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賽德克族的古獵場
──能高越嶺道
文.葉品妤╱滕淑芬 圖•林務局黃信富提供

遙遠的中央山脈,接近濁水溪的源頭,數百年前原住民族的泰雅族、賽德克族在此建立家園。

幾代之後,子孫繁衍,為了擴大生存空間,有一部分人從霧社翻越中央山脈,經過合歡山、大禹嶺、白楊、綠水等地,來到花蓮立霧溪太魯閣一帶定居;橫跨 如今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秀林鄉的能高越嶺道,就是早年原住民遷徙和交通貿易的通路,原來分居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的族人,本屬同源,後來因爭奪獵區和耕地, 形成敵對狀態。

最具現代化的高山道路

1914年,日人覬覦台灣山區豐富的樟腦和天然檜木林,也為了征服不受控制的原住民族,發動「太魯閣征伐戰役」,日軍在花蓮及霧社集結,分東、西兩 路進擊,能高越嶺就是日軍攻擊太魯閣族的路線之一。當時賽德克和太魯閣族的戰士僅有2,300人,他們以簡陋的弓箭獵槍對抗配備精良槍砲的兩萬日軍,激戰 3個月不敵,血染大地後,才開始日治時代。

1925年,日人鑒於舊道需翻越海拔3,307公尺的奇萊裡山,冬季深雪行走困難,又重新在能高駐在所旁(今天池山莊),沿著山腹開路至2,808 公尺的鞍部,再東下檜林,抵柴田溪、奇萊溪至天長斷崖,就是能高橫斷道路西段,和現在的西段古道幾乎完全一致,完工後,東、西段加起來總長約81.3公 里。

同時日人也利用東部豐富的森林資源,以上好的檜木在沿線建造16個駐在所,部分駐在所除了配置警力、辦公室,還有住宿設施,其中尤以「能高駐在所」最負盛名。

這一棟雅緻豪華的日式招待所,有「能高御殿」之稱,設有十間和室房約可容納上百人,以及泡澡的「風呂間」,很難想像,在當時台灣深山中,有如此氣派的駐在所。

霧社事件,悲歌的起義點

楊南郡的調查指出,當時能高越嶺道是日軍「行軍訓練」和「東、西方向部隊緊急調動」的路線,文武將官常來此巡查,也是社會人士熱門的高山健行路線,例如台北第一中學(今建國中學)的師生,曾經組成一個19人登山隊以數天時間橫越全程。

當這群師生來到能高駐在所,看到能高雲瀑的流雲自東方稜線缺口,向西方塔羅灣溪源頭傾瀉,恍如真實的瀑布一般;而夜晚薄霧輕罩,遠處的埔里盆地燈火 有如螢火蟲的微光閃爍,又如在仙界。此時高山氣溫驟降,大家躲進榻榻米房間圍著火爐取暖,想起台北7月的炎熱之苦,好像置身在另一個世界。

能高越嶺道的開通,讓霧社成為觀光勝地,但原住民族的生活卻越來越苦;為了應付眾多遊客,埔里的公共建設不斷增加,日人常以低廉工資雇用原住民族參 與永無止盡的勞役,荒廢了農耕和狩獵;日警甚至嚴格規定族人搬運木料必須用扛的,無視尖銳的檜木造成族人肩膀流血的傷害,一旦違反就會被毆打,並苛扣工 資,種種欺壓埋下族人抗爭起義的遠因。

1930年10月27日,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族人襲擊正在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的日本警民,並燒毀越嶺道西段的駐在所和屋舍。日軍緊急調來全台各地的部隊和偵察機進攻,族人抵死奮戰,最後糧彈盡絕,這段步道也成為歷史血淚斑斑的顫慄之路。

霧社事件平息後,日人開始重建霧社,栽種更多櫻花,也在古道上重建新的駐在所,於是遊客與登山客又回來了。

橫越中央山脈的輸電計畫

1942年,日人利用立霧溪、清水溪、銅門溪、木瓜溪來做水力發電,興建發電廠,除了供給東部地區用電,甚至還有餘電可以輸送到西部,當時即規劃了 一條東西連絡的輸電線,預計從花蓮吉安拉到南投萬大水庫,也完成了路線勘察工作,此時已是二戰末期,日軍敗相顯露,在美軍進攻日本後全面投降,退出台灣。

1950年,在美援經費支持下,台電重新啟動「東電西輸」計畫,設立了埔里東西線工程處和立霧工程處,開始興建從銅門到萬大、橫越能高越嶺道的東西輸電線,因此又稱為「能高保線路」,原先遭廢棄的駐在所房舍,也被整修起來,成為「保線所」。

能高越嶺道從此多了一項功能,成為台電員工巡視電塔的主要道路。每年冬天雪季,工作人員都要冒著酷雪,爬上輸電塔去清除積雪和冰柱,否則這些冰雪的重量,可能會壓垮輸電系統。

