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家雞的起源

  今日我們吃的雞肉、雞蛋,都是來自大規模飼養的家雞,這些家雞是經過數千年的馴養而來,而馴養過程對遺傳學研究也貢獻良多。

撰文∕黃貞祥、陳志峰

重點提要
■目前畜牧業大規模飼養的家雞,是從野生的叢林雞馴養而來。
■馴養者在育種過程中,基於不同的用途需求,培育並選拔出許多不同的性狀。
■家雞多樣的性狀累積出豐富的遺傳資源,使家雞成為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動物。

今日餐桌上常吃的肉雞,在數十天內就可以從小雞長成兩、三公斤,而專門生蛋的蛋雞,一年可產下200~300枚雞蛋,這些雞能有如此高的生產力,是經過馴 養得到的結果,也就是創造一個人工環境,給予野生動物必要的生活條件,使牠們不受天敵與疾病的侵害,並透過對行為的控制,使牠們變得更溫馴,能適應大量群 聚生活的環境。如今畜牧業大量飼養的雞,就是由叢林雞馴養來的。

雞的馴養大約發生在8000年前,地點可能是泰國或印度。達爾文曾經在1868年發表的《動物和植物在馴養下的變異》一書中提出,家雞起源於印度的紅色叢林雞,主要證據是家雞在形態上和紅色叢林雞最相似,而且紅色叢林雞可與家雞雜交,產生有繁殖能力的後代。

然而後來有學者提出,其他叢林雞也有可能是家雞的祖先,現在的學者則大多相信家雞主要源自東南亞或印度的紅色叢林雞(目前已知的東南亞野生叢林雞有四種, 見右頁圖),相信家雞是單獨起源自紅色叢林雞的學者,傾向把家雞分類成紅色叢林雞的亞種;而相信多起源或混種學說的學者,則傾向把家雞分類為新種。

分子親緣關係的證據
近年來,透過分子親緣關係的研究,我們可以更精確了解家雞的起源和演化。第一個分子親緣關係的證據是來自日本明仁天皇的王子──秋篠宮文仁親王在1990 年代發表的兩篇論文。文仁親王和父親一樣是生物學家,並且擔任山階鳥類研究所的總裁。文仁親王和著名的日裔美國演化遺傳學家大野乾等人,利用粒線體DNA 研究家雞和各種叢林雞的親緣關係,他們認為所有的家雞都是單系群,也就是所有的家雞只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且家雞就是該祖先的所有後代;他們更指出,來自 東南亞的紅色叢林雞是所有家雞的始祖,而馴養家雞是發生在泰國或鄰近地區的單一事件。

不過,支持多起源理論的研究也不少。2005年,日本國家農業生物學研究所的安江浩,利用粒線體和細胞核DNA進行研究,發現家雞可能有其他叢林雞的血 統,包括灰色叢林雞和錫蘭叢林雞。隨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張亞平,分析更大量的家雞族群樣本之後指出,家雞和紅色叢林雞可以分成七個明顯的演化 支系,而且各演化支系與產地息息相關,因此推論:家雞可能是多次在東南亞和印度大陸起源的。2008年有印度學者發表分子遺傳學證據,支持家雞多起源的理 論。

支持家雞混種起源最有力的證據,來自瑞典烏普沙拉大學的農業遺傳學家安德森(Leif Andersson),他們於2008年發表論文指出,現代家雞擁有的黃皮基因,事實上很可能來自灰色叢林雞,而非紅色叢林雞。黃皮性狀最明顯的特徵是黃 腳脛,而紅色叢林雞的腳脛是青石色的。

美國、墨西哥和中國的農民偏好黃腳脛的雞,並且認為黃皮是雞隻健康的象徵,而歐洲農民則沒有這樣的偏好。這樣的偏好並非巧合,表現黃皮性狀需攝取胡蘿蔔 素,美洲與亞洲大量種植的玉米正含有很多的胡蘿蔔素,而歐洲主要種植的麥類穀物則缺乏胡蘿蔔素。安德森等人的研究發現,家雞帶有的黃皮基因,和灰色叢林雞 的基因非常相近,應該不是後來產生突變,比較可能是在馴養過程中,紅色叢林雞或剛馴養的家雞和灰色叢林雞雜交,使黃皮基因在家雞中保留了下來。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103期9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