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與浪爭鋒——衝浪天堂
文.李國盛 圖.莊坤儒

他們逐浪而生,最大的快樂就是站在衝浪板上,甚至為了衝浪,遠離都會、搬到近海的頭城、墾丁和台東;在這裡,衝浪者人生的順位逆轉,事業、家庭和愛情,都是次要。

儘管在台灣,衝浪仍屬於小眾活動,但近十年來的穩定發展,已經產生可觀的衝浪人口、衝浪產業和衝浪風景,台灣跟全世界其他國家一樣,衝浪已不僅是單純運動,相關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身分表徵正逐步發展。

夏日也許已逐漸接近尾聲,但衝浪的季節還沒有過去,只要海上還有浪,只要心情還在,他們的追逐就會一直持續。對他們來說,夏天永遠不結束。

巷子裡是住宅區,住宅裡有很多家庭,跟其他家庭不同的是,這個「家」,維繫家人之間的不是血緣關係。

這一天,是他們難得的「家聚」,一大早,一家人分乘兩部汽車和一部機車,從恆春開20分鐘來到佳樂水,一群人搬出了大洋傘、書和相機,以及最重要的——衝浪板,展開一天的休閒生活。

「為了能夠好好聚在一起一天,我們一個月前就把假排好了,」麗莎解釋,她拿著9呎的長板和男友于永傑走過沙灘,準備衝浪,為了接近海邊,麗莎辭掉了台北的服裝設計師工作,搬到恆春,轉眼7年。

衝浪天堂——墾丁

8月的佳樂水,藍天、沙灘和海浪,各路衝浪客逐漸聚集,空氣中偶爾也會傳來日語、英語和西班牙語。早上九點多,浪況良好,平均不到兩分鐘就有一道一個半人高的浪,一切彷若天堂。

這群人來自台灣不同地方,為了到墾丁衝浪,各有故事。

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的麗莎,自己設計各式小包包,晚上帶著作品到遊客如織的墾丁大街擺攤,遇到浪況好的日子,她放下設計圖、衝浪板往車上一架就 到了海邊;另一位男生阿賢,在墾丁福華飯店當糕點師傅,上晚班;至於個子嬌小的珮珮,則在衝浪店工作。他們的工作選擇多得遷就衝浪的需求,除了在衝浪店和 民宿工作,其他就是賣賣小擺飾、開披薩店。

台灣四面環海,可以衝浪的「浪點」不少,但墾丁最為得天獨厚,是衝浪客心中的「聖地」。洋溢著熱帶風情的墾丁,海底多為珊瑚礁或礫石與沙之混合岸,「海底地形固定,不易因海浪捲打而改變,浪的穩定度和起浪頻率很不錯,」于文傑解釋。

衝浪,除了運動本身的技術外,了解海浪和水文環境也是重要的過程。一開始,衝浪者學習觀測海浪行進的方向、漲潮、退潮,左跑浪、右跑浪(浪由左向右崩潰的浪)等基本知識。

「日子久了,海浪的知識會慢慢累積,觀測的範圍也會愈來愈大,你就會注意海邊底部的構成,究竟是沙還是岩石。」于永傑解釋,海浪的衝擊會帶動沙的流 動,地質是沙灘所形成的,海浪較不穩定;若地質是珊瑚或岩礁或石塊所形成的海浪,結構穩定,就是衝浪客的最愛,全世界包括夏威夷在內的著名浪點,都是珊瑚 或岩礁構成的海底地形。

近年來,許多國內外網站都有浪況的即時報導,再加上浪友之間的訊息互通,「我在台北,知道浪況好,關上店就可以往海邊跑,」正職是牙醫師的莊淳馨說,雪隧開通後,台北到宜蘭的時間大大縮短,蜜月灣、頭城北堤等北部浪點,每天都可以看到汽車駕著衝浪板,穿越雪隧。

「交通距離縮短,讓到頭城衝浪的人可以在台北上班,但這樣還不過癮。」兩年前,莊淳馨離開醫院的牙醫師工作,到恆春執業,每天只有早上八點到十二點看診,就是為了享受衝浪。

追逐浪花的技術

衝浪究竟有多迷人?