在山路崎嶇,地質脆弱的山區架設電塔是一件艱鉅的工程,完成後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功不可沒。為了紀念這項劃時代的建設,當時蔣中正總統親題「光被八表、利溥民生」等字的界碑,矗立在能高山上。

然而,1977年,台電為了開發水力,循著木瓜溪北岸向上游開闢並興建檜溪壩、奇萊壩、小瀧澗壩等7個水壩,以致原本的能高越嶺道被直接拓寬,也有部分被土石掩埋,原來將近80公里的步道僅剩從屯原道奇萊登山口的27公里。

風華再現的古調新唱

2001年,林務局規劃為國家級步道,陸續整修,設置解說牌,進行人文史蹟和生態調查,重現這條歷史古道的風華。

從登山口開始,沿途可見峻峭綿延的雄奇山景、巨木蒼勁的原始森林、崩崖峽谷、遼闊草原,以及變化莫測的雲海流轉。

例如站在接近天池山莊的步道上,一路可瞭望能高群峰,能高主峰海拔3,262公尺,山勢高聳,於日治時期和玉山、雪山,並稱為台灣三高。

又如位於塔羅灣溪上游、夫婦山南麓的三疊瀑布(又稱能高瀑布),瀑布落差200公尺,自高崖下瀉至中斷分歧,有如夫妻並肩而立,磅礡的氣勢被山客譽為高山第一瀑。

當步道緩緩從約2,000公尺的中海拔,到3,000公尺的高海拔,一路緩升穿越不同林帶。原本是蓊鬱的二葉松和台灣鐵杉林,因森林火災導致林木成 片死亡,僅留二葉松和台灣鐵杉的軀幹,傲然聳立在箭竹草坡上。而鐵杉林則是從松原到三疊瀑布一帶的林相,屬鐵杉、雲杉林帶,這兩種植物樹型優雅,行走其間 彷如走入國畫之間,優美如詩。

渾然天成的天險氣勢

由屯原登口到天池的14公里路程,沿途歷史遺跡和自然美景輪番上場。

雲海保線所,現為台電維護輸電線的基地,海拔2,386公尺,晨昏之際雲海翻騰,這裡是遊客休憩的主要據點。

能高鞍部,位於中央山脈主脊,是南投縣與花蓮縣的分界線,地勢平緩,草原遼闊,向東可展望連綿疊翠的木瓜溪流域山巒,天氣好時可遠眺太平洋,是欣賞日出雲海的極佳地點。

從最早的賽德克族人遷移的道路、日軍征討路線、日警警備道、東西橫貫公路、台電保線路,到今日絡繹不絕的重裝登山客,能高越嶺道在各個時代展現不同的風貌。

從古至今,先民與今人在變動的路線上,以不同的心情行過蜿蜒的山徑,不變的是壯麗的山容與氣勢萬千的雲海景致,總是讓旅人駐足讚嘆。這一條由先民歷史足跡與自然大地譜寫而成的步道,充滿故事,宛如一首餘音繚繞的樂章,悠揚於天地間。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2年01月號)

橫越中央山脈的能高越嶺道是國內最知名的登山步道之一,挺立傲然的高大喬木台灣鐵杉群,是典型林相,植株高度可達50公尺,遠處則可見能高南峰與主峰,氣象萬千。(呂理雍攝)
(上)以高級檜木建造而成的能高駐在所,內有和室與沐浴間,是日治時期高檔的派出所,可惜後來被焚燬。(下)霧社事件發生後,由於日人不諳山林作戰,只好「以番制番」組織其他部落的原住民,攻打莫那•魯道所領導的族人。(本刊資料)
從「光披八表碑」北登南華山(能高北峰),放眼望去,玉山箭竹組成的矮樹叢,遠望綿亙之大草原,令人神清氣爽。
能高瀑布前,以鋼絲鐵索架設而成的三德吊橋,旅人緩緩行過,恰能襯托出古道遺世獨立的幽情。

  1. 1914年,日人覬覦台灣山區豐富的樟腦和天然檜木林,也為了征服不受控制的原住民族,發動「太魯閣征伐戰役」。
    In 1914, the Japanese, lusting for the rich camphor and cypress of Taiwan's mountainous regions and wanting to finally suppress the resistant Aborigines, launched the Battle of Taroko.
    ◎ lust for 覬覦、垂涎
    You can't blame celebrities for lusting for fame. It's the one thing they can't do without.


  2. 一旦違反就會被毆打,並苛扣工資。
    If anyone stepped out of line, they would be beaten and have their pay docked.
    ◎ step out of line 不守規矩、行為出乎意料
    The six-year-old stepped out of line and got yelled at by his teach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