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逆轉你的過程

再次審視內心

大多數管理者都往自己之外看,看著自己的組織和這個世界,以找到需要矯正的地方。他們又再次往外看,找尋他們想追求的事物。然後他們透過評斷,試圖改變世界裡的事物,將其變成他們認為正確的樣子。

現在,是該逆轉這個過程的時候了。並不只是在工作,而是在你的整個生活。

現在,當你看著這個世界時,只該看到自己的倒影。外在世界是反映內在的一面鏡子。只有透過把它視為一面鏡子,你才能學習改變面對內心的方式,從對這個世界進行微觀式管理,到放手讓自己跟這個世界中流動的力量達到和諧狀態。

你的第一步,是不再以這麼批判的方式思考。不要再比較了。不要再評斷別人了。不要再試圖決定其他人「應該」怎麼做。

先去探索他們的內在特質。

然後探索你的內在特質。

外在世界會像一面反映出你所思所覺的鏡子。若你進入它,想得到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東西,它會讓你看到,什麼是最適合你的。傾聽別人對你的讚美。審視別人對你 目前的工作情況有什麼評論。他們是否肯定你其實很能勝任這份工作?把世界當作一個回聲器,是為了給你回饋,以幫助你了解並更加認識自己的內在特質。

然後,靜觀有什麼會自然湧上你心頭。靜觀有哪些東西是你不必大費周章就能駕馭自如的,因為那就是你的天分所在。莫札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開始作曲了。他很早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而他的父母和週遭的人們給予他立即的正面回饋。

在我們所有人身上,都擁有和他類似的天賦。

因此,此時我們該停止向外尋找有哪些我們需要去矯正的東西。我們可以轉而讓自己往外看,有哪些東西是能和我們內在和諧同調的。然後,我們讓在這過程中感受到的經驗向我們發聲。我們的行為會變成是一種信任生命的行為,就像一名剛開始學游泳的人,學習去信任水一樣。

當我們把這種行為方式介紹給某些人時,他們不相信這種自然能力真的存在。他們有的會說:「我什麼都做不好。我每次嘗試做什麼,都會失敗。」但很快地,透過 仔細的自我觀察,他們就會發現到,其實自己一直以來所做的嘗試,都是為了要變成某種別人認為他們應該變成的樣子,而這當然總會以挫敗收場。

這種過程必須被逆轉。

下一個必須學習去逆轉的過程,是克服問題。大多數管理者深信,克服問題是他們存在的全部理由。他們一上班就開始找問題,如果他們沒找到,他們的上司會找到,特別是當那些上司屬於舊派的微觀管理者的時候。

但如果只把焦點完全放在如何克服這一項上,對於解決問題實際上毫無助益。一個人必須願意先將眼界放寬,看到問題所在的那整個系統。

今日這個微觀式管理的世界,採行的是一種相反而阻礙正常運作的做法。大部分管理者批評員工的理由是他們不順從規定,或不順從服裝規範,或不遵守規定的休息 時間,或不符合他們每天被規定必須完成的工作量。這種做法是把員工狹隘地框進一個非常制式化、被高度操控的環境內。那些管理者這麼做,是想得到員工的「最 佳表現」,但反而得到最差的表現。他們把一種僵化的思考方式加於職場中。

實在沒有必要去想像到底世界最後會被火還是冰淹沒。因為還有其他兩種可能:一個是對過去的緬懷,另一個就是文書作業。

──法蘭克‧薩帕(Frank Zappa,美國音樂家)


若你真正想得到員工的最佳表現,就要把自己的手放開,不要再箝制他們的生活。你想讓自然存在於他們身上的才能通暢地展現,而不是逼迫他們對一種既定的模式百依百順。


25個行動,焦慮再見!

時間管理:永遠跑在Deadline之前!

