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球隊學管理:運動家隊聘用「缺陷」球員打敗洋基富公子


運動家隊薪資在美國大聯盟中排名倒數,戰績卻名列前茅;老虎隊三年前被譏為病貓,今年表現脫胎換骨。這兩支口袋深度不如人、也沒有超級明星的球隊,如何利用相對有限的資源,與球場上的超級巨獸對抗?

文●胡釗維

二○○二年的秋天傍晚,位於美國加州的奧克蘭(Auckland)市,棒球場上的三座強力照明燈亮了,此時,加州夜間的氣溫已經需要添上一件薄外套,不過,今晚湧進奧克蘭運動家隊主場的五萬四千五百一十三名觀眾,卻是擁擠到能讓球場溫度瞬間增溫。

大量球迷湧進球場的原因,是為了一場「大衛對巨人」大戲:全隊薪資在美國職棒聯盟高居第一的洋基隊(New York Yankees),將和薪資水準只有洋基隊三分之一不到的運動家隊(Athletics),展開四連戰的第一場比賽。

運動家隊這支窮酸球隊,在這一系列對洋基的四連戰,最終,讓大巨人以一勝三敗的戰績打道回府,也因而一戰成名。

甚至,由於在這關鍵的四連戰中取得優勢,運動家隊最後得以和洋基隊共同以一百零三勝的例行賽最佳戰績進入季後賽。

這個結果跌破了所有棒球專家的眼鏡,因為,二○○二年的運動家隊,才因為薪資有限,選擇釋出包括大吉安比(Jason Giambi)在內,三名被市場公認為是全隊最好的球員。

在職業球場上,明星球員往往是戰績的保證,運動家隊卻能打破這個迷思,寫下「麻雀變鳳凰」的傳奇故事。

這個傳奇背後的靈魂人物,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如此說道:「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錢,而是在於是否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

把錢花在刀口上,這個道理每個球團老闆都懂,比恩卻能發揮到淋漓盡致。原因是,比恩經營球隊不是靠直覺,而是靠縝密的科學數據分析,找到「最對的人才」而不是「最貴的人才」。

用人不憑直覺 找華爾街分析師計算選手貢獻度

每年到了球隊選秀時節,各大球隊與球探多半在尋找亮眼優秀(或至少有潛力如此)的球員,只有比恩整天都在尋找「有明顯缺陷」的好球員。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如今是洋基隊全壘打王的大吉安比,當初被運動家隊看上時,大家都難以置信。當年大吉安比臃腫的身軀讓他只能防守在「只要站著不動」的一壘壘包上,且由於跑壘速度太慢,大吉安比的打擊率也只能守住兩成五的基本門檻,在相當強調「攻守並重」的美國職棒界,這些缺點遭受到球探毫不留情的批評。

然而,比恩卻用不同的角度看大吉安比的優點:他的四壞球保送次數總在大聯盟名列前茅,而得讓他的上壘率居高不下。在沒有人愛看打者被四壞保送,講究強攻猛打的美國職棒大聯盟殿堂中,四壞球保送一度被認為是逃避的行為。比恩此舉,正是顛覆棒球傳統觀念的用人策略。

然而,比恩選人之所以出人意表,並非突發奇想,事實上,他是有證據支持,球員的上壘率對於球隊得分的貢獻率,不下於其打擊率,甚至全壘打數。

秘密在於,比恩找來多位常春藤名校畢業生與華爾街分析師加入球隊,這群一般球隊認為根本不懂棒球的外圍旁觀者,採用科學方法抽離人為因素與運氣成分後,將棒球場分成二十六個區塊,並把每一球擊出去的力道、角度與落點加以分類,再套入每個選手實際比賽的歷史資料,得換算出每位選手的潛在貢獻度。

讓人驚訝的是,他們靠電腦預測出的勝場數,這幾年的誤差都在五場之內,正因為如此,如果季前電腦說今年運動家隊的陣容已有九十勝,比恩就會在開賽前花一點點錢替換陣中一、兩位球員以「補進五勝」,好確保球隊可以進入季後賽(編按:美國職棒例行賽有一百六十二場,若能贏得九十五場勝利,幾乎就可以確保進入季後賽)。

