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您有哪些缺點?這是前些天被問到的問題,當時愣住了,說不出來到底有哪些缺點,想了想還是說不出來。雖然,這樣說好像本身沒有什麼缺點似的,可是卻不能那樣說,而我也不太相信本身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人,但是依然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想了想,為什麼?也許最近生活太悠哉了,隨心所欲,所以就看不出有哪些問題;也許一個人生活的時間變的太長,所以很少和他人互動或是起衝突,所以也看不出來自己哪兒不對勁;也許對自己或他人不再那麼挑剔,一切隨緣,所以就無法認出缺點來。不管什麼原因,依然無法知道自己的缺點?然而只要缺點無法被認出來,它們就沒有改善的可能。

通常,我們會對自己的缺點有些懊惱,甚至埋怨有些缺點無法控制。我們對於缺點總是抱著負面的態度,雖然不至於認為自己可以達到完美的境地,可是我們仍然希望自己的缺點越少越好,但如果我說:「缺點可能是任何人最重要的一面鏡子,我們應該對所謂的缺點保持較中立的看法。」對這樣的想法,大家可以接受嗎?如果沒有他人的存在,也許連我們自己是誰都可能會不知道呢?這個世界一直是個相對的世界,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好」時,就必然存在所謂「不好」的東西,因此只有當我們真正瞭解所謂的「不好」時,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好」。

同樣的想法,有關於我們的一些特質,如果沒有真正在我們眼前發生,我們終究無法瞭解關於自己的一切。例如,直到我們生氣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會生氣,也許我們還一直認為我是個大好人也說不定呢。同樣地,關於我們的嫉妒,或是貪婪等,雖然他們在我們的觀念裡屬於不好的缺點,可是如果它們不在我們的經驗中發生,我們依然無法經由體驗來瞭解它們。我這樣說,並不是在說明我們可以任由我們的缺點滋生發展;相反地,這只是在強調,即使是缺點,它們依然是瞭解自己的一個重要管道。

前面說到關於缺點的一些特性,但它們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依然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難題,因為這些缺點會帶來痛苦或不幸,如果我們不採取必要的手段,這些缺點依然存在或甚至更加茁壯,它們依然會繼續地困擾我們!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想要克服某些缺點,克服缺點通常採用所謂的「對治法」來對付缺點,例如用誠實來取代說謊,用關愛來取代苛責,用分享來取代貪婪等。雖然在某個程度上來說,這些手段仍然有一些限制或束縛,但卻能減少很多痛苦,也通常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成果。但為了徹底解決這些難題,我們必須更深入瞭解這些所謂的「缺點」。

以生氣為例,很多人會說「我天生容易發脾氣」,但這樣說是不正確的,如果易發脾氣是天生的,那麼應該想發脾氣就可以發脾氣;但事實不然,發脾氣只有當某些事發生時,生氣才產生,這說明了發脾氣只是對事情反應的一種方式而已,它同時也暗示易發脾氣是一種習慣性的態度。

既然缺點並非天生,它們就有改善的可能。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來對事情產生反應,生氣算是一種較粗糙的反應態度,它同時也可以代表失去理性的行為;也有很多人用壓抑的方式來取代生氣,也許我們會說這個人修養好,但它仍然不算是對付生氣的好方法(這種方法有點麻木,但至少它如木頭般不會傷害他人)。

回到我常強調的「理解」態度,用理解來對付生氣可能是較適當的方法。對事情有正確的理解,自然就能產生正確的反應,自然就能看穿生氣的不理性而捨棄錯誤的反應態度(除非在特殊情況下,生氣可作為達到某種目標的特殊手段)。畢竟一個真正不易生氣的人,是對事情能擁有正確看法及反應的人,這和那些整天在提醒你要修養好的假衛道之士,仍然有很大的差別,是吧!

