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連清大前校長沈君山生病時都必須輾轉找內情人士詢問去哪裡緊急搶救自己的中風,
醫療品質揭露,已經成為全民家家都要知道的資訊。
《康健》繼2004年首次自力救濟進行醫療服務品質調查後,
第三次調查,並且連續第二年介紹全台19家醫學中心、39科醫療服務特色,
幫助您看對醫院選對科並且找到好醫師。


文/張曉卉 攝影/《康健》攝影組

7月6日傍晚,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在清大校舍突然全身顫抖,管家警覺可能是第三度中風,打電話叫一一九,接著趕緊打手機向沈校長好友、萬芳醫院院長邱文達求救,詢問可否趕赴台北治療。

接到管家電話,邱文達在電話中初步評估沈君山病情,認為需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很快地把新竹地區醫院在腦中掃過一遍,判斷後告訴管家就近送去新竹馬偕醫院急診。

絕大多數台灣人和沈君山的管家一樣,碰到急病、重病,根本不曉得哪家醫院專精或者有哪些特定治療,得靠醫生朋友想辦法。

雖然醫政官員頻頻以台灣醫療可近性高、就醫方便自傲,但提供給民眾的醫療品質資訊卻少得可憐,老百姓只好攀關係問熟人、或者聽廣播看報紙選醫院、選醫生。

聽收音機裡阿嬌姨介紹去開刀

健保局高屏分局曾經就「醫療品質公開需求」舉辦焦點團體座談,問民眾:「就醫看病前會用什麼方法探知醫院或醫生的相關資料?」結果發現最多是從親友探聽或介紹。
一位38歲男性說:「我老爸開刀前,打電話問榮總上班的表姊和在高醫的醫檢師朋友,那個醫生比較專門??。」

其次是靠媒體廣告。
一位58歲先生說:「上次痔瘡發作,就是聽到收音機阿嬌姨介紹才去那家醫院的??。」
還有一位媽媽提到自己兒子是聽廣播介紹做近視雷射手術。

目前醫療產業競爭激烈,一些醫院診所常在電台大打廣告,或者藉由開記者會爭取病患,有些醫院還拿記者會後媒體曝光度做為院內公關人員打考績,「壓力很大,常常絞盡腦汁製造話題,」一位醫院公關私下訴苦。

有些醫院也常以國內「首例」做為某項治療噱頭吸引病家。一位醫學中心醫師表示,「我們常在心裡冷笑,這治療我們也早就做過了,只是沒有宣傳,況且哪來那麼多首例?」

台灣需要一個健全、具公信力的管道,讓民眾能夠在病痛時,看對醫院選對科並且找到好醫師。

一份研究指出,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表示就醫前需要有可供選擇的相關資訊,有69%民眾希望在就醫前能有公開管道(如網路)可以查詢。

「我在美國的時候,保險公司都會提供每個醫院參考資料,台灣都沒有,不知道台灣醫療資訊為什麼這麼不透明?」在健保局的調查中,一位民眾質疑。
醫療資訊公開,對病人、醫院、政府三方都有正面影響。

一份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報告指出,公開醫療服務品質資訊可以促進提升醫療品質。民眾可以依照本身重視的醫療品質項目(比方剖腹生產比例)選擇醫院,或者增加民眾對醫療品質相關資訊(例如「院內感染」)知識;對醫院來說,表現不佳的醫療院所會努力改善醫療品質;衛生主管機構則可根據醫療服務品質懲處或要求醫院改善。

已經有些國家比方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公布各醫療機構醫療品質結果,供民眾選擇優質醫療服務機構參考。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1998年提出的《病人權利法案》,目的是改善醫療服務品質,內容包括提供民眾正確而易懂的資訊,以達到保護醫療消費者的目標。目前美國加州、紐約州、賓州與鈕澤西州等地方政府已強制州內醫院必須公布醫療品質評鑑(例如心臟外科手術病人的併發症與死亡率)的結果。

