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的萌芽 

德國人稟性好學深思,是西方國家之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諦,并且禮贊佛教教義的國家。十七世紀時,萊布尼茲(Gottfried Wihelm Leibniz, 一四**至一七一六)著《辨神論》,曾引用一些佛學典故。十八世紀,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一七二四至一八○四)經常在他的著作與演講中提及錫蘭、緬甸、西藏和中國的佛教,贊嘆佛教僧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精神,并且對因緣業報的教義感到興趣。他在臨終時,曾向友人赫斯( Hesse )說:他堅信佛教輪回的道理。 

十九世紀初期,印度哲學在西方漸受歡迎,德國的哲學家如謝林( Schelling)、黑格爾( Hegel)等從翻譯的書籍中認識佛教義理的博大精深,其中尤以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一七八八至一八六○)對后人最具影響。 他不但廣搜佛典,研讀經義,并且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佛教義理,贊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最卓越者”,更在住家里供養佛像,以佛教徒自居。崇拜叔本華思想的德國大音樂家華格納( Wihelm Richard Wagner, 一八一三至一八八三)則頌揚“佛陀人生觀之偉大,使其他學說在相較之下,顯得微不足道”,同時在其作品中融入佛教體裁。大哲學家尼采雖然是耶穌教牧師的兒子,卻大膽地稱揚“佛教的真實性高于耶穌教一百倍”,并贊佛教徒的祥和無諍。 

由于這些哲學家、藝術家的啟蒙,佛學研究于十九世紀在德國向下扎根。第一個在德國開設梵文和印度學研究所的教授是薛立格( Aughust Wilhelm Von Schlegel,一七六七至一八四五),時為一八一八年,此后許多大學,例如 Tuebingen Uni-versity(一八五六),Goettingen University (一八六二),Munich University(一八六七)相繼成立,迄今德國有十多所大學設立與佛學研究相關的研究所。第一本有關佛教的著作是科也本(Carl Friedrich Koeppen)的《佛教》(The Religionof the Buddha,一八五三至一八五九),這本書代表德國佛教學術研究的開始。 

佛教義理的傳揚 

一八八一年, 奧登堡( Oldenberg, Hermann; 一八五四至一九二○)的《佛陀生平、教義與教團》( Buddha, His Life, His Doctrine, His Order, 一八八一),在柏林出版,該書確立佛陀與佛教僧團的歷史,打破部分學者視佛陀為神話傳奇的謬誤,意義非凡。續后,他又編纂巴利《律藏》,將其中“戒本”譯成英文,并鼓勵英國的戴維茲教授創立“巴利圣典協會”。 

一九○三年,德國第一個佛教團體在來比錫誕生,它的名字是“德國佛教傳道會”(Society for Buddhist),是由塞頓杜克(Karl Seidenstuecker,一八七六至一九三六)所創立,目的在弘揚佛法。 一九○五年,出版《佛教徒》( The Buddhist),是西方第一本佛教刊物。同年,他在柏林建立分社,將該會改名為“德國佛教會”( Society for Buddhist Mission in Germany ), 后來由于經費不足而不了了之。一九○七年,塞氏另創“大覺中心”( Mahabodhi Center ),但三年后又因缺乏財源而停辦。 

一九○三年,音樂家古斯( Anton Walter Florus Gueeth ),在緬甸剃度為僧,法名三界智( Nyanatiloka, 一八七八至一九六○),是德國第一位比丘,此后有許多德國人、法國人、美國人、荷蘭人跟著他學佛,甚至請求出家。一九○六年,他出版《佛陀圣言》( THE WORD OF THE BUDDHA ),多年來,被譯為多種文字流通。他曾創立出版社,并發行《佛教世界-德國佛教月刊》( The Buddhist World | AGerman Monthly for Buddhism )。 一九○九年, “德國巴利文學會”( GermanPali Society )成立,其目的是為了要在西方建寺安僧。 一九一一年,他意識到歐洲建寺機緣尚未成熟,于是來到斯都瓦小島( Polgasduwa )隱居苦修,受到當地居民的敬重,爭相供養。在兩次大戰中,他數度被視為德國間諜,鎯鐺入獄,卻無減其 

弘法熱忱,一九四六年獲準釋放后,他再度回到波加斯都瓦小島習禪修定,翻譯經典,終老于此。三界智長老富含精深哲理的著作,對德國早期學佛者而言,是莫大的啟示,他難忍能忍的精神更感召了當時許多德國人學佛修行,對于德國佛教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一九一一年, “摩訶菩提協會”在來比錫設立德國分會, 齊麥曼( FriedrichZimmermann, 一八五一|一九一七)為第一任主席,塞頓杜克為秘書,并迅速將 TheBuddhist Look-out 復刊,一九一二年又將此月刊更名為 Mahabodhi Leaves, 此刊物到一九一六年刊行得很順利。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錫蘭修行的德籍比丘紛紛被押解至澳洲拘禁,如三界智長老,直至一九一八年才得以回到祖國。一九一三年,佛教生活聯盟從德國巴利學會中脫胎而出,他不像過去德國巴利學會那樣強調巴利文的研究,而注重佛教的適用性,同時發行《佛教月刊》( Journal for Buddhism )。在高等法院任職法官的格林(George Grimm, 一八六八至一九四五),因為受到叔本華思想的啟發而研究佛教,修持止觀,并自學梵、巴語文,以期深入佛典。一九二一年,他合并“摩訶菩提協會德國分會”與“佛教生活聯盟”,舍宅成立“德國佛教團”(BuddhistCommunity for Germany ),與塞頓杜克共同負責會務。一九二四年,改名為“三寶佛學社”( The Buddhist Lodge for the Three Jewels )。 同樣是因為深受叔本華作品感動而轉信佛教的達爾克醫師(Paul Dhalke,一八六五至一九二八),向以弘法度眾為己志,一九一八年開始撰寫佛書,翻譯經典,并創立《新佛教學報》( NewBuddhist Journal),一九二四年后更名為《零碎集─應用佛學雜志》( The ScrapCollection-A Periodical for Applied Buddhism ), 以科學方法分析佛法。一九二四年,他在柏林建立“佛教精舍”( The Buddhist House ),環境優美,藏書豐富,在當時是歐洲的佛教重鎮。一九二八年,達爾克醫生逝世后,由其胞妹接管,二次大戰期間,柏林在戰火的蹂躝下損失慘重,精舍無法維持,遂由“錫蘭德國弘法使團”( German Dhammaduta Society of Ceylon )買下,轉為寺院。 