對於缺點的另一個問題是「習慣」。因為習慣,導致我們固定採用同一模式來面對問題,例如常生氣的,就常用生氣的態度而非理解的態度來面對問題,只要事情超過預期,就自然用生氣來反應,久而久之,生氣就變成一種不自覺的習慣。有人用「習氣」來說明這種現象,但它們同樣指的是一種經常性的累積行為或思考模式。

面對習慣這種特性,「警覺地覺知」可能是一種最有效的解決方式,覺知使我們能因應不同的事情而採取不同的反應方式,覺知可以使我們避免落入習慣的束縛,進而帶來正確的觀念與行為。另一個方式是傳統的對治手段,以一個固定所謂「好的習慣」來取代「不好的習慣」,但只要它還是一種習慣,不管是好習慣或壞習慣,仍然會是一種限制或束縛,雖然它對於減少某些痛苦,依然有效。而且,只要我們還執著於對治的態度,問題就不能算是徹底解決,它頂多只能算是解決部分問題,問題的本質依然存在。

例如,只要我們仍認為「分享」是對付貪婪的手段,貪婪仍會伺機而起,因為貪婪只是暫時被丟到一邊而已,它並未消失。但如果我們能直接面對貪婪,我們也許能因理解貪婪的行為及過患,而直接捨棄貪婪的態度,這時「對治的」分享反而成為一種多餘或無意義的行為;但如果我們同時也能瞭解分享的美德或益處時,分享將由對治的態度轉變成我們自然的行為模式,如此我們不但消除了缺點的過患,同時也發展了美德!就這點來說,理解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重點所在!

更進一步來談,想要徹底克服缺點或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超越」。超越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有人說它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但我不喜歡使用這個詞彙,因為它很容易造成誤解,甚至有人會認為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取中間值,凡事就來個不好不壞,說什麼做事情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或者教小孩不要太嚴厲也不要太寵愛等等!這簡直就是天大的誤解,真正的中庸之道就是遠離兩種極端,而不是類似鄉愿或牆頭草般的缺乏主見,它也不是取中間值的態度。因為如果在兩個極端之間不管採取任何值,它最後仍舊會成為另一個極端,它依然無法避免落入兩種極端,因此也仍然會受到束縛。

同樣地,如果我們想在問題之中找到答案,這些答案必然會導向另一個問題,這種現象只會延伸更多、更複雜的問題而已,對於解決問題一點也沒有幫助。因此,唯一可以避免這種弊端的態度,就只有超越。

當我說超越的觀念時,它指的並不是一種漠視或置之不理的態度;相反的,它是一種真實面對問題的態度,但它仍然必須回到我常強調的瞭解層面上。例如很多人試圖用逃避來解決問題,但逃避永遠都不會成功,因為逃避本身就已經說明問題的存在,不管我們逃的多遠,只要還在逃避,問題就依然存在。因為在這裡,逃避是隨著問題而產生的,它們也會同時消失,任何一方都無法獨自存在,這樣或許也可以說明面對問題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只要當問題仍需要答案的時候,不管答案或解決方式是如何的詳盡或有效,問題仍舊會存在,因為答案意味著問題的存在,答案也會隨著問題產生和消失。

但什麼是超越呢?如果問題本身被處理時,它並沒有經過答案或對治的階段,問題卻因瞭解而自然消失,它的消失不是因為答案,而是因為瞭解到問題本身的荒謬或問題的錯誤,這就是超越的真正精神所在,而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說我們已徹底解決問題,在這裡也可以看出瞭解問題的重要性。

也許我們應該再看看所謂「缺點」本身的真相或本質,所謂「缺點」是什麼?難道不是相對於另外一個所謂的「優點」而存在,也許我應該說,所謂的缺點或優點都只是社會習俗的一種態度或看法而已,這些都會隨著時空而改變,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真正所謂的優點或缺點,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永遠沒辦法找到真正克服缺點的方法。