文.祝康偉

第1招 養成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習慣

有些事情一旦決定就無法回頭,即使能挽回,也得花數倍力氣調整,時間耗掉大半。

「第一次就做對」是一種「預防」的心態,只要事前多花時間溝通,想清楚再動手,確立對的方向,若事後需要調整,就不會太過離譜。

第2招 掌握工作的輕重緩急

工作時間的運用要非常有效率,關鍵在於是否掌握了一天工作的「輕重緩急」,而非「先來的先做,後來的後做」。

所謂「輕重緩急」,可依「緊急」、「重要」的程度,分為4個象限。首先,你得優先完成落在「重要且緊急」的事項,其次,想過一個有效、規律的生活,你必須在「重要不緊急」的第2優先象限中,放較多比例的時間,因為它強調「計劃」與「預防」,容易助你成功。

若你發現自己常被第3象限「緊急不重要」的瑣事所困,你需要學會對不重要的事情說「不」,若第4象限「不重要不緊急」的項目花掉你太多時間,代表你不清楚想要什麼,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設定。

第3招 「前半主義」法

既然排出了工作的順序,日本效率專家松本幸夫在《戒掉你的加班病》書中提醒,你除了得為每個任務定出時間限制,還得奉行「前半主義」:「在時限的前半段就提前完成大半的工作。」

例如,時限是「一天」,請在中午前提前完成;時限是「一週」,請在3天內提前完成,更長的時限,亦是以此原則類推。

一旦你逼著自己在前半期提前完成大半的工作目標,後續不僅有充分調整的空間,心情也會比較輕鬆,更容易獲得主管正面評價。

第4招 一日之計在於「昨夜」

為增進工作效率,縮短進辦公室的「熱機」時間,前一晚就該訂定隔天計劃。每晚睡前,不妨將明天要達成的目標記下來,按重要程度編順序。隔天一早,即可馬上著手第1個目標,達成後再繼續實現第2個目標,一路堅持做下去。

第5招 每天提早2小時上班

日本時間管理專家高井伸夫在《早上10點以前搞定工作》書中建議,早上1小時工作效率可抵下午的2、3個小時。因此,不妨往前挪兩個小時,早上7點進辦公室,既可避免通勤塞車之苦,還能保有晨間不受打擾的時光,專心思考一天的工作,效率更佳。

第6招 活用零碎時間

無論是會議或業務拜訪,難免有等待的零碎時間,不妨趁空檔打個電話,擴展人際關係,反覆翻閱行事曆,以免遺忘小事或約會,或在隨身的小記事本,即興記錄一些想法,把握這個做計劃、企劃的好時機。

第7招 阻擋不必要的干擾

「專注」是忘卻壓力、發揮高效率最好的辦法。工作中途遇到干擾時,例如當老闆突然交辦事情,或有臨時會議召開,若非迫切到非得馬上執行,不妨請求給予短暫時間,將手邊事項收尾,以免回頭又得曠日廢時。

另外,對於電話與電子郵件,不妨依公私或對象的重要性,在繁忙之際做一區隔,以減少不必要的干擾。例如,你可以申請2個行動電話號碼或不同的帳號,以管理回覆的時機,好留出塊狀時間,讓自己能專心處理要事。

第8招 用「異類組合法」增加幹勁

在訂立工作計劃時,松本幸夫認為,要提高工作效率,可藉不同類型的項目交替組合,避免同一工作聚焦太久,產生慣性疲乏。

他建議,可以在「上午」和「下午」進行完全不同性質的工作內容,例如,上午用頭腦,可以開會、蒐集資料,下午動身體,以會見客戶為主等。

第9招 重要的「準備時間」不可省

松本幸夫發現,很多人為了省時,矯枉過正地把有助於工作效率的「準備時間」都省略掉,譬如,「簡報前的預演」、「開會前與跨部門主管簡單會前磋商」…



救命的口袋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是被後天習氣薰染,而有種種不同的心態。


在一個鄉村裡有戶人家,家中有阿嬤、爸爸和媽媽,還有一個小男孩。他們家附近有座佛寺。這孩子個性耿直,反應有些遲鈍,但媽媽還是很有愛心地扶養他。


男孩到了就學年齡時,父母送他去上學,但是,有些同學曾欺負、嘲笑他:「呆子來了!呆子來了!」可是不管同學如何作弄他,他都不會生氣,只是遠離那些同學,自得其樂地遊戲。


他有一個特別的習慣──喜歡撿東西裝在口袋裡帶回家。他的媽媽每天都會等在門口,問他口袋裡有什麼東西,要他拿出來,男孩就乖乖地全部拿出來,媽媽把口袋清得很乾淨後才讓他進屋。如果媽媽忘記在屋外等,他就會把東西帶進房間,甚至放在枕邊一起睡;媽媽為此很傷腦筋。


