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項黑趨勢教你逆轉勝
  • 2009-02-27
  • 工商時報
  • 【吳心怡】

     再次提醒:「趨勢」可以是必然走向,可以是必須順應的潮流,也可以是我們企圖或促使的形勢。進入2009年,有些可能變黑或翻黑的次趨勢,值得討論:

     黑趨勢1:品牌翻黑

     品牌?!行銷界強調並專注的最高利潤力指標失去力量了嗎?!

     如果美國這個全球大品牌,都能因為自身原因導致陷入經濟蕭條因此失去品牌力,其他大如銀行、保險業、金融等產業,小如家電、日常用品、零食雜物等具品牌知名度的產品還可以信任嗎?

     早在食品業中某些知名品牌出現黑心商品,竄改有效日期,產地來源不實的那時起,品牌的保證與魅力便大不如前了。金融海嘯決不是造成各個品類黑心商品的主因,卻會是促使品牌力淪喪的最大主因。

     即使只發生一次品質問題,消費者依舊會認為自己如此信賴品牌,品牌卻利用了消費者的信任來詐欺。這比雜牌或無品牌的產品出包,更令消費者唾棄。

     金融海嘯使得通貨緊縮與大蕭條的預言,像耳語八卦般不斷鑽入人們心裡,消費者早已打定主意任何消費都要求實惠、便宜!於是在審視品質時,會放寬忍耐度去容許一些瑕疵品。

     問題是這類寬容尺度不適用於大品牌上。大品牌即使價格降到比雜牌更具競爭力,品質被檢驗的標準仍舊不會依照降價多寡而調低,品牌跟品質必 須畫上等號。這是品牌當初用高價格調教出來的消費意識。對品牌的失望會來自於價格仍高,或品質、份量、售後服務等不如過往一貫承諾,多重挑戰下,品牌不再 是保證。

     對每個產業而言,你都必須先擠進消費者的預算額度之內,然後才進入第二回合:產品力。

     至於品牌,希望不會是個只在智慧財產權官司上常見的名詞。

     沒有人喜歡山寨產品,包括看似撿到便宜的消費者。每個人心裡都清楚那是不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次等人,購買次級品的次級行為。即使目前最沒有品牌可信度的大都屬於金融保險等產業,其他產業的品牌們仍必須盡快找出護衛品牌資產與消費利潤的雙贏方法。

     如何重建對品牌的信心,跟如何走出金融風暴一樣重要。

     黑趨勢2:信用翻黑

     經濟與金融體系的發展,是來自「交換」的概念,最早的交換是以物易物,再來用錢買物品,後來因為國際交流有了各國不同貨幣可以互相買賣物品甚至買賣不同貨幣,再再後來,出現「信用」這種形而上的貨幣。

     信用,很像古代中國的口頭約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後來,信用被無限擴大為一種有價品。一個人有沒有信用很多時候可以從他的信用卡額度 或貸款趴數來判斷,簡言之,一個人的「信用」在現代是由銀行決定,幾乎與個人的人格品德無關。在金融界,一個人的信用是有比例的。這是吊詭的源頭。

     信用是很棒的發明,鼓勵人們先消費後償還的「未來型消費」,重點在於對未來對人性充滿樂觀的信心。但是當美國的金融相關產業糟蹋了全球 「信用」,它的影響層面恐怕不是你能想像的,它會使得全球大學生就學科系志向重新排列、金融人才稀釋化、所有交易行為空間窄化,也可以說變得更實際。

     例如消費者只用現金交易以控制消費;商家以各種促銷或折扣鼓勵現金交易;即使運用信用交易,額度上限也大幅降低,因為交易金額不再是計價 計量的數字,而是風險度…,種種看不見摸不到形而上的「信用」(包括對銀行與人)都被棄如敝屣,人們開始用學業或專業,以及生活中的買賣行為直接拋棄銀行 與金融體系。

     如果「信用」曾經是任何產業為增加自己的利益訂出專斷的指標,用來貶抑或詐欺人們的藉口,現在它們將嚐到這股反作用力的威力。

     黑趨勢3:未來翻黑

     我們其實都不曾活在當下,永遠在為老了以後做準備,退休以後做準備,萬一將來生病怎麼辦?萬一將來…?等到以後再如何如何?我們永遠在設限,隨時隨地都在列出條件去逃避活在當下。