所謂的缺點是我們瞭解世界的工具之一,它和其它我們所認為的傳統美德具有同樣的價值,而缺點所引發的痛苦或不愉快,則是我們認出缺點的重要引信,當我們遭遇到挫折或不愉快時,如果無法警地面對自己的一切,反而逃避現實或歸咎他人,那麼痛苦便無終止的可能,這樣再多的痛苦經驗都是浪費,若要體驗痛苦(體驗痛苦是瞭解快樂的一種方式),一次就足夠,千萬次的輪迴痛苦經驗純屬多餘。

缺點之所以令人詬病,那是因為我們缺乏認識缺點的正確態度,如果經由以上的探討,可以讓我們欣賞到「缺點的完美」時,想想,在我們的周遭世界裡,哪裡絲毫找得到抱怨可以立足的地方呢?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兒子的孝心大餐

兒子的孝心大餐

國榮暑假輔導是半天課,正常放學到家的時間是十二點半前後。那天已快一點,還沒聽到門口單車的聲音,真是放心不下,先後到門口探望好幾次。正想跟學校通電話,探聽是否留在學校,門口傳來:「爸,我回來了!」的聲音,趕緊下樓幫他開門。

「怎麼這樣晚才到家?」只見他指著腳踏車,兩個把手掛著兩大包漢堡、炸雞、薯條、可樂,對我說:「這些是我前幾天打工賺的錢,我買了漢堡請您吃。」

說著,說著,把大包、小包拎了進來。我吸了一大口從孩子手裡接過的可樂,裡面的飲料正在化冰,只覺得暑氣全消了。孩子一面打開漢堡、炸雞、薯條,一面說:「爸,您儘量吃!」

看到了面前一大堆吃的東西,想起了前幾天孩子打工情形,十五歲小小年紀,真是難為了他。透早出門,騎了腳踏車,頂著大太陽,很晚才回到家中。

他是在替一家補習班工作,打卡計時、一小時八十元,昨天領了工錢,還興匆匆地對我說:「我褲袋滿滿是錢。」今天卻拿來請我。

轉貼~聯合報

89.09.04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真正的愛情

真正的愛情

身為物理治療人員,在醫院總是受到病友的感謝與尊敬。殊不知,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更多值得學習的事情,並在心裡默默感謝他們。

張伯伯為了動心臟手術而住院,長長的臉上布滿了歲月的風霜,眼神透露著身體的疲憊。每天,我都會去病房看看他的情形,再依當日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治療。每次,張伯母總會雙手撐著下巴,靠在床上斜睨著,帶著愛憐的眼神看張伯伯做治療。

偶爾,在護理站,會聽到兩人在走廊散步的低語,高低音節細碎明快地交流著,倒成了另一種音樂,伴著兩人互挽的背影,靜靜地散布幸福的氣息。

林奶奶因為中風的關係,每個星期總會抽兩天到醫院進行物理治療。每次總會在林爺爺和幫傭的陪伴下,一跛一跛地走進運動治療室。三十分鐘的運動治療,總是會讓林奶奶氣喘吁吁,銀灰的頭髮濕濡地貼在額前,而老先生總是等幫傭仔細攏好老太太的髮絲之後,再扶起髮妻,伴著她慢慢走出治療室,亦步亦趨地,生怕老太太跌了跤。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個沒有明寫「愛情」的句子,卻充滿了濃濃的愛情。沒有驚心動魄,只有兩雙互相扶持、互相傳遞溫暖的手,在這絢爛的城市中,編織屬於他們的浪漫與溫柔。也讓我有機會,思索真正的愛情。

轉貼~聯合報90.03.02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司機變富翁

司機變富翁


過去曾經採訪過一位成功的企業人士,就在電話邀約後,他很熱情地告訴我,將派他的司機來接我,心想!果然是成功人物的典範。

一上車,看到了司機的氣質和儀容,與一般想像中的形象相距甚遠,溫和有禮且言行得體,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車子開動後不久,我便和他聊起天來,令人訝異的是,他對於一般的企業、金融、股市、理財等經濟脈動,尚能評論一番,這一點就令我感到非常佩服,不久之後,他轉過頭來詢問我:先生,對不起,因為有東西忘了拿,所以可否先繞到寒舍一趟,待會再到公司去好嗎?我看了看錶,反正時間還早,就跟他說:沒關係啦?你請便!

