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已有一些國家的醫療照護體系核心從「以疾病為中心」轉為「以病人為中心」,
在「看病時間像領便當一樣短」、「醫生地位最大」的台灣,做得到嗎?


文/張曉卉 攝影/《康健》攝影組

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最近再度到台灣演講,主題卻跳脫慣常的企業領域,而是「醫療問題」。

對於台灣醫療現況,波特直指,「台灣醫療最大問題,不在全民健保,而是如何提供醫療服務的系統」。全國性保險(健保)只是良好醫療照顧的起點,醫療照護的核心應是提升價值。但台灣的醫療系統沒有提供夠好的品質,沒有創造出夠好的價值。

曾任衛生署長、現任奇美醫院院長詹啟賢跑去聽了這場演講,對於波特指陳台灣醫療癥結,心有戚戚焉。
呼應波特觀點,詹啟賢指出,現在醫界一窩蜂把所有醫療問題都歸咎到健保,把健保當成敵人是不對的。醫療政策需要新思維,決策者如果不去思考醫療行政體系是否有效率,「健保、行政體系變成兩個無法契合轉動的齒輪,資源浪費更嚴重。」

波特剖析,當前醫療照護系統有個很不尋常現象:我們擁有21世紀、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卻以19世紀的組織和管理方法來提供這技術。「台灣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醫療照護系統是環繞著各專業組織起來,彼此間沒有很好的整合和資訊流通。」

「如果醫療產業想創造出高價值的醫療照護系統,必須以病人為中心,依據病患健康狀態整合各個專業和服務,」波特說,就像企業過去以生產、行銷等功能來組織,幾年前轉變為事業體架構(business unit),以客戶為中心,組織客戶所需的技術和服務。

「以病人為中心」:全球醫療照護新典範
「以病人為中心」早已是全球醫療照護奉行的新典範。


美國醫療研究院(IOM)在1999年提出「犯錯是人性」報告,引起全球醫界探討醫療誤失與改善病人安全。2001年,第二份報告「跨越品質鴻溝——21世紀的新醫療體系」強調,所有的醫療品質革新,應該從「以病人為中心」為出發點,再度被各國奉為圭臬。

當時這份報告直指美國醫療照護體系並未提供民眾所期待、以及應得的醫療品質。民眾必須在複雜醫療環境中自行摸索;現有的醫療機構是設計用來照顧急性病患,因而無法處理許多慢性狀況;許多醫師診治病患並沒有遵行治療指引;病人的治療計劃經常被拖延。

「跨越品質鴻溝」報告提出需從六項目標改善醫療品質:安全、有效、以病人為中心、及時、有效率、公平。

而「以病人為中心」的實質內涵,必須要做到:

◎尊重病患的價值喜好與表達出的需求
◎協調與整合病人的照護
◎提供病人生理上的舒適
◎提供病人情緒上的支持
◎家屬與朋友的參與
◎告知、溝通與教育


以疾病為中心的荒謬,一個老人要掛5科

如果依照這份報告的目標與要求檢視台灣醫療服務,以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形容各大醫院普遍的門診現場,「病人在候診室等了兩、三個小時,進診間的時間像去領個便當;醫師看病看得頭都抬不起來,護理人員、藥師、檢驗、放射檢查的人員忙得連話都懶得說??,」恐怕大多數醫院的就醫品質都不及格。

進一步拿台灣急迫需求的「老年醫學」來看,雖然老年人口比例已達總人口數10%,加護病房住院病人超過半數是老人,但目前就醫仍以醫師專業分科、以疾病為中心,對老年病患仍不友善。

王伯伯在三年前、75歲時因為腰痛腿無力,查出罹患晚期攝護腺癌,開刀切除睪丸後持續到泌尿科追蹤,因為癌細胞造成腰痛,得去掛疼痛科才能領嗎啡止痛,加上王伯伯有糖尿病、高血壓,「至少要看五科,才能解決現在問題,」王伯伯坐在輪椅上說,每次看診女兒就得請假開車陪著來。

雖然醫學中心如榮總、台大成立了「高齡醫學中心」或「老人醫學部」,但在基層開業多年、曾至夏威夷大學、哈佛大學進修老人醫學科的韓良誠醫師指出,「台灣欠缺以整體性的『老人學』角度,規劃諸多複雜的老人問題,及培育專精於老人問題的研究人才。」在他的奔走溝通下,成大獲得教育部許可成立老人研究所,今年首度開始招生。

而在全球先進國家開始推醫療變革,重視醫療品質的浪潮中,衛生署將「以病人為中心」做為健康體系發展策略內容,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把「以病人為中心」導入醫院評鑑核心主軸,各大醫學中心在這趨勢壓力下,漸漸發生質變。

個案管理師滿足病人所有需求

在《康健》專訪全台19所醫學中心時,許多位院長提到,他們開始要求醫護人員推翻過去以疾病、醫生、醫院為中心的思維,而以病人為中心做為醫療照護核心準則。

例如好幾所醫學中心成立跨科系整合的癌症治療團隊,病人一旦診斷罹癌,由專屬「個案管理師」為病友服務,從入院參與、協調治療團隊擬定病人的治療計劃,到出院後居家照護、以及門診追蹤一手包辦,提供病人全程連續性照顧。

又好比有些醫院成立婦女健康中心,將女性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子宮頸癌篩檢等檢查設置在同一區域,既顧全女性隱私又能節省掛號與重複看診時間。
還有的醫院考慮到糖尿病人是腎衰竭進而洗腎高危險群,把腎臟科和新陳代謝科門診放在門診同一區,需要照會另一科時,直接幫病人掛號轉到隔壁間就診,避免病人在門診打轉延誤病情。

