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訪《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導演鈕承澤

撰文/劉宴瑜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一部很坦白的電影,看電影的過程中,觀眾彷彿能看到一個人在你面前毫不保留的將自己像洋蔥一樣的層層扒開,讓人不禁懷疑,一個人到底為甚麼能這麼勇敢的面對自己,甚至能將過去的傷害全部挖出來,然後拍成一部電影,大剌剌的攤開在大家眼前?這樣的坦承需要的除了無比的勇氣,恐怕還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人稱「豆導」的鈕承澤回憶道:「經歷工作、感情的不順遂,一陣昏天暗地之後,我才發現原本的那個鈕承澤早已發臭腐敗,而這坦然面對自我的過程,是破壞也是重建。」於是,隨著電影的開拍,新的自我也開始上路,從原先預計拍攝「惡搞政治人物的假紀錄片」變成「真假交錯的拍出整個大環境以及自我的假紀錄片」,這些是真實發生的事情,也都如實的拍入了電影裡面,而會有這樣的改變,也是因為心境的徹底不同。

「天最黑的時候星星也就出現了。」鈕承澤悠悠的吐出這句話。「過去的自己太過憤世忌俗,貪婪、充滿慾望、忿怒、不知反省,直到失去一切之後,才有了重新面對自己的勇氣。」於是,拍攝《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也成了自己人生的回顧與反思,「並不是說我勇敢面對自己,和過去犯下的錯誤之後一切就都沒事了。我仍然充滿慾望、充滿忿怒,但我想我已經走在路上了,我已經學會跟我的慾望以及所有的負面情緒相處。這些都是當初的我始料未及的。」

四十不惑

內心真正的平靜,就像靈感一樣是長期的累積,而非短時間就能得到的。對鈕承澤來說,那段混亂的日子真正學到的是「塞翁失馬」的道理,若沒有參與「小畢的故事」的演出,就沒有現在的鈕承澤;但這也讓他度過很不快樂的青少年時期;而那段不愉快的過往,卻也成為日後創作的題材以及靈感……世間沒有事情是說得準的,唯有靠不斷的體驗生活、學會與人生中大小的情緒共處,久而久之對於許多事情便會不那麼執著,「我到了四十歲的現在,才真正懂了『四十不惑』的意思,也才發現那些疑惑是可以反過來成為人生的助力。」於是鈕承澤終於開始面對疑惑與焦慮,把這些完整的放入電影當中。「電影前半部對政客的嘲弄、以及身為中間選民的調侃跟不滿,全都只是一個引子而已,而且我覺得那些是有觀影樂趣的。若沒加上後半段個人的故事,這部電影也許就只是電影版的『全民大悶鍋』罷了,沒有現在的深刻與全面。而這樣的結果,也解釋了這個人為什麼如此充滿傷口呢?是因為他所處的地方是如此的躁動與不安。」

「史上唯一絕無僅有獲獎連連的芭樂片」

從政治以及社會大環境,一直到個人的體驗與反省,《情非》這部電影便在趣味與深度之間有了平衡。談起現今有些人對於國片的觀感,鈕承澤說「我個人對於台灣工作者是非常尊敬的,在這麼艱困惡劣的環境下投注大量的心力與健康。

然而所謂的支持國片根本是個無意義的口號,觀眾要的不過是個觀影經驗。但矛盾的是,台灣這個地方根本沒有所謂的電影工業,所以你很難去生產,於是只能拍他自己想拍的東西,一不小心就會變得自溺自戀。」「其實這件事情很有趣,我們帶著片子去鹿特丹首映之後,在映後座談上一個國外觀眾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他說看了這麼多自導自演的電影,一不小心就掉進自戀自溺的胡同裡,變得沉悶嚴肅,但他看完《情非》後,卻沒有這樣的問題,當時我是這樣回答的:大概是因為真誠與勇敢吧。」

或許就像是《情非》的宣傳口號:「史上唯一絕無僅有獲獎連連的芭樂片」,除此之外,大概也因為觀眾同樣能在這部電影裡看到自己的原因吧。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正值不惑之年的豆導,將這部電影做為禮物送給自己,也送給觀眾一個很棒的觀影經驗。
from iLOOK看電影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