車子過了中山橋後,便直驅天母,停在一幢高級豪宅前,只看到司機快速地進入屋中,拿了二三個檔案夾出來,這個畫面,真令我感到興趣,於是他一上車,我便忍不住地「訪問」他起來!「這房子是你買的嗎?」我問。

司機倒是大方的點頭說「是啊!」好奇心驅使我往下探底,我便以開玩笑的語氣問:「那你大概有個好爸爸吧!」

他搖搖頭說:「我父親是種田的農夫,沒有什麼多餘的資金,壓根兒只夠溫飽而已」。

「那你也應該有個『好老婆』吧!」

他說:「其實我老婆只是一般的家庭主婦而已。」

這下令我覺得更疑惑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一個月入數萬左右的司機,竟能擁有如此可觀的不動產呢。雖然有人說台灣錢淹腳目,但是要淹在一個司機的身上,那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啊!

那時我當然不會放棄探索這個成功祕訣的機會。便積極地向他請教。沒想到,他倒很大方地說出他的致富之道。他說:其實,我當司機也接近20年了,本來一開始,對司機這份工作也感到無奈,因為對一個剛退伍而且沒有高學歷的年輕人來說,到台北來打拚,要找到一個好頭路也實在不容易,所以就先做做看,不行再換工作吧!

沒料到,做了一年之後,他卻開始喜歡上這份工作,倒不是司機的工作多麼富有挑戰性和成就,而是因為替老闆開車,而他的老闆的交友非常的廣闊。因此,常有機會接觸到平常所接觸不到的企業菁英與社會名流,如企業家、股市大戶、財務顧問、政府官員和專業人士,讓他進一步見識到一些成功人物的言行與風範。這些經驗對他來說,真是既新奇又有趣,因此他一方面專心開車,另一方也認真的「偷聽」他們在車中的談話內容,之後更勤於作筆記和心得,並效法他們的思考模式和做事方法,這種學習的快感,是他以前所不曾擁有過的!

除此之外,他還會花時間去聽一些理財、投資方面的演講,並購買相關的書籍,尤其當司機有一個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利用閒暇的等待時間來閱讀這些書籍,如有遇到不懂之處,他就會把握機會向這些專家請教。他這股認真的求知和學習精神,讓一些曾經搭過他的車的專業人士,對他讚賞有加,因而樂意竭盡所能為他解開迷津。

在幾年前,高科技股票大量上市之際,他不經意在車上聽到一位創投公司的財務專家與他的老闆間的一段談話,財務專家跟他的老闆說:「董仔!科技股是未來股市的主流,這些股票穩當當,不免驚!搭買摟!搭買摟!(台語)」他在前座越聽越興奮,不久後他就立即行動,而大量買進科技股票,現在終於創造出令人稱羡的財富。

其實成功,並不一定是當大官或居高位者的專利,小職員、小角色都有成功的機會,端看你抱著什麼樣的心智模式,是否不斷地自我充實,以等待成功機會的來臨,就像這位司機一樣,雖然他的工作是在替人開車,然而他並不認為開車是他唯一的任務,如果他只光在開車,而忽視身旁貴人的出現;如果他只是在混時間,而沒有利用時間充實;如果他只是行禮如儀接送客人,而沒有把握請益專家的機會,現在的他,絕對不會是華廈的主人,而可能是一隻無殼的蝸牛罷了。

曾經有人說過,成功的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渴望成功的朋友,不知道你們已經準備好了沒有呢?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學習受苦的日子