美國還有些機構、基金會藉由公布各醫院治療成績,供民眾選擇醫院參考並且並刺激醫院改善。比方《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每年公布全美各科最佳醫院排名,又例如美國囊腫纖維症(一種基因缺陷遺傳疾病,患者會因營養、感染問題造成發育遲緩、早逝)基金會戮力收集全美各醫院病患資料,研究致病基因與治療新藥,更新治療準則,2006年12月,基金會在網站上公布參與評比的各醫學中心的治療成績。

提供囊腫纖維症治療計劃研究經費、曾列名美國《現代醫療》雜誌「全美醫療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美國健康照護促進組織(IHI)執行長白維克(Donald M. Berwick)表示,要提升醫療品質,醫界應該經常比較各醫院和醫師的表現,只有完全的公開、坦誠,這樣才是把病人權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先想到醫生或醫院的面子。「病人有權利知道可能會影響他們生命的一切醫療資訊」。
反觀台灣,《康健》從創刊迄今九年,不斷報導、督促與建議政府、醫療院所、專科醫學會等揭露醫療品質,但這些組織似乎將公布醫療品質視為「潘朵拉的盒子」,深怕一打開就會出問題。

民間版的醫療品質大揭露

其實,民眾要的真的不多,只希望碰到疑難雜症時,有客觀公正且透明的資訊解答「哪家醫院的醫療品質比較好」。

為了回答這個攸關每個人性命的問題,《康健》自力救濟收集資料做調查找答案公布結果,引起醫界重視,並謀改善之道。

2004年,「友善醫院調查」揭露各醫學中心手術前的溝通品質,結果公布後影響各大醫院加強術前訪視與設立麻醉術前訪視衛教門診。
2006年,《康健》公布「門診服務友善醫院大調查」結果,排名特優的醫院視為莫大鼓勵,有些醫院還將這成績放入醫院評鑑簡報或醫院簡介裡。排名較後面的醫院,很快針對表現較差的項目改進。

例如一家醫學中心看到《康健》調查出他們的醫生有遲到、延誤看門診問題,立刻要求醫生進診間看診,以服務證門禁卡刷卡確定開診時間。如果超過10分鐘,由院長室電話提醒,若延遲開診超過5次就罰錢。

另一家醫學中心發現藥師發藥時確認病人身份的做法不完善,隨即規定並稽核藥師發藥時有無要求病人拿出健保卡核對、問病人名字才發藥物。「謝謝《康健》的調查,讓我們能改進做得更好,」這家醫院院長說。

除了門診服務調查,去年也開始對17家醫學中心的心臟科、胃腸肝膽科、神經科、婦產科、兒科等具有特色的39科做詳盡介紹,嘗試為長久以來讀者頻頻詢問「究竟該掛哪科看哪些醫師」提出一部份解答。

2007年醫學中心用藥系統大調查&五大科特色搜查

而從去年門診服務調查發現,許多醫院已在努力利用科技把關,減少給藥流程中人為疏失風險,促使我們今年更進一步探討19家醫學中心的用藥安全。(依衛生署公告今年新增亞東紀念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紀念醫院)

在我們逐一拜訪各家醫學中心院長,說明想調查該院給藥流程時,幾乎每位院長都欣然同意,並表示院內資訊與藥事部門花很多力氣做「用藥安全」品質管控。

經過兩階段的問卷調查與電話詢問,加上大量採訪,《康健》編輯部完成了「拒絕吃錯藥開錯刀 e化把醫院便聰明」、「哪家醫學中心用藥系統最安全」特別企劃(見7月號《康健雜誌》104期),成為今年「就醫指南」的首波刊出。

這份用藥安全的醫療資訊公布後,收到很多正面回應。有一所排名較後面的醫學中心副院長直接告訴《康健》記者,管理醫院藥劑部是他的工作業務,願意參考其他表現突出的醫院做法改進。

