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網絡潮的世界感性商品與街頭文化

文/楚知

這陣子「潮」產品因為一則潮T的新聞而變成眾人琅琅上口的字眼。連帶所謂「要潮牌不要名牌」的青少年消費潮流也有被擴大的趨勢。

「潮」的概念起源於街頭藝術,也帶有街頭藝術中大眾文化的熱情力量與小眾文化的叛逆個性。

現代街頭藝術公認的始祖就是紐約的塗鴉畫家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以在地鐵等公共場所的塗鴉聞名。1983年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採訪他在地鐵站塗鴉,以及被逮補的現場狀況後,使得他一夕間聲名大噪,其後在不斷的展覽與創作下,「塗鴉」也分別在商業與藝術領域中都成為主流。

這就是街頭藝術既反叛又主流的雙重個性,一如你我身上的潮T。

但這類的藝術創造為何必須是在街頭的公共空間,而非在美術館中進行?

公共空間 挑戰與魅力

街頭基本上是開放給當地社會所有階級的公民,不須盤查過濾就可以進入活動的公共空間。而在沒有階級道具的阻隔的街道上,群眾之間的互動顯得直接訴諸於現場 身體的感受,而不是訴諸於既有現實社會的權力關係。因此意味著:市民們可以在其中遇見最豐富的人種與生活現象。(《清明上河圖》就是宋代的街頭景象)。這 是我們都市生活的魅力之一。

但「公共空間」同時也意味著它的管理與創造是交給政府來建設與營運的,因此它的運轉與創造一如所有政治事務一般,總是各種族群據理力爭而持續變化的場域。這在民主國家,尤其是像台灣這樣的新興民主國家而言,早已是例行的政治對話與生活戲劇。

因此街頭藝術就是要與街頭現場的景觀結合,向公民們呈現一個回頭反思的觀點,挑戰街頭背後所代表的公共體制。而街頭文化本質就是公共空間:青春身體、叛逆奪權,也是跨階級的聚會所。

本來這些在工業時代的機械思維與生產流程中被視為會導致混亂失序的生活特質,到了資訊時代的今天,在多媒體拼貼社會模式中似乎找到各式各樣的出路。街頭文化近年也幾乎席捲了流行世界。

這類現象同時也被主流的管理學與行銷學觀察所吸納。例如體驗行銷、感性商品、公益活動或社會企業等等,這些概念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此類(即使作為公益 的)商業行動都訴諸於類似街頭公共空間中某種跨階級的意念,現場體驗的直接感性行為。而且也同時提醒我們,街頭其實一直都是產品煉金術的動力來源。例如莎 士比亞的文學經典並非在文學院圖書館中寫就,而都是源自小酒館的生活經驗等等。

旗艦店:資訊業街頭現象

除了「潮」產品或大眾文化產品之外,資訊業目前也是一片「街頭」現象。

iPad日前在日本與澳洲上市,買家一如預期地搭帳篷夜宿旗艦店門口,購買時大排長龍,取件時有美女明星交貨,頭戴iPad圖象歡喜拍照。

這對於熟悉電子商務流程的資訊業而言,明顯地是要在街頭塑造公共事件與身體行動,把這「種類青春體驗」作為品牌的記憶。

所以《華爾街日報》報導蘋果已打敗了日本同類優質產品,建立了有如LV等時尚名牌的地位時,也讓我們想到上文所述的潮牌效應。

同類的訊息出現在月前的《商業周刊》上,報導台北市某一科技園區商業大樓的標案(都市計畫要建立所謂的台北秋葉原區)。背後角逐的廠商並非房地產廠商,而都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幾家電子業者。因為思考要建立所謂的「商品旗艦店」。

這類「旗艦店」的概念最早當然是時尚產業所習用的模式,要在街頭建立一個極具獨特風格的空間,消費者進入店內後,被一整個另類的創意世界所環繞。其中空間 氛圍與物品合一,強調商品之外還有態度、思想模式的配套。簡言之,它要推動的就是一整套的生活風格與信仰,而且,它就在街頭所代表的公共世界中占有真實位 置。例如台北市的LV旗艦店在中山北路的獨棟建築物中,還附有一家畫廊風格的書店,顯然不是為了賣書,而是要宣告這種生活風格已降臨真實世界。

感性商品勝出

Apple總裁賈伯斯(Steve Jobs)當然是讓「旗艦店」的經營方式從時尚產業跨入資訊科技產業的旗手,眾人都知道他是蘋果電腦的發明者,是科技天才之一。但其實他與這時代其他科技天才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當年退出蘋果期間曾經作為Pixar動畫公司的執行長。

這一個原本只是執行後製任務的小公司,在他營運下作出許多感動眾人的動畫片並屢獲大獎(例如《玩具總動員》、《料理鼠王》等),而且短期內就超越當時動畫業龍頭的迪士尼公司(Pixar現在已經被迪士尼高價併購)。

動畫片是高度創意的產業中,對於感性細節的掌控是以每秒30格切割的畫面來琢磨的。每格的聲光形象與累積的故事流動都要扣緊觀眾的心弦,講究的是大眾文化 的街頭感性模式。這類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對於講究理性功能與流程的資訊業而言,本來是非常陌生的領域;但此時,卻同步出現在同一位CEO的營運成就之中。

因此,從1997年 Jobs重返蘋果公司後,1998年推出iMac電腦時就已經很清楚有此取向,等到了2001年推出音樂(iPod),2007年推出行動電話 (iPhone),以至2010年的多媒體書(iPad)。這些產品都是在既有的資訊科技上,一方面將應用模式轉型導入新的大眾文化領域,一方面也以此創 造出高度感性化的新商品。所以在資訊科技之外,蘋果公司掌握了感性商品的開發能力與大眾文化的運作模式等,才是在這身體與感性復甦的時代中屢創佳績的關 鍵。美國一位知名的產品評論者試用iPad之後愛不釋手,寫出「?它與我之間不是資訊工具,而是一種寵物的關係」,已經說明一切。

街頭網絡超越物物連結

街頭文化如此動力,強大而豐富,而逛街購物更是我們都市生活的重要活動。對於街頭網絡的創新應用已有許多先鋒訊息。例如微軟6月份即將推出體觸介面,取名 Natal(不用滑鼠鍵盤)的輸入系統,雖然目前只應用到體感式的遊戲上,但我們很快將會看到人們不再面對電腦,而是面對著空間互動,不再是單人操作而是 一群人的活動在操作互動。

因此街道上例如公共電話與櫥窗、廣告甚至整個都市空間設計都將產生互動化與網絡化的質變。網絡至此將超越物與物的連結,而會成為空間對空間的連結。

針對上述趨勢,本月專案實作細節將在7月下旬於ideas.org.tw以及tvwing.com上公布。

本月實作目標

1.體控式的互動介面,且主機溶入空間之中:以(人群)身體活動作為互動輸入的裝置,其互動資訊要與電腦脫鉤,直接作為空間與人群活動的一部分。

2.虛實相通的商店,且同步營運的銷售系統:將真實商店街建立為同步營運的虛擬商場,建構逛街生活的電子商務平台。

3.街頭與街頭連結,且在網絡上也可進入互動:將街頭文化的景觀與人群活動帶入網絡內容,街道與街道之間可以多向連結。



from 創新發現誌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