一九二一年, 斯坦基( Martin Steinke, 一八八二至一九六六)在柏林創立“佛陀團體”( Community around the Buddha ), 一九三三年來到中國,皈依倓虛法師,法號照空。一九三四年返國,被選為第一屆國際佛學會議主席,在倫敦召開會議。后來“佛陀團體”改名為“佛教團體”( Buddhist Community )。 


納粹時代的禁佛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的“國家社會黨”取得政權,禁止宗教活動,焚毀佛教著作,許多佛教團體領袖被秘密逮補,但仍有人不畏強權,暗中進行佛教活動,像格林“三寶佛學社”的會員另創“老佛教團體”( Old Buddhist Community ),格林在烏亭( Utting )的房舍就是他們聚會活動的地點;斯坦基則住在德國南部,著書講經,藉此續佛慧命; 費雪( Kurt Fisher )在“佛教精舍”繼續發行《佛教生活與思想》( Buddhist Life and thinking )刊物,一直到一九四二年舍報往生為止。在錫蘭弘法的德國比丘也受到戰爭波及,一九四一年被監禁在印度德拉屯( Dehra Dun),直到一九四六年才被允許返回錫蘭。 


戰后佛教的恢復 

一九四五年,德國戰敗投降,飽受戰爭摧殘的百姓急于擁抱宗教,佛法尤其能撫慰心靈的創傷, 各地佛教團體因此紛紛成立。 先是“韋勒出版社”( Kurt WellerPublishing House )推出“阿育王文庫”( Asoka Edition ),以文字般若弘揚佛法。一九四九年,自從慕尼黑佛教團體加入“摩訶菩提協會”以后,許多大城市如柏林、法蘭克福、漢堡、基爾、科隆等地也都相繼加入。一九五一年,柏林佛教徒成立柏林佛教會。一九五四年,漢堡佛教徒成立漢堡佛教會,一九六二年由佛友捐贈羅斯堡一處風景優美的房舍作為禪修中心,名為靜廬( House of Quiet )。一九五二年, 葛文德喇嘛同時在印度及西柏林成立“圣彌勒壇城西方教團”( Western OrderArya Maitreya Mandala ),是德國第一座密教寺院。其后日本佛教各宗派也來德國建立道場。一時之間,林林總總,佛教在戰后的德國呈現百花齊放的繁茂景象。 

為了使德國法律承認佛教團體是德國的宗教團體,佛教徒自一九五二年便著手開會,進行立法程序,于一九五五年成立德國佛教會( The German Buddhist Society),將各個組織團體納入,一九五八年正名為德國佛教聯盟( The German BuddhistUnion )。一九八四年,德國佛教聯盟為與耶穌教取得平等的合法地位,成立德國佛教總會,制訂組織章程及共同目標。一九八六年,兩個佛教會共同設立全國辦事處,并協辦全國性活動。 


人間佛教的發揚 

近幾年來,中國佛教也在德國生根,其中以建設人間凈土為主旨的佛光山與佛光會在此發展最為迅速。自一九八八年開始,就有德籍人士專程前往美國西來寺及在臺灣的總本山佛光山求受三壇大戒。一九九二年,佛光山派滿徹法師到沒有任何信眾基礎的西柏林弘法利生,短短數年中,不但接引無數德國人士學佛修行,并且在千辛萬苦的情況下籌建柏林佛光山、萊茵禪凈中心、法蘭克福禪凈中心及漢堡布教所等四所道場。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四年,柏林、萊茵等地分別成立佛光協會,除例行的共修會、讀書會、佛學班、禪坐班、抄經班、才藝班、語文班等之外,每月出版中、德文《佛光世紀》,還有不定期的佛學講座、信徒講習會、青少年學佛營、青少年心理座談會、婦女法座會、各種佛像、念珠、禪畫、油畫、佛像、花藝、中國結、國劇臉譜展覽、園游義賣會、素食品嚐會、樂團表演等等,不但經常接受當地媒體采訪報導,而且也受到當地政府及社會人士一致肯定,比方自一九九五年起,柏林勞工局有感于佛光人弘法利生的善行義舉,特準今后凡佛光山派來德國的法師名額不限,并可獲得居留權,這在沒有移民政策的德國而言,是稀有難得之事;一九九六年九月五日,柏林佛光協會十位代表應總統賀隆( Roman Herzog )先生的邀請,到總統官邸參加文化活動,此乃中國團體首度獲得的殊榮,所以當地德國人咸表歡喜,贊揚佛光山及佛光會讓他們認識佛教,也使他們深深體會到人間佛教思想可以開拓他們的心靈領域,是當今德人所迫切需要的。


責任編輯:指月

from

http://www.shijian.org/n6630c38.as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