另有幾家醫學中心表現並不理想,但藥劑部主任反而很興奮,因為他們多次建議院方利用資訊系統,改革給藥流程,但醫院高層並不當回事。現在有這份調查,他們就可以向院方證明其他醫院已經遠遠走在前面,請醫院趕緊檢討改善。

更有藥廠、讀者肯定這份「醫學中心用藥系統調查結果」,進而向《康健》「爆料」說基層醫療院所用藥安全問題更大,希望我們未來能進一步調查報導。

除了上月份已經出爐的用藥安全調查,今年我們更全力蒐集全台19家醫學中心醫療特色,希望這本就醫指南,能夠成為每個家庭「找對醫生看對科」重要參考資訊。

「醫學中心回函」&「同儕審查」

首先,《康健》編輯部發問卷給19家醫學中心,請各醫學中心填寫回答該院的醫療特色。
接著,費時一個半月,全省跑透透,逐一探訪各醫學中心院長,說明《康健》今年「就醫指南」的做法,包括用藥安全調查與特色科介紹,並請院長推薦介紹自家最具特色的科別和理由。

收到各院回覆內容與整理院長推薦後,參考衛生統計資料(例如「生命統計」、「十大死因統計」)針對台灣民眾疾病特性,初步列出今年準備介紹的重點科別。

然後,根據美國醫療研究院(IOM)在2003年發表的《醫療專業教育》報告所提,要實現優質、安全的醫療,醫療專業人員必須具備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跨領域的團隊合作、基於實證的專業操作、醫療品質促進、資訊技術利用等5項核心能力做為遴選醫院特色科別的依據。

下一步,針對每個重點科別,諮詢醫界該科資深醫師或醫學院教授們,請他們參考5項核心能力,做不具名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逐一檢視19家醫學中心的醫療水準,並推選出值得介紹的醫院。
經過反覆討論篩選,最後決定今年介紹五大重點科,包括腎臟科、胸腔科、腦中風、骨科、與器官移植等,加上一些醫院獨有醫療特色,共36科。

台灣有世界級水準的醫療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收集資料決定今年介紹的重點科別,以及個別採訪醫學中心時發現,健保局已開始公布一些較清楚易懂的醫療品質數據供民眾參考,比方首度公布全台各醫學中心四項器官移植手術量與存活率;北區分局「母嬰均安e線牽」提供桃竹苗地區設置婦產科醫院現況,可以查到特定醫院的剖腹產率、新生兒死亡率、產婦再急診率等數據。(見34頁「專訪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醫療資訊公開,方便民眾做選擇」)並且逐漸有醫院、醫師們不再將醫療品質揭露視為洪水猛獸,願意藉由客觀管道公開給社會大眾。

一位專科醫學會理事長在我們探詢該有哪幾所醫學中心具特色值得報導時,很快舉出他們根據專科醫師考試成績、文章發表、手術量、國際/國內論文發表量、醫師教職師資等指標所做的醫院評鑑,最近三年的排名名單,但還是希望匿名以免引起同儕反彈。

而腦中風醫學會知曉《康健》今年要介紹治療中風有特色的醫院時,特別由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與三位學會成員醫師接受採訪,希望民眾了解他們做腦中風登錄系統,以建立本土資料、並遴選腦中風中心,避免病人送錯醫院延誤黃金治療時間的計劃。

台灣有很多醫生關心社會公眾利益的用心,也流露無疑。
例如不少《康健》同仁到個別醫院採訪時,有醫師先花半小時殷殷期許《康健》擔負起公開醫療資訊的關鍵角色,減少病人跑錯醫院看錯科的損失。

更有某家醫院的某科為了《康健》的報導,事前收集資料開會三次,當天由副院長領軍、該科14位醫生全員到齊、每個醫師簡報3分鐘,希望正確完整呈顯他們長年耕耘的成果。

進行醫院特色採訪過程中,《康健》記者經常一回辦公室就興奮聒噪地與編輯部同仁分享,今天碰到了哪些好醫師,更且發現,台灣的確擁有不少具世界級水準的醫療服務,比方肝臟移植、葉克膜治療、洗腎照護等。現在政府與醫界在規劃將台灣醫療推向國際化,成為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其來有自。

