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尋找智慧


2009/01/19 15:05

個人與組織如何學習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個體愈來愈難以在這個年代中安身立命,究竟有沒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呢?我們該如何學習?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變化萬千的世界,知識與科技日新月異,但能夠讓人安身立命的智慧卻顯得缺乏,每一個組織與個人在這個時代中似乎亂了手腳。

 

從八十年代以降,現代社會變化越來越劇烈。八十年代初期,有誰能夠想像力量強大的蘇聯會一夕解體?八十年代初期,又有多少人能看到人類高度的科技、經濟發展有可能將地球環境帶向類似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般的場景?世界經濟的緊密相連,讓各地區的小波動足以造成全球的金融風暴,例如美國次貸風波,影響層面是擴及全球的。社會、科技、經濟、生態、政治,全方面的快速變化,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面 對這樣的外在環境變化,很容易手足無措,只能在變化中尋求快速的「應變」與「反應」。為了「因應」變化而尋求更快速、更新穎的「解決之道」,發明更新的辦 法,但這又回過頭來讓世界變得更快速,讓問題更加複雜。看個簡單例子就能理解:我們不喜歡病蟲害,所以發明殺蟲劑來「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的同時, 卻讓這些病蟲的抗藥性進一步提高,短期解決了問題,但長期問題卻更大。顯然,我們需要的應該是一些歷久不衰,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

 

思考人類未來的開端

一九六八年各國精英成立了「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決定探討人類目前與未來的困境。結果他們發現問題複雜交錯,一環扣著一環,根本難以思考。後來,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佛睿斯特教授(Jay Forrester)以系統動力學電腦模擬方式建立「世界模式」(World Model),才讓他們對這個複雜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理解,「羅馬俱樂部」以此模式為基礎,在一九七二年發表《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書,轟動各界,該書指出人類再持續這樣發展下去,對地球是很大的災難。

 

佛睿斯特看世界的角度如何?為什麼他可以預見未來?佛睿斯特的學生運用了他的方法,在二十多年前即預知美國經濟會在九十年代跌入谷底。他們並不比經濟學家懂經濟啊!他們的智慧是什麼?

 

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佛 睿斯特看世界的角度被稱為「整體觀」或「系統觀」,他發現整個地球是有生命的,裏面的組成份子間自然的會互相關聯,某個地方動了一下,其他地方必然也會跟 著連動,然後又會回過頭來影響。也就是,真實系統的運作是具有生命的,大到星球的運轉、國家、企業的經營發展,小到家庭或人際關係的維繫,再到人體內部系 統的運作等等,都是有生命的。

 

舉 個例子:台灣政府希望改善國、高中生課業壓力太大的問題,想要減輕學生書包的重量,並改變了考試制度,讓升學的管道多元化,教科書的種類也多元化;但引來 的結果是學生壓力更大,因為考生、家長、補習班都是在這個系統運作之中,當政府採取了某些行動,他們是會有反應的,家長還是希望學生升學到好學校,補習班 還是希望賺到錢,所以升學管道愈多,學生就要學習更多,所以政府強制的採行某種制度,在整個系統的運作中反而讓事情更糟。正如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的一句名言:「生命會自己找出路」。

 

真 實系統的本質就是這樣環環相扣的。如果忽視了、漠視了這個最重要的本質,企圖以個人、企業或政府的力量做強制的改變,那都是徒勞無功的,甚至引發重大災 難。而當今的科學,尤其是實證主義科學,它只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看不見或是長期才會影響到的,它都視而不見。這就是局部、片斷的思維方式,也 是許多重大災難產生的原因。

 

解決之道在自己手中

此 外,系統思考一個最重要的觀點是「內生觀」——快樂悲傷一念間,你永遠能夠創造,解決之道都在自己手中。前面談到,系統中複雜多變,彼此牽連,比如說一個 企業在當今十倍速運轉的時代,很容易被外在因素影響(如:競爭者的策略),所以我們常常會因為他這樣……所以我才會那樣……」等等。的確如此,但學習系統 思考卻建議不要這樣看問題。

 

外 在變化多端,但在系統的運作中,每一個個體是其中的一份子,對很多事情有決定權,可以決定要不要讓外在變化影響自己,併進一步思考「我可以改變什麼方式, 讓事情變得更好?」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位船長,在航行途中遇到颶風,採取什麼觀點比較好?是要抱怨外在環境、指責老天不公?還是趕緊想辦法度過危機?想 必是後者對你是唯一有幫助的觀點。系統的學習,唯有我們用內生觀來看問題,才是真正有幫助的。

 

把所有教科書丟到垃圾桶

九十年代初期,一群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向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請教在現代社會中,該如何面對未來,杜拉克回答:「你們回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教科書都丟到垃圾桶裏面。」為什麼呢?杜拉克認為能有效行動的才是知識,現在的知識生命週期大幅縮短,過去的成功經驗,在變遷中早已不再適用。

 

人的經驗是會不斷在大腦中累積的,而且在實踐中又更加強化經驗,從此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心智模式,每個人都被自己固執的觀念所控制,人與人之間就在不同的觀念下形成對抗,每一個人都以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形成了組織、團隊互動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發自內心的改變 力量巨大

《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作者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發現,如果可以看清系統運作,也可以改善殭固的心智模式,但卻沒有成為一位具創造力的個體,沒有動力改變,那什麼事也做不成。如果有很高的理想想要實踐,但一碰到困難,或外在環境的阻力,就退回原點,被現況拉回來,那談的再多也沒有用。

 

其實根據研究,大多數人不是不願改變,而是抗拒被改變。也就是說,如果改變來自自己的內心深處,那力量才是巨大的。

 

具整體、內生觀的系統思考、能夠改善殭化心智模式的團隊學習、讓每一個個體能夠具創造力的自我超越,這三個學習新方向,是我們走出資訊迷霧,開拓智慧的有效方式,值得每一個有心改變自己與世界的人走上這趟旅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