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官方、非營利組織傾力合作


紐約的城市馬拉松,已成為城市嘉年華會的經典,其為城市經濟創造的效益,四年內成長高達六成。紐約能,台北能不能?

文●林正峰

紐約時間十一月五日清晨七點,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區高級飯店大廳,竟被一群接一群穿著短褲、跑步鞋的「怪客」占領了,每個人臉上,洋溢著迫不及待的興奮,這是什麼怪事?

因為三小時後,全球獎金最高、完跑人數最多的ING紐約城市馬拉松,即將鳴槍起跑。屆時,三萬七千人將浩浩蕩蕩從紐約史坦登島出發,跨越一.三公里的美國最長吊橋,依序經過布魯克林區、皇后區、布朗克斯區,到曼哈頓區的中央公園,完成穿越紐約五大區,長達四二.一六五公里的全程馬拉松。

中央公園的終點線上,八輛哈雷重型機車盛大開道,護送紐約市長彭博前來,親自為冠軍衝線選手拉終點線。

彭博何以如此重視?這些來自全球逾一百個國家的馬拉松貴客,讓本已貴得令人咋舌的曼哈頓區飯店,更加一房難求,價格連翻數番,四星級水準的飯店,最普通房間,一晚竟要價新台幣一萬五千元,是折價期間的二.五倍。根據美國經濟研究協會(Economics Research Associates)估計,這場賽事,可望為紐約市帶來近新台幣七十億元的經濟效益。

不論是德國瘋狂的世足賽,或是二○○八北京奧運,近年來這種由「運動賽事」帶動的城市行銷,其所衍生的生活、觀光及產業活動,已經證明能為城市經濟帶來長足的效益,更重要是這種由全球共同參與的城市活動,也擦亮了城市品牌。

美國現場:動員四千警力 兩百萬紐約客沿街吶喊助陣

可別以為有三十六年歷史的ING紐約城市馬拉松只是例行的賽事,其受矚目程度,早已超越歷史最悠久、長達一百零九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最初參賽費用只要象徵性的一美元,如今飆漲百倍,達一百零七美元。外籍人士與會,甚至要價一百六十四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三百元),卻仍然擋不住參賽者的熱情,申請人數年年破紀錄,今年已達九萬七千人。

取得參賽資格也像中樂透一樣,參賽者依過去成績決定是否入選(少數名額開放樂透抽籤)。在嚴格的篩選制度下,僅約三分之一申請者有幸參與這場全球最高水準的馬拉松賽事,連以長跑著稱的台北市長馬英九都不具資格。而來自台灣,二○○五年ING台北國際馬拉松的女子冠軍選手吳婉菱,甚至無法擠進受到起跑禮遇的菁英女子組。

高水準的比賽,吸引了全球的目光,當鳴槍起跑的一刻,全球三億人口,六億隻眼睛,盯著這場比賽的電視轉播,連一向以冷漠自利著稱的紐約客,都有兩百萬人,相當五分之一的人口湧上街頭,沿著跑道,甚至擠滿矮房子的屋頂,挨著刺骨冷風為選手吶喊加油。

不少人甚至為求畢生能完成一場馬拉松而勤練不懈。曼哈頓的天際線才曚曚亮,一位身材精壯的白人已緩緩繞著中央公園練跑,他是以打擊華爾街醜聞而成為人民英雄的紐約州檢察長史匹哲(Eliot Spitzer ),也是紐約馬拉松的見證者。當他走在街上時,汲汲營營的紐約客沒空理他;但是當他換上慢跑鞋時,沿路親切道好聲不絕於耳。

相較於其他運動,慢跑堪稱最平民,卻也最難創造明星光彩的運動,因此很容易遭受冷落。在行銷手法上,必須注意到參與者的熱情如何受到鼓舞。像一九八六年開辦的台北國際馬拉松,有近十年的時間,就被迫在黎明時段,讓選手在城市邊緣,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段,孤獨地跑著,完全喪失全民參與的意義。

但紐約市卻成功將馬拉松打造為城市嘉年華,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且ING自從二○○三年加入贊助後,更在四年內,使這場馬拉松對城市帶來的經濟效益,提升達六成,ING集團、紐約市與紐約路跑協會是怎麼辦到的?

