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見原味寶島,就看他們的收藏
文/盧怡安
沒有看過比他們更怪的收藏家了。民俗收藏家張益銘花數千萬元的收藏,是別人眼中不吉利的「死人錢」——多達兩千多種的金紙、銀紙。將兩個籃球場大的庭院都堆滿的,則是文史工作者張興順從收破爛的那邊拿回來的舊銅鑼。打火機如此方便的時代,做包裝材料的蔣敏全卻收藏一萬七千個舊火柴盒,擠到家中連走路的地方都快沒了。而經營醫療器材公司的趙政宏花三十年,專收現在沒人願意用的算盤。
說他們怪,他們卻異口同聲的說:「這些都是古早台灣的紀錄啊!」要真的了解從前台灣人想要什麼?民間流行什麼?商店怎麼演變?只能從他們這些怪收藏裡,才能看到。
原來沒有電視廣告、公車燈箱的時候,火柴盒就是當年的廣告媒體,新車款、新時裝、新開的酒館……最時髦、最先進的東西,都會第一個刊登在上面。火柴盒知道所有當年最流行的東西。也因此,許多國家有火柴盒專門博物館,保留這些風土人情,與錢幣、郵票,並稱世界三大收藏之一。
過去也沒有廣播系統,要發薪水了、廟裡要吃飯了,都是要靠敲鑼來通知大家。鑼就是那個時代的廣播系統。那老老重重的聲音,曾是過去人們引頸企盼的不同喜訊。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算盤加帳冊,就是當時的EXCEL。從二、五式(上兩珠、下五珠)的老式算盤,漸漸改良為一、五式,到現在的一、四式,甚至還有自動撥珠功能的新算盤……這過程,代表著不斷求進步的智慧。不保存,E世代的孩子就不能理解這一段歷史的珍貴。
張益銘則從紙錢裡,看到時代的變遷。以往邀請好兄弟來「吃桌」的更衣(畫上各種生活用品請其享用),上面是農具、梳子、剪刀的圖案,漸漸演變到現代,紙錢上有冰箱、電視。過去求財,燒「福金」、「發財金」,上面是元寶、通寶(中間有洞的錢幣)圖案,現在則直接仿照美鈔、信用卡,還有專門讓人祈求中樂透的「樂透金」。每個時代相同的欲望,不同的表現方式,都被記錄在紙錢圖案上。
但談起這些有意義的收藏,卻有許多心酸。因為印製紙錢的木板模怕潮,張益銘經常得一張一張上蠟照顧,有時直忙到夜深。看到他對著木板模,專注的眼神和付出的心血,女兒小時候曾對他說:「爸爸,我覺得你愛這些東西,勝過愛我們。」
他感嘆的說,因為越來越少人,願意尊重這樣如同版畫的民間藝術品,甚至在收掉上一輩的老店時,把它們大批燒掉。他光是到四處搶救,就花不少時間和錢,他怕自己一收手,以後的人,就再也看不到台灣民間曾經的歷史軌跡。「我能收多少就收多少,收到……我不能收為止……」他的話語戛然停止,後面是長長的空白。
蔣敏全也有同樣的感慨。他收藏的火柴盒上,有許多足以被博物館收藏的老台北街景,火柴盒本身,卻從來不曾被當作博物館的典藏品。他說,連新加坡、澳門,那麼小的地方都有博物館,展示當地過去才有的獨特火柴盒;在台灣,他連和同好交換的固定地方,都沒有。常常是從朋友口中聽說,某某地方的人,才剛丟掉了三十多年前的舊火柴盒,裡面或許就藏著當地才有的、某一家已經不在了的關鍵商店的火柴盒。他扼腕,「怎麼有人都收了三十多年了,還要丟掉?」
過去生活在用的老鑼,則是流落到收破爛的攤上,張興順把它們整理整理,拿到嘉義縣文化中心外面讓小朋友敲打,趁他們在玩的時候,趕緊把故事告訴孩子們。其中貴者上萬元,怎麼願意冒風險給人敲打?他說:「敲壞了,總比沒有人注意的好。」
一段段被人遺忘的歷史,因為有他們,我們才有幸再拾起,緬懷老前輩們的智慧和用心。
from 商業周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