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台灣人更愛台灣的異鄉人

文/大家健康雜誌編輯部

你願意把60年的時光,無私奉獻在一個團體、一個島嶼、一群與你「語言不通」、「文化不同」的人身上?

《大家健康》雜誌與羅東聖母醫院合作出版《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一書,記錄一群天主教靈醫會會士,從年少就到台灣,將一輩子最精華的青春,用 來照顧痲瘋病患、殘障者、智障者、結核病患、小兒麻痺兒童、失智老人、原住民、小朋友……數十年如一日,變成了比台灣人更愛台灣人的異鄉人,當中甚至有許 多人奉獻至生命最後一刻,就此長眠於台灣這塊土地。



口述歷史記錄會士事蹟
讓更多人感受溫暖



負責策劃本書的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在本書序中提到,正是這一群會士無私奉獻的精神,讓他下定決心離鄉背井來到羅東,投入聖母醫院的行列,服務偏遠地 區的病人。到羅東聖母醫院後,發現院內院史館收存著每一位在此奉獻並埋骨於此的靈醫會會士的照片和生平資料,每當看著這些照片資料,內心總有著深刻的感 動,想到大部分的台灣人都不知道他們的事蹟,更是感到十分慚愧。

因此,他召集院內同仁成立「羅東聖母醫院口述歷史小組」,除了手邊現有的資料照片,同時積極採訪老病友、老同事,將這群異鄉人在這塊土地奉獻的事蹟記錄下 來,並集結成書,讓更多台灣人有機會認識他們。負責採訪撰文的同仁雖不是專業的作家與歷史學者,但每一篇文章都充滿深深的感恩與眼淚,是誠心感動後善意的 結晶。


懷抱著無私的愛
到哪都是家鄉



書中的12位異鄉人,包括:將一生美好時光都留給病人,生前完成8萬多件外科手術的范鳳龍醫師;對病人體貼,比台灣人更像台灣人的馬仁光修士;寧願到偏遠 地區服務病人的前馬公惠民醫院院長何義士修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照顧著病人,創辦台灣第一所天主教護校的安惠民神父;把自己服務的地方,都視為家鄉看待 的呂道南神父;一生繫念在啟智教育,創辦聖嘉民啟智中心的呂若瑟神父;為殘障弱勢服務,創辦惠民殘障服務中心的謝樂廷神父;守護貧苦病人超過半世紀的柏德 琳修士;雖然身形高大,但病人形容他有顆慈母心,像母親般呵護病人的高安修士;為台灣山友打造安全避難山屋的巴瑞士修士;協助聖母護校升格為護專的傅立吉 神父;將蘭陽民俗藝術推向世界的蘭陽舞蹈團創辦人秘克琳神父。

名作家黃春明在百忙之中為本書寫序推薦,他寫道:「他們奉獻了青春,奉獻了一輩子最有作為的生命,為台灣成千上萬窮苦的百姓,從事醫療、傳遞醫療的技術和 工作、以及啟蒙大多數人沉睡的大愛心靈。這本書是報導文學,裡面的人事物都是真實的。」這12位異鄉人的故事,證明了愛是付出的行為,不是聲音的大小,也 不是發生頻數,也因為他們有著無私的愛,所以不管到哪,哪裡都可以成為家鄉。

曾與書中3位人士共事過的門諾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黃勝雄也在為本書寫的推薦序中提到,這些人在台灣奉獻的故事,是異鄉人傳愛的絕響。願他們的事蹟,能成為台灣醫界從業人員的自我省思和路上的光,也是從事社工、社服人員們腳前的燈。

陳永興院長在一次對慈濟醫學院學生演講時說:「能做別人所不想做,但自己覺得最重要的事,就是我們台灣目前最需要的人。」正可為《12位異鄉人,傳愛到台灣的故事》一書的精神做最後的註解。

《大家健康雜誌》101年3月號更多精彩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