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財星》雜誌列出的全球前十大企業中,除了零售業沃爾瑪之外,其餘九家都有投資燃料電池或氫能的計畫。日前,全球最大電腦品牌戴爾(Dell)首先發難,宣布召回420萬組的Sony筆記型電腦電池,因為產品有過熱、起火爆炸的危險。幾個月來,Sony已在全球陸續召回約近千萬組電池,不但造成電池大缺貨,也讓它的續航力與安全問題,開始引起討論。

  當傳統電池出現使用問題時,近年來默默發展的環保能源——燃料電池(Fuel Cell),又崛起為更受人矚目的新商機。勝光科技總經理陳昶青笑著說,過去鋰電池用得好好的時候,大家不會關心是否有更好的電力選擇,「但最近大家都開始重視電池問題了,常來詢問燃料電池的發展狀況。」

●全球燃料趨勢 可望取代石油
  目前市面上慣用的鋰電池,使用時限很難超過五小時,技術已遇瓶頸。但燃料電池的續航力卻高出十倍,而且還可循環使用,只要補充燃料(如氫、甲醇)即可再生電力,如同一台小型的發電機。更重要的是,它還是種零污染的綠色能源,發電過程產生的副產品只有水,相當環保,因此被視為未來最可能躍居主流的新式能源。連最倚賴石油的汽車業,也寄望以燃料電池取代現有的汽油引擎動力。美國ABI研究公司預測,全球燃料電池市場將由2004年的3.75億美元,快速成長至2013年的186億美元。如果汽車燃料電池的技術有所突破,2013年的需求更可能倍增至350億美元。

  多年來一直在國內推廣燃料電池的元智大學前校長詹世弘傳神地形容,「像BP,以前是British Petroleum(英國石油),後來應該改叫beyond Petroleum(石油之外)!」大家都積極在極力尋找石油以外的替代能源。詹世弘在美國工作超過30年,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工學院院長,大半輩子都在研究燃料電池。12年前,才應元智大學之邀回台發展。

●台灣關鍵優勢 完整3C產業鏈
  國內已有產、學的燃料電池人才,在此關鍵時刻,台灣有什麼切入市場的優勢?燃料電為什麼對台灣這麼重要?六年前成立國內第一間燃料電池研究中心的詹世弘大聲疾呼,「因為它可以彌補產業的空洞化!」為製造業大量外移的台灣,找到新藍海,而且還能善用原有的3C產業資源。

  其實,以台灣身為全球3C產品生產重鎮的角色,便是未來切入這塊市場的最佳條件。目前,如台達電、大同、台塑等集團,都已進入這塊市場布局。奇鋐科技研發處協理陳建安觀察,「以台灣現有的產業基礎來看,往燃料電池走絕對是對的方向。」因為,燃料電池並不是單純的電子零件,涵蓋包括電子、材料、化學、電機等多種不同領域的技術。而台灣擁有完整的3C產業鏈,具有充沛的相關廠商與技術人才,只要資源整合得宜,很有條件讓燃料電池快速導入量產,取得重要的產業鏈地位。

  如自主架構燃料電池量產模式的勝光,就找來南亞電路板、奇鋐、思柏等不同產業的伙伴,分工負責封裝生產、熱處理、能量管理等環節,磨合跨領域的技術,縮短產品的上市時間。

  而近來取得工研院能環所技術轉移的變壓器大廠盛英科技,未來也將生產燃料電池的關鍵零組件—雙極板,往產業上游卡位。思柏科技董事長吳靜逸指出,「這代表,台灣還有很多公司可以跳進來,在燃料電池市場占到位子。」

●未來市場風險 搶時間拚成本
  但,能否吃到這未來商機,仍有不少變數。首先是價格問題。工研院能環所所長陳發林說明,當紅的太陽能平均每千瓦(KW)發電成本需35萬元,得靠政府補貼才能慢慢普及,「但燃料電池現階段的成本仍達60萬元,」顯然離消費者可接受的價位,仍有不小距離。

  此外,投資金額也是進入障礙之一。詹世弘評估,燃料電池的研發相當燒錢,「要比誰的氣比較長,」廠商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援,才有機會撐到需求大量浮現的市場爆發期。

  最後,是缺乏關鍵材料的技術弱勢,如雙極板、膜電極組(MEA)等價格不斐的零組件,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大廠手上。光是這兩樣,就會被控制過半的材料成本,影響往後的價格競爭力。

  建立自己的工業規格,是台灣發展燃料電池的關鍵成功要素。工研院材化所儲能材料組組長潘金平分析,比起投入燃料電池數十年的美、日兩國,台灣的起步已經落後許多,所以必須多往上游材料耕耘,嘗試建立自有規格,避免落入只能做「me too型產品」的窠臼,而在知識產權上吃大虧。「而且千萬不要再走代工路線,利潤會被殺得很薄,」他提醒。

  在燃料電池的領域裡,欠缺經驗與基礎的台灣,必須急起直追、凝聚力量,才能在未來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如同陳昶青所說,「這塊市場最大的風險,就是時間和速度。我們必須把一天當三天用,才有機會趕上別人。」

from遠見雜誌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