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CT技術提升品質 厚植競爭力 台灣精緻農業進軍國際市場

 採訪整理/秦振家

自去年行政院宣示推動六大新興產業以來,台灣發展精緻農業已有初步成效。根據行政院今年初的調查顯示,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在健康農業、卓越農業及樂活農 業等三大重點的推動上,2009年度增加就業人數約5,000人、產值約750億元;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已有147家生技廠商申請進駐,其中73家 廠商獲准,25家廠商實質營運生產。

單以高附加價值的蘭花產業而言,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台灣於2008年之蘭花種植面積為579公頃,產值26.5億元;外銷比率至70%以上,外銷金額達 22.7億元,主要外銷美國、日本、荷蘭及韓國等地區。99年恢復蘭花產業原有生產規模,以全球布局為目標,蘭花於103年達種植面積800公頃,總產值 53億元,外銷金額提高至42億元,以達到蘭花產值及外銷值均倍增。

ICT技術打先鋒 帶動精緻農業發展

為了積極推動以資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輔助台灣精緻農業發展,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以下簡稱創研所)提出了多項技術,與相關企業或組織合作,已有初步成效。資策會創研所高雄軟體創新研發 中心主任翁欲盛表示,應用於精緻農業上的ICT技術日漸普及,同時在今年可望邁入雲端運算 (Cloud Computing) 技術的全新領域。這項發展不但對台灣精緻農業發展形成一大助力,同時也將是雲端運算產業的實際運用最佳範例之一。

以資策會之前所洽談合作的一家柑橘產銷班為例,原本一般水準的橘子銷售每公斤售價約為新台幣150元;但如能達到日本客戶要求的品質水準,每公斤售價可高 達新台幣600元,為原來的4倍之多。專家也表示,以蘭花的栽培而言,假使原有的育成成功率在4到5成,利用 ICT 科技輔助,就可提升至8到9成。由此可見只要能夠充分利用ICT技術,在作物的質與量上保持穩定供給,就能為台灣精緻農業開創出一條高利潤的藍海市場。

早期:半人工方式

針對早期應用於農業上的ICT技術,翁欲盛說明,這些應用多半是將一些基本的可程式化控制器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應用於高單價或是附加價值高之農作物(如蘭花等)之生長管理。應用方式是利用記時器定時控制風扇、水牆等溫度及溼度管理功能;或 是採半人工方式處理蒐集農作物溫溼度資料,再利用人工方式匯整,據此進行對應調整。

台灣早期農業發展多半是針對內銷為主的消費性產物,售價及成本都不高;加上台灣農業結構是以小農模式經營為主,規模和產值都不大,因此造成難以大量採用成 本高昂的輔助管理系統。加上當時ICT技術的成本與產品單價都相當高,所以未能被廣泛採用。

據了解,目前有些生產單位引入國外環控解決方案,將作業整合在單一操作平台上,但也是僅將純人工作業推進至半自動程度。資策會和業界合作,將產業知識 (know-how)融合至控制系統當中。以蘭花種植為例,不同種類的蘭花會需要不同的生長環境和生態要求;這些產業知識(如環境控制參數)大部分都掌握 在業者或是專家手中,需要進一步萃取整合至系統當中,形成專家決策支援系統,做為控制系統的建議或輔助。目前台灣學術界教授及農改專家在進行研究時,已開 始協助投入此類系統的開發。

未來:輕量化與雲端化

而現今在精緻農業數位化的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有 二:其一是業界缺乏願意帶頭實驗的組織,其二則是ICT技術方面欠缺能夠長期對業界深入了解需求並進行整合的業者。在系統建置與整合的過程中,需要相當時 間與人力的投入進行實地驗證,也因此形成ICT業者的進入門檻。

目前台灣蘭花科技園區業者及長榮花卉等公司已進行雲端服務的測試工程。翁欲盛表示,採用前端輕量化及後台雲端化的新式農業服務平台是未來發展趨勢。前端輕 量化指的是在現場實地安裝布置感測器(sensor)和通訊閘道(gateway),而後台的管理及分析系統以雲端化的基礎資源共享方式提供;此種做法預 估可以讓原本高達百萬以上的基本監控軟硬設備及服務的投資一口氣降到約30萬元左右,對以小農模式經營為主的台灣農民而言大幅降低了進入門檻。

對農民而言,不但可以做到作物監測及控制以提升效率,自動化也能將監控的範圍加大。前端輕量化之後,前端監控的成本下降,有助於擴大推廣至有機蔬菜、溫室 水果等有機耕作領域。除了控制品質的技術門檻降低之外,後續的使用與維護費用預期也將以月費方式繳付(含通訊費用、平台租用等),減輕一次性大筆支出的壓 力。此類雲端技術一旦成熟,農漁業更可進一步將養殖區域擴展至海外據點,可大幅增加養殖區域,並隨時監控管理農業生產環境以確保品質,但確認動作是在台灣 由專家進行。

除了監控系統雲端化之外,翁欲盛表示,下一階段將交易系統也加以雲端化,將全球買家及通路都納入交易撮合體系當中,以加速交易的進行。在建立了交易系統之 後,更容易統合台灣業者的能力,形成新的產業力量。像是之前台灣培養出許多好的蘭花品種,但卻被國外業者購買種苗研究後搶先註冊;一旦有了共通平台,台灣 業者就有可能以集體力量保護智慧財產權,和國外廠商公平競爭。

強化質與量 進軍高利潤市場

其他正在發展中的技術,尚有影像比對分析。生產業者可將異常作物的影像上傳,與正常作物依據生長曲線進行比對,再判斷可能問題並加以回應。但這部分已經是 比較先進的技術,現今主力仍是考慮以成熟的 ICT 技術協助農業發展為主。

而透過通路的整體力量,也能回頭要求準備加入的生產廠商必須配合整個體系,提供生產履歷,要求管控生產品質,像是進行基因篩選淘汰體質差的魚種苗以提升育 成率等,達成者才能以共同品牌對外行銷。這樣就能將原本只銷售成魚,向上推展至銷售魚苗或是育苗等更廣泛的領域。

目前雖然荷蘭等國家的花卉輸出能力超過台灣,但據了解,其生產方式是採取針對少數品種進行大量栽培繁殖,做法接近傳統製造業。台灣的精緻農業的長處在於創 新能力強大,能夠培育出各種不同的品種。如輔以ICT技術,即可瞄準少量多樣化的客製化市場,以穩定的質與量進軍國際量身定作花卉的「服務業」,切入真正 滿足客戶需求的高利潤市場。


from 創新發現誌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