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設計到量產 Dyson等待了十五年

創造吸塵器的精品級地位

在一般人心目中不起眼的吸塵器,到了英國的「Dyson」手上,卻能超越原本在世人眼中的價值。Dyson利用自己堅強的研發團隊所設計出的頂級吸塵器,不但席捲英國,更在全球各地颳起一陣吸塵器旋風……

幾乎什麼類型的產品都有「精品」:汽車有保時捷(Porsche)頂級跑車,手錶則有勞力士(Rolex),而房子也有所謂的豪宅,那吸塵器呢?英國的 Dyson透過獨家的「氣旋科技」(cyclone technology),讓吸塵器能夠產生相當於地心引力十五萬倍的離心力,甚至不需要使用集塵袋,所有的零件都能拆下來直接用水清洗,完全顛覆過去吸塵 器的使用概念,創造了吸塵器當中的頂級精品。

靠著這麼一款特別的吸塵器,讓Dyson從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在短短的十六年內,成為全球營業額超過三十億英鎊(約新台幣一千四百五十一億元)的企業。而 在這一切成功背後的靈魂人物,便是創辦人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我覺得自己可以設計出更好的產品,」戴森表示。來自英國鄉間諾福克郡(Norfolk)的戴森,在皇家藝術學院就讀時,將主修項目從傢俱 設計轉為工業設計,「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實際接觸到塑膠、不鏽鋼等原料,」戴森回憶起當時,表示那段時間的經驗,開啟了他在實用性設計上的熱情。

從皇家藝術學院畢業之後,戴森養成了「愛迪生式」的設計方式,「不斷地製造模型,直到完成正確的模型為止,」戴森指出。一九七九年時,他買了當時最頂級的 吸塵器,卻對持續的阻塞並失去吸力感到非常失望,即使清空集塵袋也依然無效。發明家的直覺讓他決定割開集塵袋,才發現裡面沉積了一層灰塵,大大影響了吸 力。

「這是吸塵器最基本的科技應用,但吸塵器問世超過一百年卻沒有人發現或是質疑這一點,」戴森說,當時覺得太荒謬了,因此決心研發一台能更有效吸塵的吸塵器。

十五年的研發之路

「設計的重點絕非外觀,而是功能,」戴森強調。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讓他決定投入全部心力進行研發,雖然過程極其辛苦,一共耗費五年,做了五千七百二十六個失敗的實驗原型(prototypes)後,才於一九八四年生產出全世界第一台不用集塵袋的吸塵器。

但當時全球的集塵袋市場每年可帶來五億美元的收入,因此他的設計完全沒有廠商願意生產。負債累累的戴森甚至得靠妻子擔任家中經濟來源,卻仍堅持找尋買主, 最後終於與一家日本OEM廠商Apex合作。一九八六年,第一台不需集塵袋的吸塵器「G-Force」開始在日本販售,並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後戴森便募集 資金,於一九九三年正式成立Dyson公司,並推出第一款產品DC01,距離當初第一台成功的模型問世,已經相距十五年。

研發重於一切的特殊文化

DC01迅速席捲英國市場,上市一年半便成為英國銷售第一的吸塵器,至今全球更已銷售超過兩千萬台,在其他國家也以勢如破竹的態勢搶占市場。「會有如此驚 人的成績,便是來自於Dyson堅強的研發團隊,」Dyson公關經理賈西亞(Mario Seisdedos Garcia)指出,許多企業往往依賴行銷手法提升銷售量,但戴森卻將自己的發明家精神徹底注入Dyson。

因此Dyson雖然在倫敦擁有辦公室,但真正的重鎮卻是位於威爾特郡(Wiltshire)小鎮馬姆斯伯里(Malmesbury)的研發總部 (Research, Design and Development)。在研發總部約一千兩百名的員工當中,就有超過三分之一以上是科學家及工程師,且Dyson每年投入研發的經費更高達營業額的二 ○%以上,遠超過其他消費性電子或家電製造商。

此外,Dyson至今仍為戴森獨資的企業,完全沒有任何股東介入,「有了股東的意見,研發的重要性便容易被稀釋,」戴森表示,投入研發看重的是長期價值,若引進其他股東或是公開上市的話,很容易在追逐每季的短期獲利中,喪失以研發為本的競爭力。

研發在Dyson的重要性,於研發總部中也一覽無遺。包括花費了七十五萬英鎊打造特殊的雷射模型機組,透過特殊的雷射製模技術生產模型,讓工程師得以用低成本進行模型測試與修正,「我們甚至擁有全歐洲唯一的微生物實驗室,」賈西亞表示。

此外,Dyson更斥資數百萬英鎊,建立了五個實驗室,分別針對塵B蝨子等微生物,以及電磁波、噪音、吸力、環境適應等不同面向,對每一款不同型號的吸塵器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測試。而在各種有關耐用性的測試部分,更仰賴各種特別設計過的機器人加以進行。

「戴森甚至願意讓一個實驗小組,花費八年的時間,去研究產品技術,」賈西亞指出,在這八年當中,可說完全看不到任何效益,但由於戴森本身的經驗,讓他並不會太嚴肅看待研發時間的長短。

「這裡的工作氣氛很好,大家的目標也都一致,」資深工程師史提克尼(Tim Stickney)表示,戴森給予工程師相當多的機會,也鼓勵所有人盡量發揮創意,甚至會有部門間的創意競賽。「戴森也要求所有的員工都要能自己動手組裝 一台吸塵器,」設計工程師貝茲(Adam Bates)進一步指出。在Dyson,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所有的點子都能被認真討論,員工對自家的吸塵器也都熱愛並且非常了解。

另一個讓Dyson充滿活力的原因,則是「年輕」。Dyson的工程師平均年齡僅約三十歲左右,史提克尼和貝茲更同為一九八二年出生的年輕人。「在這裡每天都很忙,但忙得很開心,」兩人不約而同地這麼表示。

獨特的企業發展模式

但僅靠單一產品,甚至沒有股東的投資,這些看似違背商管教科書的經營方式,Dyson為何還能脫穎而出?「乍看違反許多教條的Dyson,還是有著相當穩 健且值得稱許的發展模式,」清大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丘宏昌指出。Dyson利用自己的核心價值(氣旋科技),生產出可解決顧客需求的產品,並用專利的方 式鞏固自己的智慧,讓競爭者難以模仿也無法複製。

「產品的單一與獨特是新創公司容易忽略的重點,」丘宏昌進一步分析。以Dyson這樣的年輕公司而言,聚焦在一項核心產品上,並努力將品質與功能發展到極致,正是近年來許多企業如友訊、Google,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Dyson近來拓展氣旋科技的應用範圍,開始應用在浴廁烘手機上,推出新產品Dyson Airblade,強調能在十秒內完全烘乾雙手,且沒有以往烘手機的熱風問題。「核心產品成功且地位穩固後,其他產品便能順勢推出,」丘宏昌表 示,Dyson此舉應可成功拓展其他產品線,繼續維持氣旋科技所帶來的競爭優勢。

「一個功能不佳的產品,是與漂亮搭不上邊的!」戴森再次強調。而Dyson的各項產品,除了以強大的功能,奠定吸塵器霸主的地位外,全球各大博物館與美術 館,如紐約的現代美術館(MOMA)與丹麥設計中心(Dansk Design Center)等,更爭相陳列展示。Dyson以家電製造商之姿,卻利用氣旋科技在全球颳起一陣吸塵器旋風,恐怕也是戴森當時始料未及的成就。



from 數位時代電子報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