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直擊全球六大現場】設計競爭力

在海嘯後重組的新商業社會中,「企業對於設計型思考家(design thinkers),有著巨大的需求,」波士頓創新和設計顧問公司CONTINUUM 副總裁亨利.韋斯特( Harry West)說。

凡事先說,「I think( 我思)」,把不可能變可能的設計型思考家,將是改變這個世界的新勢力。

每一個時代,都要新能力,未來5 年的台灣,競爭力的關鍵字,很明顯將轉成「設計思考力」。

設計,不只是塗塗畫畫,追求賞心悅目的美,它的核心概念(concept),「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名列《Business Week》評選的全球六十大設計學院之一的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說。

2011 年,正是台灣的國際設計元年。在製作本專題時,剛好傳來世界設計大會2011 年將在台北舉行,這也是這個世界級的「設計聯合國」一大盛事,以全球平面、工業及室內設計三大領域方式呈現。

經過一年多的爭取,台灣打敗澳洲墨爾本、法國巴黎、加拿大蒙特婁、西班牙塞維爾等19 個對手,顯示國際設計界對台灣的創意與設計能量的肯定。

不過,繽紛的設計世界中,當設計變成新國力時,我們能需要什麼樣對未來的想像?

2008 年,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Designium 設計創新中心發表2007 年全球設計競爭力排行報告,前三名分別為德國、瑞士、日本,台灣設計競爭力排名全球第十八名。

以個別指標觀察,台灣在顧客導向(customer orientation)程度表現出色,排行是前三名,僅次於日本、奧地利;但在創新能力(innovation)與研發支出的兩項指標表現相對弱勢,只排到第十五名。

很明顯地,創新能力,是「設計台灣」能否由OEM(代工生產)到ODM(委託設計生產)成功轉型成OBM(自有品牌生產)的關鍵,高附加價值的創意經濟,儼然已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下一波動力。

設計,其實無所不在。小至我們身邊用的筆、手錶,每天穿的衣服,每天攜帶的手機、筆記型電腦......臨時繞一段小路經過的公園,也是設計;甚至八八水災救災,也是一個考驗政府效能的大設計。

「做設計的人,一定要對生活有意見。」安郁茜認為,愈有動機想要改變現狀,愈能做出好設計。

設計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個對生活有意見的30 世代,如何改變自己的故事。

2004 年11 月,台北電影院,大螢幕上演著皮克斯年度鉅獻《超人特攻隊》,全場不時傳出笑聲,25 歲的謝宗穎只是台下眾多影迷之一,4 年後的他,卻已置身加州舊金山的皮克斯工作室,參與2009 年暑假檔期動畫片《天外奇蹟》製作。

「我做夢都沒想到能進皮克斯,好像『奇蹟』降臨。」謝宗穎說。大學唸的是日文,但是從小愛看電影、卡通的他,對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有意見,雖然唸的是日文,但他決定重新為自己設計一條喜歡的路。

退伍後,在台灣學了半年的動畫課程,2006 年申請上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3D 動畫研究所,2008 年6 月,他獲得皮克斯的實習工作,3個月實習結束後,因表現優異,簽約成為《天外奇蹟》的「fix animator(修復動畫師)」,今年5 月才畢業的他,2 月就被皮克斯聘任為正式員工。

謝宗穎的奇蹟,不只是念設計,而是設計了自己的人生,「角色動畫師其實是演員,比的不是繪圖技術,而是演技。」從小愛看電影、卡通的他因為耳濡目染,很容易揣摩角色,加上日文優勢,能夠輕鬆汲取動漫王國的資訊。謝宗穎透過轉換設計,果真為自己走出了一條路。

凡事先說,「I think( 我思)」,把不可能變可能的設計型思考家,將是改變這個世界的新勢力。

π 型設計人正夯
 
要找到對世界的新想像,必須思考重新「設計」,如何把不可能變可能。

重視創新的全球大企業,如P&G,已開始與設計學院進行創新合作。這些企業領導者發現,強調找出最大可能性的設計思考,遠比重視效率的管理思考,更能夠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市場機會。

剛拿下2010 世界設計大會主辦權的台灣,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設計人才?

