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訪龍應台:我要讓文化成為國力

像豹一樣,經過三個月沉穩勘察、熟悉地形,龍應台已準備起步奔跑、掠奪獵物

 

【文/馬岳琳 圖片/鍾士為】

她的獵物有三:人才、資源、版圖。

五月二十四日,中華民國文化部成立的第四天,十二人在藍紫色牽牛花的識別標誌下一字排開,身為第一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鄭重介紹她的執政團隊:三位次長、一位主秘和七位司長。

打造一批專業的文化事務官團隊,恐怕是龍應台最迫切的工作。

文建會雖然成立三十年,但過去一直體質孱弱,不但角色邊緣,而且經常成為服務政治的承辦單位。

若要在四年任期內做出成績,手下不可無大將。

龍應台不但自合併而來的新聞局挑選出一位政次、三位司長,更自其他部會搶人,延攬ECFAFTA的談判大將、經濟部工業局產業政策組長連玉蘋,出任文創發展司司長。

此舉被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形容為「動搖國本」,但她不但吸引連玉蘋轉換跑道,更說服經濟部割愛放人。

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文化部整併了過去的文建會、新聞局和研考會,相關人員的磨合、專業表現,不但是政府組織改造的首波觀察重點,也是台灣未來是否能以文化展現國力的起點。

龍應台在接受《天下》專訪中表示,她希望從文化部的科員開始,腦袋裡就具有各國文化事務發展的參考系譜,判斷力與專業度兼具,樹立文化官員的風範。

倘若四年之後,龍應台真能鍛鍊一批與她旗鼓相當的文化事務官,這或許將比她一心要把文化部預算提升至總預算的四%,貢獻更大。

文化部成立當天,龍應台藉著致辭,向台下的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陳冲多所暗示,為的都是要力保明年文化部預算至少能有兩百億。

事實上,攤開今年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書,文化部擁有的一六.八億,僅佔總預算的.八三%。距離八年馬蕭文化政策白皮書中提到的四%,仍天差地遠。

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任何部會要爭取預算都十分困難,龍應台勢必要把眼光,放到民間與海外華人身上。如何建立機制、讓企業與個人力量挹注文化事務,甚至援引其他部會的資源,都將是「把餅做大」前提下的目標。

建築學者漢寶德就認為,「政策比預算重要,制度設計若成功,將創意與產業橋樑建立起來,那才是文化的活水源頭。」

電影導演李行也指出,文化部是來服務產業,而非領導產業。產業活絡了,自然對整體創作環境產生良性循環。

準備好面對文化肉搏戰

文化界眾聲喧嘩,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倒是覺得,龍應台應該更勇敢一點,「政府最怕妥協,什麼都做,最後落得什麼都沒做。」

他說,某日龍應台與四位出版人一起吃飯,討論到出版界進入大陸市場的策略,結果四人中有三人持不同意見,「可見政策要形成共識,真的很難,」王榮文表示。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龍應台向來很勇敢。

文化部成立第四天,她就拋出要與北京協商、召開「兩岸文化前瞻論壇」的議題;更積極要建構十一處海外文化中心,除了現有的紐約、巴黎、東京,一舉要增加八處。

對各國而言,表面上文化是軟實力,但其實是最直接、最硬碰硬的短兵相接。年輕人iPod裡放的流行音樂是哪種語言、電腦裡看的是哪國連續劇、枕頭邊放的是哪本翻譯小說,全都是文化版圖的肉搏戰。

從台北市文化局開始就擔任主秘、跟著龍應台運籌帷幄的文化部政務次長張雲程觀察,第二次當官的龍應台,一切都上了軌道,「她現在是最好的狀態!」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98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