學習受苦的日子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在維吉尼亞遇見一位中國廚師。他是由醫院請假出來的,左手腕仍纏著厚厚的繃帶,很客氣地對的說:「聽說您代表國內出來做文化工作,按說應該做幾道好菜請你品嚐,偏偏手受了傷,醫生說以後很難拿重的東西了!」我問他受傷的原因,他說都是因為自己不注意,常用一隻手端很重的炒菜鍋,長時間下來,手腕關節改了形。

當我為他歎息時,他苦笑說,比起另一個中國留學生還好。那個學生到他餐館打工,他叫學生去端爐上的一個鍋子,話還沒說完,學生便衝過去把鍋端起來,這時才驚覺那鍋裡竟是滾盪的油,要鬆手,油必然潑在身上,咬著牙慢慢將鍋裡竟是滾燙的油,要鬆手,油必然潑在身上,咬著牙慢慢將鍋放下,雙手已經嚴重灼傷,而且傷到了筋骨,幾乎半廢了。

「怎麼連熱油鍋表面不冒熱氣不知道?」

廚師歎氣:「在家裡嬌生慣養壞了!像是籠裡的鳥,放出去自己沒辦法生活。可是來美國留學,誰能不打工呢?結果什麼都不懂,出事的不止他一個啊!父母在家裡不教他們做,豈不是害了子女嗎?」

最近為我們裝修的老闆也說,曾有個留學生到他那裡打工,他叫學生去拿石膏板,學生歪著身子,一次硬抬兩塊,豈知因為使力的方法不對,半邊脊椎受到過大的壓力,沒多久就軟骨突出,無法再幹重活。於是改叫他鋪地磚,卻又鋪不久,便舊傷復發,站都站不起來,只好把他辭了。

「據說這毛病會跟他一輩子!」老闆說:「怪得了誰呢?人家一次抬四塊都成,重要的是用力的方法要對,只怪他以前什麼重活都沒做過,所以連筋肉該怎麼用都不懂,一定是家裡籠壞了!」

『父母在家裡不教他做!』『一定是家裡寵懷了!』他們責怪的都是受傷者的父母,使我不得不檢討對你的教育方法。這也使我想起二十年前,一件有意思的事:那時候我們住在一個大雜院裡,左鄰右舍只是一板相隔,某日右鄰夫妻吵架,丈夫吼道:「這是什麼菜嘛!怎麼連鹽都不會放?再不改進,我就跟妳離婚!」這時候便聽見左邊那家的父親,對著滿己正在唸高中的女兒說:「學著點吧!要不然老公都抓不住!」那位父親當時的心情,是不是正如同我此刻的感覺呢?我們對你說「好好唸書,家裡事不用你操心!」卻可能忽略了一件事,有一天,你也得完全照顧自己,那可能會隨著你到大學住校而突然發生。於是前一天還不知道洗碗清潔劑的瓶子怎麼開,第二天卻連床單都得自己洗,豈不是突然掉入另一個世界而離以適應嗎?

最嚴重的是,你也去打工!如果在家什麼重活都沒做過,鍋鏟也沒碰過,是否會發生我前面說的那種悲劇呢?於是我不免要反省:「愛你,是否反而害了你?」

記得一位家境富裕的高中同學,在服兵役時對我說:「天哪!我吃過尿!而且是那種結成黃色垢的尿,你能信嗎?有一天長官叫我去刷廁所,這種事我從來碰都不曾碰過,但我還是捏著鼻子刷了。那知道,長官去檢查,他半聲不吭,用大拇指甲,在小便池,由下向上刮,居然刮下層垢,然後往我嘴裡一捅,天那!我想到就要吐!

但是他也說只怪他自己真不會刷廁所,否則也就不會受這種侮辱了!如此說來,假使我要求,從現在開始全家的浴室、抽水馬桶,全由你負責刷洗,能算過份的要求嗎?