病人若不做好該做的,治療效果打折扣

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病人參與不可少。
一位當了30年外科醫師的醫院院長提到,病家說「全權交給醫生作主」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的醫療服務要求醫師充分告知病情,讓病人參與治療決策。
波特強調,病人參與對健康結果很重要,醫療照護的「產品」,必須由醫生和病人共同創造出來。「我們可能擁有世界第一流的醫生和護士,但若病人不做好他們該做的,治療效果就會打折。」

已經有醫院順應這股潮流,比方台北榮民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紛紛在醫院大廳、住院手冊裡提出病人的權利與責任,提醒並教育病人,重視自身權益,同時也有病人應盡的責任,才能獲得適切、高價值的醫療照護。

誠如波特所言,醫療產業應該以病人為中心,在整個疾病的完整照護療程(包括監控、預防、診斷、治療與病況持續管理)的層級上競爭,才能為病患帶來更多價值。

在台灣醫界企求躍升國際舞台,甚而吸引外國人來享受醫療服務時,如何確實加強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系統,創造病人、醫事人員、醫院的三贏價值,需要更積極。

 

完整醫療+個人照護全面控制氣喘、COPD

對胸腔內科而言,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患者最多,也是最主要的治療項目。

文/林貞岑 攝影/蕭世英

全球有1.5億人深受氣喘之苦。在台灣,氣喘盛行率不斷攀升,從1974年1.30% 到1994年的10.9%,20年間成長10倍之多。

慢性阻塞性肺病則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隨人類壽命延長、空氣污染和抽菸人口增加,世界衛生組織預估,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死亡率會提升到前五名,且醫療花費居所有肺病之冠。在台灣,40歲之後的罹病率是16%。

這10年來全世界氣喘治療發展迅速,健保局自2001年開始推動氣喘論質計酬方案,希望透過團隊照護方式,達到更好的治療目標。

實施後急診及住院率逐年下降,目前正要試辦慢性阻塞性肺病論質計酬方案。
而2004年GINA(世界氣喘創立組織)公布氣喘的治療指引之後,氣喘治療水準全面提升,以往氣喘患者不能吃冰、一動就喘,隨時擔心害怕會喘不過氣而喪命,如今氣喘死亡率降低、看急診的人數變少,逐漸成為一種「容易控制的慢性病」。

各大醫學中心胸腔內科在推廣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功不可沒。
林口長庚從氣喘診斷、治療到預防,建立了完整的氣喘照護網絡;全球首創的手機照護,更打破時間地域限制,讓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達到良好控制目標。

中部地區則有台中榮總把關,除了最新的氣喘照護治療,還有強大的病友會做後盾。
台北榮總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多,照護經驗豐富,不但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基因庫,也奠定相關研究的基礎。

台大著重氣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症照顧;高雄榮總對運動導致的氣喘很有研究,且肺功能檢查當天就能完成。

民眾對氣喘仍有錯誤認知

然而,根據台灣氣喘諮詢委員會的「亞洲氣喘防治調查」發現,台灣氣喘患者多數依賴急性緩解型藥物,達到完全控制比例僅有2%。

「氣喘患者會到急診是因為自己沒照顧好,」台北榮總胸腔內科醫師江啟輝說,氣喘的自我照護很重要,不是喘了才來看醫師,平時就要確實做好自我監測(氣喘日誌+尖峰流速計監測),而且按時用藥,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為何無法達成全面控制目標?醫界認為,民眾對氣喘的錯誤認知是最大阻礙。

一是對於類固醇藥物仍有恐懼,患者因害怕而自動減藥、停藥,導致氣喘控制不好或是突然發作,經常送急診,嚴重影響工作、課業和日常生活。
氣喘是長期慢性的氣道發炎反應,一旦忽略會造成氣管產生結構性改變,類固醇其實可以阻止發炎反應,達到治本效果。

且吸入性類固醇的劑量低,吸入時只會作用到肺部和氣管,不會經過血液循環造成全身性副作用,不用擔心會出現滿月臉或影響生長發育。

二是患者對於氣喘自我照護的認知不足。

「病人順從性很差,」台北榮總胸腔內科醫師彭殿王指出,台灣氣喘的臨床水準沒有問題,但是患者常疏忽以為沒有喘就好,可以停藥不看醫師。

其實,即使沒有症狀也不表示控制得很好,正確做法是,合併吸入型類固醇以及長效支氣管擴張劑,至少持續治療3?6個月,配合監測氣喘控制狀況,才能達到良好控制。

如果只在發作時使用急救型藥物,氣管會慢慢硬化並對急救型藥物產生抗藥性。
在沒有發作的情況下,至少一年要回診一次,讓醫師評估肺功能狀況。

衛教人力不足

此外,專業人力不足、缺乏個案管理師(衛教師)和復健師,是目前多數醫學中心從事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照護的困擾。

氣喘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必須有系統的個案管理和追蹤,才能達到更好的照護效果。
醫界指出,目前健保及醫療體系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上只注重藥物使用,對於長期復健和照護預防方面較不重視,患者病情容易惡化,急診住院率高,醫療費用大幅增加。
對抗慢性阻塞性肺病,全民拒菸是最好的方法。

抽菸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因,尤其青少年吸菸對肺的傷害比成人更久遠。如何遠離菸害,還給肺部一個乾淨清潔的空氣,有賴政府部門更強有力的政策與推廣。

 

from 康健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