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弘昌、鄧麗萍

台灣教育經費近年來不斷漲漲漲,子女的學費、補習費、才藝費無一不花錢,每當開學前夕,許多父母都眉頭深鎖、咳聲嘆氣,直呼為何薪水不漲,教育支出卻不斷上升。

根據統計,從子女幼稚園開始,到研究所畢業,光是學雜費和相關開銷,就至少要五百萬元,如果再計算物價膨脹和學費調漲,18年後金額可能會上看1000萬元,原本政府提倡的「平民教育」早已變質為「貴族教育」。

要打敗高學費,微薄的定存利率根本不夠,惟有分擔教育責任給子女,並結合理財工具,才能讓孩子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結婚生子後,才發現養小孩這麼辛苦!」十八歲出道,憑〈車站〉一曲成名的藝人張秀卿,前後出過十五張專輯。

這些辛苦掙來的錢,在結婚前,全都貢獻給家人,除了幫爸爸還清債務,還幫哥哥在板橋買房子,協助姊姊出國。

從獲得中視《六燈獎》節目的兒童組歌唱冠軍後,張秀卿就踏入歌壇,並有輝煌演唱紀錄。十多年來,張秀卿一肩挑起家中經濟重任,曾為家中解決超過三千萬元的債務。直到卸下家庭經濟重擔後,張秀卿才開始為自己打算,包括結婚生子。

養孩子變貴了
不能不做好預先的準備


「我幫家裡直到結婚那年,結婚時,根本沒什麼存款。」張秀卿償還完娘家的債務後,才開始計劃生小孩,並從零開始儲存女兒的教育基金。

女兒林莉今年三歲,教育花費還不算多,張秀卿計劃先還清房貸,等到女兒長大,萬一需要教育費,至少手上還有保值的不動產可以挪用。

張秀卿跑過的秀場不計其數,人生閱歷豐富,清楚意識到現今社會和以前不同了。「以前小孩是隨便生、隨便養,只要給他們溫飽,養四、五個甚至十個小孩都沒問題。」但此一時、彼一時,張秀卿說,現在養小孩,動不動就要花錢。

最近很多人喜歡問她,何時為女兒添個弟妹,張秀卿忙不迭地搖頭說:「養兒育女的壓力太大了,想到都頭皮發麻。」自言不擅理財的她,粗略估計,養大一個小孩可能要準備一千五百萬元,兩個就要三千萬元,「怎麼生啊?不敢再生了,養不起!」

當下,張秀卿念茲在茲的,是如何為女兒籌措一筆可觀的教育經費,以免到時無法支應龐大的支出。

前北大校長胡適曾說:「父母在兒女小時做兒女長大時的準備,這是真慈愛。」面對愈來愈競爭的社會,即使財力吃緊,父母都期望透過優質教育讓子女能出人頭地,而更多中產階級的父母也認為,就算這一代沒有辦法顯達,也希望透過教育的扶持,讓下一代翻身抬頭。

據政府機關統計資料顯示,二○○五年國中及以下學歷的受雇就業者,平均每月薪資只有二.七萬元,而大學畢業的則高達四.六萬元,兩者相差近一倍;換句話說,沒有學歷或低學歷,子女在職場的收入將難以和高學歷者匹敵,而未來子女的下一代,也將沒有足夠的教育經費支持。如此惡性循環,讓現代父母寧可苦了自己,也不讓小孩所受的教育不足。

從幼稚園到研究所
保守估計要花五百萬元


從幼稚園到研究所,父母究竟要為子女準備多少的教育基金?答案是「五百萬元!」「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不包括物價上漲和學費調高等因素。」台新銀行信託部副總仲向榮表示,如果子女「不幸」考上私立大學,或是有意願到國外就讀研究所,以四%通貨膨脹率和一○%的學雜費漲幅計算,十八年後至少要準備一千萬元!