為了你的未來,為了你的安全,我們不能再一直把殼子送到你的嘴邊,除非我們永遠把你像鳥一樣關在籠裡。

你當然不希望被關,你當然想飛!

那麼,請你學習飛翔、學習覓食、學習工作、學習受苦的日子!

 

你怎麼蓋感情的房子?



「聽過那麼多可怕的外遇事件,每年逐漸提高的離婚率,還有跟感情有關的兇殺新聞......電視節目上那麼多離婚者傾吐的心聲又都離奇可怕,我想我已經得了婚姻恐懼症......現在連談戀愛都害怕......」有一次喝下午茶時,聽到隔壁桌的上班族女郎這麼說。

我常常聽到二十多歲,剛走出校門,進入所謂適婚年齡的女孩這麼感慨著。雖然這麼說,她們還是一邊矛盾著,一邊掙扎著,一邊瘋狂的談著戀愛,一邊渴望著結婚進行曲在耳邊響起,一邊害怕著在這個社會上已經太多了的悲劇發生在她們身上。

怕什麼呢?反正怕也沒用。你當然可以學聰明一點,找到一個「穩當」的對象,你幸福的機率固然會比一戀愛就像吸食安非他命的人大,但是人是會變的,只有變才是人生不變的真理,即使你找到一個百分之百的好男人,也不能防那個「萬一」。

天天擔心著「萬一」,不但是傻瓜,而且是個歇斯底里的傻瓜,越擔心,你最害怕的事就會來臨,沒有人受得了一個每天疑神疑鬼的人。

在感情中疑神疑鬼的人,一定是操控性很強的人;操控性很強的人,通常是沒有自信又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

是監獄,是陋屋,還是舒適的家居?

有人在婚姻和愛情中的操控欲確實是有些病態的,老一輩的男人中,存在著不許老婆擦口紅,穿漂亮衣服的男人,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招蜂引蝶;也有不許在家裡帶孩子帶了多年、悶得發瘋的太太出去找工作試試看的丈夫,因為他們怕太太學壞;老一輩,也有許多女人不許男人稱許別的女人一句,多看漂亮女人一眼,控制他的荷包控制到近乎嚴苛的地步......用這種方法維持下去的婚姻,好像把房子蓋成密不透風的監獄。

房子像監獄,住在裡頭的人絕對渴望自由,八成想越獄,只看他有沒有膽量而已。年輕一代,正在談戀愛的人,已經比較「開明」且「理性」,但他們常用另一種方式實施愛情「品管」──寸步不離,每天黏在一起,你穿的衣服要和我一樣,你對這個人那個人的看法也要和我一樣,每個小時Call你一次,一通電話找不到情人,就忽忽欲狂。

在剛開始談戀愛時,每個人都會同意彼此有同樣的黏度,但日子久了,有一方不想這麼黏下去,問題就發生了;另一方就會百般懷疑,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們不必害怕自己是否會加入逐漸變大的「不幸福」的一群,要問的是,我們把感情的房子蓋成什麼樣子?是監獄,是陋屋,還是舒適的家居?還有,感情的房子蓋在哪裡──感情關係是建立在「成長」上,還是建立在「監控」上?是以德服人,還是以力服人?以力服人,終究得不到真心。

每個人都期待著一份至死不渝的感情,但要明白,感情如房子,建造成偷工減料就會成危樓,年久失修莫名其妙就會長出壁癌,有時因原來施工不良就會漏水,有時一個大颱風會吹破玻璃,有時也可能遇上地震來摧殘,如果沒有防火逃生設備也不足以應變......還有,所有的房子都一樣,即使是監獄,也總有一扇可以進出的門。

不需因為懼怕而喪失美好的渴望,想想怎樣蓋房子的問題倒是真的。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遺忘多年的最愛 劉墉

遺忘多年的最愛 劉墉

是不是每個人心靈的深處 , 都藏著一些人物 , 伴隨著歡欣與悽楚。

平時把它鎖起來, 自己不敢碰 , 更不願外人知。

直到某些心靈澄澈的日子 ,或回光返照的時刻,世俗心弱了 ,再也鎖不住 , 終於人物浮現。會不會有一天當我們臨去的時刻 ,才突然發現一生中最愛的人 , 竟是那個已經被遺忘多年的.........

