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的痛苦心聲:我現在根本連付帳單和家用都還不太夠,想到要存錢而且三十年內都不能動用,實在很沒有動力……。

 

你和祖父母、甚至父母輩不同,很可必須自行負擔退休生活,必須自己存錢到退休帳戶內。祖父母那一輩從來不需要投資養老金,他們從工作多年的公司退休時,自然而然就隨同退休紀念金錶領到一筆退休金,他們也可以由社會福利取得一筆退休金,但我不確定當你需要社會福利時,它是否還在。

 

雖然你每個月都提撥部份薪資存入社會福利系統(台灣為勞工保險制度),但很顯然你將來不可能像現在的老人一樣,可以由社會福利得到那麼多的好處,因為整個系統的設定是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下:如今退休族所得到的福利是由現在的勞工所貢獻的。社會福利成立之初,當大家只預期活到六十幾歲時,當初的立意是好的。而如今你們這一代可能會活到七老八十,福利系統無法支應二、三十年(不只五或十年)的退休生活福利需求,更甭提你父母那一輩龐大的戰後嬰兒潮人口會對系統造成多大的負擔,所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這表示你不能靠政府供養你的退休生活。

 

其實,年輕人可能不知道,那就是他們現在正值投資未來的黃金時期。很多人都以為要發財就是要精明選股,這是不錯的理論,但是其實財富不是靠追逐熱門股票所累積的,而是看投資時間的長短。當然投資的標的很重要,但年輕時,理財最重要的要素在於能夠投資幾年。而七年級現在所擁有的最大本錢就是時間,請注意「現在」兩字,雖然隨時間過去,錢來來去去,但是錢花了就沒了,所以絕對不能隨意揮霍。

 

時間要素是什麼?就是金融界所謂的複利效果,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假設你最初投資100元,每年賺10%,也就是10元,所以一年後就有110元,而非100元;第二年將賺11元,而不是10元,所以累積總額便是121元。再下一年,假設你還是賺10%,那就是12.1元($12110%)。錢會自己孳息滾利。

以每月由薪資中提撥三千元至退休帳戶為例,一年便是三萬陸千元。過去六、七十年的股市,每年平均報酬率的長期平均值是10%,假設每年的投資報酬率是8%,如果從二十五歲存到四十歲,總共只有十五年,將投資五十四萬元,帳上將累積一百零四萬元。假設之後不再投資半毛錢,持續放著這一百零四萬元賺年平均8%的報酬率,不再繼續多存任何錢,當七十歲時,總投資的價值將達到一千萬。

 

但如果不是從二十五歲開始投資,而是等到四十歲有中年危機,發覺自己要正視退休問題時才開始儲蓄,就像前例一樣每個月投資三千元,但是換成連續存三十年,直到七十歲為止,年平均報酬率也同樣是8%。每年存相同的金額,但持續兩倍的投資時間,可以累積多少儲蓄?答案是約四百五十萬元,沒錯,即便投入兩倍的錢,帳上的存款卻不及一半,因為這筆錢只能複利計算三十年,但是如果從二十五歲就開始儲蓄的話,七十歲以前將有四十五年可以計算複利。投資時間的長短比投資金額的多寡更為重要。

 

另外,假如從四十歲才開始儲蓄,想要累積和二十五歲起儲蓄累積的等額金錢,則每月必須投入七千元,而不是比較容易達到的三千元,而且還必須整整三十年不斷投入,不是像二十五歲開始時只需投資十五年一樣。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正擁有四五十歲中年人最羨慕的本錢。

 

載自理財周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