以現在銀行定存利率二%計算,如果每月存一萬元,要籌足一千萬元,至少要花上四十九年。而教育部整理的統計資料,也可以證明仲向榮口中所談的「高學費」,已經成了所有家庭籌備子女教育基金的最大壓力。

以大學為例,一九九五年時,台灣公立大學每年的學雜費不過三.四萬元,但到了二○○五年已經成長到近六萬元,成長幅度七○%,占國民所得比重亦從九.九八%,上升到一一.七五%,而私立大學學雜費漲幅雖較不明顯,但仍比公立學校高昂,九五年時學雜費為九.二萬元,至○五年時成長到十.八萬元,占國民所得比重均在二成以上。

而如果拿學雜費漲幅和消費者物價指數相比,一九九四年,學雜費的漲幅尚落後物價指數二十四.五三點(以二○○一年為基期),然而○二年開始,學雜費調漲速度就一路「拚過」物價水準,顯示教育支出,已成為「奢侈品」等級的消費,而這樣昂貴的商品,卻又是多數一定得埋單的「必需品」。

在教育政策普及化的當下,大學、研究所等高等教育更成為現代社會競爭的基本條件,在學雜費節節高升的調「漲」聲中,一般中產家庭如不及早做好準備,微薄、停滯的薪水,恐怕會不敷子女學費的增長與負擔。

尤其近來晚婚趨勢愈加明顯,三十歲以後才步入結婚禮堂的人比比皆是,屆時子女花費、房貸、車貸、退休金、生活開銷,全部「擠在一起」,更讓教育基金變成現代父母揮之不去的夢魘,難怪日前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公布今年消費痛苦指數調查,「教育學習」成為價格方面最不滿意的項目。

父母收入有限,教育花費無上限,就會排擠原有的理財計畫,包括自己的退休金。

銓亞資產管理公司副總、同時具有會計師、理財規畫顧問(CFP)證照的周仕明舉例,假使有一對男女朋友三十五歲結婚,同年生下小孩,含辛茹苦把小孩扶養到大學畢業,但到了那個時候,夫妻兩人已經接近六十歲,退休的日子開始倒數計時,自己的下半輩子該怎麼安排?「只有延後退休了,」周仕明提出惟一不得不的解決方式。

額外學費林林總總
多元入學制膨脹教育支出


為何教育經費變成現在父母無法承受之重呢?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秦夢群認為,除了基本教育學費調漲外,「額外」開銷是造成教育經費暴漲的源頭。

其實,額外的開銷從學前教育就開始了。私立幼稚園不僅學費高昂,還不斷以「提高競爭力」的名目,推出各種新學程,如音樂、電腦、英語等,造成父母必須支付更多額外學費。而父母如果希望讓子女全方位發展,參加街頭林立的補習班,花費更加驚人。

以電腦課來說,一堂課約四至五千元不等,一年下來,含各式軟體教材費,至少要花費十萬元。如果連鋼琴也要學,包含樂器一年下來也要十萬元,其他像英文、跳舞、高爾夫更是另一個「十萬元」。

以前上學,學生只須買一本國立編譯館編印的教科書,秦夢群說,隨著教改推行多元化教學、一綱多本的政策,光是購買指定課本和參考書,開銷就大增。加上父母擔心孩子無法消化所有教材,只好安排他們上補習班,讓補習班老師協助孩子整理出完整的筆記。

秦夢群指出,目前實施的大學甄試制度,除了術科成績,才藝也是考核重點之一。「才藝是用錢堆出來的」,為提高孩子的甄試機會,父母花更多的錢讓孩子學習各項才藝,迎合多元入學制度,間接造成了龐大額外教育經費的結果。

面對黃金般高貴的教育經費,要怎樣規畫子女的「教育基金」?首先,父母應先認清自己的財務狀況和子女未來可能走的教育路程。雖然每位父母都期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畢竟財力和資源有限,因此準備教育基金應量入為出,控管好現金流量,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寧可降低目標,讓小孩快樂發展,也不要讓哈佛級的貴族教育拖累了父母的經濟。」

留美的秦夢群指出,美國大學學費比台灣昂貴,但當地沒有補習文化,而且大學生都靠打工自食其力。相反的,台灣父母卻長期「供養」小孩,一心要為孩子準備好所有教育經費。

讓孩子自理部分學費
除減輕負擔 也是一種教育


「台灣父母有一種錯誤觀念,以為打工會影響學業。」秦夢群卻建議,父母應讓子女在學校打工,不僅可以學到很多課業以外的生活經驗,也能透過賺取生活費,養成量入為出的好習慣。