有 一天,媽媽同樣問:「今天口袋裡有什麼東西?」正伸手要翻他的口袋時,男孩往後退了幾步,不讓媽媽翻。媽媽有些生氣,心想:每天都要為你清理口袋,已經夠 煩人了,現在還不讓我看!於是上前拉他,男孩馬上護著口袋,媽媽把他的手撥開,結果摸到一團溫溫軟軟的東西,她嚇了一跳,把手縮回來,問男孩:「到底放了 什麼?趕快拿出來!」男孩只好流著眼淚,小心翼翼地把「牠」捧出來。


原來是一隻剛脫殼、還沒睜開眼的小鳥!


媽媽摟著男孩說:「孩子,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今天是佛誕日,是很吉祥的日子,不能殺生喔!你不要弄痛小鳥,趕快拿到屋後放生,讓牠去田裡找東西吃。」


男孩乖順地,正要照著媽媽的話去做時,媽媽看到他的上衣有一處破洞,就說:「等一下,你先把衣服脫下來,我幫你補一補。」其實媽媽是覺得每天翻看兒子的口袋很麻煩,所以想把口袋縫住,這樣兒子就不會再裝東西回來。


男孩把衣服脫下後,媽媽就一針一針地縫;縫好,她回頭叫兒子回來穿上衣服,但是一直叫,卻找不到兒子。媽媽很擔心,兒子沒穿上衣,會跑到那裡去呢?


過 一會兒,阿嬤回來了,可是還沒踏進門就氣沖沖地叫著媳婦。媳婦心想,婆婆不是去寺裡浴佛嗎?怎會怒氣沖沖的?婆婆說:「你為什麼讓孩子光著上身去佛寺,讓 我沒面子!」媳婦很為難,但婆婆一肚子氣,只好靜靜地聽婆婆罵;媳婦心想:這個傻兒子為何光著上身跑到佛寺?還是去把他找回來吧!


走 到屋後時,媽媽聽到倉庫裡有聲音,於是輕輕地走過去,悄悄地打開門;她看到兒子手中拿了一罐水,原來他是去佛寺要甘草水。男孩小心翼翼地餵小鳥喝水,還輕 聲地對小鳥說:「佛祖會保佑你!睜開眼睛快快長大,可以飛去找你媽媽哦!」他不斷地、溫柔地對小鳥說這些話,又一滴一滴慢慢地餵小鳥喝水。


媽媽看了又感動又歡喜,原來兒子也懂得愛惜生命!她決定把縫住的口袋拆開來,因為兒子很有愛心,他的口袋也可以做為救命的袋子啊!


這 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小男孩雖然智商不高,可是很善良,即使常被人罵成「呆子」,他都不會和別人計較,而且懂得「尊重生命」。他的阿嬤雖然會去寺裡拜拜,但 是被世間的無明習氣薰染,個性急躁,因此不分黑白地責怪媳婦。而母愛是天性,不論男孩聰明與否如何,他的媽媽還是很用心地教育他;她看到孩子有善良的心, 於是把縫死的口袋再拆開,讓孩子的純真、善良天性有發揮的空間。


人性本善,但因後天環境影響而薰染各種習氣。所以,大家要多用心,努力去除無明的習氣,回歸原來的清淨本性!媽媽把兒子的口袋恢復原狀,讓他的愛心有發揮的空間。




企業家的精神

因為崇拜所以模仿。中國企業家的精神主要還是表現在浙商身上,而這些人正是真正地把白圭供奉在心裡的一群人。

看一看浙商,他們大多出身貧寒,幾乎都是白手起家。打鐵為生的魯冠球,躬耕田園的徐文榮,一介裁縫胡成中,樓明出身軍旅,李如成是農民,鄭元豹是工人……這些人的特點都是背井離鄉、從小做起、歷經坎坷、從不放棄。

不妨來看一看浙商自我總結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萬水,道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而這恰恰是其最核心的成功經驗,也是最寶貴的精神氣 質。這是中華商人的本色傳承,與晉商、徽商等先輩血脈相連。成就事業的真正商人,必是有志向、有毅力、有能力、有修養者,且大多歷經艱辛、砥礪而出。

