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肝癌先治肝炎
肝炎→肝硬化→肝癌 三部曲非輓歌

 








●22歲的小朱,大學畢業,好不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在公司新進人員例行健康檢查中,他才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找到工作的興奮感,突然一掃而空,他開始擔憂自己會不會轉成肝硬化、甚至得到肝癌…

究竟肝炎帶原者與「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間是否劃上宿命的等號?未必然。專業消化內科醫師指出,只要保持身體持續處在「健康帶原」的狀態,並且勤於定期追蹤,健康帶原者不必然會得到肝硬化與肝癌。

反覆發炎 易轉成肝硬化

在台灣死於肝癌者,約80%是B型肝炎引起,約10%至15%是C型肝炎所引起。為什麼本身患有B肝或C肝的患者,會成為肝癌患者的大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醫師林志陵解釋,感染B肝病毒後,肝臟長期在病毒的攻擊下,反覆發炎和修復,發炎的程度愈厲害、時間持續愈久,原本正常的肝細胞被發炎後所產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就會慢慢纖維化。纖維化嚴重到一個程度,就是所謂肝硬化。

肝臟硬化後,正常肝細胞與新生肝細胞,初期還能繼續肝臟正常生理功能,稱為代償性肝硬化,若情況繼續惡化,將使肝臟失去執行生理功能的能力,也就是進入「失代償肝硬化」階段,這時的病人大約已經進入肝硬化第2、3期。

及時就醫 可以扭轉病情

原則上,此時若採適切的醫療行動,減少病毒量、延緩肝細胞遭破壞的速度,爭取更多正常肝細胞的新生,肝硬化的進程其實是可以被扭轉的,病情可從較嚴重的階段,變得較不嚴重。

相反的,如不加以治療,還繼續讓飲酒等危險因子繼續存在,那麼新生的肝細胞,一再受到病毒的感染、破壞,新生肝細胞出現基因突變和變性,不可避免的,就必須有面對肝癌威脅的準備。

台北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醫師吳明順提醒慢性B肝帶原者,保持生活規律,遠離菸酒,少吃醃製食物。如花生等五穀雜糧,一定要趁新鮮時食用,不喝沙士,才能避免攝入會導致肝癌的黃麴毒素,另外,保持運動習慣也很重要。(洪家愉)

2008-08-10


●肝癌,正式名稱是肝細胞癌,一直對中國人健康、生命帶來極大的威脅。肝癌成因十分複雜,但大致而言,與早年感染B型、C型肝炎脫不了關係,此外,致癌因子如攝取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酗酒、抽菸、嚼檳榔等都是危險因子。

B、C型肝炎: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健弘指出,在台灣死於肝癌者,約80%是B型肝炎引起,約10%至15%是C型肝炎所引起的。感染B肝或C肝之後,部分人變成慢性肝炎,再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形成肝癌。

酒精:酒精會破壞肝細胞,初期只是脂肪肝,再進展到酒精性肝炎,久而久之甚至變成肝硬化或肝癌,所以千萬不可酗酒。

藥物:藥物進入人體後,多半靠肝臟代謝,如果用藥不當,肝臟就可能受到傷害,引起藥物性肝炎,也會步入肝硬化、肝癌的後塵。

黃麴毒素:黃麴毒素也是造成肝癌的重要因素。陳健弘表示,可能會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包括花生、豆類發酵製品,建議少吃花生製品、豆瓣醬、豆腐乳、豆豉、臭豆腐等發酵製品。

菸和檳榔:菸和檳榔也是引發肝癌的危險因子,肝功能異常的B型肝炎患者,如嗜菸酒、檳榔,惡化為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是肝功能正常、沒有這三種習慣的19倍。

根據台灣衛生署最新公布2007年十大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中,肝癌佔據男性癌症十大死因第一名,同時是女性第二名,台灣去年死於肝癌7809人(男性5650人、女性2159人),等於是每天平均超過21人死於肝癌。

為什麼肝癌初期不易察覺?

「醫師,有沒有驗錯? 」許多人被宣布得肝癌時,睜大眼睛難以置信,自認肝功能很正常。

「沒錯!」陳健弘表示:「有太多人都迷信肝功能指數,以為指數正常就一切OK。」他就碰過不少病人剛做過健檢,而肝功能指數(GOT、 GPT)都在正常值範圍內,「怎麼可能才短短的一年就長肝癌? 」面對這樣的質疑,連醫師也覺得「這就是肝病防治的盲點,也是被誤解最深的一項。」

陳健弘指出,肝癌最主要的初期症狀,就是「沒有症狀」,或「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因此如果肝功能檢查報告顯示為「正常」,並不代表肝臟是 健康的。何況在肝癌初期,肝指數也不會高,因為肝癌在生長時,只有在肝癌周圍被肝癌壓迫侵犯的肝細胞才會壞死,因此,GOT、GPT仍可能是正常的,即使 會升高,也不會太高。

也有人以為肝病會有黃疸症狀,但陳健弘表示「這種觀念也是似是而非」,因為黃疸所表現的症狀,除了肝病之外,還有膽結石、胰臟炎的問題。陳健弘說,如果要從皮膚變黃、眼白變黃或尿液呈茶褐色,甚至容易疲勞、腹脹,來回推是否肝臟有問題,也易有誤。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肝臟本身幾乎沒有神經,所以肝癌通常不會痛;如果腫瘤體積不是很大,多半還不至於影響肝臟的功能,也還不會對血管、膽管造成壓迫,所以病人多半不會感到任何異常現象。

哪一種方式 最能查出肝癌?

由於肝癌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讓患者不以為意,因此,專家建議,即使是健康的B型肝帶原者及有C肝抗體者,成年之後應每年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並搭配胎兒蛋白(AFP)血清學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肝臟超音波檢查: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許金川專研肝臟超音波,他說,超音波掃描已被醫界證實是診斷肝癌最佳的利器,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且不 具侵襲性,病人也不會有痛苦。尤其是有經驗的醫師,小至1公分的肝臟腫瘤,也可以偵測出來。更別是說是已侵犯到鄰近的血管或膽管,有沒有腹水,都可以從超 音波看出來。

他建議,B肝帶原者及早年曾感染C型肝炎者,最好每年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至於非B肝帶原者,如果不是因接種B肝疫苗而產生自然免疫的抗 體,而是從小是由母體垂直感染,卻幸運痊癒而轉化為抗體者,由於體內仍殘存一些極少量的病毒,也要在40歲以後,每隔2至3年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

胎兒蛋白:抽血檢驗胎兒蛋白也是早期診斷肝癌的方法之一。許金川表示,胎兒蛋白在臨床上是肝癌的腫瘤標記,但胎兒蛋白正常也不表示沒有肝癌,因此只能作為參考的指標。

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懷孕婦女的胎兒蛋白也會異常升高。所以,如果驗血發現胎兒蛋白異常升高,也不能因此斷定是罹患肝癌,應該再配合影像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才能準確地判斷。(詹建富)

2008-08-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