中華職棒La New熊隊老闆劉保佑即指出,運動家隊的擁有者是兩位精明的不動產商人,接掌球隊時即表明職棒是營利事業,既得營利,就需緊抓預算,並且要能精確的作出分析。不過他指出:最難的是,能否將分析結果完全落實,不受個人情緒影響,這是企業的最大考驗,可以看見運動家隊是做到了。

顛覆選秀邏輯 挑只有一項專長、但球隊欠缺的球員

當大家都在搶破頭爭取一眼就被看出來是優秀的球員,運動家隊尋找「有明顯缺陷」好球員的選秀邏輯,讓他們的夢幻名單跟別人不同,也因此他們經常挑進太矮、太胖或速度太慢而被球探嗤之以鼻的球員,但這些人常常正是被低估的超值貨,他們雖然往往是「只擁有一項專長」的球員,然而這項專長經過分析,卻正是團隊需要的。

別的球隊口袋深度深,運動家隊則找對的人來彌補差距。而事實證明,運動家隊採用的二軍、三軍擺放到戰略位置上,個個實力都得以發揮到最適規模。以一九九九年至今,各球隊進入季後賽的次數來看,運動家隊的次數在三十支球隊中排名第四,但該球隊的球員薪資排名,卻是大聯盟的第二十一名。小兵立大功,成績斐然。

政治大學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認為,企業的使命是營利,球隊的目標則是勝利,它們的共同點是需要策略。資源有限企業的人才策略,不應是砸大錢搶天才,而應該先認清本身不足之處,再針對不足尋找適合人才。

運動家隊彷彿是美國職棒破銅爛鐵的資源回收處,卻也是造就球員身價在一夕之間暴增數十倍的明星訓練班。等到隊上球員實力發揮,被大家注意到了,比恩就用一個明星,換來一批「看起來不怎麼樣」的小聯盟球員。

逆向操作手腕 專買身價看跌球員,賣出看漲巨星

這種待合約到期之前塑造其明星相後,再進行「逢高調節」的做法,套用股市的術語,比恩專買「看跌」的股票,專賣「看漲」的股票。

低買高賣,是股市歷久不衰的投資法則,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過,「只有退潮時,你才知道誰在光著身子游泳。」因此他最愛買的就是因為突發因素,導致股價大跌或遭錯殺的股票,在運動家隊的身上,這種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正是透過打破傳統棒球觀念的發掘球員與交易手腕本事,運動家隊為美國職棒界建立起「財力多寡遠不及如何花錢來得重要」的新觀念,更因此被視為美國職棒最有效率的一支球隊。

美國棒球財經權威道格.帕帕斯(Doug Pappas)曾以「勝利/投資」比率點出運動家隊與其他球隊的差別。他指出,一支以最低薪資球員組成的球隊,在一百六十二場的美國職棒例行賽中,最少可以拿下約四十九勝,而一支球隊是否有效率,就看每支球隊拿下第四十九場勝利後,每再勝一場,球隊要再花多少錢?

過去幾年,運動家隊每多贏一場,大約只花了五十萬美元,另一支每多贏一場只花六位數的球隊,是明尼蘇達雙城隊(每增加一勝得花六十七萬五千美元);反觀財力雄厚、揮金如土的球隊如巴爾的摩金鶯隊,每多一勝要花近三百萬美元,洋基隊也將近這個數字。「如果這是一般產業,運動家隊可能早已併吞其他球隊,建立起棒球霸業。」被《紐約時報》譽為多年來最好看的一本棒球書《魔球》作者麥克.路易士說道。

「贏家通吃」、「大者大」的法則真的不能被打破嗎?當跨國企業、大財團的觸角不斷伸向全球各地,絕大多數的新創事業或中小企業,無不陷於打退堂鼓,或是難以伸展手腳的焦慮當中。運動家隊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用相對有限的資源,與市場上的超級巨獸對抗。

奧克蘭運動家隊小檔案
成立:1901年   分區:美國聯盟西區
上次拿下世界大賽冠軍:1989年   
上次進入季後賽:2003年
今年例行賽戰績:93勝69敗
全隊薪資:6,232萬美元
特色:被譽為最有效率的球隊,每多贏一場,只須多花約50萬美元

 

from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