紐約馬拉松的成功,來自企業、官方與非營利組織三大環節均全力投入資源,缺一不可,並成功結合公益、創造參與榮譽感與帶動明星效應。

以企業來說,主辦單位也是全球知名的保險集團ING,也把這項活動當成長效的馬拉松品牌在經營,ING不光是贊助獎金,更積極參與賽務的宣傳與規畫,以一支三十人團隊,專責馬拉松賽事。而紐約路跑協會,除了負責賽務,更與ING合作,號召一萬兩千位義工加入,擴大市民的集體參與感。

為辦好馬拉松,紐約市更是全力配合,紐約警方當天最重要的工作,不在於保護市長蒞臨,而是出動四千名警力,維持全線的秩序,相當全紐約警力的一成。

公益活動搭順風車 為兒童募逾新台幣八千萬

當民眾的目光齊聚,正是推動公益的最好時機,同時也能為活動加分。以本次賽事為例,紐約路跑協會基金會已為兒童募得二百五十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二百萬元),而另一項為癌症研究的長期募款,十六年累積已高達二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億二千萬元)。

當比賽結束,整個紐約市,到處可見胸前掛著獎章的選手,在街頭、酒吧出沒,許多人到隔天,還捨不得取下。這些獎章,事實上只是完跑證明,用來激勵參與者的榮譽感。畢竟,能夠參與此項全球最高水準的馬拉松賽事,與冠軍選手一起完跑紐約五大區,此種景象,幾乎不可能出現在其他運動項目。

明星效應更是今年賽事的一大助力,環法自行車賽七屆冠軍,大眾心中的抗癌英雄阿姆斯壯,首度參加馬拉松,以三小時內的成績完跑。他的加入如強力磁石般,吸引上千位記者到場,是去年的五倍。

官民合力,成功將紐約馬拉松打造成兼具高度娛樂與經濟效益的城市年度代表性活動,就算美國人拿不到冠軍,無所謂,因為能完跑,就是英雄。事實上,美國男子組已有二十四年未嘗到紐約馬拉松的冠軍滋味,女子組更長達二十九年,但是紐約客還是熱情地為各國選手加油。

從紐約看台北,台灣也開始聞到些許嘉年華味。原本幾乎是慢跑愛好者「關著門跑」的台北國際馬拉松,在ING安泰連續三年的廣宣攻勢,從「沒空」、「沒空」到「有空」也逐漸形成全民嘉年華的雛型。去年,總參加人數已超過十萬人。今年,總參加人數料將再創歷史新高。

台北現場:參加人數破十萬 交通管制瓶頸仍待解決

「ING安泰的創意廣告,發揮了很大的(宣傳)作用,」從一九八六年開始主辦台北國際馬拉松的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秘書長陳華恆指出。而活動能成功的原因,也是因為ING安泰不光是贊助比賽,更投入龐大人力協助整項賽事。

不過,迄今最大的瓶頸仍在交通管制問題。

台北市體育處副處長房振昆坦言,過去,「體育活動是比較弱勢的,」駕駛人的觀念認為路是車用,而非屬於行人,因此當三年前ING安泰開始贊助台北馬拉松,並將活動移至台北市的黃金路段舉辦,第一年「收到一、兩百封的抱怨信,不過去年大幅改善,只剩下三、四封,」房振昆說。

一場嘉年華盛會,周邊的配合常常是成敗關鍵。台北馬拉松參與人數是紐約馬拉松三倍,去年台北市警力投入僅區區三百人,只占警力的三.五%,而投入的志工,也僅一千五百人。

城市馬拉松,不是專屬某個企業或馬英九、郝龍斌還是謝長廷等特定政治人物,而是全民參與,與國際聯繫的活動。論都市的條件,台北交通亂,不會比紐約亂;台北駕駛人沒耐性,不會比惡名昭彰的紐約客更毛躁,更何況,台北警察素質也不會輸紐約。如果連此類低成本、高效益的全民運動都無法獲得重視,更別指望政治人物在台北舉辦大型體育競賽的支票能落實。

每場城市行銷都有不同的手法,每座城市也有不同的性格,而「來自台北」的城市馬拉松究竟代表了什麼樣的意象?

近年來台北城市馬拉松以不及紐約十分之一的資源,卻帶來超人氣,這股沒有明星,來自全民自發性的慢跑運動,某種程度也透露出台灣人與紐約客最大的不同,就是「平民的活力」。想想看,當十萬人站在起跑點,一起出發,是多麼活躍的城市訊息。

城市馬拉松,不只是城市的共同記憶,也代表一視同仁,一場大家站在共同起跑點的公平競賽。

from商業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