歸納這些醫師們之所以表現秀異,很大一部份是他們在照顧病人過程中發現問題,找到研究動力,解決問題造福更多病人,從而得到成就與滿足。

更且有不少團隊的召集人或資深醫生懂得培養人才、分享資源、凝聚團隊,逐漸擺脫過去壟斷資源,只求個人拚戰出名,造成人才斷層的惡習。《康健》挑選報導對象時,隱含這個用意,細心讀者應可體會。

深切期許這些優質醫療服務,不應該是醫界圈內人或有關係特權的人獨享,而應該是全民共有,共同珍惜不濫用。
  TOP
 
 
全台18家醫學中心院長談:如何創造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文/編輯部 攝影/《康健》攝影組

佛教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石明煌

現在台灣其他醫學中心能做的,慈濟都能做,各科也努力發展特色,因此去年只有一個兒科病人因為家人多在北部而需要轉到台北治療。

花蓮南北相距兩百多公里,有些重症病人如腦部外傷,送到慈濟本院已經錯失治療時機。所以我們設立了玉里、關山分院,腦部外傷病人可以送去分院立即治療,去年就有9~10個病人因及時動手術而活下來。

為了讓東西部的醫療差距縮到最小,我們也到山區偏遠鄉鎮進行醫療,固定每星期到家裡訪診,讓不方便出門就醫的人也能受到醫療照顧。


三軍總醫院前院長
張德明

基於「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三總陸續開設婦女保健中心、血友病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
和其他醫學中心不同的是,我們注重社區經營。三總要照顧內湖、南港、汐止地區的居民,所以目前三總的民眾病人比例已達六成五,軍人僅佔三成五。
(7月起改為朱紀洪院長接任)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林芳郁

台大醫院很重視環境帶來的職業災害,這類問題通常被視而不見。我們成立了「環境與職業醫學部」,希望藉由更多臨床研究,為民眾盡點心力。

而隨著國內人口高度老化,老年慢性疾病日益增多,台大醫院成立「老年醫學部」,派出十多位醫師到英、美、澳洲等地學習最新的老年醫學,還規劃北護分院全力發展老人照護,包括護理之家與長期照護等。

老化意味著慢性與重症疾病愈來愈多,目前醫療大部份以急性為主,將來應納入慢性醫療,就像日本一樣,透過介護制度提供更多保障,才算完整的醫療照護。這些都需要從公共政策角度推動,愈拖就愈難做,建議政府早點完成規劃。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李良雄

現行健保給付分配不當,整體而言是「重門診、輕住院」、「重輕症、輕重症」,導致整體醫療環境失衡,政府如不趕快進行策略性矯正,勢必造成嚴重後果。

台北榮總是醫學中心,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達到財務平衡,並完成提供優質醫療、培育人才、研究創新的重要使命。因此院內特別注重「節流」,包括慎選醫療儀器等,避免不必要的呆料、呆物,以便在有限資源下,持續提升照護品質。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院長
陳敏夫

我們希望林口長庚沒有階級、沒有關說,對病人一視同仁。
現在看病已經從傳統的「科」橫向整合成「中心」,例如,睡眠中心整合了胸腔科、精神科、耳鼻喉科、顱顏牙科,病人就不會不知道該看哪一科;外傷中心整合了一般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胸腔外科,醫師共同討論、合作,給病人更好的照顧;癌症病人要做哪些治療,要由癌症中心團隊討論和計劃。

高齡醫學也值得關注。現在老年人口快到10%,但國家的醫療支出偏低,每年有150~200億的缺口要補。如何照顧老年人,需要國家有系統的做法。



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黃俊雄

馬偕原是以服務型為主的醫院,這幾年開始注重研究和教學,研究和論文數在所有的醫學中心排名第六,我們目前沒有醫學院,這樣的成績已經很難得。

我認為適度提高健保費是必要的。老百姓沒辦法接受提高保費,政府就應該去教育民眾,形成共識,而不是什麼都要由政府出錢,或者責怪醫院收費高。當國民所得提高,吃穿出國旅遊都捨得花錢,為什麼捨不得投資自己的健康?

