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競爭力

曾經看到報紙影劇版的新聞,以幾乎全版的篇幅報導,民視七點半的電視劇「親戚不計較」在播出六年二千二百四十八集之後終於落幕。劇中男主角演員卓勝利可以說是台灣電視長壽節目的創造者,過去主持「天天開心」也長達十四年。在台灣,我們的節目製作者醉心於追求播出的集數極大化。過去的「包青天」播出的集數高達二百三十六集(1993/2/22到1994/1/18),「台灣龍捲風」三百集(2002/6/8到2003/7/22),「台灣霹靂火」則是二百八十五集(2004/2/28到2005/6/22)。現在民視正在播映的「意難忘」,以目前的態勢,很有可能可以超越這些節目而打破紀錄。然而,值得提出來的一個產業發展問題是,播的久,就等於是好的電視節目嗎?

同樣是長時間的播出,美國知名的電視影集「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壽命是六年(1998-2004),另一部影集「六人行」(Friends)則是長達十年(1994-2004)。「慾望城市」六年來所拍攝的總集數為九十四集,播出十年的「六人行」則是一百二十五集。比較兩個國家電視戲劇節目的製播時間,扣除最初一開始的籌拍時間,而是以上檔的時間進行粗略的估算,我們可以發現到,台灣電視產業以大約將近1.5天的時間製播一集「台灣龍捲風」,以1.8天製播一集「台灣霹靂火」;相對地,「慾望城市」一集的製播時間大約為23.3天,「六人行」則是29.2天製播一集。美國電視影集比台灣影集多出來的,不只是十幾倍的製播時間,而是好的故事、演員、與場景。

「吃到飽」而不是「吃的好」:台灣電視影集產業的教戰手則

計算上述這些製播時間的粗估數據,是想要凸顯出來台灣電視影集產業的一大特色,那就是「壓縮」的生態環境。台灣的電視影集,不論是鄉土劇或是偶像劇,不論是每天播出的或是每週播出一次的,往往是在受到壓縮的環境下所製造出來的產品。從提案、製作、拍攝、到觀賞,影集的產業活動過程被壓縮到最低的限度。於是,編劇的人構思故事情節的時間有限(有時候演員是在要開拍的當下才拿到劇本),拍片的導演可以支配的資源有限(為了趕拍進度,往往選擇最方便操作的攝影棚),演戲的演員能夠發揮的空間有限(常常可以在不同的戲劇中,看到同一個演員用同樣的一號表情詮釋不同的角色),最後,看戲的觀眾能夠獲得的體驗也是有限(除了感情戲之外還是感情的戲、打罵的戲之外還是打罵的戲)。台灣的電視影集不只是生產的時間要快,消費的時間也要快。它們往往不是講究技法讓人值得回味的美食,而是快速製造快速消費的速食產品。觀眾常常是以「用過即丟」的態度對待台灣的電視影集,因為它們往往是標準化的、替代性極高的速食產品。

在壓縮的產業生態中,台灣電視影集吸引觀眾創造收視率的慣用方式,是不斷地調高調味料的量,讓甜的更甜、鹹的更鹹、苦的更苦。看台灣的電視影集像是在吃口味很重、很油膩的食物,吃的時候很刺激,之後則是讓人腸胃相當不舒服、難以消化。我們可以發現到,「吃到飽」而不是「吃的好」,是台灣電視影集產業的教戰手則。事實上,這正也是台灣整體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縮影,訴求的是「量」:以壓低生產成本的方式,大量的生產標準化的產品。殊不知現今全球文化經濟的競爭力是奠基於「質」的發展模式之上:以設計密集與創意密集的方式,創造出以內容、故事、美感、與生活風格為訴求的文化產品。

類型電視影集的競爭

台灣本身產業結構的不健全(競逐收視率的迷思、電視台短視近利的經營方式等),是導致此一壓縮的發展環境的一大原因。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影集產業的全球化對台灣產業所帶來的進一步壓縮作用。過去一台電視機只有三個播放頻道。如今,電視機的體積雖然不變,但卻容納上百個頻道一起同時播出,如果擁有數位電視的功能,其頻道的容量更是沒有上限。國外的影集不再是出現在半個小時或是一個小時的播出時段,而是有專屬的頻道放映日本、美國、韓國、大陸等國家的影集。國外電視影集在台灣常態化的播出,不僅改變台灣觀眾的收看行為,同時也加速形成台灣電視影集產業升級的壓力。