顯然,從理工、商學、社會人文等其他領域跨入設計的人才,正蘊釀形成一股新的創新勢力。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陸定邦比喻,以前的創新競賽是手 指與手指的競爭,現在競爭的是指縫間,當競爭從單一領域的獨占山頭,移動到綿延起伏的山巒間,創新的困難度增加,所以更需要能跨領域的「π 型設計人」。

「π 型人」是由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提出。他認為,面對變動快速的世界,職場常勝軍是擁有雙專長或能力的π 型人。所謂的π 型設計人,就是在雙專長之一,甚至是第三專長,納入設計領域。

設計型思考者,一定要用第二種和第三種眼睛看事情。

從OEM到OBM的新文化
隨著台灣產業解構,從傳統的OEM 到ODM,要進一步再跨到品牌發展的OBM 階段設計思考者的定位,從OEM 時代純解決工程問題的設計師,ODM 時代爭取大訂單的業務,可能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更具革命性思考的社會文化運動觀察家。

陸定邦以捷安特為例說明:OEM 時代的設計師,做的可能只是一輛自行車;ODM,時代的設計師,做的是一輛設計更好的自行車;但是OBM 時代,捷安特的設計師,要做出的不只是腳踏車,更重要是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個社會運動家,做出引領社會脈動的「自行車新文化」。

台灣想投入設計的30 世代人數愈來愈多,但是如何讓自己成為職場中具有競爭力的設計型思考家?《Business Week》曾比較設計學院與商學院學生的思考方式。商學院是從市場規模、財務分析出發,創造一個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而設計學院的思考哲學,則是由 人出發,考量消費者需求、人種、使用經驗等,不斷追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由人出發,正好呼應了設計思考的本質,是不斷追求更好解答的過程。

像達文西一樣思考
很多人以為,設計,只是天馬行空的發想,其實好的創意,背後隱藏著心智邏輯的密碼。

知名插畫家林怡芬最常使用的設計思考Know-how,就是達文西的心智圖。她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就是一個典型的設計型思考者。他有無限的好奇 心,以至從建築、解剖、雕刻、工程、發明、幾何、音樂、繪畫樣樣皆精,有了豐厚的思考基礎,他可以為人體黃金比例做設計,也可以隨手畫出直昇飛行器的想 像,甚至設計的迫擊砲和鐮刀戰車和坦克,唾手都是創意十足。

而達文西的心智圖,可以透過擴散思考,運用顏色、符號、線條、圖畫、關鍵字詞,把所學所想的概念,變成一種視覺化或圖像化筆記法;發散後再收斂,循著思考脈胳,自然創意泉源無限。

設計工作並非外界想像的浪漫、輕鬆,不但要有創意,更要有執行的紀律。而達文西的心智圖,正好可以幫助自己的創意有邏輯的無限延展。

念設計,未必等同設計思考者,念設計最怕,你不清楚你是誰,想成為誰,又可以成為誰?

根據達文西的心智圖,林怡芬建議,不妨自己先畫一張你的設計心智圖,來分析「為什麼要學設計」?

《30 雜誌》同事試做後,答案如下( 見圖)
■ 因為對趨勢有興趣.....
■ 因為對生活有意見......
■ 想挑戰自己的想像......
■ 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 有想要創作的慾望......