衝浪,是以波浪為動力的水上運動,除了一般人知道的站姿,還有許多不同玩法。

近年來趴板—─衝浪者趴在板上越來越常見,由於不需站立、技術門檻低,入門者可以趴著體驗海浪速度感,因而大受初嚐衝浪快感的年輕女性歡迎。

隨著技術的提升,也有藝高膽大的衝浪客用速食店的餐盤衝浪,或者乾脆用身體,來一趟人體衝浪。但無論那一種衝浪方式,衝浪藉助海浪頂端滑下的動力, 借力使力,駕馭沒有動力的衝浪板,在海浪上做出不同姿勢的轉換。入門的技術重點是:先在海上練習游泳,同時進一步了解海浪的特性、認識海質。

實際操作上,用手划水是衝浪的起步技術,利用雙手大幅度擺動的力量,划到適起浪點,然後用坐姿或趴姿等待浪起。當一道浪過來,要先利用划水的力量,讓衝浪板跟上海浪,接下來雙手撐起身體,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站上衝浪板,就可以享受衝浪的美妙滋味,隨波逐浪,快速的滑行。

衝浪史,駐台美軍帶動

台灣衝浪的歷史可溯源到1960 年代,當時美軍駐台,不少美國大兵在金山、野柳一帶組織了衝浪俱樂部,是台灣最早的衝浪紀錄。學者研究,在70年代的萌芽期後,1980~2000年代,是衝浪的成長期,人數緩慢成長,開始有業者進口衝浪板。

「2000年後,衝浪進入高速成長期,媒體、名人和海洋觀念的開放,包括海洋國家概念的提出,都是背後推波助瀾的動力,」台灣體育大學副教授莫季雍分析,早年因戒嚴、資訊不流通,連到海邊戲水都不被鼓勵,衝浪無法發展,原因不難理解。

2001年後的高峰期,衝浪開始走向多元化。除了少數由衝浪協會和衝浪俱樂部舉辦活動外,政府機關和廠商也搭上熱潮,衝浪漸漸被社會接受。

「如果我們比較同樣在2000年後盛行的滑板,如今已漸漸退燒,衝浪相關產業仍在增加,可見衝浪已經度過風潮熱點,邁入穩健成長,」莫季雍說。

台灣民眾對海洋文化陌生,但看在來自其他國家的衝浪客眼裡,可是具備了不小魅力。8月的佳樂水,日本衝浪客聚集,還有人決定長住南台灣。

長林貴史6年前首度來台灣即被吸引,「我住在名古屋,每次去衝浪,浪都只有小小的一點,很多日本衝浪的雜誌很早就介紹過台灣,很吸引我。」為了來台衝浪,他申請了打工度假。

環台浪點浮現

「台灣的浪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個半人高的浪經常可見,視覺上雖然比不上夏威夷的15公尺高大浪,但已經非常夠了,」于永傑說,在部分浪點,浪 高落差有時候超過兩公尺,颱風來襲時,甚至可以達到6公尺,而且經常會出現衝浪高手們最愛的「管浪」,讓他們貼著浪壁前行,過足了衝浪癮。

衝浪普及,人口愈來愈多,許多國際比賽也看上台灣,10月,最具權威的國際衝浪協會選定台東的基翬漁港,舉辦職業比賽,印證台灣良好的衝浪環境。

同時,台灣也發展出季節性和經常性兩種衝浪族群。「季節性是在夏季偶一為之,經常性就像我們,」為了衝浪6年前從台北移居頭城的于永傑說,「季節性 的衝浪客多為大學生,在暑假把衝浪當作水上活動,整個夏天,從金山、頭城到墾丁,海面上滿滿都是人,但夏天結束,人潮也消失了。」

至於三天兩頭不下水就無精打采的重度衝浪客,大多聚集在頭城、恆春和台東等地,這些衝浪勝地衝浪店林立,隨處可見全身皮膚油油亮亮,肌肉線條明顯的衝浪客。

「為了衝浪,我們的生活方式都經過修正,」頭城一家衝浪店老闆李友麟說,包括放棄薪水較高的工作,不去想婚姻和其他人生問題等;當初他要來頭城,家人也質疑過,但在此生活了4年後,生活平靜、簡單,身體更健康,爸媽就不再多說了。

然而,隨著衝浪人口增加,卻也衍生出一些問題,近年全台幾個衝浪點都發起自律運動,那是一種橫向移植自國外的衝浪客準則,包括淨灘、不製造垃圾和尊重衝浪地點的秩序和文化等。

衝浪客的環境主張

「衝浪是對大自然學習、尊敬與融合的媒介。衝浪是人與海之間的一種協調態度;人,隨時會消失,一旦身處自然,便知人類的渺小,」衝浪客劉詩傑說。

此外,還包括了「不搶浪」等安全規範。

「衝浪需要很大的空間,一道浪來時,誰有權下浪,可是關乎生命安全的問題,」李友麟說,早幾年,遊客缺乏浪權的概念,每年都會發生因搶浪而被衝浪板撞擊,造成受傷、致死的案例,特別是季節性的衝浪客,缺乏經驗,更容易發生。

