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位時代》編譯=龐文真

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所提出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在dotcom時代雖有過分濫用的傾向,卻也說明了網路時代的複雜環境,技術、營運模式和使用者經驗不斷狂亂改變的真實狀況。

目前網路正在醞釀的個人媒體革命,就和當初一九五○年代電視出現時所造成的大眾媒體革命般,影響了二十世紀後半整整五十年。電視是單向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盯著電視螢幕猛看;相反的,網路所造成的個人媒體卻是雙向的,我們不僅可互動,更被期待要互動、要參與。 部落格、討論群組和針對線上文章寫回應,處處都是參與的例子;過往的電視世代,觀眾根本很難參與,而現在則是,觀賞者根本不太可能只當個旁觀者。

部落格只是個人媒體世代的開始而已,往後會有更多快速創新的方式表達社會群體欲望,新形式的群組討論、新聞聚集和新聞接收將會接二連三產生,這就是創造性破壞威力所在,報紙、雜誌、和廣播電視業者將式微,新的挑戰者將會如雨後春筍般地跳出來。大者恆大?不見得。小而創新的個人或新公司也許馬上就會取得領先的地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無線通訊技術(無論是Wi-Fi、還是3G,還是更先進的未來技術)已經讓我們處處可上網,上網的環境也不再限於桌上型電腦;加上GPS技術,我們的手機或PDA將讓我們隨時接受到個人式的資訊,或個人地理資訊垃圾(geo-spam)。Google就非常了解這方面的重要性,已經花下重金買了重要應用程式和公司。想知道舊金山哪兒有星巴克(Starbucks)?點幾下手持裝置,馬上就可以顯示出我們所在地附近的星巴克照片、地圖,同時也有星巴克附近的其他商家網站或是廣告出現……。

這些都只是未來網路的冰山一角,無線地理搜尋(geo-search)功能,除了商品、店家或觀光資訊外,更可進一步連結到人際關係。到了一個陌生城市,如果你可以很快的找到你朋友的朋友,或是知道和自己擁有同樣愛好的人會出現在哪兒,不是更棒?

產品和服務將愈來愈不可分,以手機來說,沒有手機,更本沒有無線通訊這件事;但只有手機,沒有服務,手機也無用。洗衣機或汽車,未來我們可能都不用買這些產品,只要在網路上買個人化服務就可以。買洗衣服務,無論到哪兒,都可找到離自己最近的洗衣所在,提供清潔的衣服;買用車服務,無論到世界任何城市,都可因為自己所付出的月租費,而取得最新的汽車。

雖然我們看到現在網路市場上有eBay、Google、雅虎和亞馬遜書店等大公司,但是這些大公司的成就卻因為來自網友的點滴參與而成功,未來我們將不會再看到獨占或寡占的大公司,個人參與最重要,網站失去集體的個人參與,就會消失。

我們再也不是大眾媒體的消費者,相反的,我們將成為媒體的創造者。部落格和維基線上百科已說明了一切,連網路遊戲《第二生命》(Second Life)裡,玩家創造房子、家具,甚至創造品牌……,人人均可在網路上販售東西(有形、無形資產)致富。我們將或多或少成為個人媒體的創造者,也許僅是一個小部落格,或只是將照片放上Flickr等相片網站而已。 有一得必有一失,個人媒體將造成社會或知識上的隔閡。以往大眾媒體可以形塑整體社會經驗,如晚上八點的黃金時段僅能看同樣電視節目的共同經驗,未來這樣的共同價值觀將很難形成,許多人將只選擇自己需要的資訊來看,不免形成相當具有衝突性的世界觀。

沒有共同信念或共同經驗分享的同理心,將是未來社會的不定時炸彈,個人媒體世代將讓我們更形分散。我希望這只是一個過渡階段,一個網路個人媒體世代剛起步的小缺憾;我衷心希望,網路世界的共同價值能盡快出現,畢竟沒有共同意識的社會是不能長存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