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F年年精準預言網誌趨勢
今年4月14日,無論陰晴,一定有一群台灣部落客會出現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BoF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的會場上,而這個聚會也將預告台灣網誌發展的年度方向……
《數位時代》撰文=何宛芳
二○○五年的三二九青年節,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但卻澆不熄兩百名部落客齊聚的熱情。福華文教會館裡,一個叫做「BoF台灣網誌青年運動會」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而且一辦過,就成為每年最熱鬧的部落客聚會,說這個是台灣最大部落客網聚,一點都不為過。
BoF取名源自英文諺語「Birds of a Feather」,意指物以類聚;一群擁有相同喜好的人們所進行非正式聚會,這類活動在部落客活躍的國家已非新鮮事,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地都擁有類似聚會。
BoF的發起人喬敬坦言,其實第一年的聚會,不過就是白天研討會的場地延伸到晚上運用罷了,沒想到這個起初只有三小時的小聚會,卻無心插柳成了全台年度最大型的部落客網聚,而且一辦就是三個年頭。
喬敬指出,BoF是部落客自發性的聚會,深層的意義就是希望讓網路人藉這個彼此面對面的機會,把自己的創意帶進來,一起分享、討論。「這就像我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一杯水,在這個聚會裡把每杯水都灑出來,看看會有什麼交流或化學變化。」他說。
喬敬的說法並非只是理想,事實上,在BoF發起之前,台灣部落客網聚活動仍局限於特定社群間的聚會,而且甚少與產、官、學聯繫,或有國際互動。資深部落客徐子涵(Schee)就指出,在BoF之前,台灣幾乎沒有以「網路」為議題的聚會,也因此讓BoF多了更深層的意義,「BoF開始把國際人物拉進我們的視野中,這是部落格know-how的媒合,更是人際的媒合。」
帶領台灣網誌走向新境地
三年後,BoF又在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舉行,規模與參與人數都大躍進,儼然成為部落客每年引頸期盼的腦力激盪。細數台灣部落格服務的發展,就會發現兩年來,BoF的議題都預告台灣網誌發展的方向。
二○○五年正逢台灣大型部落格服務平台的醞釀期,當年的BoF就成了各家業者與部落客直接對話的平台。除了無名小站創站站長簡志宇首度在公開場合,與部落客針對商業化決定進行攻防,中華電信當時還在籌備中的部落格服務Xuite,也在那次活動中第一次與台灣部落客見面。
時序進入二○○六年,台灣部落格也隨著全球部落格服務的起飛而開始火紅,此時BoF也順勢為台灣部落客介紹了全球之聲(Global Voice Online)與火狐瀏覽器服務,將公民媒體和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軟體研發概念導入台灣部落圈。
就如同喬敬在去年活動結束後於網誌感言中所提到的:「結論是什麼?這不是BoF的用意,BoF是事情開始的地方。」每年BoF參與者都是將自己對部落格與網路的意見帶到會場上,經過討論的隨機碰撞,產生更多新的能量與想法,再由部落客在崗位上繼續實踐,也因此賦予BoF預言台灣部落圈發展的地位。
若你認為BoF的籌備與活動進行,與一般研討會無異的話,那可是天大的誤會,因為無論是從活動籌辦到議題設定,都十分顛覆傳統。BoF議題決定放棄一般由上而下、圍繞單一議題的形成方式,而採取由下而上、以群體意見為依歸的民主方式決定。就連研討進行也創造了真正的虛實整合環境,讓部落客常用的IRC虛擬聊天室,與講者在同時間以同一議題進行討論,這也是網路平等精神的實質展現。
議題由下而上顛覆傳統
「這就是跟網路的本質相同,每個人有一個url,就可以擁有一樣的發言權,」喬敬解釋,無論你在社會上是什麼職位或地位,在部落圈的場域裡人人平等。
也因此,BoF議題的設定也擁有一套自成的「先到先拿」原則。所有的議題與活動,都以發起的順序作為決定依據,最後再公開討論確認,「這就是審議式民主的工作法,」負責本年度BoF籌辦的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徐挺耀指出。
徐子涵分析,這樣的參與架構是源自自由軟體社群的軟體研發過程,先有基礎軟體,再由社群合作開發,「這樣的方式雖然省不得時間,但卻是新嘗試。」不僅需要強大的社群信任感,更需要參與者相當程度的自動及責任心,才能從最初的混亂與分歧中找到共識。
同樣負責今年BoF籌辦的資深部落客林凱洛也承認這是個漫長而煎熬的過程,但卻也更令人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促使這群人甘願犧牲自己的時間與生活,投入如此耗時耗力的活動?林凱洛笑說:「下去做,就能做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成就感與社群的肯定,是參與者源源不絕的支持。
毅力驚人的喬敬,也自有一套理論:「有些事情是seeing is believing(眼見為憑),但對於部落圈或是BoF,我卻覺得是 you have to believe it and then you'll see it(你先相信它,而它也就會實現)。」一股相信部落圈的「向上」精神,就是讓這群部落客無悔付出的原因,也持續讓台灣的部落圈充滿活力與熱情。
from 4月15日出刊 《數位時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