浪權之外,每年颱風季節來臨,衝浪者的安全更受到嚴重的考驗和關注。

「梅花快閃!衝浪客玩命追浪」、「颱風搶浪頭,衝浪客不聽勸」、「無畏海警艾利逼近,墾丁仍現衝浪客」……,颱風季節大浪頻頻,總是吸引衝浪客拿著板子下水,甚至多次發生不聽海巡人員勸導,仍執意要下水的事件。

8月,梅花颱風引起的大浪,就把一名女衝浪客捲進海裡,海巡人員費盡心力把她救上岸後,人已陷入重度昏迷。

「每次看到這些消息,我們都很沮喪,」莊淳馨說,衝浪是小眾運動,平常時間很難看到新聞報導,「但每年夏天颱風季一到,電視媒體SNG車就守在海邊,久而久之,就成了大眾對衝浪者的既定印象。」

「不過,每年有人在颱風天衝浪,確實也讓衝浪客的形象受損,」莊淳馨說,「浪最好的時候的確就是颱風季,特別是颱風前、後,都有完美的湧浪,但颱風來襲,有經驗的衝浪客不會貿然下水,因為除了安全,強風吹拂,浪跑的亂七八糟的,根本無法衝浪。」

衝浪者的終極夢想

拿起衝浪板,滑向外海,站上衝浪板,享受風、浪的速度,在頭城北堤的海灘上,龜山島靜立在外海,藍色海洋上,上百片衝浪板在浪花中起伏,愜意、美好,讓人幾乎忘記颱風來臨,風雨猙獰的面貌。

「衝浪人,在人際關係上其實非常兩面,」于永傑說,一方面,衝浪客非常友善,臉上經常帶著笑容,「但他們也很自私,因為衝浪是一個人的運動,衝浪人只關心自己。」

「但如果你真的愛衝浪,你就會關心海洋環境,衝浪客天天泡在水中,海中只要有一點點污染,我們都感覺的出來。」

近年來,于永傑與各地的衝浪朋友,頻頻參與環境議題,7月,就聚集了五百多人抗議台東美麗灣飯店違法興建,他們把衝浪板插在沙灘上,表達關懷。

「衝浪者的環境意識正逐漸抬頭,」莊淳馨說,無論是美麗灣,還是鄰近的基翬和都蘭,都是台灣最棒的衝浪點,他們沒有理由不去保護。

走過風雨交加的颱風天,一個美好的衝浪天後,白天還沒有過足癮,一群人又聚在一起,手裡拿著啤酒,電視放起一部衝浪紀錄片。

那是1966年出品的《The Endless Summer》,片中兩位年輕人帶著衝浪板,開著車四處尋找可以衝浪的地方,這是全世界衝浪客的夢想,「如果有衝浪天堂,一定也是環保天堂,」于永傑為夢想做結論。

那樣的天堂,任誰都期待。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1年10月號)

近年,衝浪在國內日漸風行,主因之一就是名人也加入而掀起風潮,圖為趁著拍戲空檔到墾丁佳樂水衝浪的電視演員姚元浩。
對重度衝浪客來說,衝浪不分季節;不過,若你只是偶一為之的戲水客,夏天仍是最好的季節,圖為宜蘭烏石港海邊。
脫下醫師白袍,莊淳馨的身分改變,因為衝浪帶給她無窮的生活樂趣。
不同的技術、不同的姿態,站在衝浪板上盡情展現身體的自由感,同時與海浪的韻律合而為一,是衝浪最迷人之處。
夜衝的姚元浩。
就是要衝浪!沒有浪可以衝,就算是站在水泥牆上過乾癮也可以。
白天衝浪,晚上上班,墾丁大街的披薩車老闆,也是重度衝浪客。
為了親近海邊,衝浪客接受了各類非朝九晚五的工作,圖為搬到頭城牧羊的「魚蛋」。
帶著相機、小狗和衝浪板,于永傑和女友海邊的一天就此展開。
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刻︰夕陽西下,必須上岸了。

  1. 儘管在台灣,衝浪仍屬於小眾活動,但近十年來的穩定發展,已經產生可觀的衝浪人口。
    Even in Taiwan, where surfing still hasn't made the big time, steady growth over the last decade has created a significant population of surfers.
    ◎ big time 成功
    You can tell that he has hit the big time by the fancy car he drives.


  2. 衝浪,是以波浪為動力的水上運動。
    Surfing is an athletic activity on the water's surface that taps into the energy of the waves.
    ◎ tap into 利用;進入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decided to tap into the residents' enthusiasm to improve the neighborhoo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