1

初到美國的時候 , 在一位同學家作客。

他是個既英俊又有才華的男人 ,卻娶了才貌都遠不能相配的女子。

尤其令人不解的 , 是他竟然拋棄了在國內交往多年 , 早已論及婚嫁的女朋友。

「我的父母 , 兄弟都不諒解我 !」他指了指四周:「可是你看看 , 我現在有房子、有家具、有存款、還有綠卡。誰給的 ?」他歎口氣:

「人過了三十五歲 , 很多事都看開了 ,我辛苦一輩子 , 希望過幾天好日子。」

只是 , 我想 , 他心裡真正愛的 , 是誰呢 ?

2.

讀謝家孝先生寫的《張大千傳》, 五百多頁的傳記看完 , 到「後記」, 又 發現一段重要的文字。大意是說張大千的後半生 , 固然有妻子徐雯波在側 , 但壯年時代,楊宛君才是陪他同甘同苦, 而且相愛相知最深的。

幫助張大千逃出日本人魔掌的楊宛君 , 陪他敦煌面壁、飽愛風沙之苦的也是楊宛君。只是大千先生在接受謝家孝訪談時 , 卻絕少提到這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謝家孝先生說:「是不是他顧及隨侍在身邊的徐雯波 , 而避免誇讚楊宛君?」「海峽兩岸來日 , 不論誰拍攝『張大千的傳奇』真人真事 , 楊宛君應是女主角地位。」

「他(張大千)在八十歲預留遺囑中 , 特別在遺贈部分寫明要給姬人楊宛君 ,足證在大千先生心中 , 至終未忘與楊宛君一段深情歲月。」

闔上書 , 我不得不佩服謝家孝先生 , 做為一個新聞人實事求是的態度。 在張大千傳完成十三年 , 老人仙逝十年之後 , 終於把他不吐不快的事說出來。這何嘗不是張大千先生不吐不快 , 卻埋藏在心底三十多年的事呢 !

3

也想起有「民初才女」之稱的林徽音 , 在跟徐志摩轟轟烈烈戀愛之後 , 終於受世俗和家庭的壓力 , 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

梁思成的才華不在徐志 摩之下 ,他是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先驅 , 一直到今天,他四十年前的作品 , 仍然被世界建築界,認為是經典之作。

走遍中國山川 , 又曾到西方遊學的梁思成 , 畢竟有不同的心胸。

當徐志摩飛機失事 , 梁思成特別趕去了現場 ,回一塊飛機殘片 , 交給自己的妻

子。

據說林徽音把它掛在臥室牆上 , 終其一生。

我常想 , 梁思成之愛林徽音 , 恐怕遠過於林之愛梁。問題是 ,這世上有多少夫妻不是如此呢 ?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心靈世界 ,在那心靈的深處 , 不見得是婚姻的另一半。

4.

有位飛黃騰達的朋友對我說:「我一生做事 , 不欠任何人的。對父母 , 我盡 孝;對朋友 , 我盡義 ;對妻子, 我盡情。如果說有什麼虧欠 , 我只虧欠了一個人我中學時的女朋友。她懷了我的孩子 ,我叫她墮胎 , 還要她自己出錢。我那時候好窮啊 ! 拿不出錢。問題是我不但窮而且沒種 ,我居然不敢陪她去醫院。」他長長地歎了口氣:

「到今天,我都記得她墮胎之後蒼白的臉 , 她從沒怨過我,我卻愈老愈怨自己 , 如果能找到她 , 我要給她一筆錢來補償............」

他找了她許多年 , 借朋友的名字登報尋人多次 , 都杳無音訊。怪不得日本有個新興行業 , 為顧客找尋初戀的情人。

據說初戀戀人 ,隔了六、七十年 , 見面時相擁而泣 , 發現對方仍是自己的最

愛。

5.