【鏢局的物質利用】

如果說,達摩是鏢局的精神寄託的話,那麼作為現實存在的盜就是鏢局的物質利用。首先,沒有盜的侵擾,就不可能有鏢局的出現。其次作為鏢局的當家人本身就是江湖中人,所以根本就脫離不了江湖的是是非非。自然,也就和盜有聯繫了。

《江湖叢談》裡說,舊時「掛子行」(即「瓜行」,隱語行話稱武術一行)根據利用武功謀生方式的不同,分為明、暗兩種。所謂「明掛子」,是指憑武功保鏢、授徒為業或從軍者;「暗掛子」,即仗武功為盜者。

但事實上,明掛子與暗掛子是很難準確區分出來的。「鼓上蚤」時遷,就是一位明掛子融暗掛子於一身的梁山好漢。明掛子與暗掛子在江湖中行走難免會碰到一起,那麼,同是江湖中人,但卻不同道,遇到了該怎麼辦呢?

據李堯臣講,對盜輕易不要得罪,雙方遇到了要以禮相見,被逼無奈之下才兵戎相見。大部分時候,當家人與盜是一家的,你在路上不要截我的鏢,當你來到我地盤上的時候,我會保你平安。

「鏢行和賊,是互相利用的。正因為有賊,而且賊講江湖義氣,鏢局才能站得住,吃得開。可是鏢局和賊究竟是兩碼事!賊做的是沒有本錢的生意,多半是些走投無 路鋌而走險的光棍;而鏢局子的人多是有身家的人。會武藝的人,要進鏢局,並不是那麼簡單,必須確實可靠,有人知底擔保。所以做賊的人,儘管鏢號稱他做朋 友,可是賊決不能進鏢局。鏢局的人,忽然不幹了,去做賊,這種事,當然也不是沒有的。可是鏢局子絕不能容他。因為這種人離開鏢局子去做賊,必然和鏢局子作 對。

「因為鏢局子和賊講『朋友』,所以賊到北京來買東西時,鏢局就有保護的責任。當時官府有專管拿賊的採訪局,他們稱賊為『點子』。賊一進京,採訪局就在後面 跟上了。可是一看見賊進了鏢局,他們就不敢拿了。為什麼官府還讓鏢局一頭呢?因為鏢行有後臺,我們稱之為大門檻,也就是當時在朝廷最有勢力的大官。比如會 友鏢局,後臺老闆當時是李鴻章,他應算是會友的東家,可是也不用他出資本。因為會友派人給他家護院守夜,拉上了關係,就請他當名譽東家。採訪局要得罪了鏢 局子,鏢局子跟李鴻章一提,一張二寸長的小紙條,就要了採訪局的命。所以他們就不敢找鏢局子的麻煩了。」

「賊到了北京,來到我們櫃上,他和誰熟識,就由誰陪著。白天陪他出去買東西,晚上回局子裡睡覺。在外頭吃飯的時候,都由鏢局子結帳。一日三餐,好酒好飯。做賊的進城,都打扮成買賣人的樣子。進京的時候,身邊帶著不少錢,他買東西,自己付錢,這倒用不著鏢局子破鈔。」

「賊在北京住了幾天,連買東西,帶看熱鬧,住夠了,就由鏢局子送他出城。臨走時,起五更,由鏢局派轎車,還有鏢局的人騎馬護送。賊坐在轎車裡面,送出城 後,鏢局子人就回來了。趕車的人早由鏢局子交代過,反正坐車的叫你把車趕到哪兒,就送他到哪兒,什麼話也不用問。送他到了地方以後,他一定多給賞錢,決不 少給。賊進北京這幾天,鏢局子必須特別小心,決不能讓他出事。要是賊住在鏢局裡,出了事,讓官府給逮去,這一來,鏢局子就算栽了。你再保鏢,路上遇見賊人 的同夥,他必和你作對,鏢就不能走了。所以賊人來到以後,一定要小心保護;把他送走以後,櫃上才能放心。」

當家人與賊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兩者相依但卻不同道。這就需要當家人擺正自己的心態,將這些人看作是自己的衣食父母,為他們這樣的人花點錢是值得的。有些錢必須要花,只有花了錢才能辦成事。
當家人會經常教導自己的鏢師們對賊要「以禮相待」,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能翻臉。團隊要在平穩中向前行進,絕不可節外生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