他認為,除了打工,父母也可以為孩子申請就學貸款。他說,教育是一種投資,讓孩子用就學貸款來支付學費,是一種公正的制度(fair system),讓孩子學會珍惜受教育的機會,才會自問需要受什麼樣的教育,而非把教育當作是他們的「權利」。

目前台灣教育部提供的就學貸款利率為三.四八%,比一般的信貸還低,而配合的銀行有台灣銀行(負責台灣省)、台北富邦銀行(負責台北市),以及高雄銀行(負責高雄市),至今年九月為止,貸款金額已正式突破一千億元,十年來成長超過十倍,雖然反映了高學費時代來臨,但也顯現出愈來愈多父母讓小孩扛下部分教育責任。

子女打工和小額貸款不足的教育經費,父母則可透過理財工具的複利效果達成目標。不過在跨出理財步伐前,保誠人壽副總黃金木提醒,父母應先替自己投保足以因應未來教育支出的保險額度,以免教育基金發生中斷。

黃金木說,如果父母遭遇工作傷害,甚至提前往生,子女的教育經費將瞬間沒有著落,因此利用壽險、意外險、失能險等保單,可彌補這方面的遺憾。

「誰也不曉得,未來的人生會發生什麼意外。」國泰投資信託事業處信託部經理洪錦龍建議,除了保險外,父母應該再結合信託,不僅可以保障兒女教育基金及生活費用,也能讓孩子完整擁有父母親所給予的資產。

洪錦龍指出,在準備子女教育基金上,父母可以依自己的意願,與銀行協議信託財產的管理運用,以及未來信託期間的給付方式。

透過信託規畫,父母既能享有財產掌控權,又可享受到信託節稅的好處。更重要的是,萬一父母發生意外,子女不會落得孤苦無依,既有的保險給付能成為長期的生活教育費用來源。

接下來,父母應該開設兩個獨立的理財帳戶,專款專用,一個是教育基金帳戶,另一個則是自己的退休金帳戶。

教育基金有時限不能打折
投資應以穩健為要


聯捷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認為,準備教育基金不能夠侵蝕到自己的退休金,應該同時規畫進行,而且不能互相挪用。

準備退休金,並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但如果不夠用,至少可以選擇再工作幾年;但教育經費不然,不管有沒有準備、存了多少錢、夠不夠用,時間到了就是要支付。

此外,退休金不夠,可以要求自己過著簡單的生活,但教育支出就像看病一樣,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而且只會漲價不會打折。

因此退休金和教育基金的資產配置會有些許不同,教育基金因為受制於時間,在投資組合上應求「穩健」,不容任何閃失。

仲向榮指出,教育基金應避免投資特定、很特殊的產業,如生技醫療、綠色能源、原物料,而應以區域或全球概念來布局,「像二○○○年時,網路股本夢比極高,但現在卻已成為泡沫,而六○年代時,台灣紡織業當紅,如今卻變成夕陽產業。」

仲向榮說,他將自己的教育基金區分為短、中、長期三部分。短期是一年內可能會用到的教育支出,以存款支應,不做任何投資;中期是未來一至三年所需,放在平衡式基金或固定性收益基金,比較容易變現;長期則是三年以上,以未來的收入(即下次的薪水)定時定額的方式投資在波動較大的股票型基金。

和退休金相同,教育基金也應該「及早準備」。周仕明指出,小時候不論吃過多少次麥當勞、買過多少件玩具,子女長大後都不會記得;但教育,卻是會影響下一代一輩子的「大事」,將日常不必要的開銷省下來,提早為小孩準備教育基金,「日後子女反而是會有感覺的。」

及早準備的原因,是為了享受時間複利的效果,以五百萬元教育基金目標為例,並以一○%投資報酬率計算,如果在小孩剛出生前五年就投資,則高中畢業就可輕鬆擁有六百六十九萬元;但如果等到小學五年級才開始,則只能存下一百零三萬元。也就是說,時間愈長複利效果愈大,也愈能對抗高學費。

雖然對兒女盡教育責任不簡單,花費金額更是天文數字,但誠如張秀卿所說的,「孩子,是人一生中最甜蜜的負擔!」讓孩子有個光明的未來,絕對是多數父母甘願承擔的負擔。

(from《今周刊》51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