有一天 , 接到一位長輩的電話 , 聲音遙遠而微弱 , 居然是母親十多年不見的老

友。

母親一驚 , 匆匆忙忙由床上爬起來 , 竟忘了戴助聽器 , 有一句沒一句地咿咿啞

啞。

我把電話搶過來 , 說有什麼事告訴我 , 我再轉達。「就告訴她 , 我很想她! 」

過了些時。接到南美的來信 , 老人的孩子說他母親放下電話不久 , 就死了。腦

癌! 戰戰兢兢地把消息告訴母親。八十多歲的老母居然沒有立刻動容 ,只歎口氣:

「多少年不來電話 , 接到 , 就知道不妙。她真是老妹妹了 , 從小在一塊 ,幾十

年不見 , 臨死還惦著我。只是 , 老朋友都走了 , 等我走 , 又惦著誰呢 ?」母親轉過身 , 坐在 床腳 ,嗚嗚地哭了。是不是每個人心靈的深處 , 都藏著一些人物 , 伴隨著歡欣與悽楚。

平時把它鎖起來, 自己不敢碰 , 更不願外人知。直到某些心靈澄澈的日子 , 或回光返照的時刻,世俗心弱了 ,再也鎖不住 , 終於人物浮現。 會不會有一天 , 當我們臨去的時刻 , 才突然發現一生中最愛的人 , 竟是那個已經被遺忘多年的.........

取自劉墉「悲歡離合總是緣」

- - - - - - - - -< t o p >- - - - - - - - -

 
證嚴法師說故事 - 驕傲的猴子

證嚴法師說故事 - 驕傲的猴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論是言語動作或待人接物,都要很謹慎,就
像在學走路的人,一個腳步都不可踏錯,方向也不能有一點偏差,因

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在一座深山裡,有一群猴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

。其中有隻猴子特別精靈,什麼事都想帶頭當領導,但是,其他猴子

卻都離牠遠遠的。這隻猴子常認為,「我比你們聰明、精靈,為什麼

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沒有你們,我也生活得很好。」牠依然故我,

非常驕傲。

一天,獵人來到山上,遠遠地看到了猴群,於是走向前去。所有

的猴子都嚇得一哄而散,趕緊躲起來,只有那隻精靈的猴子在樹上跳

來跳去,逗弄獵人,賣弄牠的聰明。

獵人張開弓箭向牠射去,但射了好幾箭都射不著。其實獵人原本

無意射殺猴子,誰知猴子卻調皮地一直捉弄他;獵人被氣得怒火中燒

,於是指示同行的一群獵人說:「來,我們同時把箭射過去!」

儘管那隻猴子非常精靈,仍逃不過眾人同時射出的箭,結果身中

好幾支箭死了。

※   ※   ※

在生活中若能群居和睦,就能相安無事;假如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自以為優秀或孤芳自賞──認為「我很聰明能幹,別人都是愚昧無

知……。」這樣的人生是很痛苦的啊!

好比那隻猴子,牠若能和整群猴子和睦相處,有人來侵犯時,也

隨著猴群同進退,就可以保平安啊!可惜牠自以為靈巧,賣弄小聰明

,卻因而喪命,實在令人惋惜。

待人處事,必定要「聲色柔和」,不可誇耀自己的才華或驕傲自

大。若不謹言慎行,往往會招來他人的嫌怨,明明在群眾中,卻會被

人排斥、距離拉得很遠,因此覺得孤單寂寞。像這樣實在是很不快樂

的人生,也是失敗的人生;而這都是因為自己的過失,所招惹來的眾

怨。

人不能離開群眾而獨居,能得到人人的歡喜讚歎,才是真正的成

功者。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