,更是唯一能從廢土中挖到黃金的公司,目前多晶片的產量在台灣是第一,全球則是第四大。

「二十多年矽晶產業的相關經驗加上技術能力,已經達到世界級水準。」綠能上櫃交易的評估報告中如此寫著,「他們工廠裡面,隨便一位老師傅,只要看著鍋爐裡材料的顏色,就知道這個產品能不能成。」一位創投業者補充。「林總最厲害的一點,是他能不斷往上游追蹤。」綠能薄膜技術處經理吳泉毅說。

一般進口原材料,廠商都會附上採收來源國家。林和龍竟能完全掌握這個國家所採收的原料品質、摻雜比例,因此,只要能問到是從哪個地區進口的原料,他就能馬上判斷品質好壞,並知道價格是否合理。

隨著矽晶原料持續缺料,各個太陽能公司都開始投入研究非矽晶圓的太陽能替代技術,其中「薄膜太陽能電池」是下一個被看好的新市場。

看好薄膜太陽能電池 積極搶進下一輪太陽能賽

綠能早就在一年前就成立專責小組研究薄膜太陽能。六月二十六日 綠能與美商應用材料合作,成為台灣第一家購買八.五代薄膜太陽能生產線的廠商,比目前主流的五代線,直接跳了三個世代。「這顯示林和龍的企圖心極大,積極搶進下一輪太陽能競賽。」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胥嘉政說。

不過,全球的八.五代線,目前都還沒有成功量產的經驗。林和龍卻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我們有生產面板的華映(同為大同子公司)的技術支援,應該不成問題。」

因為有技術底子,又趕上太陽能投資熱,擁有八十九年歷史的大同公司,終於在科技領域一戰成名。接下來,綠能是否能運用大同集團既有技術資源,持續成功,對林和龍乃至大同高層而言,還有一場接著一場的硬仗要打。

from 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