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0929.鴻海大陸LED基地,10月量產

20070929.工商時報.鴻海大陸LED基地,10月量產
【劉家熙/台北報導】


 鴻海精密於中國第十大工業區─武漢東湖新高區,第一期工程將在近期結束,並於十月份開始量產。鴻海未來將武漢訂為集團「光機電」的工業區,主攻光學、面板零組件及LED相關產業,工業區落成後年產值挑戰一千億美元。

 鴻海集團目前搶攻LED產業由沛鑫半導體率先出擊,群創原有意介意LED市場,但逐步轉向發展觸控面板的面板相關產品。至於沛鑫則轉向光的產品發展,其董事長曹治中為鴻海集團中生代人物,曾任德碁半導體(後被台積電併購)、世大積體電路、台積電等導體廠,從基本製程工程師做起,在三十七歲擔任世大廠長,在半導體晶圓廠業界,被列為最年輕的高階主管之一。

 鴻海集團目前在LED的佈局,據指出,沛鑫將主攻LED路燈系統設計,而鴻準提供LED的散熱模組,另外加上天鈺的類比晶片,未來將整合整合了VoIP、LCD等相關係統,並不排除持續增加WiFi、WiMax等無線上網功能。

 業者指出,由於北京奧運將至,中國政府積極提升各重點城市硬體設備,LED路燈成為指標建設之一,深圳、青島、北京各級政府都決定裝設LED路燈。鴻海集團看好LED路燈商機,未來將可帶動從系統整合、燈具成品、LED封裝、LED晶粒、磊晶片等一連串供應鏈,提前卡位LED市場,可望成為LED路燈商機最大受惠者。

 鴻海所屬的富士康武漢工業區於今年三月動工,一期投資十億美元,生產電腦、數位相機、液晶顯示器,今年十月量產,至年底全年產值將達二億美元。富士康項目全部建成後,佔地十萬平方公里,員工人數達十五至二十萬人,年產值可快速拉升至一千億的水準,未來年產能將可生產三千萬台數位相機、一千五百萬台電腦及一千萬台液晶顯示器,成為鴻海最大的光機電製造重鎮。

 

 

 

張殿文  2007-03-14

只要是市場夠大、產業夠成熟、找到夠強的經營團隊, 鴻海就會大軍殺入,但是這種模式是否適用於LED市場,似乎仍有變數……。

整合上下游 衝大使用規模

3月初傳出鴻海集團將透過旗下的沛鑫半導體參與晶粒廠聯勝科技17億元私募案和先進電(3437)3億元的現金增資案,而且鴻海參與持股比重頗高,還讓先進電在消息傳出的兩天內股價總計大漲56%。 儘管鴻海否認這項「進軍LED」的傳聞,但是從LED產業門檻較低的「封裝」切入,再逐漸向上游晶粒等整合出有效率的規模,這是典型的「鴻海戰法」之一,像先進電的創辦人是交大五年級生博士詹世雄,是一名很早就踏入業界的創業型科技人,從5年前就開始耕耘有「LED業黑手」的LED封測領域,7成營收來自手機產品,現在扮演鴻海進軍LED的前鋒部隊,並不讓人意外。

 

鴻海用LED做跳板 專門負責LED產業研究的工研院經資中心經理林志勳則指出,鴻海如果進軍LED,絕不是「為了LED而做LED」,而是「為了其他產業而做LED」,林志勳就舉例:「台灣最大的LED公司新晶電,也才80多億台幣,全球LED產業也才60多億美元(約2000億台幣),應該很難提供營收上兆的鴻海成長動能!」

 

 林志勳口中的「其他產業」,就是市場業盛傳的照明系統和車用電子。像以照明系統起家的德國歐司朗,一年的營收約46億歐元,就快要等於一個LED的產業;而中國大陸的照明系統市場方面,經資中心則粗估,2007年大陸城市照明市場約40億人民幣,而且至2009年每年成長率高達70%,等於是100億人民幣以上,隨著2008年的奧運大幅更新,從大型場館的建設到訊號系統,如果一步到位,更吸引國際大廠加速布局。

 

鴻海不是每場都贏 只要是市場夠大、產業夠成熟、找到夠強的經營團隊,鴻海就會大軍殺入,但另一方面,鴻海並不是進軍每一個市場都會成功。 像是早期進軍印表機市場,就一直沒有具體成果;鴻海也不是每一次運用規模經濟的模式都會成功,像進入數位相機領域,也是受制於亞光、華晶等一方之霸,直到併購普立爾直接瓜分市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鴻海進軍哪一項產業,哪一項產業一定會造成新的「生態」,沉寂半年的LED市場,也被鴻海介入又重新熱絡了起來。

 台灣LED市場經過半年的快速整併,呈現一種「內冷外熱」的生態,所謂「內冷」,就是指「晶電」合併「國聯」等成為「新晶電」(2448)之後,產業內大者恆大的態勢已然成形,而「新晶電」也的確頗有「LED台積電」的架式;而所謂「外熱」,是指國際大廠為了捍衛市場而祭出專利,日本、歐美大廠和新興崛起的台灣、韓國廠商,常常以專利攻防,近一年台灣廠商如新晶電等,也開始不甘示弱、予以還擊,說明了台灣的確已開始積極布局全球市場,特別是中國及東南亞的企圖。

 

在這種「內冷外熱」的生態之下,鴻海又如何能「做大做強」?

鴻海擅長利用代工 衝大規模 首先,沒有規模,就很難展現鴻海的執行力。

業界人士就指出,鴻海向擁有專利的大廠代工,再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來降低權利金,可能是鴻海進軍LED的一種方式,「這種先把專利鞏固,再回來搶單的方式值得注意。」

經資中心研究朱明孜表示,他們會把規模先做大。 但是最大的變化,還是產業夠不夠「成熟」。

這也是業內人士爭議最多的話題之一,有人認為LED這個產業還在「青年期」,但是林志勳就指出,2002年一顆白光LED要價100塊日圓左右,但是到了2006年大約是16塊日圓,價格下降十分快速,而這也是鴻海可以發揮成本及速度優勢之處。

除了市場規模及產業成熟度,鴻海進軍LED的挑戰,最後還是在人才。

事實上郭台銘布局之深,從7、8年前就已在校園裡面找人,但是後來不了了之,一直到國聯經營權轉換,黃國欣離開國聯,鴻海又有重新布局的契機。

「總裁喜歡用沒有退路的人,因為他一定會全力以赴!」一名鴻海內部的幹部如此形容。

這是郭台銘用人的哲學之一,與其說「沒有退路」,不如說是給失去江山的人才一個舞台,從早期離開華通電子的發言人童家慶、前聯友光電執行長段行建、從奇美電子離開、自行創業的建美光電執行長許庭禎、奇美通訊的創辦人池育陽等等,也都在鴻海集團內打出一片新的江山。

但是熟悉LED業內的人士都了解,比起電子產業的殺戮性,LED在台灣電子業中一直是最「溫良恭儉」的產業,當年明明是晶電併國聯,但是台灣LED教父葉寅夫,還是將董座大位,讓給原國聯的董事長陳致遠。

而現在鴻海利用私募和現金增資進入這個產業,而原有的LED大廠與上下游相關廠商,會不會和其他系統廠結盟發展,值得觀察,從市場大餅的想像力來看,鴻海若不會缺席,就看其他公司能不能適應未來這種內熱外熱、全年皆夏的新產業生態。

from 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4699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ishsu 的頭像
    luishsu

    Luis國際資訊事務所

    luis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