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風情人情友情遇上了】騎單車你可以多做的3件事

這是我的疑問:這兩年,台灣掀起一陣單車熱,看到很多人騎著一台至少上萬元的自行車,穿著專業又五彩繽紛的排汗衣,雖然心中很高興有更多人享受單車的騎乘樂趣,但同時也令我憂心:原本該是節能減碳的交通工具,會不會因為變成時尚運動反而消耗了更多地球資源?

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開始思考騎腳踏車到底還可以做什麼?

提案 單車客身兼環保監測員
我來自宜蘭,曾經有機會在台北淡水漁人碼頭附近,跟大家一樣騎腳踏車閑遊。但騎起來一點舒服的感覺也沒有,因為河水散發陣陣臭味,空氣也不清朗,跟宜蘭的情況很不相同。

當時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不希望宜蘭的河水也變成這樣,於是我號召自己的車隊——宜蘭社大孔明車隊,開始做河水水質監測。

我們跟宜蘭環保局合作,請他們指導如何採樣河水。由於河水監測要固定地點,固定的周期時間取樣,於是車隊開始編組排班。反正大家本來就要騎車健身,順道去做河川監測一點也不麻煩,同時還能守護生活環境。

這個工作至今做了一年半,還沒有發現檢驗不合格的事跡,算是這項工作令人欣慰的地方。

提案 騎乘間收集文史資料
很多人喜歡騎腳踏車,是因為這種「慢速」的交通工具,可以讓人更貼近當地的生活文化,而不是走馬看花。如果再多用一點技巧方法,「5分鐘認識一件事」,就能協助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立,也是騎車的一大附加價值。

目前我們車隊還兼做「文史資料收集」工作。這工作怎麼來的?起源是95年4月23日一篇《夢想幾年後,台灣出現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文章。

這條千里步道也可稱為國道11號公路,它串聯山與海、聚落與人文景觀,只以單車或徒步方式來繞行全台,提供大家重新思考人與人、人群與人群、人群與大自然間彼此尊重,共存共榮的新倫理關係。
步道儘量避免硬體增建,以現有的道路做規劃與串聯,避開交通幹道,繞過自然環境保育敏感區,暢行於安全、健康、自然的道路上。

為了響應這個想法,我自己著手籌設宜蘭境內步道,在其他縣市夥伴的努力下,今年底,這條夢想步道就可以串聯起來了。

但是步道只是硬體,我們希望藉由收集步道沿線的文史、社區、環境等資料,充實步道解說導覽,將來提供更多知性與感性的旅遊內容。

收集資料有基本方法跟技巧。9年前宜蘭文化局曾經推過一個「社區日曆」運動,鼓勵民眾花5分鐘的時間,寫下社區的一件事情,用250字以內的文字加上照片說明,其實就構成了最原始基本的資料。
目前我們車隊有編史料組,負責整理大家寫進來的內容,希望將來能建檔成所謂的「地理資訊系統」。這系統就如同你到Google Earth,隨便點到一個地點,它不但可以告訴你地名位置,還給你照片,告訴你當地的人文資料,這樣對大家豈不方便有用?

提案 變成公民參與的起點
今年4月,我們舉辦了「0405千里步道騎行」活動,6天5夜,從宜蘭出發到高雄,全長625.76公里,大家接力騎行。

沿途,我們用最簡單、最接近土地的交通工具走過北宜山路、河邊車道、都會大道、濱海公路、田間小徑、鹿港老街、鰲鼓石子路,以及數不完的橋樑;享用竹圍海 產、竹南原住民風味餐、大甲傳統肉丸、鹿港蚵仔麵線、九叔公家常菜、阿姑炸魚、篤加海產粥……;路程中與上班族、送貨司機、市集小販、上下課學生、倒垃圾 的阿嬤、散步的阿公、打盹的老貓……不期而遇。

這趟旅程充滿濃濃情意,不只有精采的「風情」,還有溫馨的「人情」,再加上愈騎愈深厚的「友情」。

我認為,騎腳踏車可以延伸更多的附加價值。從休閒健身開始,緊接著「環境關懷」,為了共同目標又會建立「學習平台」,最後落實到社區關懷上。我的經驗就是如此,這過程我從土地和別人身上都獲益良多。

我一直希望讓腳踏車又重新回到生活裡,不只是運動健身,而是騎著它去上班、去購物,或者漫無目的的漫遊。自然而然,腳踏車就能帶你開拓更多元的生活,走上學習的道路。




from 30雜誌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