影集產業的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是相當大的。一方面,全球影集產業的大舉壓境,不斷分食台灣影集的觀眾市場,造成在地從業人員生存上的危機。另一方面,全球影集產業也對台灣影集產業的體質產生強烈的化學作用,越來越多的台灣電視影集是效仿國外電視影集的製作方式,例如提高製作成本、強化行銷策略、建立明星制度等,希望藉此增加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台灣影集產業與全球影集產業的競爭不是俊男美女或是資金的競爭,而是創意的競爭。創意不是在比演員的外貌、知名度,或是劇情的腥色羶,更不是製作的華麗,而是如何創造具有高度原創性的內容,以及多元豐富而非單調乏味的體驗。全球影視企業集團運用「創意」,持續擴大與其他競爭對手的距離,這方面的策略與作為尤其表現在其積極的開發「類型電視影集」。近年來在全球觀眾市場造成轟動的影集,除了之前提到的「慾望城市」與「六人行」之外,還有「犯罪現場」(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LOST檔案」(Lost)、「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白色巨塔」、「大長今」等,多半是因為它們開創出電視影集的新型態,給予觀眾新的內容與新的體驗。國外的影集製作公司明白,每開發一項類型電視影集,就是開發一塊新的市場利基。

開發類型電視影集,是「質」的產業發展模式。吸引觀眾入迷的是內容的深度、體驗的真誠性(authenticity)。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電視影集產業的問題不是出在俊男美女太少、製作能力太差等之上,而是類型影集太少。長久以來台灣的觀眾往往被迫只能在鄉土劇、社會寫實劇、愛情劇、宮廷劇、與武俠劇之間做選擇,其觀看的體驗被嚴重的壓縮與剝奪。這也是為什麼當電視播出由國人自製的新類型影集,如「人間四月天」、「孽子」等,總能夠引發觀眾強烈的共鳴。台灣電視業者必須認清,與全球影集產業的競爭是類型電視影集的競爭,亦即創意的競爭,而不是比賽如何套用偶像劇的製作公式。

閱聽人的創造力等於產業的生產力

跟其文化產業一樣,電視影集產業的價值鏈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電視影集越來越像是一個大型的、活動式的商品展示中心,演員的穿著打扮以及影集的拍攝場景,有意無意地在向觀眾介紹各項消費資訊,包括旅遊、餐飲、時尚、生活風格等。電視影集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異業結合成效,逐漸成為影響影集利潤的重要因素。

另一個正在形成的產業變化是,新科技(消費性電子產品、網路媒體等)對於產業所帶來的衝擊。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雜誌在特別製作的專輯「娛樂大未來」(The Future of Entertainment)(2005 9/26-10/3)中指出,在未來,流行音樂、廣播電視、以及數位休閒娛樂三項產業的消費活動將是任由消費者在任何空間(wherever)、任何時間(whenever)、以及任何方式(however)下進行。人們以後看電視,不一定要有電視機,而是可以透過手機、iPod等收看影集。這是產業的契機(可以擴大收視層面),還是更大的危機(讓盜版更猖獗),還有待觀察。

然而,有一項變化是相當清楚的,那就是在今日,觀眾不再是消極的因子,而是積極的影響力量。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觀眾透過msn、e-mail、聊天室、留言版等方式,快速地將影集的好壞、優劣等口碑擴散出去,決定了影集的產品價值。網路徹底改變現代人收看影集的行為,體驗的分享不再只是侷限在於客廳或是臥室的熟人,而是與網路上成千上萬的陌生人。越來越多人喜歡在網路上扮演影評人的角色,跟人分享收看電視影集的心得。如何轉化這股分享的力量,讓其成為產業的資產而非負債,挑戰當代電視影集產業的發展能力。

 

fr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