醫院經營還不如觀光飯店,飯店一個晚上收費起碼4000~5000元,請歐巴桑也不需要執照。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和國外的醫療環境比起來,台灣的醫療水準很高,服務項目多,保費又低。弱勢族群沒錢繳保費是另一回事,應該由政府編列預算,這是社會福利單位該去做的事。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朱樹勳

過去亞東醫院的宗旨是成為醫學中心,升格之後,我們的宗旨成為「以人為本的醫學中心」。醫院的網站會秀出醫生看診的進度,病人可以算好時間才從家中出發;如果病人寫信給院長信箱,通常第二天就可以收到信。

要當一個聰明病人,看病時要講清楚「症狀」,而非診斷。常有病人來就醫時就說,我有心肌梗塞或胃潰瘍,但往往是病人自己的認定,而非真正的診斷。

醫生檢查、聽診時,請不要講話。常常我在聽診時,病人還不斷講話,那聲音聽起來會讓醫生耳鳴、不舒服,也會影響聽診結果。
如果之前已經看過醫師,可以把症狀講完後,再說前一個醫生的診斷。



國泰綜合醫院院長
黃清水

所謂以病人為中心,是要站在病人角度考量。例如在治療時,不能只提供one choice(單一選項),而要充分告知,讓病人參與治療決策,讓他了解、同意。因為醫療上還是有模糊地帶,例如癌症可以化療或電療,兩者存活率、生活品質差別在哪,都該解釋清楚,讓病人自己選。

還有醫療應該更精緻化,多更多步驟,好處之一是病人受到尊重,而且因為過程會再三檢討,不是一個人決策,能減少出錯機率。例如我們的癌症治療,從診斷到病人往生,每個步驟都是團隊為病人設想最周到的決定,比較不容易受到挑戰。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副院長
邱浩彰

醫學本來就是累積臨床經驗的科技,例如新光在重症肌無力經營三十多年,經驗豐富,病友團體很強,病人看病就很輕鬆,有關懷小組幫忙做衛教工作。這種模式很適合用在慢性病上,病人和醫師一起來解決疾病,省下很多經費和人力資源。

我認為台灣醫療需要建立本土的資料。例如政府應該公布醫療費用,什麼病要花多少錢,並針對十大死因做預防計劃,讓病人可以第一時間得到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蔡宗博

目前社會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從以前靠醫師治療,發展成由各科專業共同照護患者的團隊模式。而中山醫院創立以來的宗旨就是「醫人醫病要醫心」,以病人為中心,提供涵蓋身心靈的的優質服務。以安寧療護為例,包括安寧共同照護服務及安寧療護職能服務,都是台灣首創,給予病人全人、全家、全隊、全程的照顧。

我們也是唯一沒有醫管人員進駐,不會斤斤計較營運成本的醫院,我們使用的進口原廠藥物是台灣最多,有些儀器也是中南部唯一。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院長
邱文達

台灣的醫院一天到晚在喊「以病人為中心」,但幾乎沒有做到。我去參觀新加坡、泰國的醫院,他們是真正做到了以病人為中心,例如住院病人每天可以從病房的公告欄得知主治醫師幾點鐘會來看你,及整天的醫療流程如何,相較之下,台灣有很多不足之處。