有趣的是,循著對生活有意見路線,走到建築這塊,我們發現對「愉悅輕設計」的需求;走到生活必需品,我們想要一輛可愛的「無煙車」;但是走到環境這塊,居然可以連出對中華民國總統有意見。

設計提升思考高度
設計是要創造出符合人類需求的產品,因此天生要喜歡觀察人事物,而且要有人文素養。「學設計讓我能在更高層次看事情,」BenQ、佳士達科技創意中心設計長王千睿說。陸定邦也強調,整個全球設計潮流,已從工業革命後的大量化生產的工業設計,轉往文化面的創意產品傾斜。

在追求美學經濟的當下,學設計,除了要找出自己有沒有具備「設計型思考者」的動機外,還需要對美好事物有鑑賞力,以及提出個人獨創的見解。

就像你可能想不到,笛音,這麼美妙的事,竟發生在千年不變的水壺上。ALLESSI 最有名的笛音壺,當初設計的出發點只是想讓水壺煮沸時,不要再是單一音頻的聲音,因而擷取郵輪氣笛聲的記憶,設計出能奏出一段音樂的壺口音笛。

意外的驚喜可想而知。好的設計是從人類生活中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問「對」問題,如同設計之初,要清楚知道使用者是誰、需求為何、想解決何種課題。 「設計真正的本質在思想、在哲學,而不是在策略,」ALLESSI 總裁阿爾貝托‧阿烈希(Alberto Alessi)說。

發現美的眼睛
美妙的點子,其實也藏在文化底蘊中。
現代主義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美的眼睛,究竟是什麼?安郁茜說,建築師的她,最喜歡念的就是中國文學。每每讀一 次紅樓夢,如同置身中國江南盛世的繁華似錦,念到元曲宋詞,又有帶枝帶葉的美,這些文化中的細膩及思想的厚度,已成為她設計上非常重要的養分。

環顧世界設計大國與城市,它們得以有好的設計,絕不是擁有頂尖設計學院或設計產業而已,而是當地洋溢著設計氛圍,設計不只是工作的名詞,更是生活的動詞, 存在建築、櫥窗間,巷弄、家庭裡。義大利就是一例,文藝復興前造就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文藝復興後,設計是全人教育,是人人感知,身體力行的生 活提案能力。

但是美,還是要符合現實感。

安郁茜說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之前實踐在設計新網站配樂時,設計者為了彰顯聲勢浩大,用了西藏喇嘛所使用的號角,她立即說:「不對,這不夠台。」台灣的聲音,就像小江河入海般直接,那是湍急。
如何洞察周遭環境變化,精準地呈現對生活提案能力,也是設計思考力的一大考驗。你準備好成為未來競爭力的設計人才了嗎?一個能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力量無邊的人,開始行動吧!

設計5問 評估跨界適性指數
光有興趣是無法順利成為思考型設計人才。個人可以經由「設計五問」,評估自己「撈過界」的適性指數,符合的特質愈多,適性指數愈高。

Q1:你對生活有意見嗎? 
安郁茜的答案是:做設計的人,一定要對生活有意見,這樣的人才會有動力想要去改良現狀或創新。

Q2:你認為這世上沒有標準答案,總是不斷思考有無更好的方法?
王千睿的答案是: 設計沒有標準答案,只是讓我學會用更高層次看事情。也因為沒有標準,才能持續創新,不斷以創意解決使用者問題。

Q3:你喜歡把點子執行出來,並且重視執行的細節嗎? 
林怡芬的答案是:設計其實是有系統地連結創意的過程,設計人的特質是要看大又觀小,好的設計是不會省略細節的,因為這樣才有可能會產生完美的作品。

Q4:你有敏銳的觀察力與鑑賞力嗎? 
史明輝(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創作人)的答案是:先問自己,你對美的藝術品有感覺嗎?你對美好事物是否會感動?設計是要創造出符合人類需求的產品,因此天生要喜歡觀察人事物,而且要有人文素養。

Q5:不論對錯,你有沒有自己的觀點? 
謝宗穎的答案是:非本科系跨足設計時,很容易因技不如人而沒信心,將學習焦點放在技術(技法),其實,真正會造成跨界瓶頸在於腦袋裡的知識,因為這關係著能否形成自己的觀點。

【30雜誌5週年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