     為未來而活似乎成了我們活著的目的。「未來」翻黑,絕對是個好的翻黑!讓我們活在現在吧!不要想保險,不要想短期分紅或長期獲利,不要想 萬一…,現在就已經發生你想破頭也想不到的萬一了。金融海嘯讓國家可以破產,全球運行似乎停頓下來,經濟發展甚至以負速度的方式改變我們的身分、工作、生 活型態。但是換個角度想,也許,已經很累很累的人類,可以喘口氣休息一下,接下來開始真正進入生活。

     是的,失業在發生,失學也在發生,當下一頓飯在哪裡變成比明天更重要的時候,我們也許終於學會現在活著比未來活著更重要。

     這次的風暴的確會使價值觀改變,也許貪婪跟信任都會被人心刪除,也許善行義舉與好高騖遠同時被排除,但必定有更適合當下的新價值觀出現,改變我們的習慣行為思惟,甚至因而改變這場風暴造成的災情與延續的時間。

     不要再販賣未來了,也不要再仰仗未來了。

     惟有當下才是王道。

     黑趨勢4:正統翻黑

     為了突破困境,所有傳統的藩籬與規矩都將應運瓦解。「正統」將被「破格」淘汰。

     當國家可以破產,國土可以消失,就不必再有任何對所謂正統的堅持了,包括皇室、社會化的習慣、集體意識型態、按部就班的求學、中規中矩的就業、約定俗成的階級觀念…。實際的需要會超越對正統的形式化維持,除非正統是救贖當下困境的另個出口。

     標榜創意的產業不再當紅,紅的是創意本身。當前每個產業都需要創意來突破重圍,創意人員或組織可以成為每個產業的內鍵,也可以成為每個員工的任用條件。另外,專業與年資這些號稱正統的評量標準,不再是組織領導人的基本配備,另類觀點跟出乎意表的行動力才是。

     「非正統」也許不是成功的保證,卻是在世界瀕臨崩潰,正統觀點失效時,改善全球企業/國家/組織/思維方式等等麻痺失能後的另一貼處方。

     黑趨勢5:開放

     (open-minded)翻黑

     全球化的惡果之一是:只要你自詡具備國際觀,或擁有國際性商品,就逃脫不出金融風暴,你始終不懂為什麼你會被拖下水,即使你什麼壞事兒也沒幹過!

     這幾個月來,人們忽然領悟到蝴蝶效應不是只發生在賣座影片中,而是會真實地摧毀你的家當、夢想以及生涯規畫。過去積極追求的開放與相互串連結盟,今天在保守與封閉面前突然變得像是一種出於盲目盲從的愚蠢,於是,界線或底線開始變得清楚而且更多更多。

     很多人在存款或投資一夜間從一個大數字歸於零的時候,都會對自己發誓:握得到的,在身邊的,才算數。影響所及,也會對外籍人士、外來商 品、外資企業、外地就任等等產生疑慮,根源不是不信任,而是擔心被剝奪應有的權利以及被視為次級單位。更令人憂慮的是民族主義與地域觀念的興起。

     然而,世界永遠是因為開放才前進的(我沒說進步啊)!所以開放仍會是不得不為的主流共識,唯有標榜「開放」才有談判籌碼,問題在於要求對 方開放時,卻不免以保護為由不開放給對方,使開放變成不對等的形式化。誰對誰開放才是最大受益者?弱勢對強勢?需求對供應?彼此對開放的限制條件的嚴苛性 與執行度真的具有公信力?最終誰才能從中蒙利?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唯我務必蒙最大利益。

     過去,開放是一種刺激競爭並提升品質的好辦法,既可以有利益交換,也有技術學習,現在,開放變成了忠誠度的合理搖擺,寬容度的試煉與風險 交換。另一個「開放」翻黑的周邊效應:遠距離的戀愛與離鄉背景型的事業發展也不受青睞。這是出於環保與成本考量。(作者為資深創意人/導演,信箱為 CESTSUCRE@GMAIL.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