未來醫學要從治療轉為預防,甚至進一步到「健康促進」。醫院的觸角應延伸到社區,從運動、飲食各方面,改善環境及個人行為,才能提升整體的健康。



中國醫藥大學
附設醫院副院長

彭慶添

我們強調以人為中心的醫療品質,不許醫師出錯,嚴重的話由醫審會決議解聘。
現在醫療不能單打獨鬥,必須整合,我們除了重點發展院內八大中心,也和其他醫院進行教學和學術交流。由於醫學系課程改制,提前到五年級實習,讓我們和台中榮總、彰基合作更密切,各院在學術研究上有任何突破,也會互相分享切磋。



彰化基督教醫院長
魏志濤

彰基發展重點首先是擴大糖尿病中心,除了總院已建立完整照護網,也鼓勵鹿基分院發展成一個糖尿病專科醫院。

少子化現象使小兒科和婦產科逐漸式微,我卻認為愈沒人做,愈應該好好發展。彰基計劃蓋兒童醫院,發展小兒科,讓每年出生的20萬個孩子順利成長。

而婦女佔人口總數一半,婦產科做得好,病人會慕名而來,因此我們正籌劃婦產科醫療大樓,努力把口碑做起來。



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
王丹江

台灣在保障病人權益上確實有進步,例如擬定治療計劃、清楚告知病人的權利,這些已列入醫院評鑑項目。我們會考醫生病人權益有哪些,包括有被告知、被尊重、自我判斷、得到最大醫療資訊,以及可申訴的權利等,還把權益貼在每個病房裡,請病人及家屬仔細閱讀。

我比較擔心的是,第一代健保政府投下的金錢比已開發國家少很多,雇主和個人也愈來愈困窘,無法把健保的餅做大。現在總額有點像是破產處理,剩多少錢大家分一分,未來堪虞。



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陳志鴻

期許成大醫院能提升南部地區的醫療水準,尤其是「急、重、難、罕」病症,如心、肺、肝臟等多重器官移植及癌症等。

癌症方面,我們是南部唯一的卓越臨床研究中心,從基礎研究到病人照護全面發展,包括癌症新藥的臨床實驗、早期診斷、照護團隊的整合等等。其中最特別的是癌症中心團隊,由相關醫生集思廣益最適切的治療方式,再由專任個案管理師統整,為病人量身訂做一系列檢查、衛教、照護,並持續追蹤關懷,創造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財團法人奇美醫學中心院長
詹啟賢

奇美醫院重視病人,可以從急重症照顧看出來,從急診、開刀、ICU、病房,每個環節都有專責醫師處理,這已經做了十幾年,卻到邵曉鈴事件才被注意到。我們會盡力做到每個病人來奇美醫院,都能得到完整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我最滿意的是很多不識字的患者和阿公、阿嬤,來奇美就醫都可以像邵曉鈴那樣被照顧,擁有一個病人的尊嚴。

目前台灣的醫療政策不能用傳統那一套去處理,要用新思維、集思廣益,不是把所有問題歸咎健保,否則只是繞圈子。健保是一環,醫療體系也是一環,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現在這個醫療體系切割得太厲害,沒有效率,光靠健保增加錢不能解決問題。如何讓醫療體系運作得更好,減少看不見的浪費才是當務之急。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陳肇隆

健保局今年公布器官移植存活率,踏出醫療資訊公開的一大步,過去病人沒有管道得到這些資訊。
我認為保障病人安全是醫院的重要工作。高雄長庚醫院的活體肝臟移植發展得早,成績也很好。捐贈者的安全是第一考量,他們是健康的人,而且不為自己,醫生更不能出差錯,每個捐贈者的病歷檔案,都是我自己整理。

還有高雄長庚從2004年開始線上審查抗生素,只要醫師開了第一線以外的抗生素,都要由負責感染控制的醫師審查,避免濫用抗生素,半年下來就有明顯成效。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
中和紀念醫院院長

許勝雄

目前台灣要發展國際醫療觀光,我相當有自信高醫能奪得先機,尤其是心臟病的治療,如電燒術、氣球擴張術等。

我認為醫病溝通相當重要,治療前,醫生必須詳盡告知病人及家屬可能風險、預後情形,維護病人知的權利。

 

 

from 康健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